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读《金匮要略》学生活
5652100000004

第4章 痉湿暍病脉证治(2)

如果正逢阴雨不停,医生依然用发汗法治疗,发汗后病情却不见改善,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发汗太快,出汗太多,只有风邪随汗而出,但湿邪仍在,因此病情不见改善。

治疗风湿病,应当用发汗法使身体微微出汗,则风湿邪气才能随汗而解。

临症意义

本条提示了治疗风湿在表的治疗原则:微微发汗,不可以大汗。这对临床上治疗外湿病很有指导性的作用。另外,也说明了外界气候对人体疾病和治疗都有密切关系。

原文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释讲

久忠湿病的人,出现身体疼痛而发热,面色发黄而又气喘,头痛,鼻塞,心烦不安,脉象大,饮食正常,这是肠胃调和无病,而病在头部,是头部受了寒湿之邪侵袭,阻塞鼻窍,所以鼻塞不通,治疗应当用宣泄寒湿的药物塞在鼻子里,则病可痊愈。

临症意义

纳药鼻中,其药究竟指什么药,原文未曾指出。针对本条湿病证候,后世多有主张用瓜蒂散搐鼻以出黄水者。临证用辛夷消风散,以辛夷、细辛、藁本、白芷、川芎、升麻、防风、甘草、木通等药研末,亦有一定的疗效。

原文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木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米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米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

释讲

患湿病,出现身体疼痛,心烦不宁的,应当用麻黄加术汤发汗治疗,千万不可用火熏、温针等火攻法治疗。

以上5味药,用水9升,先煮麻黄,将水煎至剩下7升时,去水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余4味药,煮取2升半,去药渣,温服八合,使身体微微出汗,则可以去风湿而使病情痊愈。临症意义

湿病在表,不宜大发其汗,前第十八条已说明。本条再次举出麻黄加术汤的方例,以麻黄汤散其表邪,重用白术以燥除湿气。白术既能祛湿,又能制麻黄汤发汗之大出。这是湿病发表的一个治疗方例。另外,以方测证,本条除身体烦疼等湿病见证以外;临床上还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紧等外寒表证。

原文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先炒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释讲

出现全身疼痛,发热,每天下午3~4点时症状更加严重的,属于风湿病。

这是由于出汗时皮肤腠理疏松,而又感受风邪,或是长时间贪凉所致。可以服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疗。

将药锉成麻豆大小,每次服四钱,用水一盏半,煮取八分,去药渣,温服,使微汗出,应当避风邪。

临症意义

本方所用剂量很轻,说明所治的证候是轻浅的外感风湿表实证。它同麻黄加术汤一样,同属于微汗之剂。本方与麻黄加术汤的比较:两者同治疗风寒湿之表实证,但它们二者不同,麻黄加术汤是治疗寒湿表实证,症见身体烦疼,治疗散寒利湿,以温化在表之寒湿;而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是治疗风湿表实证,症有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治疗轻清宣化,以清化在表之风湿。

原文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释讲

风湿病人,脉象浮,身体沉重,汗出怕风的,应当用防己黄芪汤治疗。

将药锉麻豆大小,混合均匀,每次服用五钱七分,再加入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药渣,温服,过一定时间后再服。气喘的病人再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的加芍药三分,有气逆上冲的加桂枝三分,下焦有寒邪的加细辛三分。服药后应当感觉皮肤中像有虫爬行,腰以下有冷感,服药后坐在被子上,再用被子裹腰以下部位取暖,使微汗出,病情就可以痊愈。

临症意义

本条亦见于水气病篇中,叙证相同,只是“风湿”二字为“风水”二字,可互参。

原文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生姜三两,切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

白术二两,附子二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释讲

患伤寒病八九天,风邪与湿邪相合侵袭人体,出现身体疼痛而心烦不安,不能自由转侧,不呕也不渴,脉象浮虚而涩的,应当服用桂枝附子汤治疗;如果大便硬结,小便通利的,则应当去桂枝加白术汤治疗。

