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走向孤独
5644800000011

第11章 天生为飞翔

鸟类脊绝从内到外,所有的绌节都处在设计的最佳位霣上,即非它莫属,而且是无一多余不可。这样的既轻又坚实、每一部分都因其不同作用又相互连接的绝对美妙的飞行结构,除了鬼斧神工,岂是人力可及?

一只鸟就是一个神奇。

一种鸟就是一种神奇。

羽毛对鸟如此的重要,但它们不是鸟类生命的全部。

动物博物馆里能见到的各种标本及解剖后的鸟的各种骨架,其形象会使我们想起一句话:上帝的杰作。

这是一只猫头鹰的头骨,它恰如其分地显示着鸟类头骨的两个主要特征:首先,眼眶特别大;其次,骨层薄得像纸一样,但质地比一般骨头都坚强。

一具悬吊的海鸥骨架,翅膀上的飞羽犹在,坚挺地排列着,弯曲的羽轴显示着力量,而由坚强的肋骨与胸骨连扣成的胸腔是最强壮的部分,脊柱呈十融合状态以增加其强固性。

鹰的上膊骨的剖面清晰地告诉人们:它是中空的,并且有骨丝支架使其一则更加坚强,二则可屈可挠。

鸟类骨骼从内到外,所有的细节都处在设计的最佳位置上,即非它莫属,而且是无一多余、缺一不可。这样的既轻又坚实、每一部分都因其不同作用又相互连接的绝对美妙的飞行结构,除了鬼斧神工,岂是人力可及?

在一本书上仔细地端详各种鸟类的眼睛的摄影作品,实在是一种享受。如果说鸟类及其他动物的眼睛要比人的眼睛丰富多彩得多,决无半点夸大其词。更重要的是:在一切动物中真正名副其实地做到高瞻远嘱、明察秋毫的,是鸟类的眼睛。

鸟类的眼睛隐藏在眼皮后面,像一粒镶嵌在重叠骨保护圈中的蓝宝石、红宝石,或者祖母绿等。几乎每一种鸟其眼睛色彩均不相同,但你永远说不出是维多利亚冠鸡那鲜红的一圈太阳似的眼睛好看呢,还是双冠鸬鹚的天蓝色更加动人。人们常说猫头鹰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其实它是在用第三眼睑对着你眨眼。这块透明的第三眼睑显示的造化神奇也会使人目瞪口呆它是用来擦亮眼睛和湿润角膜的。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是,它像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雨刷。

鸟在飞行时,除了羽毛要在良好的状态外,也需要格外锐利的视力、相当宽阔的视野,影像要足够大,细节要足够明晰。许多鸟类的眼睛都能在瞬息之间将焦点由远移近,或是由近放远。你不妨观察一只燕子,它在疾飞时眼前忽然闯来了一只小飞虫,燕子会在1/100秒甚至更短的瞬息作出判断、反应,并绝对有把握地捕而食之。各种鸟的眼睛,其所在位置和本身形状都略有差别。大多数飞鸟的眼球相当扁平,网膜很大,以便获得较为宽阔的影像。猛禽则不同,眼球甚至成管状,看得更远而且更明了。兀鹫在距离地面1.6公里的高空能发现野兔;飞雕从蓝天上能搜寻出田野中的老鼠;树上的小鸟你也别小看了,它能找到树叶底下的昆虫卵;而潜水的鸟能在水底下追捕大鱼小鱼。

对于飞鸟来说远望和近看同样重要。

一只警惕的鸟在空中要随时眼观四方,提防鹰隼的闪电式进攻,但它又能迅速地运用眼部纤肌,将眼球水晶体由扁平挤成浑圆,以改变焦点,不让嘴跟前2.5厘米处的那个小飞虫跑掉。

猫头鹰的一双大眼睛,位于脸部的正面,这个格局和人一样。它的眼球的水晶体是专门设计用来在暗夜中猎食的。

除了猫头鹰之外,鸟的眼睛分别长在头部的左右两边,这种构造是为了使两只眼睛都能有广阔的视野,同时它并不妨碍鸟类向正前方了望,到时两只眼睛的视野会重叠,合成一个双视的影像,鸟类眼睛的高超之一即是既可单视也能双视。

鸟的头部,如果去掉羽毛和皮肤,似乎就只剩下眼球和嘴了。

鸟类的嘴不仅仅是嘴,就其功能而言,有时候当作手来使用,用嘴捕食、用嘴梳理羽毛、用嘴喂哺杂鸟、用嘴筑巢、用嘴打仗。鸟嘴几乎还是以下一些工具的代名词,即锤子、凿子、钳子、剪子、钩子、夹子、锥子,鹈鹕的嘴甚至还是买菜篮子。

你看鸟嘴的形状,你又会想到是谁怎样才能如此制作?

