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读《金匮要略》学生活
5652100000016

第16章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

原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也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

释讲

患厥阴病,症状表现为:口渴而饮水不停,气逆向上冲心,心中疼痛灼热,感觉饥饿却又不想进食,食后又吐出,如果误用下法治疗,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临症意义

本条论述的实为蛔虫消渴证,治以苦楝根皮,麝香二药为丸服。

原文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

释讲

如果寸口部出现浮迟的脉象,浮脉表示为虚证,迟脉表示为虚劳证,虚属于卫气不足,劳则属于营气衰竭。

原文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释讲

如果趺阳脉出现浮数的脉象,浮脉表示为胃中邪气充盛,数脉表示为胃热,胃热则消谷善饥而大便坚硬,胃中邪气充盛,则水湿渗于膀胱而小便频数,小便频数则大便更为坚硬,小便频数与大便坚硬同时出现,就属于消渴病。

临症意义

此两条所论消渴病之脉象,一见于寸口者为浮而迟,乃营卫俱虚,一见于趺阳者为浮而数,乃胃热炽盛,二者之脉均见浮,但前者为气不足,其脉当浮而无力;后者为气有余,其脉当浮而有力。不仅迟、数为辨。

原文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释讲

男子患消渴病,由于肾气衰微,不能蒸腾化气以摄水,水尽趋于下,因此小便反而增多,喝水1斗,也小便1斗,应当服用肾气丸(温里助阳)治疗。

临症意义

1.本条消渴、小便利多,乃房劳伤肾引起的。其病当还具有“腰部酸软”或“腰部空痛”、以及脉象沉细无力而两尺尤甚等证。

2.本篇论述的小便利多一证较简略。除与消渴并现的肾气丸证外,别无专文论述,这可能是本篇内容有所脱落的缘故。考历代文献记载和临床实践,小便利多这一病证确实存在,而且是不少见的。例如:缩泉圆之丈夫小便频;醉仙圆之劳心,肾经寒,小便多;阿胶汤之肾虚小便多等等。缩泉圆是由乌药、川椒、吴茱萸、益智等药组成,但一般是以乌药、益智、山药为治;醉仙圆是白茯苓、黑豆、苡仁、枣汤组成;阿胶汤是由阿胶、人参、干姜、远志、附子、甘草、大麻仁组成。这三方都是针对小便利多一证而设的。

原文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释讲

出现脉浮,轻度发热,表示表邪未尽;小便不通利,表示膀胱气化功能失司;极度口渴的,表示津液不能正常输布,由于表里同病,故应当用利小便与发汗法,以五苓散(通阳解表,健脾利水)治疗。

原文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释讲

口渴想要喝水,是因膀胱气化失司,导致津液不能上输所致;由于水湿停滞于胃,因而饮入后又吐出的,称为水逆证,应当服用五苓散治疗。

临症意义

五苓散证虽有杂病与伤寒之不同,但事实上在临床上可以通用。

原文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

释讲

由于里热未消,口渴而饮水不停止的,应当服用文蛤散(清热润下,生津止渴)治疗。

将药捣为散剂,用开水五合,调和服用方寸匕。

临症意义

文蛤散方,亦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但彼方是“文蛤汤”方之误。文蛤是指有纹理的花蛤,不是“蚊合”。蚊合又叫“五倍子”,与此“文蛤”不同。

原文

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释讲

患淋病,症状表现为:小便不通畅,排尿频数而量少,且有如粟状般的东西点滴而出,小腹拘急紧张,疼痛牵引到脐中。

临症意义

本条所论,后世认为是石淋或沙淋。其临床表现为小便艰涩,尿道痛窘,尿中夹有砂石,少腹拘急等。治疗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原文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释讲

趺阳脉出现数脉,胃中有邪热,则会出现消谷善饥,大便必定坚硬,小便必定次数增多。

临症意义

本条论述脉证即后世所谓“中消”。其证当还有形体消瘦、渴喜凉饮、舌红苔黄燥等症,治疗应以通腑泻热,可用承气汤。

原文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释讲

患淋病,不可妄用发汗法,否则,就会出现尿血的症状。

临症意义

本条虽云淋家不可发汗,然淋家具有外感表证确非发汗不可为治者,可于发汗药中加入养阴滋液之品以护其阴。

原文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萎瞿麦丸主之。

栝蒌瞿麦丸方

栝蒌根二两,茯苓薯蓣各三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月段,不矢,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

释讲

由于肾阳亏虚不足,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通利;由于水饮停滞于内,津液不能上承,上焦反而生燥热,故十分口渴,应当用栝蒌瞿麦丸(润燥生津,温阳利水)治疗。

将以上5味药研细末,炼蜜做成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用开水送服3丸,1日3次。如果无效,将药量增到7~8丸,直到小便通利,肚中温暖为止。

临症意义

栝萎瞿麦丸是肾气丸的变制,治疗肾阳不化、上燥下寒的小便不利证,其证当还有腹鸣、四肢不温,以及脉沉等。

原文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芩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散方

蒲灰七分,滑石三分。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滑石白鱼散方

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白鱼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芩戎盐汤方

茯苓半斤,白术二两,戎盐弹丸大一枚。

释讲

如果由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行所引起的小便不通利,可以用蒲灰散(凉血化淤)治疗,或用滑石白鱼散(清热利湿)、茯苓戎盐汤(健脾利湿)治疗。

蒲灰散

以上2味药,捣为散剂,每次用开水送服方寸匕,1日3次。

滑石白鱼散

以上3味药,捣为散剂,每次用开水送服方寸匕,1日3次。

临症意义

本条小便不利一证的治疗,并列蒲灰散、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三方。然三方药味的组成不同,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小便不利证是有所不同的。蒲灰散是由蒲灰、滑石二药组成,具有化瘀凉血、利窍泄热的作用;滑石白鱼散是由滑石、乱发、白鱼三药组成,具有消瘀止血、利尿通淋的作用;茯苓戎盐汤是由茯苓、白术、戎盐三药组成,具有益肾健脾、清热利湿的作用。

原文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释讲

由于邪热壅滞于内,胃腑实热炽盛,邪热耗伤津液,因而口渴想要喝水,口干舌燥的,应当服用白虎加人参汤(益气生津,清热止渴)治疗。

临症意义

本条所论证候和方治,后世认为是上消证治。

原文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滑石泽泻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释讲

出现浮脉、发热,并不是表邪未解,而是由于里热蒸灼于内所致,故口渴想要喝水;由于水湿与邪热壅结,导致膀胱气化不行,故小便不通利的,应当服用猪苓汤(滋阴润燥,利水除热)治疗。

将以上5味药,用水4升,先煮猪苓、茯苓、滑石、泽泻4味药,取2升,去药渣,再加入阿胶烊化,每次温服7合,1日3次。

临症意义

本条所述脉证与上第五条所述五苓散脉证相同,均为脉浮、发热、口渴、小便不利等证,但五苓散是化气行水,有发汗作用,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而猪苓汤是育阴行水,多汗禁用,见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及《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宜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