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管子》学生活
5652300000067

第67章 明法解(3)

昏君赏赐爵禄,不按照法令不依据功劳;施以刑罚,不按照法令不依据罪过,而听信重臣所言。因此重臣想犒赏谁,君主就为他犒赏谁;重臣想惩罚谁,君主就为他惩罚谁。废弃公法,专听重臣,于是,群臣都尽力结交朋党,重视权臣而淡忘君主,进出于重臣之门而不上朝理政。因此《明法》中说:“十次抵达私府,却一次也不到朝廷。”

明君治理臣下,明确职责范围,督促完成政事;能胜任的就委以官职,不能胜任的就罢免官职,因此群臣都竭心尽力治理政事。昏君则不然,群臣身在其位,享受厚禄,却不谋治国政事,只期望掌握重权而以权谋私,搜刮民脂民膏而使自家富裕。所以说《明法》中说:“为自家千思百虑,却不为国家献上一计。”

明君当朝执政,国内民众都尽力尊奉君主,百官都恪尽职守以安定国家。昏君则不然,即使有勇猛的武士,大臣也留给个人私用,而不让其事奉君主;即使有圣贤的智士,大臣也留给个人私用,而不让其治理国家。因此属下虽然众多,却往往不得进用;百官虽然完备,却无法进行控制。这样一来,君主就只徒有虚名而无其实了。因此《明法》中说:“属下虽然众多,却都不拥戴君主;百官虽然齐备,却都不治理国事。这就叫做‘国中无人’。”

明君,往往使臣下尽力工作而执守法令,因此群臣力求尊崇君主而不敢惠顾自家;君臣职分明确,上下等级严明,因此大臣安处其位而不敢相互抬举。昏君则不然,法度废弃而不执行,因此群臣力求为自家谋利;君臣职分不分,上下没有区别,因此群臣力求相互吹捧。这样一来,并非朝臣稀少,而是大多都不肯效力。因此《明法》中说:“国中无人,并不是朝臣衰微,而是权臣之间互谋私利,不求尊君事主;大臣们相互吹捧,而不求治理国事。”

君主设置官吏,并非只为尊奉其身而以厚禄豢养,而是让他们尊奉君主的法度,执行君主的政令,以治理百姓而惩罚盗贼。因此担任的官职越高,爵位越尊贵而俸禄越丰厚;担任的官职越小,爵位越卑微而俸禄越微薄。爵禄,是君主驱使官吏治理政事的手段。昏君设置官吏,总是给予尊贵爵位,授予优厚俸禄,豢养私交,而不以官职为己任。这样一来,官府就失去了效能。因此《明法》中说:“小臣们拿着俸禄结私交,不把职事当回事,这样官府就失去了效能。”

明君选拔贤能,对宣称自己勇敢的人以战事检验,对宣称自己智慧的人以官事考核;以战事检验而取得战功的人就提升,以官事考核而治理有效的人就任用。以战功来判定勇敢与怯懦,以治效来判定愚蠢和智慧,因此勇敢与怯懦、愚蠢与智慧也就显而易见,如黑白一样分明了。昏君则不然,只听信言论而不检验战功,因而自我吹嘘的人得以任用;只任用官员而不考核治效,因而无能之辈不会遭受窘困。明君则是以法度验证言论而考求实质,以官事任用其人而考核功效,只以法度取用人才,而不允许自我举荐。因此《明法》中说:“先王治理国家,按照法度选拔人才,而不许自己举荐。”

大凡所谓的功劳,就是指安定君主,兴利民众。攻破敌军杀死将领。作战胜利攻取必赢,使君主没有危亡的忧患,使百姓没有死亡被掳的祸事,这就是所谓军士的功劳;尊奉君主的法令,治理国家政务,使强者不欺凌弱小。多数不残暴少数,万民竭心尽力事奉君主,这就是所谓官吏的功绩;匡正君主的过错,挽救君主的失误,为君主彰明礼义,使君主没有邪僻的行为和被蒙蔽被欺骗的忧患,这就是所谓臣下的功劳。因此明君治国,总是明确职分而考核功劳,奖赏有功者,惩罚乱政者,不管赏罚,都能恰到好处,而君主决不私自进行干预。因此《明法》中说:“按照法度衡量功绩,而不许自己裁定。”

