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挺经》学生活
5650200000039

第39章 知人知事人才为宝(2)

战国时期的燕昭王筑黄金招贤台也是极其有名的历史事件。公元前314年,燕国因为相国篡位,引发了内乱,齐国趁火打劫,派兵镇压了叛乱,也灭亡了燕国。后来燕人造反,发动了复国运动,找到了从前的太子,推他即位,是为燕昭王。燕昭王不仅恢复了燕国,还立志向齐国复仇,他对相国郭隗说:“我无时无刻不想到复仇,要是有这样的能人,我愿意去伺候他。请您替我出主意吧!”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从前有位国君想花一千两金子买匹千里马,可怎么也找不到,后来他派出的人居然买回了一堆千里马的骨头,国君十分生气,那人说:“大王不久就会有许多千里马了。别人听到您连千里马的骨头都爱惜,哪能不把真的千里马送上来呢?”果然,那个国君不久就得到了许多千里马。郭隗又说:“您如果能厚待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有才能的人会不趋之若鹜吗?”于是,燕昭王就筑起了一座精美的房子,像徒弟那样听从郭隗的教导,又在易山旁边建了一座高台,里面堆满了黄金,以作招待客人的礼物和费用,这台就叫“黄金台”。这样一来,燕昭王求贤若渴的美名传遍各国,各国贤士也纷纷来投。赵国来了剧辛,洛阳来了苏代,齐国来了邹衍,卫国来了屈庸。其中最受重用的是魏国的乐毅,就是他带领燕兵进攻齐国,不仅为燕复了仇,还在齐五年,攻下城池七十多座,仅差两座城池就灭亡了齐国。

看来,在一定的条件下,人才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任你再贤明,再勇武,如果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也非败亡不可;即使是流氓无赖,如果善于使用人才,也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智慧金言

自古以来,任何领导者要取得成功,都必须善于发现人才,网罗人才,礼待人才,并且大胆使用,因才授职,尽其所长。因此,善于知人用人,是君王将帅能成其大事大业的核心。

秦始皇为什么能消灭六国?统一中国,他的雄才大略在哪里?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在于善用人才。

任用人才,恰当合理

原文

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出缩者,果骧首而红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默观天下大局,万难挽回,侍与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为种子。

译文

没有军兵,尚不足焦虑;没有粮饷,也不足痛哭,只有举目当世,想求得一个见利不争、义字当头、忠挚耿直的人才,不得立即得到,或者仅得一个,却又因地位卑下,往往因此抑郁不舒,受尽挫折,终至罢官死亡。而那些暴虐贪婪善于钻营的人却因占据高位而享受富贵,受人尊重,健康长寿,直至衰老,这是真正令我慨叹无奈的事啊!静观天下大局,这种不平之事万难挽回。而我们所能够勉力去办的,就是尽量重用一些正人君子,培养几个好官,作为变革时事的种子力量。

解读

曾国藩把举荐英才作为合格的政治家必备的两个条件之一来看待。他三番五次说道:“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并谓“今日能知人能晓事,则为君子;明日不知人晓事即为小人。”言可适用于负政治上的最高责任者,亦可适用于负军事上的最高责任者。曾国藩之所善于选将与将将,知人晓事而已矣。蔡锷所辑之《曾胡治兵语录》,于曾国藩知人晓事之说,甚表赞同。其言曰:

文正公谓居高位以知人晓事为职,且以能知人晓事与否,判别其为君子为小人,虽属有感而发,持论至为正当,并非愤激之说。用人之当否,视乎知人之明昧;办事之才不才,视乎晓事之透不透。不知人则不能用人,不晓事则何能办事?君子小人之别,以能否利人济物为断。苟所用之人,不能称职,所办之事,措置乖方,以致贻误大局,纵曰其心无他,究难为之宽恕也。

曾国藩求贤若渴,在这方面,他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王定安记述说:“国藩专务以忠诚感召人心,每乡里士来谒,温语礼下之。有所陈,务毕其说。言可用,则斟酌施行;即不可用,亦不诘责;有异等者,虽卑贱,与之抗礼。”他礼贤下士,颇有周公吐握之风。《旧闻随笔》记述道:“咸丰以来,统兵大员惟公平生来未尝台坐。其每见僚属必台坐者,胜保也。台坐者,旧制,大员见小吏,居中设独座而坐,谒者立于旁也。”曾国藩向友人描述自己在咸丰三年的心情说:“我曾经说过要谋求智勇双全,文武兼备的人才,几个月以来,我在梦里祈求他们的到来,烧香祈求他们的到来,没有片刻敢有所忘怀。”及至咸丰十年,曾国藩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事业”大有发展,人才尤为亟需。他给友人写信说:“国藩当疲惫之余,忽膺艰巨之任,大惧陨越,贻朋友羞。惟广求名将,以御寇氛;广求循吏,以苏民困。得一分则鄙人可免一分之咎;得十人百人,则地方渐受十分百分之福。”同治四年,他走上攻捻前线,榜列《剿捻告示四条》,其中一条便是“询访英贤”。他指出:“方今兵革不息,岂无奇材崛起?无人礼之,则弃于草泽饥寒贱隶之中;有人求之,则足为国家干城心腹之用。”他号召:“如有救时之策,出众之技,均准来营自行呈明,酌察录用;即不收用者,亦必优给途费。”曾国藩求才,可说是“一以贯之”的。为此,他“料理宫车,摘电备查”,或“圈点京报”,获取信息。他常写人才闻见日记,将所见所闻,分为“闻可”、闻否”、“见可”三类。他的《无慢室日记》中,专设“记人”一项,记录了大批被推荐的人名,并附有自己考察之所得。他还注重人才的互相吸引,认为求才应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及其馀”。因此,他多次致书李恒、李瀚章、方子白、胡林翼、左宗棠等人及诸弟,论述得人之道,要求他们随处留心,“博采广询”,“兼进并收”。他还嘱咐弟弟要“求人自辅,时时不忘此意”,又要求“以后两弟如有所见,随时推荐,将其长处短处一一告知阿兄”。

