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读《金匮要略》学生活
5652100000002

第2章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2)

临症意义

一般情况下,呼吸关系到肺肾二脏,所以呼吸异常可以测知病之所在,或在肺,或在肾。至于实证还是虚证,须结合全身证脉进行剉断。另外,如果虚证而见呼吸病变的,不论病变在何处,均属难治证候。

原文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释讲

老师说:寸口部的脉象,会随着季节而变化,同时,面部的颜色也会随之变化。

例如,春季时,应于肝,应当出现面色青,弦脉,表示健康无病,其他季节则应当出现夏赤、秋白、冬黑。如果在春季时,不出现青色而反出现白色,如果颜色与脉象都不能应于肝,就会发生疾病。

临症意义

本条所论的色脉四时,是说明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以示医者在临证时,必须结合起来,以认识疾病。

原文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

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起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释讲

有人问:自然界的时令和节气,通常是相应的。然而,有时候,时令未到而相应的节气却已到,或是时令已到而相应的节气却未到,或是时令已到而不相应的节气却未去,或是时令已到而不相应的节气却提早来到,所谓“春行夏令”,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师回答:冬至以后的第一个甲子夜半,属于少阳当令初起之时,此时阳气初生,天气应当温暖和煦。

如果冬至后尚未到甲子日,而气候却已经变暖,属于时令未到而节气已到;如果已到甲子日而气候尚未温暖,属于时令己到而节气未到:如果已到甲子日而气候仍然寒冷,属于时令已到而严寒的节气未去;如果已到甲子日而节气却已像夏季那样炎热,属于时令已到而温热节气却提早来到。

临症意义

四时正常的表象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如果时令与气候不相一致,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非其气而有其时,均为反常。春夏秋冬、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均可影响人体发生疾病。因此,掌握这一点,就可以使人体在气交之中,注意调摄,避免邪气,适应自然的变化,以免发生疾病。医者治病用药时,也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因时制宜。药物的寒热温凉和时令、气候变化相适应,疗效必然显著。

原文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

释讲

老师说:如果病人的寸部出现浮脉,表示病在肌表;尺部出现浮脉,表示病在体内。如果腰背疼痛,不能行走,则会出现呼吸短促的病危证候。

临症意义

本条的脉浮在前主表证和脉浮在后主里证,是明示不同的部位出现的同一浮脉,并非主同一病证,而是主外感内伤之表里病证。所以临床上不可一见浮脉就视为表证,而忽视了里证的存在。然外感表证之脉浮,必为有力;精虚里证之脉浮,必为无力。

原文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

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释讲

有人问:内经上说,“厥阳独行”,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师回答:这是因为阴气衰竭于下,导致阳气失去依附,有升无降,孤阳上逆,因此称为“厥阳独行”。

临症意义

厥阳独行在临床上有许多证候表现,如肝阳上亢的面赤眩晕、僵仆;中风之卒厥暴死;虚火炎上的目赤咽痛;产后阴虚阳越的汗出昏闷等等,都是属于这一病理变化。

原文

问曰:寸脉沉大则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

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释讲

有人问:寸口的脉象沉大而滑,沉脉主实邪内阻,滑脉主气病。实邪与气病相互搏结,如果病邪入于脏,表示病情较重;如果病邪入于腑,表示病情较轻,这种证候称为“卒厥”,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师回答:如果病人突然昏倒,出现口唇青紫,皮肤和四肢发凉,属于病邪入于脏,表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如果病人身体温和,微汗自出,属于病邪入于腑,表示病情容易痊愈。

临症意义

《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这就是本条理论之所本。然本条从证候表现对《素问》的理论进行了阐发,更有助于指导临床的实践。

原文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

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释讲

有人问:如果病人的脉搏突然消失不见,当病邪入于脏则死,当病邪入于腑即愈,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师回答:不仅仅是因脉搏突然消失不见才会如此,其他的病证也是这样的。譬如,患浸淫疮病,如果疮从口向四肢发展,表示病势由内向外发展,因此病情可以很快治愈;如果疮从四肢向口蔓延,表示病势由外向内发展,因此病情不容易治愈。总之,病在脏则病情较重;病在腑则病情较轻;病势由外传内的难治;病势由内传外的易治。

临症意义

浸淫疮:是一种皮肤病,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渍肌肉,重则遍及全身。

原文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

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

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

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今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释讲

有人问:阳病有18种,是哪些病证呢?

