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读《金匮要略》学生活
5652100000020

第20章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

原文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释讲

如果寸口部出现动而弱的脉象,脉动表示为惊证,脉弱表示为悸证。

临症意义

惊悸属于一种自觉病证,惊从外得,悸从内生。然惊可以产生悸,悸可以引起惊,二者常常并见,所以连称之曰“惊悸”。临床上其病常伴有失眠、多梦、健忘、头目昏眩等症。

原文

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释讲

老师说:尺部出现浮脉,眼睛昏花,看不清物体,就会不停地流鼻血;如果目睛昏花己去,视物清晰,则表示鼻出血已经停止。

临症意义

衄血的预后,除脉象、目色合参以外,必须结合其证候表现进行判断,方可无误。本条脉象与目色合参,以诊知衄血之止与未止,其风火逆冲而衄血未止者,除以药方辨证治疗外,亦可用鲜旱莲草一大把捣汁服。

原文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释讲

又说:从春季至夏季出现鼻出血的,属于太阳表证,从秋季至冬季鼻出血的,属于阳明里热证。

临症意义

阳络损伤,血液外溢,则为衄血,亦即鼻孔出血。其所谓“阳络”者,乃谓阳经之络脉。三阳经脉,惟太阳、阳明二经循行至鼻,少阳经脉不至鼻,故《伤寒论》中只太阳、阳明二经有衄血之症,而少阳经脉则无衄血之症。衄血之症,后世治以大蒜捣泥敷足心,左鼻孔出血敷右足心;右鼻孔出血敷左足心;两鼻孔出血敷两足心,效果很好。本条四时宜活看。

原文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脚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释讲

经常流鼻血的人,不可妄用发汗法治疗,否则,必然会引起额旁动脉紧张拘急,两眼直视,不能自由转动,不能入睡。

临症意义

衄家不可发汗,明示了血液与汗液的关系。血液与汗液是同出于一源的,汗液伤则血液伤;反之,血液伤也可致汗液伤,所谓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本条亦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可参阅。

原文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释讲

病人面色苍白,没有恶寒发热,脉象沉而弦的,则会鼻出血;如果脉象浮而弱,用手重按则无脉的,表示下出血;如果病人烦躁、咳嗽的,必定会吐血。

临症意义

面色觥白之证,有因血液亡失,致血气虚少而无以华色者;有因阳气虚弱不能行血而致血不能华色者。然亡血色白,脉多见细弱或芤或革;阳虚色白,则脉多见沉迟或微或虚。此条论亡血,故直指之曰“面无血色”。

原文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释讲

患吐血病,如果出现咳嗽、气喘、脉象数、发热、不能平卧的,属于死证。

临症意义

上条“烦咳者,必吐血”,乃先咳嗽后吐血,较易治,以其为咳久络伤,而咳嗽愈则络脉自复。此条“吐血,咳逆上气”,乃先吐血后咳嗽,较难治,以其为阴血亡失,虚火刑金,而血失不能骤复,且又加“脉数、身热、不得卧”等症,表明其病阴绝阳浮,神失其守,实为危笃之极。然后世有用“二加龙骨汤加阿胶”滋阴血、镇浮阳、清虚热、敛神气,曾治愈众多患者。

原文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释讲

喜欢饮酒的人,如果出现咳嗽的,必然会导致吐血,这是因为饮酒过度所致。

临症意义

酒客咳嗽而致吐血,当根据具体证候处以方药外,酌加葛花、枳棋子等以消酒毒。

原文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释讲

如果寸口部出现弦脉,弦脉表示阳气衰减,脉大中空如葱管;阳气衰减的表示为有寒,大而中空的表示为血虚,寒与虚相合,称为革,在妇人则患小产和漏下,在男子则患出血。原文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栗而振。

释讲

患失血病,不可妄用发汗,否则,不仅阴血受伤,还会损伤阳气,导致出现怕冷、寒战的症状。

原文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释讲

病人出现胸部胀满,口唇干枯而不润泽,舌质青紫,口中干燥,只想漱水而不想吞咽,没有恶寒发热,脉象浮大而迟,从身体外形来看,腹部并不胀满,但病人自觉腹部胀满,这是体内有淤血的缘故。

原文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释讲

病人自觉有热,心烦胸满,口咽干燥而渴,脉象并没有热象,这是邪热伏于血分,属于淤血停滞,应当用攻下法祛逐淤血。

临症意义

1.以上两条阐明了瘀血病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原则,有很大的临床指导意义。瘀血停积体内,阻塞气机,可以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引起不良后果,故治疗务必去其瘀。此所谓“当下之”者,正谓攻下其瘀血,虽未出方,然下瘀血汤、抵当汤、丸、桃仁承气汤等方,可根据其具体病情选用。

