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管子》学生活
5652300000071

第71章 山至数(2)

桓公又问管子说:“要想终身拥有天下而不失去,有什么办法吗?”管子回答说:“请不要在天下实施,只在本国实施。”桓公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管子回答说:“国土的广阔和狭小,田地的肥沃和贫瘠都是有定数的,一年粮食的消耗和剩余也是有定数的。掌握国家的人,无非是掌握粮食而已。比如:某县的土地有多宽,某县的土地有多窄,都必须储蓄货币,于是县、州、里都会分别发放贷款。秋天,全国粮价下降三分之一,君主对郡县、五属大夫的里邑都下令说要缴纳粮食若干。全国收购粮食的价格应当统一,收购的粮食贮藏于国库,于是全国粮食的三分之二都由国家控制起来了。来年春天,全国粮价成倍上涨。到了夏天,按市价发放粮食,这时人民都要购买国家的粮食以整治土地。秋天到来时,便告知:‘存储在你们那里的国粮有若干,现在要折合成货币偿还给国家。’人们说:‘没有现钱,用粮食偿还。’于是百姓剩余粮食的十分之三都归国家所有。利用粮价的轮番上涨,并根据季节的变化而采取相应措施,无不成为国家的理财方法。君主取用大夫的存粮,通过流通中价格的变化而使赢利归于国家;君主取用人民的粮食,通过季节中价格的变化而使赢利归于国家。价格低时收藏,把低价收购的粮食再以高价售出,就得到数倍的利润。如此一来,怎么会有自谋私利的大夫独自囤粮的事情发生呢?如果诸侯的粮价为十,我国的粮价为二十,那么诸侯的粮食就会流入我国;如果诸侯的粮价为二十,而我国的粮价为十,那么我国的粮食就要流散到诸侯了。所以,善于治理天下的人,总是谨守高价流通,使本国的粮食不会流散到天下各国。粮食总是会流向价高的地方,如同水从高向低流动一样,我国并没有发生灾荒,用货币收购粮食加以贮藏,使全国粮价成倍地上涨,于是就会使诸侯的粮食不断地流入我国,这样贮存一分粮就可以招致诸侯一分粮。财利不被天下诸侯剥夺,大夫也不能够骄奢淫逸,以低价购藏,以高价抛售,使国家常有十倍的收入。因此诸侯臣服而不用征伐,大臣顺服而尽忠效国,这就是以轻重之术统治天下的办法,这就是理财的效果。”

桓公对管子说:“请说说国家的财会工作。”管子回答说:“君主失去了大夫就没有了部属,失去了人民就没有了根基。因此要根据一个县的财政状况掌握一名大夫的经济状况,根据一个乡的财政状况掌握一个县的财政状况,根据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掌握一个乡的财政状况,根据一个人的经济状况掌握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桓公问:“那么财会工作的方法是怎样的呢?”管子回答说:“货币发行的标准数量,一个县必须有与全县土地相符合的统计数据,一个乡必须有与全乡土地情况相符合的统计数据,一个家庭必须有与全家经济收支相符合的统计数据,因此不及时掌握郡县的财政状况就等于没有盟与,不及时掌握乡里的财政状况就等于没有部属。”桓公问:“这项工作该如何开展呢?”管子回答说:“成就王业的人藏富于人民,成就霸业的人藏富于大夫,亡国败家的人藏富于箱箧。”桓公问:“什么叫做藏富于人民呢?”管子回答说:“请拿出栈台的钱币,放贷阳城的人民;请发放鹿台的布帛,救助济阴的百姓。君主向百姓下令说:‘人民富有君主不会贫穷,人民贫困君主不会富有。因此国家赋税不征收钱币布帛,官府的仓库不贮藏财物,全部资财都贮藏在人民手里。’遇上丰收年景,五谷丰登,粮价低廉,粮价下跌到去年的一半,这时国家要用手中货币购粮操控。于是粮食由国家掌握,而货币流散在民间。全国的货币都流散在民间,于是币值下跌,而粮价上涨。上一年的粮食有二成在国家手中,下一年的粮食又有二成在国家手中,那么两年的粮食就有四成掌控在国家,只有一成在民间,于是使粮价上涨三倍。国家按人口征收赋税,一年可征收十钱,如果每户人家都买粮食,每十亩所产的粮食加价十钱,就从一家取得相当于十户人家的人头税,这是国家利用粮食和货币政策所得到的结果。把全国货币的一半放贷给百姓,把全国的粮食分成四分,三分在国家,一分在民间,按上述理财政策再操作一次。大夫聚积封地,贮存粮食而与君主分庭抗礼,就要用财会理财的方法剥夺他们。”桓公问:“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管子回答说:“全国粮食有四分之三掌握在国家,让人民都从国家仓库买粮,将君主所藏的粮食尽数卖出。粮食流散而使价格降了十分之三,余下的四分之一粮食由国家用货币进行收购,使粮价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样大夫就无法抬高粮价了。君主用货币发放俸禄,全部粮食都掌握在国家手中,这时君主应拿出十分之七的粮食,保存三成,放贷七成,救济穷人,从而体现君主的大仁大义。粮食流散而使价格低廉,这是一个方法;利用市场而控制粮价涨跌,这也是一个方法;拿出粮食财物赈济贫困,传播仁义,平抑物价,这又是一个方法。总之,要把握时机而买进卖出。所以说:王者把握时机,圣人随顺变化。”桓公说:“说得好。”

