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挺经》学生活
5650200000042

第42章 虚怀若谷恪尽职守(1)

“勤敬”法

古人修身治国的方法,不外乎“勤于政事、胸怀广大、谦虚谨慎”几点。而勤于政事、谦虚谨慎两点,更要从始至终地贯彻到底,一刻也不能背离。

顺应民应,勤敬要务

原文

为治首务爱民,爱民必先察吏,察吏要在知人,知人必慎于听言。魏叔予以孟子所言“仁术”,“术”字最有道理。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即“术”字之的解也。又言蹈道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观人当就行事上勘察,不在虚声与言论;当以精己识为先,访人言为后。

译文

从事政务,首先在于爱民,爱护人民必须先督察官吏,察访官吏要点在于知人,而知人必须慎于听取言论。魏叔子认为孟子所说“仁术”中,“术”字最有道理,耐人寻味。喜爱一个人却能知晓他的短处,厌恶一个人却可以看见他的长处,就是“术”最好的解释。又说遵行大道、顺应时势的就是君子;违反大道、只谋私利的就是小人。观察一个人应当从他具体行为上去勘察,不在于虚假的名声和浮夸的言论。应当以提高自己的识见能力为先,访察别人的言论在后。

解读

曾国藩的人生历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当今中国需要的正是千千万个经世济民的实践家。

勤敬之于政务,首要的是治民;而治民的第一要义是爱民。做官的人,首先需要有政见或者施政纲领,那是对整个时局的看法,对自己所领导的部门基本构想和设计;这见解或者从历史中来,或者从经验中来,或者从部属中来,但不能没有。官越大就越需要有见解,那是他的行为守则、思维准则和施政原则。

活学活用

为政须勤敬,当官须勤敬。知民生在勤,知为臣在敬。勤而敬,无患天下无治。

当官勤敬的要务是爱民、养民,因为“民心顺,国家安”,这是个最简单的道理。史称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都是“管仲之谋”。而“安民”则是管仲之谋的一个重要内容。

管仲对“民”与“国”的关系有充分的认识。他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因此,能处理好“民”的若干大问题,就是政治中最可宝贵的:

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以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管子所说的“顺民心”,就是要顺其“四欲”;“逆民心”就是统治者“行其四恶”。要做到“四顺”、不行“四恶”,统治者必须首先懂得顺于民就是为了取之于民的道理。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统治者肆其所欲,用刑罚和杀戮来压制人民,结果只能是“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国家的政令就无法施行,统治者的地位就危险了。

管仲还认为,能够保证人民的“衣食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如果物质生活问题得不到较好的解决,就无法对其进行道德的规范,而专恃刑罚又是不能实行全面有效的控制的,所以管子视“务在四时,守在仓廪”为有国者的根本任务,它能使民“不移”、“不偷”、“不苟”、“不憾”而使其“富”。在管子所说的“四顺”中,这是他最为强调的。

所谓“定民之居”,就是使人安居。在管子看来,把各种居民归入相应的行政管理系统,就会秩序井然,不相混乱。“管子于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为乡六,士乡十五”,“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五属,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属焉;立五正,各使听一属焉。是故正之政听属,牧政听县,下政听乡。”

所谓“成民之事”,就是使民“乐业”。当时将民划为士、农、工、商四类。管子认为,这四类民,若“勿使杂处”,把他们划归在以上的各乡中,不仅可以减少管理上的繁乱,而且可以使他们便于传授技艺,“不见异物而迁”,使“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这也是最早的职业承继性划分。

从富民的目标出发,使人民安居乐业,是国家稳定、富强的基本条件。管仲说:“兹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正卒伍,修甲兵”,才能强化国家的武力。

管仲还认为,人民中间的不安定因素都是施政不当所造成的。他说:“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野芜旷,则民乃营;上无量,则民乃妄;文巧不禁,则民乃淫……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只有统治者大力发展生产,使国家富足,并为进一步扩大生产创造了条件,人民才会乐于“留处”,才会吸引别国的人民前来归服。

春秋前期,政治的动荡造成了人民经常大规模的流动,争取民众就成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首要问题。管子为齐桓公谋称霸之道而首先提出“顺民心,并把人民中的不安定因素归罪于统治者绝非偶然。“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说明他确实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顺民心则国兴,逆民心则国亡;富民“定民”“成民”,无一没有一个“安”字在。

汉武帝时,以举贤良文学和上书言事的方式,招纳了一批文学之士,组成中朝(内朝),让他们参谋预政。当时,有个文士叫徐乐,他在上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天下之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所谓土崩,就是广大民众反抗统治者的斗争;所谓瓦解,则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

徐乐指出,土崩和瓦解是“安危之明要”,凡是国君都必须留意深察。而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自古至今,别无二致。什么是土崩呢,就是像秦朝末世的陈涉吴广起义,凡是“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就会发生土崩。陈胜出身微细,既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也非王公大人各族的后裔,之所以一呼而天下风从,就是因为当时已经具备了土崩的条件。