在广揽人才的同时,曾国藩强调分辨良莠。他对曾国荃说:“弟常常以求才为急,但无才之人,即使是至亲密友,也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与之共事。”当时,亲朋戚友、邻里乡党来曾氏营中求职者甚多,曾国藩唯恐曾国荃怀“广厦万间”之志而滥收滥用,规劝他说:善于预见国运的人,看到该国贤良俊杰在位,就知道它一定会兴盛起来,看到办事拖拉,冗员比比皆是,就明白它将要被取代。善于预见军队的人也是这样。他对方存之说:“搜求人才,采纳众议,鄙人亦颇留心。惟于广为延揽之中,略存崇实黜华之意。若不分真伪,博收杂进,则深识之士,不愿牛骥同皂,而贤者反掉头去矣。”他说李元度“过人之处极多”,“而短处则患在无知人之明”,“于位卑职小、出己之下者,则一概援‘善善从长’之义,无复觉有奸邪情伪。凡有请托,无不曲从”。

既广求人才,又不博收杂进,分辨真伪,考察贤劣,这就决定于对选择人才的标准的认识。曾国藩主张德才兼备,但更强调人的德行。他在笔记《才德》中写道:“我认为德与才不可偏重。……有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有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接着他强调说:“二者既不可兼,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自修之方,观人之术,皆以此为衡可矣。”基于对德与才的关系、德才孰重孰轻的这种认识,曾国藩要求“在纯朴之中选择人才”,认为“观人之道,以朴实廉洁为本(质)”。他指出:“以其质而更傅以他长,斯为可贵;无其质,则长处亦不足恃。”他对那些“心窍多”,以大言取宠,巧语媚上的“浮滑”之徒,深恶痛绝。他声言:“凡不思索考核,信口谈兵者,鄙人不乐与之尽言。”他劝诫绅士说:“好谈兵事者,其阅历必浅;好攻人短者,其自修必疏。”故他特别强调禁大言而务实。

活学活用

中国有句古语:“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在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门下的宾客中哪一个是没有缺点的人呢?孟尝君的门客中也尽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然而那些流氓无赖都有一技之长,大可运筹帷幄,小可危难救人。

曹操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之所以能成就大业,统一北方,威震华夏,重要的原因是他在用人方面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在曹操的帐下,集聚有郭嘉、程昱、荀彧、荀攸、刘晔、满宠、吕虔、贾羽等济世之才,他们出谋划策,为曹操统一北方,献了不少良策。而同时代的刘备,孙权就远远不及曹操。刘备身边的谋士,除了诸葛亮有济世之才外,其他的都是平庸之辈,孙权手下更缺乏治国安邦的奇才。

曹操破山东黄巾军,占领兖州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殷贤纳士,首先与颍川颍阴人荀彧交谈,十分投机。曹操说:“此吾之子房也!”遂委任荀彧为行军司马,委任荀攸为行军教授。

荀彧又推荐程昱,曹操令人寻访,访得他在山中读书,曹操也将他请到军中。程昱又推荐了郭嘉,郭嘉又推荐了刘晔,刘晔又推荐了满宠和吕虔,满、吕两人又推荐了毛玢,曹操一一录用。

武将方面,除随曹操起兵的夏侯悖、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亲戚子弟外,又有于禁、典韦来投。曹操任于禁为点军司马,任典韦为帐前都尉,并脱身上棉袄,及骏马雕鞍赐于典韦。于禁、典韦后来都成为曹操的著名勇将。典韦在濮阳大战中,为救曹操三进三出,英勇无比。后来,曹操中张绣计,兵败南阳,典救曹操,战死沙场。曹操后来亲祭典韦,对诸将说:“吾折长子、爱侄,无痛泪,独号泣典韦也!”

