书城传记走近北京
5644200000003

第3章 家在东北科尔沁旗草原(2)

梁文玉曾在大军阀吴俊升手下带过兵,打过仗,面对乌合之众的土匪,沉着地指挥手下人阻击。

吴俊升与梁文玉是同乡,昌图县志载:

吴俊升字兴权,1863年(同治二年)古历八月廿九日,出生在昌图县原一区兴隆沟屯(现今为老城乡属境)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十七岁时,放下牧鞭从军。以作战勇猛,率先摧阵着称,从伙夫到什长,把总、营长……直到陆军上将,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1928年6月4日,亲迎张作霖从榆关返奉途中遭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暗算,与张同车遇难于“皇姑屯事件”,时年65岁。

吴幼年不聪敏,口吃而语音不清,父不垂爱,时人也直以“大舌头”呼之。同村李润是吴父的老友,劝令从事商贩,以其不通而废。家贫无力就学,只好为邻里放猪以糊口,继而为富户放牛马。塞北寒冬,冷风刺骨,而衣不遮体;冰天雪地里,赤脚放牧靠牛马新便以求温。少年的磨难与锤炼,使吴具有与当代其他军阀迥异的风度与性格。1879年(光绪五年),吴年十七,值当地扑盗营募兵。吴央得父亲同意而又跪求财东资助鞍马后,放下牧鞭,入营从军。出身贫苦,从军耐劳,作战骁勇,以捉匪功升为什长。为人憨厚,又兼每战必前,屡有奇功,颇得随众拥戴,更博上司垂青,从而平步青云。

日俄双方在辽南火拼炽烈之际,辽北与吉林各地盗匪蜂起,商旅不通,民不堪命。吴因素有勇名,被委以营长兼护理巡防统领都司衔,火速出剿。吴率部剿匪,入北大荒,身先士卒,冒锋镝,历艰险几经跋涉辗转,终于击毙枭匪“一人一国”,“天赦”、“黄毛子”及其徒众二百余。平乱,以功升副将衔。

民初,科尔沁前旗扎萨克郡王乌太及其弟葛根活佛,串通外蒙,勾结沙俄,图谋叛国独立而分裂中国。吴奉命奋起平叛,打败叛众,使乌太逃往库伦而叛息。吴以首功升洮辽镇守使,领中央骑兵二旅旅长。

袁世凯策划帝制,清宗社党党魁肃亲王唆其第五子奎宪,在旅顺联结金鼎臣暗勾结蒙古贵族巴布扎布,倡导“扶清”,吴再次奉命率旅截击,激战突泉,亲临前线指挥,毙叛匪五百余,然臂负重伤而退疗于南驻地。叛平,论功勋二位,赏七狮刀,晋升师长。不久,授兴威将军。1921年(民国十年),以一心拥张之至诚,得张作霖特殊信赖,被任为黑龙江督军兼省长。

吴是东北军阀中的名将,虎将。又因其屡经恶战,多处负伤而不死,人称其为“福将”。清以前的升擢,是靠汗马锋镝之劳;民初,又屡有平叛而维护大一统之功。张作霖争霸东北而又逞兵中原时,吴一心追随左右,为张的臂助。且有镇压“大刀会”举。吴本身难脱时代局限。但吴的平素为人,却绝与当时绿林出身的军阀汤二虎(汤玉麟)等大不相同,也更与豪门政客之流迥异。

吴虽是“大老粗”出身,为出生地的昌图兴办过兴泉小学,为第二故乡的郑家屯创设过高中学堂。伪满时期郑家屯国民高等学校的二层楼舍就是吴的私囊所建。据当年该校师生传说,吴当年出巨资定规模将校舍筑为“八卦形”。经手兴办的校长林利仁只建成一半后,即携其余款潜逃。

吴平日好单骑出游。素常对外无积怨,心地坦然,也无防人暗刺之忧。每遇相识故旧,无不下马握手寒暄;而每逢褴褛乞讨者,必探囊小施,并劝为小本经营以脱困讨。其出身寒苦,饱经世态炎凉,恻隐之心未泯。

吴罹难后,择葬于昌图中部的五间房屯西的五龙岗,现属昌图县东嘎乡五间房村境。

吴俊升当了黑龙江督军,大力提拔乡亲。梁文玉学问有成,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会同把兄弟王西园投奔吴俊升,做了黑龙江省政府的科员,后来又给当了哈绥护路军司令的把兄弟蔡大炮做一段上校参谋长,于民国十一年,参与了第一次直奉战争。

