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管子》学生活
5652300000035

第35章 君臣上(1)

题解

《君臣》,望文知意,本篇是议论为君之道、为臣之道及君臣关系的,共有上、下两篇。君臣关系历来错综复杂,乱国弑君、错杀忠臣等现象的发生,都是因为君臣关系发生了谬误,背离了君臣之道,君臣关系如能很好地解决,国家通常都能得到有效的治理。

本篇强调,搞好君臣关系的要点,就是君守君道、臣守臣道,即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君不涉臣,臣不越君。认为君上干涉臣下的事务,是违背常理;而臣下越权君上的事务是大逆不道。前者会使官吏无法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后者会使君主丧失权威,无论发生哪一种情况,国家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与道家有相似之处的是,管仲学派同样把道看得至高无上,认为道是万物的枢要,是指导一切的原则,有道则通,无道则塞,君主如果掌握了道,就等于掌握了理政治国的规律,就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兴旺。但道是虚幻而无形的,很难抓住,需要修性感悟,所以,一个明智的君主必须超越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束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把握道——这个万事万物的枢要,以道治国,洞悉大势,方能无往而不胜。

管仲学派十分重视民意,认为民意是国家成败的关键;反对君主我行我素的行为,认为统治者的所作所为一定要符合民意,从人民的需要出发。为了广泛收集民意,主张设立相关的机构和制度。正是由于广泛征求、采纳了民意,才使管仲的变革之路畅通无阻,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最终取得了成功。

需提示的是,本篇还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与民为一体”的主张,这是一种更高的治国境界,为达成这样的境界,统治者不仅要将政策措施与人民的需要相融合,而且也要成为人民群众当中的一分子;与人民融于一体,才能做到万众一心,只有达到这种“融于一体”的程度,国家才能繁荣昌盛,长久稳固。可以想见,若没有谦谨治国、宽厚爱民的精神,这种境界是无法实现的。

原文

为人君者,修官上之道,而不言其中;为人臣者,比官中之事,而不言其外。君道不明,则受令者疑;权度不一,则杀义者惑。民有疑惑贰豫之心,而上不能匡,则百姓之与间,犹揭表而令之止也。是故能象其道于国家,加之于百姓,而足以饰官化下者,明君也;能上尽言于主,下致力于民,而足以修义从令者,忠臣也。上惠其道,下敦其业,上下相希,若望参表,则邪者可知也。

注释

若望参表:参表,即指测量日影的三表;据《周髀算经》载:“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

原文

吏啬夫任事,人啬夫任教。教在百姓,论在不挠,赏在信诚,体之以君臣,其诚也以守战,如此则人啬夫之事究矣。吏啬夫尽有訾程事律,论法辟、衡权、斗斛、文劾,不以私论,而以事为正,如此则吏啬夫之事究矣。人啬夫成教,吏啬夫成律之后,则虽有敦悫忠信者不得善也,而戏豫怠傲者不得败也,如此则人君之事究矣。是故为人君者,因其业,乘其事,而稽之以度。有善者,赏之以列爵之尊,田地之厚,而民不慕也;有过者,罚之以废亡之辱,俘死之刑,而民不疾也。杀生不违,而民莫遗其亲者,此唯上有明法而下有常事也。

注释

吏啬夫、人啬夫:古代官名,据张佩纶之说,此处“人”应作“民”字,下同;吏啬夫为纠察百吏之官,民啬夫为纠察百姓之官。

原文

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礼,一设而不更,此谓三常。兼而一之,人君道;分而职之,人臣之事也。君失其道,无以有其国;臣失其事,无以有其位。然则上之畜下不妄,而下之事上不虚矣。上之畜下不妄,则所出法制度者明也:下之事上不虚,则循义从命者审也。上明下审,上下同德,代相序也。君不失其威,下不旷其产,而莫相德也。是以上之人务德。而下之人守节。义礼成形于上,而善下通于民,则百姓上归亲于主,而下尽力于农矣。故曰:君明、相信、五官肃、士廉、农愚、商工愿,则上下体而外内别也。民性因,而三族制也。

夫为人君者,荫德于人者也;为人臣者,仰生于上者也。为人上者,量功而食之以足;为人臣者,受任而处之以教。布政有均,民足于产,则国家丰矣;以劳受禄,则民不幸生;刑罚不颇,则下无怨心。名正分明,则民不惑于道。道也者,上之所以导民也,是故道德出于君,制令傅于相,事业程于官,百姓之力也,胥令而动者也。是故君人也者,无贵如其言;人臣也者,无爱如其力。言下力上,而臣主之道毕矣。是故。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则又有符节、印玺、典法策籍以相揆也。此明公道而灭奸伪之术也。