将以上5味药,用水6升,煮取2升,去药渣,分3次温服。

将以上5味药,用水3升,煮取1升,去药渣,分3次温服。第1次服药后自觉身体麻木,半天后再服一次,3次全部服完,会出现晕眩等症状,不要大惊小怪,这是由于白术、附子的药力在皮中祛除水湿而未尽的缘故。

原文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米二两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释讲

风与湿邪相合侵袭人体,出现疼痛难忍,四肢抽掣,关节屈伸不利,用手触摸则疼痛更为严重,汗出,气短,小便不利,怕风,不愿脱掉衣服,或是出现轻度水肿的,应当服用甘草附子汤治疗。

将以上4味药,用水6升,煮取3升,去药渣,温服1升,1日3次,初次服用后微汗出则病情可以缓解,饮食恢复正常。如果出汗后又出现心烦的,则应服用5合。如果担心服用1升太多的,则应当以服六七合较为恰当。

临症意义

1.本条与上条均为风湿病阳气虚弱的证治,证候均是风湿搏结,阳气虚弱之证,治疗均以祛风湿、助阳气、止疼痛为目的。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三方均为此而设。但三方各自又有其特点:桂枝附子汤是治疗表阳虚弱,风重于湿之风湿搏结疼痛证,用桂枝通表阳祛外风,合附子温经止痛;白术附子汤证是治疗里阳虚弱,湿重于风的风湿搏结证,故以白术健脾气燥内湿,合以附子温阳止痛;甘草附子汤证是治疗表里阳气皆虚,风湿之邪并重,以白术桂枝助表里之阳气,祛内外之风湿,合以甘草,附子益气止痛。

2.湿病,就是因为湿邪引起的病。湿邪为病,多由于汗出当风、或汗出淋雨、或汗出入水、或久伤取冷、或居处潮湿等,致使湿邪侵袭人体而然。然湿邪袭人,有因脾阳不运,则湿邪伤于人体肌肉关节而为湿痹,表现为“一身尽疼痛”或“骨节疼烦”等症,治疗当取微微似欲汗出,是乃本篇所述。

有因肝肾不足,则湿邪伤于人体筋骨,而为“历节病”,表现为“关节递历而痛”等症,则在后第五篇中进行讨论。

原文

太阳中喝,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淅淅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释讲

暑邪伤犯人体,症状表现为发热、怕冷、身体沉重而疼痛,脉象弦细芤迟,小便结束后身上毫毛竖起,四肢逆冷,稍为劳动,则身体就发热,张口喘气,牙齿干燥。如果此时误用发汗法,就会更加怕冷;误用温针,发热就更为严重;误用泻下法,就会出现小便短少、淋涩而疼痛的淋病。

临症意义

本条所论中暍,即后世一般所谓的中暑证,与《备急千金要方》所载夏季烈日下行走而卒然昏倒的“中喝”不同。它是以身热、口渴、心烦、尿赤、少气、脉数虚等为主症,治宜以甘凉撤热,益气生津为法,禁用发汗、温针、攻下等法治疗。

原文

太阳中热者,喝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释讲

人体感受暑热而患太阳表证,属于喝病,症状表现为:出汗,怕冷,全身发热,口渴,应当服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将以上5味药,用水1斗,煮米熟汤成,去药渣,每次温服1升,1日3次。

临症意义

白虎汤用治伤寒阳明证,必具有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之所谓“四大”证,而用治中喝病则不必见有是证。

原文

太阳中喝,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上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

释讲

患太阳中暑,出现发热,身体疼痛而沉重,脉象微弱,这是因为夏季贪饮凉食,或是汗出用冷水淋浴,水湿之邪行于皮肤中所引起。应当服用一物瓜蒂汤治疗。

以上1味药,用水1升,煮取5合,去药渣,1次服下。

临症意义

喝病即是后世的中暑病证。它有明显的季节性,独发于夏季暑气当令之时。由于夏季气候炎炎,暑气偏旺,人体不能适应其气候的变化,为暑气所伤,故而发生伤暑之病。暑为阳邪,其性为缓,所以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身体发热,心胸烦乱,汗出过多,口渴喜饮,倦怠乏力,小便短赤,舌红脉虚数等症。在治疗上,以清热解暑、益气生津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