“老少爷们,我们是给弟兄报仇的。”“冤有头,债有主,粱文玉杀了我们的弟兄,我们来要他全家四口人的脑袋。”“谁开城门,免得一死!谁杀了梁家,谁有赏!”城外的胡子爬在玉米地里,放开嗓子喊。夜里,这声音传得很远,听得清,喊声一过,胡子的机枪爆豆般地响起来。

几路胡子汇成一股,红了眼,非要拔掉梁文玉这个棍儿,围住鴜鹭树打了七天七夜,梁文玉率自卫队坚守炮台,抵抗了七天七夜。匪在明处,自卫队在暗处,双方在一定的距离内僵持。胡子已近弹尽粮绝,自卫队守家在地,补充及时。

这时,有人向梁文玉报告:

“李二掌包黑白两道,曾经在北边当过胡子,这小子是胡子的奸细,要里应外合。”这李二掌包,是梁家的亲戚,有胆有识,手使双枪,担任粱家大车队的队长,是粱文玉的自卫队中的战斗骨干。听到这消息,梁文玉犯了嘀咕,觉得李二掌包虽然当过土匪,但为人讲义气,便把李二掌包叫到身边,把枪抛到他脚下,说:“李二掌包,有人说你是奸细,我不相信;如果真是那样,我成全你,打开城门!”说罢,一阵咳嗽,一口血喷在地上。

“区长你还信不着我吗?信不着我,你就打死我吧。”李二掌包哭着喊叫道,把枪高举到头顶上。

“我相信你,你现在就代替我全权指挥自卫队”。梁文玉说罢晕倒在地上。

几天激战,梁肃戎已经不害怕了,梁肃戎也钻进炮台,向胡子射击,射出去的子弹,虽然无法断定是否打死胡子,但却从此在梁肃戎心里种下了忌恶如仇的种子。

官府的兵来了,解围了,镇民们把一块“保境卫民”匾挂在梁家的大门上方。

04少年梁肃戎

“他朝声音传来的方向赶去。

他生手生脚的,心头忐忑地跳着,幻想出前面是一个络腮胡子的大汉子,举起闪电样的镰刀,照自己的头顶劈来,他几乎叫出。这时他想退回去找来宝,可是来宝已经不见了,后边也是一片黑黄腾腾的空虚……

‘谁!’玛瑙向前大喝一声,声音里抑不住有点颤抖。他这叫声与其说是要吓退对面的敌人,还不如说是想提高自己的胆子。

面前一个孱弱的小姑娘吓得倒退了起来,一手举着镰刀。

‘你还不快跑,你偷青……呵?’等到玛瑙看清了他的对手是个发抖的小野兽似的小人物,他突然壮起了胆子,只是奇怪地问她为什么还不快跑。

‘你这点小东西,就敢偷!……’‘我妈——妈不是和——你说好了吗?’伊很怕,瑟缩在一团,还举着镰刀,话语说出来一个字一个字都在沉闷的热郁里塞住了……

玛瑙不知是为了自己的好奇,还是为了使可怜的对方解除骇怕,声音不由得缓和下来。‘你妈——是谁呢?,‘我妈,你你没见着吗?’那小女孩全身抖着,又复陷入一种剧烈的痉挛里,伊以为一切都完了,她妈没有和他讲好……

‘呃……我们是两个人,你妈也许跟那个人讲好……喂喂,你不要怕,我不知道,我睡觉……’小女孩惶悚地小鸡样地向他疑惑地看了一眼,把举起来的镰刀迟钝地放下来。玛瑙心里出奇地难受,他很想哭起来。

小女孩机械地又转过身去割起豆荚来了”这是端木蕻良于30年代创作的《鴜鹭湖的忧郁》中描写的发生在梁肃戎家乡的故事。贫穷的母女为了生存,去偷地主的豆子,又怕被护青的人捉住,母亲用肉体做交易,与年纪大的护青人达成协议,支使女儿去割豆子,当年轻的护青人明白r其中的奥秘后,怀着同情的心,帮助小女孩完成丁偷豆子的活。