注释

处之以教:据刘师培之说,“教”应作“敬”字。符节、印玺: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用铜、玉、竹、木等制作,上刻有文字,分为两半,各执其一,两半合而为一时方能有效;印玺,印指图章、官印,玺也指印,古时尊卑通用,秦汉以后只有皇帝的印称为玺。

原文

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专意一心,守职而不劳,下之事也。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则有司不任;为人臣者,上共专于上,则人主失威。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莅民,而不言智能聪明。智能聪明者,下之职也,所以用智能聪明者,上之道也。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职,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复合为一体。是故知善,人君也;身善,人役也;君身善,则不公矣,人君不公,常惠于赏,而不忍于刑,是国无法也。治国无法,则民朋党而下比,饰巧以成其私。法制有常,则民不散而上合,竭情以纳其忠。是以不言智能,而顺事治,国患解,大臣之任也;不言于聪明,而善人举,奸伪诛,视听者众也。是以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选贤论材,而待之以法。举而得其人,坐而收其福,不可胜收也。官不胜任,犇走而奉,其败事不可胜救也。而国未尝乏于胜任之士,上之明适不足以知之,是以明君审知胜任之臣者也。故曰:主道得,贤材遂,百姓治,治乱在主而已矣。

注释

不言智能而顺事治:据郭沫若之说,“顺”字应作“朝”字。

原文

故曰:主身者,正德之本也;官治者,耳目之制也。身立而民化。德正而官治,治官化民,其要在上,是故君子不求于民。是以上及下之事谓之矫,下及上之事谓之胜。为上而矫,悖也;为下而胜,逆也。国家有悖逆反迕之行,有土主民者,失其纪也。是故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道德定而民有轨矣。

有道之君者,善明设法而不以私防者也。而无道之君,既已设法,则舍法而行私者也。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为人臣者援私以为公,公道不违,则是私道不违者也。行公道而托其私焉,寝久而不知,奸心得无积乎?奸心之积也,其大者有侵倡杀上之祸,其小者有比周内争之乱。此其所以然者,由主德不立,而国无常法也。主德不立,则妇人能食其意;国无常法,则大臣敢侵其势。大臣假于女之能,以规主情;妇人嬖宠假于男之知,以授外权。于是乎外夫人而危太子,兵乱内作,以召外寇,此危君之征也。是故有道之君,上有五官以牧其民,则众不敢逾轨而行矣;下有五横以揆其官,则有司不敢离法而使矣。朝有定度衡仪,以尊主位,衣服緷鲵尽有法度,则君体法而立矣。君据法而出令,有司奉命而行事,百姓顺上而成俗,著久而为常。犯俗离教者,众共奸之,则为上者佚矣。

注释

五横:“横”通“衡”,古代五官各设有其衡,负责纠察监督官吏,故称。

原文

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子受令于父母,下听其上,弟听其兄,此至顺矣;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丈尺一绰制,弋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从顺独逆,从正独辟,此犹夜有求而得火也,奸伪之人无所伏矣,此先王之所以一民心也。是故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庆之于天子;大夫有善,纳之于君;民有善,本于父,庆之于长老。此道法之所从来,是治本也。是故岁一言者,君也;时省者,相也;月稽者官也;务四支之力,修耕农之业以待令者,庶人也。是故百姓量其力于父兄之间,听其言于君臣之义,而官论其德能而待之,大夫比官中之事,不言其外,而相为常具以给之。相总要,者官谋士,量实义美,匡请所疑,而君发其明府之法瑞以稽之,立三阶之上,南面而受要。是以上有余日,而官胜其任;时令不淫,而百姓肃给。唯此上有法制,下有分职也。

注释

从顺独逆,从正独辟:这两个“从”字,据尹知章之说,应作“众”字。庆之于天子:据王念孙之说,“庆”字应作“荐”字,下同。

原文

道者,诚人之姓也,非在人也,而圣王明君善知而道之者也,是故治民有常道,而生财有常法。道也者,万物之要也,为人君者,执要而待之,则下虽有奸伪之心,不敢杀也。夫道者虚设,其人在则通,其人亡则塞者也,非兹是无以理人,非兹是无以生财。民治财育,其福归于上,是以知明君之重道法而轻其国也。故君一国者,其道君之也;王天下者,其道王之也:大王天下,小君一国,其道临之也。是以其所欲者能得诸民,其所恶者能除诸民。所欲者能得诸民,故贤材遂;所恶者能除诸民,故奸伪者省,如冶之于金,陶之于埴,制在工也。