那么,什么是瓦解呢?所谓瓦解就是吴楚七国之乱。七国谋逆号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但是最后却兵败身死。其原由并非因为他们的威权轻于匹夫而兵力弱于陈胜,而是当时“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意外之助。”拿陈胜起义的天下风从和七国之乱的渐被平定相比,就足以证明“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瓦解”。

智慧金言

如果天下已具备土崩的条件,即使像陈涉这样的布衣穷处之士也可以首先发难,而危及统治者的江山;如果天下无土崩之势,即使像吴楚这样有强国劲兵之助,一旦发难,也会立即遭到覆亡的命运。其中的道理,明君应该深察才是。

虚怀若谷,尽施己职

原文

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勤、大、谦。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与,谦若汉文之不胜,而勤谦二字,尤为彻始彻终、须臾不可离之道。勤所以儆惰也,谦所以儆傲也,能。勤且谦,则大字在其中矣。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谦字。吾将守此二字以终身,傥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者乎!

译文

古人修身治国的方法,不外乎“勤于政事、胸怀广大、谦虚谨慎”几点。勤于政事如同文王那样,胸怀宽大如同舜禹那样,谦虚谨慎如同汉文帝那样。而勤于政事、谦虚谨慎两点,更要从始至终地贯彻到底,一刻也不能背离。勤于政事可以使懒惰的习气警醒,谦和谨慎可以警惕骄傲情绪滋生。能够勤劳、谦和,那么胸怀宽广自然在其中了。古往今来,圣贤豪杰,哪怕奸雄,只要想自立于世,不外乎也是一个“勤”字。能够通晓千古的真理大道的,不外乎一个“谦”字。我将终身遵守这两个字来行事,就是所说的“早晨听到了人间至理真谛,晚上死了也值得了”呀!

解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救世济民,经世致用,这一思想自屈原以降就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血脉里奔涌激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观念早已浸润在一代代中国士大夫的脑颅与心田之中。

曾国藩,位卑之际不忘忧国。位显之时,更是风兴夜寐,以高人一筹的见识办洋务,兴译馆,遣学生,力抉将倾大厦。时时在践行中国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古老命题。

曾国藩既扮演着知识分子的角色,开始其漫长的心路历程,又肩负匡扶国家的政治之重任。他把落脚点选在后者上,而又不忘前者的清高本色,把二者协调得几乎完美无瑕。

活学活用

自古有匡天下之志者必有容天下之量,而后能成安天之功。统御者是否有宏大的器量,宽阔的胸襟,对其事业成败至关重要。能容人、容事、容天下,才能够统观全局,冷静举措,走出一步步令人击掌叫绝的好棋。成事者,必要纳招天下之贤,广集安邦治国之策,没有点“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的修炼是决然不行的。

秦晋淝水大战之际,秦兵百万逼近晋国都城,朝野震惊,唯有司徒(相当宰相)谢安泰然处之,面无惧色,他不慌不忙地布置兵力御敌,然后到别墅里去和客人下棋。当击退敌兵的战报传来以后,谢安却将它放在床上,面无喜色,下棋如故。等客人告辞,送客回来后,才高兴地返回内室,由于心情高兴,履齿碰在门坎上而折断。后人称誉谢安有“庙堂之量”。

凡度量大者必是修养甚佳之人,因修养是理智的基础,孕育谋略的活土。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豁达大度,出手有理、有利、有节。

战国时期的孙膑和庞涓就是鲜明的对照。孙膑自幼酷爱兵书,深谙谋略。而器量狭小的庞涓却非常嫉妒他,上进谗言,使他受“膑”刑,成了没有膝盖骨的残废人。孙膑心胸宽阔,不因遭受厄运而气馁,他假装疯癫,逃脱险境,尔后在齐国受到重用,做了军师。他在日后与庞涓的军事角逐中,利用其好大喜功,目空一切的弱点,使庞涓利令智昏,一步步走进他布下的罗网,最终于马陵道上兵败身亡。孙膑的成功,除了靠他的兵法谋略以外,胸怀开阔,度量宏大起了很大的作用,使他能从容筹划,从长计议,以柔克刚。倘若鼠目寸光,匹夫见辱,拔剑相斗的话,其结局可能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智慧评讲

有宏大的度量,才能有稳定、积极、健康的情绪,而情绪的控制关系到能力的发挥,影响到事业的成败。古人修身非常讲究“制怒”、“制乐”,慎防喜怒过度。历史上像周瑜气死、牛皋笑死之类的悲剧并不罕见。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感情所左右,是统御者制胜的“内功”。

成大事者,事业为重

原文

国藩从宦有年,饱阅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软熟和同之象,盖已稔知之,而惯常之积不能平,乃变而为慷慨激烈、斩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来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是屡蹈愆尤,丛讥取戾,而仁人君子固不当责以庸之道,且当怜其有所激而矫之之苦衷也。

诸事棘手、焦灼之际,未尝不思遁入眼闭箱子之中,昂然甘寝,万事不视,或比今日人世差觉快乐。乃焦灼愈甚,公事愈烦,而长夜快乐之期杳无音信。且又晋阶端揆,责任愈重,指摘愈多。人以极品为荣,吾今实以为苦懊之境。然时势所处,万不能置事身外,亦惟有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而已。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