端木蕻良出生于鴜鹭树区的地主之家,笔下的这片土地,也许是他自家的,也许是粱肃戎家的,无论情节是否虚构,在现实的生活中,偷庄稼的事情都不是罕见的。俗话说为富不仁,而鴜鹭树下也有善良的富家子弟。

秋天的鴜鹭湖畔,金风荡漾,五谷的芳香随风飘溢。夕阳把大地涂抹得金红。一群少年背着花篓,悄悄地从沟帮爬上来,眼睛盯着地里兔子尾一样长的金黄的谷穗。谷子垛一行行码在地里,孩子们想进地捡谷穗,又怕被看地的人抓住,探头探脑,不敢进地。

“你们要捡地吗?这片地还没有拉净,来吧,到那边堆儿上随便拿点吧!”一个声音从不远的地方传来,把几个本来就胆突突的孩子吓了一跳,大家看去,是梁区长家的公子大戎,只见他手里持一杆扎抢,善意地向这边走来。

几十年后粱肃戎回忆说:“收割之后,田地上还有剩漏的粒,人家可以捡走,但数量非常微薄。我就要捡粮的人从粮堆里随便拿”。附近贫穷人家及佃户小孩来捡粮,他看了就跟他们说:“你们别捡了,随便拿嘛!能拿多少就拿多少。”父亲是区长,保境护民,为一方遮风挡雨,小小的梁肃戎,也学父亲的为人,把家里的粮食送给别人。

转眼到了十四岁,他被父亲送到距家几十里外的县城读书。

据史书载:秦时起,昌图大地便有人烟,这里设过辽海卫,诞生过渤海、科尔沁两个王国,解禁后,特别是清朝设治后,一度淡了人烟的草原再度开发繁荣,人文景观兴而不衰。《奉天昌图县志》载录的前哲、忠、孝义、节烈、英灵、逸才达150多人,古迹胜景20多处,每个景点都有着可歌可泣的故事。如,北宋年间,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被金国完颜兀术掳往五国城(吉林农安),留下了两宗桥地名的传说,秦桧遭贬,也曾羁押在八面城,大清王朝的忠臣良将僧格林沁少年时曾在古榆文昌庙苦读三年,他的功德祠就建在府城。同治四年,知府海盛与农民起义军马傻子交战死于金家店,马傻子被他为民而战的精神所感,斩了杀害海盛的手下人黄某。人们在古榆城西六十华里的泰和店建了铭记海盛的功德祠。以府城为核心形成的“昌图八景”:青云石佛、通江晚渡、金山晴雪、王寺归鸦、三井蜃楼、关山落雁、榆岭莺声、南桥烟雨等几乎家喻户晓。一些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围绕这些景物咏诗作赋,其中载入县志的诗不下百首。

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县城里读书,无疑使他大开眼界,滋生了向更广阔的世界腾飞的思想;严格的家教与父辈的影响,不仅使他有了悯人之心,也使他有了义胆。一天,教师见学生们吃饭,碗有打碎的,对全体学生宣布:“不许乱藏乱丢碗盘,丢了坏了要追查,谁弄丢了弄碎了要赔。”他前脚走了,一个学生就把碗故意摔碎了。梁肃戎眼里存不了沙子,指问那位同学说:

“老师刚说完,你怎么就捧碗呢!”那个同学是个大个子,比梁肃戎高半头,当时气极败坏,说:“你这小嘎豆子,我看你皮子紧,短收拾。”学生中分帮,一个地方出来的孩子自发地形成一个帮,往往学生与学生发生争执,就会形成帮与帮的斗殴。鴜鹭树镇的孩子们见那大个子要揍梁肃戎,呼拉上来一群,警告他:

“别欺负新同学,想打架吗?”那大个子见人多,自己又理亏,立刻溜掉了。

同乡的学友告诉梁肃戎:

“这里不同于乡下,说话别冒冒失失的,免得惹麻烦”。

如今已八十岁的昌图县粮食局离休干部黄锦中老人,和梁肃戎在文昌庙学校是同窗,回忆说:

“这所学校的学生有一百多人,大都是富家子弟,尽管学生们的家境都很富裕,但学校反对学生铺张浪费,教育学生淡化享受思想。老师在一些富家学生的心目中,几乎没有威严可谈,而梁肃戎却是一个尊师好学的孩子。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