明君治理国家,总是判明是非,察验实情,以法度考核。符合法度就施行,不合法度就废止;功劳与实际相符就奖赏,与实际不符就惩罚。因此宣称智慧贤能的人,必须先有功劳而后再举用;指认恶劣败坏的人,必须先举过错而后再罢免。这样一来,士人被提拔而无人妒忌,无能之辈遭窘困而无人举用。因此《明法》中说:“有才能的人不会被埋没,平庸无能的人伪装不了。”

明君的治国之道,总是制定人民所喜欢的政策以求其立功,因此用爵禄加以劝勉;总是制定人民所厌恶的政策以禁止邪恶,因此用刑罚加以威慑。考核功劳再行奖赏,查验罪过再行惩罚。这样一来,群臣徒有虚名而没有功劳的人,就不敢进用;被诋毁而没有罪过的人,就不能被辞退。因此《明法》中说:“徒有虚名的人不能被进用,遭受诽谤的人也不会被辞退。”

控制群臣,主掌生杀,这是君主的本分;执行君令,服从制度,这是臣下的本分。威势尊荣,这是君主的本分;卑贱敬畏,这是臣下的本分。有令则行有禁则止,这是君主的本分;奉行法度听从君令,这是臣下的本分。君臣之间的关系,就是高低不同的关系,如同天与地一样;君臣名分的区别,如同黑白一样分明。因此君臣之间等级分明。则君主尊崇臣下卑微。这样一来,臣下服从君主,如同回响跟随声音;臣下效法君主,如同影子追随形体。君主有令则臣下服从,君主行动则臣下追随,有令则行,有禁则止,有求必应,这就是所谓的容易治理。因此《明法》中说:“君臣之间等级分明,等级分明就容易治理。”

明君掌握策略任用臣下,使群臣贡献智能,发挥专长。因此智者贡献计谋,能者贡献功劳。以先前说过的话来考察做过的事,治效得当就给予奖赏,治效不当就进行惩罚;设置官吏治理人民,依据法度考核功效。遵守法度并以法治事,自身不受烦劳而能职分明确。因此《明法》中说:“君主不必亲自做事,以法执政就可以了。”

活学活用

“兼听独断,多其门户。”这句话的意思是:多听独断,不断扩大听取意见的途径。

该篇主讲做明君之理,那么怎样才能做成明君呢?其中一条是,一方面应该广泛听取多方意见,另一方面又应根据自身的判断作出最终裁决。“兼听”和“独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只是“兼听”,虽然广泛采纳了多方意见,但缺乏最终裁决能力,往往被一方意见左右而偏听偏信;而如果听不进不同意见,一意孤行,又会成为独裁者,同样会流于偏执,给各项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不仅做君主的应该做到兼听独断,各阶层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都应如此。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善于纳谏又有正确决断力的明君。在位期间,他除了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度外,还善于虚心纳谏,广泛采纳大臣意见。在他的治理下,唐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之一。

尽管唐太宗出身于大贵族家庭,但是他亲身参加了推翻隋朝的斗争,亲眼目睹了强大的隋王朝被农民推翻了。因此做了皇帝以后,李世民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建国之初,唐太宗就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治理国政。有一次,他问大臣魏征,君主怎样才能“明”,怎样才是“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唐太宗非常赞成这个见解。唐太宗很注意纳谏。他曾经对大臣萧(yǔ)说:“我少年的时候就喜爱弓箭,得到几十张好弓,以为再也不会有更好的弓了。不久前,我把这些弓拿给制弓的师傅看,他们却说都不是什么好弓。我问缘故,他们说,木心不直,自然脉理都邪,弓虽然硬,发箭却不能直。我才知道自己过去鉴别的不精。我尚且不能真正识别弓箭的好坏,何况天下许多其他的事情呢?”