2.关于瘀血病证:瘀血是血液流行受阻而积滞体内的病证。它的发生,常是因寒、因热、因气滞、因跌打闪挫、因出血强止等所引起。本篇论述了瘀血病证的临床特征及其破血攻瘀以下之的治疗原则。然瘀血又是导致许多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

瘀血为病的治疗,总以“活血祛瘀”为主,因血赖气行,故治疗瘀血为病,常以活血祛瘀法中佐以“行气药”。然临床上由于瘀血为病伴有其他因素,这就必须在“活血祛瘀法中佐以行气药”的基础上加以兼顾。其有寒者,兼以温经散寒;其有热者,兼以凉血清热;其有湿者,兼以行水利湿;其有燥者,兼以滋血润燥;其有风者,兼以祛风和肝;其有痰者,兼以燥湿化痰;其有气滞者,兼以理气;其有坚结者,兼以软坚;其有痞塞者,兼以泻痞;其有脾虚者,兼以建中;其有气虚者,兼以益气;其有血虚者,兼以养血。还有正气虚弱,不能运血,以致血液瘀滞,而为正虚瘀微者,则治又当专补正气,使正复而瘀自化。

原文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救蜀漆三两,洗去腥。

上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释讲

用温针和火熏法发汗而感受热邪的,应当服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治疗。

将以上7味药,研细末,用水1.2斗,先煮蜀漆,煮取1斗,加入其余药末,煮取3升,去药渣,温服1升。

临症意义

本条没有叙述具体的临床症状,但可以根据方药的作用以方测证,并结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有关条文,知其症状有惊狂、烦躁、卧起不安等。

原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丸方

半夏麻黄等份。

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释讲

心下悸动的,用半夏麻黄丸治疗。

将以上2味药,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小,每次饮服3丸,1日3次。

临症意义

本条仅述“心下悸”一症,而治以“半夏麻黄丸”方,是其尚有脉浮紧而失眠,以及舌苔白滑或白腻等症。

原文

吐血不止者,用柏叶汤治疗。

柏叶汤方

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释讲

吐血不止的,用柏叶汤治疗。

将以上3味药,用水5升,取马粪水1升同煮,煮取1升,分2次服。

临症意义

1.中气虚寒引起的吐血证,除所吐之血色黯红以外,还当有其他中气虚寒证候,比如面色萎黄、腹部喜暖喜按、四肢不温、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脉象迟缓等等,用柏叶汤以温寒补虚,和胃降逆。

2.本方之马通汁乃是马粪绞汁,近人以童子小便代替,疗效很好。

原文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

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释讲

患下血病,如果先大便,之后才下血的,称为远血,应当服用黄土汤治疗。

将以上7味药,用水8升,煮取3升,分2次温服。

临症意义

1.黄土汤方是一温补止血之剂,在临床上可用以治疗下血、吐血、衄血、崩漏等等之因于脾肾虚寒者。其证当伴有面色无华、肢体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脉弱等等。

2.近人运用本方,有以赤石脂易黄土,黑姜炭易附子者,效果甚好。

原文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见狐惑中。

释讲

患下血病,如果先下血,之后才大便,称为近血,应当服用赤小豆当归散治疗。

临症意义

1.赤小豆当归散有清热利湿、和营止血的作用,在临床上常合以地榆散加减,治疗便血鲜红、大便不畅、口苦咽干、舌苔黄腻、脉象濡数等症。

2.赤小豆当归散与黄土汤都是治疗下血证的,但是,赤小豆当归散是治理热蕴结的近血证,黄土汤是治虚寒不摄的远血证。一方是温寒补虚,一方是清热利湿,两者截然不同。

本方亦见于《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宜前后参看。

原文

心气不定,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释讲

心烦不安,吐血,鼻出血的,应当服用泻心汤治疗。

将以上3味药,用水3升,煮取1升,1次服完。

临症意义

1.本条所论之泻心汤证,为心火炽盛迫血妄行而吐衄,故其证除吐衄之血色为鲜红外,当兼有心中懊侬烦乱、便燥口干、舌赤苔黄,脉数等。而临床上每于泻心汤方中加入生地黄、赤芍、鲜侧柏叶、童子小便等,效果更好。

2.对于出血病证的治疗,一般说来:“血无止法”。以出血强止则易留瘀而为患。然亦有出血不已而治疗上不得不采用收涩药以强行止血者。惟于血止后当继之以化瘀之治,使其瘀血去而新血生。我国古代医学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已总结出了治疗出血病证的可贵经验,即“止血”、“化瘀”、“宁血”、“补血”等四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