捕捉小鱼的燕鸥和海雀,鸟嘴成矛状。

啄木鸟要深挖洞,嘴长而利。

隼的钩嘴为了把猎物的肉撕幵。

红鹳的嘴善于过滤泥浆。

鹦鹉的嘴会使人想起钳子,它能夹破坚果。

热带地区的巨嘴鸟和犀鸟的巨大而鲜艳的嘴,似乎相当笨重而庞大,其实却轻如海绵,但又坚硬强壮。它们不仅捕食,还要对付猴子的袭击,其色泽的鲜艳倒也和热带气候下的热烈相和谐。

从羽毛到骨骼、眼睛、嘴,还有脚松鸡的脚趾在每年冬季生出栉缘,使它行走雪地时不会深陷;涉水的蓝鹭脚趾特别长,并且有小蹼,更便于在沼泽地奔行;渡鸦的脚精巧,用途极广,可以栖木、行走、抓;鸵鸟不会飞,一只大脚只有两个脚趾,类同吃草的哺乳动物,便于奔跑。

这所有的结构一切的细节首先是为飞翔设计的,属于空中世界。

全世界的科学家用数以千计的论文讨论过鸟类飞行的流体力学。这一句话细想起来其实有语病,流体力学是什么?除了流体力学这个词是人的发明以外,流体力学是人类创造的呢,还是由飞鸟身上得到启示,人只是以人的方式作了一番演算?

在鸟类的各种飞行方式中,滑翔飞行是最简单的一种,鼓翼飞行和乘风飘举则要复杂且壮观得多。不过滑翔飞行更容易使人想起鸟类的初始飞行从岩石或者树上展翅而下但我们最好不要轻易地把滑翔与进化过程相联系。实际上燕子至今仍是滑翔飞行的,相类似的还有鹈鹕结队飞行以及大雁和许多鸟降落时所取的均是滑翔式。

乘风飘举对人来说是赏心悦目,不过对飞鸟而言,也只是利用上升的气流可以较长时间不必鼓翼而节省了自身的能力而已。

我在故乡的海边见过信天翁乘风飘举。

我在岸边以为没有风的时候,海面上15米空中的海洋风就相当强烈了,翼幅超过3.4米的信天翁便不失时机地在海洋上空飞翔。你不得不叹服它对海洋的熟悉,信天翁总是先飞入风速较高的上层风带,展开弯刀形的双翼,每一根飞羽都坚挺着,然后顺风向下滑翔,借风力增加速度。看着它已经接近水面了,以为它就要跌落波涛了,哪知它昂首振翅又腾升而上了。如是往复,滑翔、腾升,再滑翔、再腾升。信天翁啊,你是送风帆远去彼岸呢,还是看潮汐鼓荡大海?

长江三峡里一只老鹰的雄姿像铜版画一样烙印在我的心头了。

三峡两岸奇峰壁立,飞行的艰难可想而知,不稳定的气流如同三峡之中左冲右突的狂涛急浪一般,这只穿行在三峡中的鹰却是如此潇洒自如。它的飞羽全部撒开了,像是两只巨人之手的手掌,把握着一个庄严的飞行者的命运。三峡的风那是可以把大树连根摇撼的风从飞羽之间的缝隙中成为丝丝缕缕飘然而过。同时,老鹰却又利用这气流沿着悬崖之壁忽高忽低,或者乘风飘举,或者顺势而下。当江轮上的旅客都在寻觅云里雾里的神女峰时,这一只大鸟显然也准备降落了。它先是放下双足,再微微耸肩缩小了双翼的面积,从高处落下一直冲向降落点神女峰下一处伸向江面的绝壁。它为什么不减速呢?它冲得如此之快,看神女峰的人都被这一只鹰吸引,也都在为它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撞山而亡担心时,只见它突然之间把双翅弯曲成杯状,如同飞机降落时的下垂襟翼,尾翼向下展幵,再轻轻地降落,双翼高举片刻。那不是胜利降落的宣示,因为这太平常了,而只是为了落地之际的安然稳定。

天生为飞翔然后,它把翅膀收起。

三峡之鹰让我看见了完全由身体、羽毛控制的神奇飞行。

现在,它又要起飞了,张开翅膀,坚挺飞羽。

它仍然翱翔在三峡空谷,扭头往江轮来时的路上飞去,它在寻找什么?

人们回头看它的时候,它从不回头。只要飞过一边的峭壁这对鹰来说是轻而易举的它就可以搏击长空了,它为什么还要在三峡中沿着瞵峋石壁飞翔而去呢?对于这一只鹰来说,它有足够的智慧和力量选择了长江三峡,而不是无垠无阻的白云蓝天。它没有说它只是让我们回想:自由是一种演示,自由不仅是自由也是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