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走向孤独
5644800000016

第16章 雀跃而来(1)

当各种长着美丽羽毛唱着美丽歌曲的鸟纷纷在笼子里安家好吃好喝,并且还有鹬鹉学舌的时候,麻雀依旧是麻雀,它始终保持着它的语言特色、生活习惯。对麻雀来说,自由是至高无上的。

鸟类学专家罗杰托里彼得森认为鸟类是在所有的脊椎动物中外形最美丽、声音最悦耳,最逗人喜爱、最吸引人研究,也最受人们维护的一种动物。除鱼类外,它们的数目比任何脊椎动物都要多得多。自长年冰天雪地的北极边缘、世界最高的喜玛拉雅山和南美安第斯山,直到波涛汹涌的海洋、曰月无光的丛林、寸草不生的沙漠、以至人烟最稠密的城市,几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有鸟类的踪迹。

他还认为,从始祖鸟到麻雀,鸟类在地球上经过1亿多年的天翻地覆物换星移的历程。雀形目,此一占全世界鸟数3/5的鸟目,是鸟类中最大的一目,当鸵鸟、鹈鹕、鹤等古老形态的鸟类逐渐走向消逝时,雀形目可能会继承这一世界,或者说继承这一世界之中人类所留给鸟类的那一点小天地。

雀形目中,麻雀也许是最为众多而又貌不惊人的。

它们和人类的关系如影随形,人在哪里建造家园,它们便在你的屋檐下掏洞安居。人的安居之所便是麻雀的安居之所,人吃什么它也吃什么,谷类是麻雀的主要食粮,农人收获的季节麻雀也来收获。几百几千只成群结队,它们已经知道田头的稻草人不足为患,便落在稻草人的肩膀上叽叽喳喳地叫唤,农人赶麻雀也就是把它们从一块麦田赶往另一块麦田。

麻雀离人类实在是很近、很近了。

但,麻雀又是傲岸的。当各种长着美丽羽毛唱着美丽歌曲的小鸟纷纷在笼子里安家好吃好喝,并且还有鹦鹉学舌的时候,麻雀依旧是麻雀,它始终保持着它的语言特色、生活习惯。对麻雀来说,自由是至高无上的。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与其用于人类还不如赠予麻雀,你见过一只可以喂养的麻雀吗?人可以设计谋捉住它,但就在被捉的那一瞬间,麻雀便选择了死亡它绝食!麻雀离人类实在是很远、很远了。

我在小时候捉过麻雀,那是家乡崇明岛的冬日,在雪地里扫出一小块地来,用一根筷子支起一只筛子,筛子下撒一些谷粒,筷子上拉出一根线,人要躲到树背后。当麻雀前来啄食时,把线一拉筛子倒地便能扣住一两只麻雀。然后喂以饭食,它不吃,连水也不喝,直到死去。