由此可见曹操的爱才之心。

曹操用人,除了不论资历,门第外,还表出宽广的胸怀。

官渡之战,曹操取得胜利,在清理战场时,从缴获的袁绍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曹军中诸人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这一措施,使那些十分恐惧的人,放下了包袱,对于安定人心,笼络部下,十分有利。

张绣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曹操第一次攻南阳,张绣被迫投降了曹操,不久,张绣又反叛。宛城之战中,曹操中张绣计,儿子曹昂,亲侄曹安民和爱将典韦战死,曹操也被射伤。但后来,张绣又投曹操时,曹操不记前仇,为了使张绣安心,又与他结为儿子亲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

自此,张绣死心蹋地地跟随曹操。

刘备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谋士主张杀掉刘备,荀彧入谏曰:“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曹操不答,或出,郭嘉入,曰:“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曹操大喜曰:“方今正国用英雄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此郭奉孝与吾有同见也。”遂以兵三千,粮万斛送与玄德,使往豫州到任。后来,刘备以图扩大势力范围。进兵屯小沛,招集原散之兵,攻吕布。

当刘备再次为吕布所败,没有办法时,又投到曹操帐下,曹操仍然以礼相待,平定吕布后,曹操又引刘备觐见汉献帝,拜左将军,封宜城亭侯。

当谋士们再次要求杀掉刘备时,曹操坚决拒绝,后来,刘备叛离曹操,部下要追击,曹操却淡淡一笑说:“彼既去矣,若再追,恐成怒矣。”

陈琳是一个很有文才的人,他为袁绍谋士时,起草过讨伐曹操的檄文。

檄文传至许都,时曹操方患头风,卧病在床,左右将此檄文传进,操见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后来袁绍兵败,陈琳被俘,曹操问陈琳:“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操之左右要杀陈琳,曹操却爱其才,不仅不杀,还任命他为从事。

曹操大破吕布后,俘虏了猛将张辽,张辽怒骂曹操,曹操大怒,欲杀张辽,刘备、关羽为之求情。

曹操掷剑大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相戏耳。”就亲自解开绳子,说:“纵使杀我妻子,亦不记仇。”遂拜张辽为中郎将,赐封关内侯。

张辽是一勇将,自此归顺曹操,为曹操成就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是一个很讲信用的人,他与关羽的友谊留下了千古佳话。

关羽是迫不得已投降曹操的,曹操爱关羽的骁勇,为了拢络关羽,曹操拜关羽为偏将军,表奏为汉寿亭侯。同时,还把关羽视为贵宾,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宴骏马美女,上马金,下马银的热情款待。但是,当关羽得知刘备的消息后,挂印封金,去找刘备。对关羽离去,曹操部下多忿忿不平,有的主张追而杀之。曹操力排众议,不仅不杀关羽,还亲自为关羽送行。

曹操十分敬佩关羽的“义”,他以为:“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并教育部属“汝等皆可效之”。

曹操还对部下说:“吾昔日许之,今日故舍之。若追而杀之,天下人皆言我失信也!”

曹操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天下贤士,于是帐下人才济济。

曹操的谋士们,为曹操出了很多计谋,这些谋略为曹操统一大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谋士荀彧或毛玢都建议曹操奉迎天子,树立正统形象,荀或举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的例子说明迎汉献帝到许都的重要性,毛玢也说:“宜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听从他们的计策,将汉献帝从洛阳迎到许都。

从此,曹操牢牢控制了东汉政府,“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政治上占了优势。

曹操的谋士首推郭嘉。

郭嘉与曹操首次会面,就一见如故,曹操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出去也喜曰:“真吾主也。”

由此,可见两人的投机。

曹操欲远征乌桓,部下多惧怕刘表派刘备趁机袭击许昌,郭嘉主张远征。他认为,乌桓守军以为离许昌远,必然没有防备,突然袭击,必然取胜,刘表没什么大志,只不过是一个坐客罢了。“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图远征,公无忧矣。”

曹操听从郭嘉的意见,率军远征,郭嘉又建议说:“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进,掩其不备。”

曹操轻兵兼进,一举取下乌桓,刘表等未敢轻举妄动。

郭嘉足智多谋,但38岁即病逝,曹操对荀攸等人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郭嘉的字)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嘱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赤壁大战后,曹操兵败。曹操哭郭嘉,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曹操帐下,猛将、谋士云集,曹操又求才若渴。对谋士、猛将关怀备至,推心置腹,因此他能一统北方,这种识才、用才、爱才的作风,使魏晋人才辈出。先后出现司马懿、邓艾、钟会等一群雄才大略的人物,为此王夫之曾评价说:“魏足智多谋之士,昏主用之而不危。”

相对来说,刘备次之,在世时,只有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曾相继执政,但蒋、费两人循规有余而才气不足,缺少进取能力;武将方面,也只有一个姜维左冲右挡,姜维只能带兵打仗,缺少战略眼光和政治头脑。

王夫之指出:“巴蜀、汉中之地隘矣,其人寡,则其贤亦谨矣,蒋琬死,费祎刺,而蜀汉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