老师回答:包括头痛,项、腰、脊、臂、脚抽掣疼痛。阴病18种,是哪些病证呢?

老师回答:有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18种,总共为90种病;人又有六腑,六腑分别各有18种病,故总合为108种病。此外还有五劳、七伤、六极和妇女36种病,都不包括在内。

雾露邪气,大多侵袭人体的上部:水湿邪气,大多侵袭人体的下部:风邪大多侵袭体表;寒邪大多侵袭体内;从口而入的疾病,则属于饮食不节的食积病。

风、寒、湿、雾、饮食侵袭人体,分别具有一定的规律。

风邪大多在上午侵袭人体,寒邪大多在傍晚侵袭人体;湿邪侵袭人体的下部,雾邪侵袭人体的上部。风邪表现为浮脉,寒邪表现为紧脉,雾露之邪容易损伤人体皮肤腠理,湿浊之邪容易流注于关节,饮食不节则容易损伤脾胃,极寒之邪容易损伤经脉,极热之邪容易损伤络脉。

临症意义

五邪中人的规律,主要是阳邪亲上,阴邪亲下,热邪归阳,寒邪归阴。在临床上很有指导意义。临床上,我们可以用来分析疾病病位的上下表里、病邪的阴阳属性,从而正确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

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释讲

有人问:治疗急证,有时先治里证,有时先治表证,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师回答:如果疾病在表,误用泻下法治疗后,病人出现下利清谷不止,此时虽然有身体疼痛的表证,也应当立即治疗里证,里证恢复之后才能治疗表证。

临症意义

本条是论述误下以后的表里先后的治疗原则。身体疼痛为寒邪在表,下利清谷为里气虚寒,根据条文提出的治则,是先治下利清谷证,而后治疗身体疼痛证。但如何具体治疗?《伤寒论》中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剂,即治疗下利清谷的,用四逆汤;治疗身体疼痛的,用桂枝汤。四逆汤有回阳救逆的作用;桂枝汤有解表祛寒的作用。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如果病人平素患有慢性病,又感受新疾,则应该先治新病,然后才治疗慢性病。

临症意义

先治新病,后治旧病,这是治疗的一般原则。但是,临床上,新病和旧病往往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在先治新病的同时,某些情况下要兼顾旧病,而不可偏颇。如一味治其新病,则会产生变证。例如,久患淋病之人,又感受了邪气,如果只先治外感而发汗,忘记了“淋家不可发汗”的禁戒,就会引起便血的变证。

原文

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

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释讲

老师说:治疗五脏病证,必须配合适当的饮食、居住场所,则病情就容易痊愈;反之,病情就会加重。

如果病人突然想吃平常不爱吃的食物,就容易助长病邪而引起发热。

临症意义

人体五脏的生理各有不同的特性,病理上各有不同特点。因此,治疗五脏疾病,应根据其生理特性、病理特点,随其所得、所喜而治,远其所恶、所不喜。例如:临床上治疗肝病,当食辛而禁当风;治疗心病,当食咸而禁温食、热衣;治疗脾病,当食甘而禁饱食、湿地、湿衣;治疗肺病,当食酸而禁寒饮食、寒衣;治疗肾病,当食苦而禁焠焕热食、温炙衣等等。

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释讲

治疗里实证,必须根据其病因来用攻法。比如,治疗口渴,如果病因为阴虚内热与水邪互结所致,则应该服用猪苓汤来利湿,湿去则热除,口渴也可以随之而解。其他的病证也是如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