不能驯养的鸟有不少,但在人的威权之下不吃不喝的,大概只有麻雀了。

从此,不知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震撼力,我再也不去掏麻雀蛋,也不敢捉麻雀了。

可是,我又偏偏生在把麻雀列为四害之一决心倾全国之力消灭麻雀的那个时代中,尽管那时我还只是个小学生,亲眼所睹的场面至今不忘。消灭麻雀的办法有多种,其中最为热烈的是万人大战麻雀群,村子里所有的人都出动,占据房顶、树顶等所有制高点,并同时敲锣打鼓。没有锣鼓的就敲洗脸盆,同时大喊大叫,让麻雀只能飞而不能落脚。麻雀实在飞不动了栽到地上便死了。敲打、喊叫了一天,几乎没有收获,人们低估了麻雀的飞行能力以及各种别的本事。不过,另外一些措施比如以毒药搅拌谷粒诱使麻雀食而毒杀等,还是十分有效的。记得那时为中小学生规定了消灭麻雀和老鼠的数量,交到学校时麻雀以脚、老鼠以尾巴为证。上海市第一次灭雀大会战进行了3天,灭雀88171只,获麻雀卵265968只;第二次大会战进行2天,―鼓作气竟灭雀598001只。后人考虑到这些数字中邀功虚夸的部分,哪怕去掉一半,也是惊人的,看来中国的麻雀是岌岌乎可危哉了!这个年代同所有年代一样过去了。但,已经过去的这个年代关于麻雀的争论,却是中国社会、中国人认识动物世界的一个难忘的章节1956年10月,中国动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委员大会在青岛举行,实验生物学家朱洗讲了一个故事:1774年,普鲁士国王下令消灭麻雀,全国老白姓争相捕雀。不久,麻雀捉得差不多了,而各地果园却布满了害虫,果子找不到,连树叶也没有了,国王不得不收回成命,并从别处运回雀种,使之繁殖,加以保护。朱洗还举了很多例子并认为:如果我们公平地衡量利弊得失,似乎应该承认麻雀在漫长的年月中,除了某些季节是有害的,其他季节是有益的。中科院的生物学家郑作新院士和他的同事走遍了河北昌黎果产区和北京近郊农村,采集了848个麻雀标本,一只一只地解剖嗉囊和胃部,并写成《麻雀食物分析的初步报告》在《动物学报》上发表,并在《人民日报》撰写文章谈麻雀的益与害。郑作新说广麻雀是消灭不了的,因为它的分布是世界性的,对防治麻雀问题不是消灭麻雀本身,而应是消除雀害。麻雀在饲雏期间是会吃虫子的,故在这一阶段还是有相当益处的。12年前,我曾有庐山之行,在去五老峰的崎呕山路上巧遇一位江西的鸟类学家,这位常年累月奔走于庐山、井冈山寻觅各种飞鸟的专家对我说:在庐山会议上处境变得十分艰难的,不仅是彭德怀,还有中国的麻雀。这句话当时觉得很风趣,现在想来是太沉重了。

当庐山会议上说麻雀还是要除的时候,中国的广大农村不断有遍地虫灾的消息传来,这样的报复是极为无情的。考虑到当时农业的重要性以及生产力尚不发达、虫灾如此凶猛,却使农民束手无策,各地政府也格外紧张了。凭经验,农民认为麻雀灭得太多了。

麻雀往事,人当记取。

中国的麻雀在如此大规模的连续4年的扑杀之后,依然存在,依然是特立独行的麻雀。

人为什么连麻雀也消灭不了呢?我想过。

或许,麻雀对人类来说仍是有待解开的谜。

100多年前,鸟类曾被赫胥黎形容为荣耀的爬行动物,这不仅是说鸟类有许多爬行类的特征,而且可以证明进化论的观点。直到前几年动物学界都认为,1861年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索棱霍芬石灰岩中掘出的一片化石,是已知的最早的鸟,生存于1.35亿年前的诛罗纪后期,人称始祖鸟(人,意即羽翼之始。这一发现是如此的重大,因为就在两年前的1859年,查理士一达尔文刚刚发表了他的引起极大反响和争论的《物种起源》,始祖鸟的发现正好可以用来支持这一学说:补足了它所提示的生物演化进程中的一大段被湮没的环节,说明鸟类确是由爬行类演化而来的。罗杰托里彼得森语)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用从始祖鸟到麻雀这一命题,来概括1.35亿年间鸟类的历程。

现在我们来看看麻雀,它是被创造的呢,还是爬行类动物演变而来,抑或是鱼类进化而成?一些最古老的问题都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但不妨了解一下麻雀身上的特点,结构总是蕴涵着立意的,是设计者的手笔、向往和理想。

当人们看见飞鸟展翅而很容易想到诗秘的天国时,有一点中外鸟类学界是没有争议的飞鸟们是为空中世界而设计的,麻雀当然也不例外。

会飞的鸟,由最小的蜂鸟到最大的信天翁,都具有轻巧而强健的骨骼,有力而不累赘的肌肉,保暖而又能提供上升力及推动力的羽毛,还得有动物界中最明察秋毫的眼睛。

明察秋毫的眼睛就是美丽的眼睛。

飞行的原理不变其基本构造不变。

麻雀的身体也是由可罾以想像得出的最轻型的材料构成,几乎所有骨骼都是中空的。这样既能容纳空气,又能保证轻巧而稳固的特性。信天翁是麻雀的远亲,身长1米多,翼展3米,整个骨架的重量却只有120?150克,比全身羽毛的重量还要轻。

无法想像,麻雀的骨骼如同爬行动物一样充满骨髓,怎么能飞上枝头?另外,麻雀的骨盆和脊椎牢固地长在一起,这就有了飞行体所必需的强韧度和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