桓公问管子说:“特对我说:‘天子丧服有三百件,太奢侈了,不过照这种做法可以分散大夫的财富。’这种做法怎么样?”管子说:“这不是法家的言论。大夫把坟墓建造得高大,把墓室修饰得华美,这会侵夺农事和市场佣工,这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办法,因为百姓根本舍不得在死后以丝帛织物作为陪葬埋在地下。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过是善于把握时机而采取缓急不同的政令而已,这就叫做国家的财会统计。”

桓公问管子说:“请说说国家之间相互争夺的事情是如何开始的?”管子说:“是从亲戚开始的。”桓公问:“为什么说从亲戚开始的呢?”管子回答说:“君主生下兄弟十人,就把国家分封给这十个兄弟;兄弟又各生出兄弟五人。又把国家分封给这五个兄弟。相隔三代还是同宗同祖,相隔十代只是把祖宗的牌位放在一起而已,常常是尸横遍野仍然决斗不止,于是善于理财的人便游说各方之间而从中取利。所以说,不能把土地给予他人,不要把财产授予他人。财利周而复始,与四时运行而兴衰,圣人总是利用法令的缓急去治理它,利用政策的开闭去控制它,利用轻重的策略去夺取它,利用宽厚的仁义去实践它,因此能与天地同命运。这是成就王业的关键。”

桓公对管子说:“请说说货币筹划的事情。”管子回答说:“最初应以三人之家为单位实行,方圆六里的土地提供兵车一辆,配备二十七人。货币的筹划,就是以方圆六里的土地为单位,统计肥沃和贫瘠的土地有多少,粮食产量有多少,粮食的贵贱是多少,一般方圆六里之地使用的货币是多少,按粮价计算所需的货币是多少。因此,用货币筹算理财。就是要向全国发行一定数额的货币,使货币数额与全国土地数量相适应,这就叫做货币的筹划。”桓公问:“怎样实行货币的筹划呢?”管子回答说:“士人的俸禄需用货币支付,大夫的邑税需用货币支付,官府的人马开支需用货币支付,于是全国的粮食都掌握在国家,而货币则流散在民间,粮食价格上涨十倍,靠的就是货币筹划的办法;各种物资降价十分之二,也是这一政策控制的结果。皮革、筋角、羽毛、竹箭、器械、财物,如果符合国家规格和君主需求,都签订契约合同由国家收购,分别储藏在各个乡、州,通告说:‘某年某月,如果已与国家签订了收购契约的,都由各乡和州负责办理。’所以,雇人运输一天就能解决问题。国家的理财措施取决于粮食的筹算,国家要谋求物资,也是货币筹划的结果。现今的刀币、布币都贮藏于官府之中,但商品的投机买卖、物价的高低则完全取决于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币值上升则物价下跌,币值下跌则物价上升,粮价上涨则金价下跌,君主如能把握好粮价、币值和黄金价格三者之间的平衡,天下就可以稳定了,这就是掌握天下的策略。”

桓公又问管子说:“关于平准措施、轻重之术以及国家的财会筹划,我都已知道了,现在请谈谈利用祭祀理财的方法。”管子回答说:“从狼牡到冯会口,从龙夏以北到海庄,是禽兽出没、放牧牛羊的好地方,何不利用这些地区实行国家的理财措施呢?”桓公问:“怎样实行呢?”管子回答说:“在冯会口设一名官吏,如实记录牛羊繁殖及交易管理等事宜。负责畜牧的度人和圉人,如果经营牛羊没有损失死亡,就免去都邑的官职,晋升到县级任官;如果大夫不能及时繁殖牛羊,就叫做丧失礼义,应禁止他们在春秋两季用牛羊祭祀,凡平民则禁止他们举行祭祀门神、山神等仪式。这样一来,冯会口、龙夏地区的牛羊牲畜当月价格就会比往月上涨十倍,这一财利取自于祭祀的礼义。从无用之地取得利益,利用畜牧业的垄断政策进行祭祀理财,被称做‘通国策’。”