贞观八年(634年),中牟县的县丞皇甫德玺(xǐ)上书唐太宗,尖锐地批评道:“前不久,陛下派人营建洛阳宫,厚敛税租,劳民伤财,使百姓受苦。现在街市上流行把头发挽成髻,这种风气之所以能形成,且传播得如此快,完全是宫中的达官贵人带头引起的。”唐太宗一听,勃然大怒,对旁边的大臣们说:“皇甫德玺想使国家不派一个徭役,不收一斗租税,宫中一个人都不留头发,难道我能同意他的这种说法吗?”说完,便要以“谤讪罪”处治皇甫德玺。这时魏征从旁劝阻说:“汉文帝时,贾谊上书中有‘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句,说明自古以来上书言事,如果语意不激切,就不能感动天子的心。然而狂夫之言,圣人可以选择采纳。望陛下明察。”唐太宗沉默了好长时间,才恍然大悟,便说:“你说得很对呀!假若我把他治了罪,那谁还敢向我进谏呢!”太宗收回了成命,并赏赐给皇甫德玺二十匹绢。过了几天,魏征趁热打铁,又对唐太宗说:“陛下近来不好直言,虽然勉强采纳了臣下的谏言,却不如以前那样豁达大度。”太宗听了这种批评规劝,也注意了自己言行的改进。

还有一次,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被罢了官。他到唐太宗那去求情,说自己多年在秦王府跟随唐太宗东征西讨,如今天下已定,自己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唐太宗很同情他,打算恢复他的官职。魏征知道以后,坚决反对。他对唐太宗说:“过去秦王府的人,现在官居要职的非常多,如果人人都仗着旧关系为非作歹,谁还肯做好事呢?”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意见,对庞相寿说:“我过去做秦王,只是秦王府的主人;现在做了君主,是天下的主人了,不敢偏袒老朋友。”说完便赏给庞相寿一些缎帛,打发他走了。

唐太宗还鼓励各级官吏有什么说什么,不要因为怕得罪皇帝而隐瞒真相。有一次,他询问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自古以来,撰修国史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这是为什么呢?”房玄龄回答说:“一个正直的史官,他撰写的国史一定会如实地记下君主的功过。君主看到里面记载着自己的过错,一定会发怒,所以国史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唐太宗说:“有什么写什么,怎么会得罪君主呢?我很想看看国史上怎样写的,把以前的错误作为今后的鉴戒,有什么不好呢?”房玄龄就把有关高祖、太宗的两部分历史材料整理好,送给唐太宗看。唐太宗看到六月四日下面记载的玄武门之变有关杀死李建成、李元吉的情形叙述得十分含糊,便把编写国史的史官叫来,细致地讲了一遍当时的情况,并说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一事不必隐讳,因为这是安定国家、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他还说:“史官写历史,应该去掉浮词,直书其事,这样才能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

在唐太宗的倡导下,大臣们都敢于直言,甚至连一个小地方官也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栎阳县丞刘仁轨是个小小的八品官,他反对唐太宗在秋收大忙季节出去打猎,要求改在冬闲的时候进行。唐太宗不但采纳了他的意见,还提升了他的官职,表示鼓励。

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问杀谁。唐太宗说:“魏征常常当众顶撞我,使我下不了台,真可恶!”长孙皇后退了出去。过了一会儿,只见她穿着礼服,恭恭敬敬地向唐太宗道贺。唐太宗很奇怪,问她贺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才敢直言进谏;今天魏征敢直言,就是因为陛下圣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道贺呢?”唐太宗听了皇后委婉的批评,马上心平气和了。

智慧金言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意思是说:人们用铜镜照自己,可以看到穿戴是否整齐;用历史做借鉴,可以了解历代兴衰和更替的原因;看别人的成功和失败,可以吸取经验和教训。一个古代的封建帝王尚能善于纳谏,在民主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每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更应该有虚心听取别人不同意见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