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读《金匮要略》学生活
5652100000006

第6章 疟病脉证并治

原文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

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释讲

老师说:患疟病,大多出现弦脉,脉象弦数的表示发热,脉象弦迟表示恶寒。

在治疗时,脉象弦小紧的,应当用攻下法治疗;

脉象弦迟的,应当用温法治疗;

脉象弦紧的,应当用汗法、针灸治疗;

脉象浮大的,应当用吐法治疗:

对于因感受风邪而发热,以及脉象弦数的,应当用钦食调理法治疗。

临症意义

“疟脉自弦”列于篇首,说明“弦”为疟病的主脉。但是,在临床上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脉象往往有所差异。譬如:疟病寒热发作在不同的阶段上,脉象是不一样的,在寒战期多现弦脉,而在高热期则多转为洪大而数或滑数。疟病除弦脉以外,尚见“蓄作有时的欠伸寒战,继之高热口渴,再汗已证退”等证候特征。

原文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

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石韦三分,去毛厚朴三分牡丹五分瞿麦二分紫威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虫五分,熬阿胶三分,炙蜂窝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置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释讲

患疟病,如果是在月初一日发病的,治疗15天,就应当痊愈;否则,再过15天也应当痊愈;如果整整一月仍不能痊愈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师说:这是由于疟邪与淤血壅结于胁下,形成痞块,称为疟母,应当立即治疗,可以服用鳖甲煎丸治疗。

将以上23味药研为细末,取锻铁灶下的灰1斗,米酒1斛5斗,浸灰,等到酒耗尽一半时,加入鳖甲,煎煮成黏稠如胶漆状,绞取汁,再加入其他药末,熬炼成丸如梧桐子大小。空腹每次服7丸,1日3次。

临症意义

1.鳖甲煎丸是治疗疟母的主要方剂,方剂的组成是由攻邪的药和补正的药而组成的,所以在临床上适用于正虚而邪实的病证,除了用于疟母以外,对于其他的疾病,凡是属于这一类型的积病、癓瘕,都可以运用。须注意的是,本方虽为扶正祛邪之剂,但毕竟是以攻邪为主,对体质虚弱较甚的应慎用,或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多配伍一些补益之品。

2.本条的叙述还表明了一个问题:疾病的治疗应以早治为好,这样可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和传变,否则,疾病发展或传变,邪气进一步深入,以致病情更加复杂,治也不太容易,还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原文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

释讲

老师说:平素阴虚阳盛的人,津液极为亏损,而邪热独盛,表现为高热、呼吸气短,心烦不舒,手足心热而想吐,称为瘅疟。如果只发热而不怕冷的,表示邪热侵入于脏腑,邪热同时又蒸熏体表,内外热盛,表里皆炽所致,因而容易使人消瘦。

临症意义

本条未出示方治,但根据瘅疟的发病机制和临床上所表现的症状,临床上当以生津益气为主,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

原文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

上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释讲

患温疟,症状表现为:脉象平和,只发热而不怕冷,关节疼痛,时时呕吐,应当服用自虎加桂枝汤治疗。

将以上五味药研细碎,每次用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药渣,温服,汗出则病愈。

临症意义

本条与上条所论瘅疟,均见身但热无寒而呕。上条瘅疟为阴衰阳盛、伤耗气津而证兼少气烦寃;此条温疟为伏邪化热因时外发而证兼骨节疼烦,故均可以白虎汤清其热邪,只一加人参益气生津,一加桂枝导邪外出。

原文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一二日夜龙骨等份。

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匕。

释讲

患疟病,出现寒多热少的,称为牝疟,应当服用蜀漆散治疗。

将以上3味药,捣成细末,在疟疾未发病前1~2小时,用浆水服半钱。温疟加蜀漆半分,在疟病将要发作时服用一钱匕。

临症意义

本方是治疗疟病的常用方之一,方中的蜀漆,即常山幼苗,同常山一样是治疗疟病的专药,临床上常被运用,效果十分显著。但须要注意蜀漆有毒,催吐作用比较强,服后往往容易引起恶心呕吐,伤及正气。所以临床上运用时须要煎炙,并且配伍一些和胃止呕、补益正气的药物,比如半夏、陈皮、甘草、党参等等。服用时以未发病之前一至二小时为最好。过早则药力已衰,达不到治疗效果,过迟则药力不达,甚或发作更为剧烈。方后云“未发前”服药,是仲景治疟的创见。

原文

附方:

《外合秘要》牡蛎汤方

治牝疟。

牡蛎四两,熬麻黄去节四两甘草二两蜀漆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柴胡桂姜汤方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释讲

附方:《外台秘要》牡蛎汤

以上4味药,用水8升,先煎蜀漆、麻黄,去水面上白沫,取药液六升,加入牡蛎、甘草,煮取2升,温服1升。如果出现呕吐,就不能再服用。

治疟疾之寒多热少,或只出现恶寒不发热,服一剂即药效如神。

以上7味药,用水1斗2升,煮取药液6升,去药渣,再煎取3升,温服1升,1日3次。开始服药时会出现轻微的烦躁,可以继续服药,使身体汗出则病情能愈。

临症意义

1.后世认为,饮食不节,脾胃损伤,是疟病发生的内在因素,疟邪夹风、夹寒、夹暑、夹湿,从外而感,是疟病发生的外在因素,也是主要致病因素。由于脾虚体弱、营卫不利,疟邪及风寒暑湿之气侵入人体,邪正交争而发病。如果发病日久不解,则往往形成正虚邪留之虚实夹杂病证。

2.疟病的分类,后世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根据寒战与发热的多少和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邪正的盛衰,把它分为正疟、瘅疟、温疟、寒疟、劳疟、疟母等类型。治疗上,总的原则是,初期以和解祛邪为法,中、后期以扶正截疟为治。具体说来,正疟用和解达邪的方法治疗;瘅疟用清热益气的方法治疗;温疟用清热导邪的方法治疗;寒疟用辛温助阳的方法治疗;劳疟用扶正调和的方法治疗;疟母用化瘀去痰的方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