桓公问管子说:“请谈谈国家的地势情况。”管子回答说:“有的国家地处山区,有的国家低洼多水,有的国家山陵平原各占一半,有的国家经常洪水泛滥,有的国家水土流失严重。这五种不同的地势,是君主所忧患的。地处山区的国家可贮存三分之一的粮食,低洼多水的国家可贮存三分之一的粮食,山陵平原各占一半的国家可贮存十分之三的粮食,洪水泛滥的国家可贮存十分之二的粮食,水土流失的国家只好依靠诸侯各国的粮食了,他们努力发展手工业,制作精美的木器来换取诸侯的粮食。这是针对五种不良地势而解决粮食问题的办法。”

桓公问管子说:“如果拥有海内,控制了诸侯。就不用担忧地势问题了吗?”管子回答说:“如今诸侯掌握了各地物资的盈余,因此要把握四时的变化,实施垄断的策略,使东西南北相互补充,用平准措施进行调节。所以,为了应对诸侯,应采取政策控制物价的高低,这样才能在拥有天下后利用货币来操纵物价的涨落。随时进行调节,财利多时就实行流通,财利少时就停止流通。成就王业的君主总是按时巡视各乡各州,因此能谋取财利而不使其相互夺利,百姓人人安居乐业。君主控制大局,维护统一,这就叫做国家的整体筹划。”

活学活用

据《管子·山至数》记载:

齐桓公问管仲:“终身享有天下而不失,这有办法吗?”

管仲回答说:“这办法请不要先行于天下,应从本国做起。”

在管子看来,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

所谓“好高骛远”,是指那种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目标的心态。好高骛远者往往总盯着过于远大的目标,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最终空怀梦想,一事无成。

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摒弃好高骛远之心,它就像缘木求鱼、水中捞月一般。谁都希望自己的事业在最短的时间里成就最大,但是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好高骛远地追求更高更大的目标,一定会遭受失败。凡事都是由小到大,从微薄到宏伟,绝不可能一蹴而成。

从那些失败者走过的足迹上看,导致失败的原因很多,好高骛远就是其中一条。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不切实际,恨不得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一下子把事业做大。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才智,对一些所谓的小事情不屑去做,总认为自己应该去做更大、更重要的事情。岂不知这样就等于把自己的事业建立在沙滩上,早晚有一天会轰然倒塌。

为自己的未来设置更高的目标,当然是可取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之中,而建立在现有基础之上的那种对未来切合实际的追求,将会带来更稳妥的成功。

成功的人都是“化整为零”的高手,他们把自己人生的大目标化解为一个个小目标,并以坚定的态度付诸于这每一个小目标的实际行动中。

其实,平凡简单未必就是志向不高。只有做好属于自己的事情,定一个切实的目标,做到量力而为,不好高骛远,贵在真诚和务实,就一定会有收获。

成功者从不朝秦暮楚,也不浅尝辙止,而是以一颗平常的心去诠释成功。他们做事善始善终,切合实际,不急躁、不盲目、不务虚,不仅有一套明确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具体方法,并且也付出最大的努力去实现他们的目标。

人应该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但追求目标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自己的能力水平。否则,就会白费精力,而一无所得。一个人有远大的理想固然很好,但最重要的是要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每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未来的发展道路自然也有差别。

选择,关系着事业的成败。为一个实际的目标而奋斗,即使过程很艰难,也总有实现的可能。若是为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而一意孤行,到最后只能是两手空空。

古代有个叫养由基的人精于射术,且有百步穿杨的本领。相传连动物都知晓他的本领。

一次,两只猴子抱着柱子,爬上爬下,玩得很开心。楚王张弓搭箭要射它们,猴子毫不害怕,还对人做着鬼脸,仍旧蹦跳自如。这时,养由基走过来,接过了楚王的弓箭,于是,猴子便哭叫着抱在一块,害怕得发起抖来。

有一个人仰慕养由基的射术,决心要拜养由基为师,经过多次请求,养由基终于同意了。收为徒后,养由基交给他一根很细的针,要他将针放在离眼睛几尺远的地方,整天盯着看,看了两三天,这个学生有点疑惑,问老师说:“我是来学射箭的,老师为什么要我干这种莫名其妙的事,什么时候教我学射术呀?”

养由基说:“这就是在学射术,你继续看吧!”

于是,这个学生继续着这一枯燥的学习。

过了几天,他便有些烦了。他心想我是来学射术的,看针眼能成为神射手吗?这个徒弟不相信这些。

养由基又教给他练臂力的办法。让他一天到晚在掌上平端一块石头,伸直手臂。这样做很辛苦,那个徒弟又想不通了,他想,我只想学他的射术,他让我端这石头干什么?

养由基看他好高骛远、毫无耐性,也就由他去了。这个人最终也没有学到射术。

智慧金言

秦牧在《画蛋·练功》一文中讲道:“必须打好基础,才能建造房子。这道理很浅显。但好高骛远、想走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个最普遍的真理。”故事中,跟养由基学射箭的那个人就犯了好高骛远的毛病,他最终也只能是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