是故将与之惠,厚不能供;将杀之严,威不能振。严威不能振,惠厚不能供,声实有间也。有善者不留其赏,故民不私其利;有过者不宿其罚,故民不疾其威;威罚之制,无逾于民,则人归亲于上矣,如天雨然,泽下尺,生上尺。

注释

诚人之姓:据戴望之说,“诚”应作“成”,“姓”应作“生”,即。成人之生。不敢杀也:据王念孙之说,“杀”应作“试”,即尝试。威罚之制:据刘绩之说,“威”应作“赏”字,即赏罚。

原文

是以官人不官,事人不事,独立而无稽者,人主之位也,先王之在天下也,民比之神明之德,先王善牧之于民者也。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虽有汤武之德,复合于市人之言,是以明君顺人心,安情性,而发于众心之所聚。是以令出而不稽,刑设而不用。先王善与民为一体,与民为一体则是以国守国,以民守民也。然则民不便为非矣。

虽有明君,百步之外,听而不闻,间之堵墙,窥而不见也。而名为明君者,君善用其臣,臣善纳其忠也。信以继信,善以傅善,是以四海之内,可得而治。是以明君之举其下也,尽知其短长,知其所不能益,若任之以事;贤人之臣其主也,尽知短长与身力之所不至,若量能而授官。上以此畜下,下以此事上,上下交期于正,则百姓男女皆与治焉。

注释

先王善牧之于民:据陶鸿庆之说,“牧”应作“收”字,即“取”的意思。

译文

作为君主,要修明治理百官的办法,但不要参与具体事务;作为臣下,要处理职责范围内的事务,但不要干预职权以外的事务。君主治理不明确,接受命令的人就会疑惑;权限法度不统一,遵循义理的人就会速惑。百姓有疑惑、困惑、不解之心,而君主又不能更正,那么百姓与君主之间就会产生隔阂,就如同举着告示叫他们终止行动一样。因此,能将君主的治理策略在国中确立,在百姓中间实行。足以治理百官教化臣民,这便是英明的君主;能够上对君主尽忠言,下对百姓效全力。足以修明道义服从法令,这便是忠诚的臣下。君上理顺治理之法,臣下恪守分内之职,上下相互期望,就像观察测量日影的三表一样有了参照的标准,这样不走正路的人便一望即知了。

吏啬夫负责纠察,民啬夫负责教化。对百姓进行教化,定罪不徇私枉法,封赏信实公正,遵守君臣之道,教化成功既可防守作战,如此一来,民啬夫的职事就做到了。吏啬夫掌握办事的规章和制度,议定刑罚、度量衡、斗斛、文告和弹劾,不徇私舞弊,实事求是,如此一来,吏啬夫的职事就完成了。民啬夫完成教化、吏啬夫完成律令之后,即使是宽厚忠诚的人也不能增补,而玩乐懈怠的人也不能伤害,如此一来,君主的职事就实现了。因此作为君主,要根据吏啬夫和民啬夫完成职事的情况,用法度进行考核。对成绩优异的人,通过授予尊贵的爵位和丰厚的田地来封赏他,而百姓不会嫉妒;对出现过失的人,通过罢黜流亡的耻辱和杀戮的刑律来惩罚他,而百姓不会怨恨。生存和死亡都不违背法度,百姓就不会遗弃父母,只有君上树立明确的法度,臣下才有行事的准则。

天有固常的气象,地有固常的形貌,人有固常的礼仪,一旦确立就不变更,这叫做“三常”。统率全盘,是君主的职责;各司其职,是臣下的职责。君主不尽为君之道,就不能拥有国家;臣下不尽为臣之道,就不能拥有爵位。因此,若君上豢养臣下不虚妄,臣下事奉君上才能尽忠诚。君上豢养臣下不虚妄,那么所发布的法令制定的制度就会明确;臣下事奉君上尽忠诚,那么遵循道义和服从命令就会谨慎。君上明确,臣下谨慎,上下同心同德,那么上令下达和下情上通就会秩序井然。君主不丧失威严,臣下不荒废事业,相互间就用不着感恩戴德。上面的人致力修养德行,下面的人就会努力遵守义礼。义礼在上面形成,善行就会在民间蔚然成风,百姓就会在上亲附君主,在下努力生产。因此说,君主英明、宰相诚信、五官整肃、士人正直、农民质朴、工商恭谨,就会上下有分而内外有别,这样人民生活就有了依靠,农、工、商就会遵守制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