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鬼谷子》学生活
5652400000021

第21章 忤合第六(1)

应势造时,机动灵活胜卷稳操

忤,忤逆。合,趋合。或忤逆,或趋合,是一种辩证处世技术。本篇主要讲这种辩证处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策士们怎样运用这种处世技术去从事政治斗争。

忤合术的基本原理是“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应在世间事物发展变化的连续过程中考察它的阶段性特点,瞅准时机,利用最佳时况去制定“成于事”的妙计。

原文

凡趋合倍反①。计有适合。化转环属②,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③。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④而合于计谋⑤,与之为主⑥。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⑦。反⑧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⑨、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箝合之术⑩。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钳,故归之不疑也。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

故忤合之道,已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从、乃可以横。

注释

①趋合倍反:趋合是趋向、志趣相同;倍反是趋向、志趣相反。倍,同“背”。

②环属:像铁环一般环环相扣而没有裂缝。

③因事为制:因,依据;制,法制。这里是指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办法。

④成于事:事情能够办成功。

⑤合于计谋:实现或符合预定的计谋。

⑥与之为主:与之,与他们。为主,为主人。指都是各为其主。

⑦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忠,忠实,忠诚;反,背反,违反;忤,抵触。任何计谋都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主人,必然要相抵触。

⑧反:此处当顺从解释。

⑨材能:才气和能力。

⑩箝合之术:箝合的方法。

忤合:逆合。

合:耦合,相合。

伊尹:是传说中的古代人物,伊尹辅弼商汤消灭夏桀,是商朝开国名相。

汤:是商朝的开国之君,重用伊尹消灭夏桀,建立商朝。

桀:是传说中的古代人物,夏朝最后一个暴君。

合:契合。

吕尚:即太公望,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对建立周朝做出极大贡献。

天命之钳:天命的约束。

成名:树立名声。

兵:军队。

译文

凡是联合或对抗的行动,都有相宜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环相扣而无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间互相依赖,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因此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如果要)立身处世,施行教化宣扬名声,明确名份。他们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观察天时,抓住有利时机,根据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世上没有永远显贵的事物,事物没有永恒的师长和榜样,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重要的是不违背预定的计谋。如果为了自己的君主,合乎这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那一方的利益。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的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方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方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治理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权衡之;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权衡之;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族,就必然要把整个家族都放在“忤合”之中权衡之;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人的才能气势都放在“忤合”之中权衡之。

总之,“忤合”之术的运用,虽然有大小进退的区别,但是其功用是相同的。所作之事都先定计谋,然后行之,再用飞箝之术弥补之。

古代那些善于以背离一方、趋向一方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驾驭着四海之内的力量,控制诸侯,在“忤合”中转化和改变它们,然后达到“合”于圣贤君主的目的。过去伊尹五次侍奉商汤,五次侍奉夏桀,然后才决定一心侍奉商汤王。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王,其行动目的仍未显露于世人,最后归服了周文王。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毫不犹豫地归顺明主。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不具备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就不可能通晓深层的规律,就不能立身处世、治理天下;如果不用心思考,是不可能揭示事物的规律的;如果不聚精会神地考察事物的实情,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聪明才智都不足,就不能统兵打仗;如果为人不够真诚,就不可能有知人之明。

所以,“忤合”的规律是:首先估量估量自我的聪明才智,衡量衡量自身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内还比不上谁。这样,就能到达进退自如、纵横捭阖的境界了。

活学活用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就是要了解掌握这一规律,促使两者之间的转化。世上的事没有永远不变的,或忤于彼或忤于此,凡忤则通过计谋使之合,这就是反忤之术,因为反忤之结果可以合,也称之为忤合之术。由此可知,“忤合”是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应变常规,所以,忤合之术基于“反”、“合”可以互相转化的原理,有些事情顺势去做可以成功,有些事情逆反去做也可以成功。

“成干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逆顺的发展形式,巧用忤合之术常常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施用“忤合”之术的前提是必须对具体事物多方面地进行研究,从而采取具体的应变方法。千篇一律地实施忤合之术,因为缺乏针对性常常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忤合之道,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有效的忤合智谋必须具备前提条件,即知己知彼,方能游刃有余,纵横捭阖。善于运用忤合之术的人,首先要确定有前途的人作为自己辅佐的对象,接下来,自己还必须有超人的智慧、高尚的品德、过人的胆识,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纵横天下,进退自如。

在现实生活中,要达到成功处世的目的,常常要迂回曲折地采取灵活的应变措施,这正是“忤合”之术的妙用。施展此智谋时,首先必须知己知彼,即了解自己和对方的情况,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其次要注意保密性。只有这样才能左右逢源,办事成功。尤其是在商业活动中,要想获取成功,就一定要领悟“忤合”术的真正内涵,在曲中见直、直中见曲中,转患为利。

处世之艺

鬼谷子认为,万物皆在变化中,变化才有发展,正所谓“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因此,做人办事要灵活应变,以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拘泥于固有的观念。施用“忤合”之术,首先要认清自己的前途,知道该联合谁,反对谁,同时有针对性地研究具体事物,做到“知已知彼”,这样才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将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上。

选择立场因事而制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当彼此对立的各方都邀请自己加入的时候,应该接近谁?远离谁?弄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鬼谷子给出的答案是“因事为制”,也就是根据事态的发展来决定。

一则寓言里说,有一天,狼的使者来到羊群里,许诺说:“如果你们把守护你们的狗抓住杀了,我们以后就不再吃你们了,让你们过上安静的日子。”那些愚蠢的羊答应了狼的要求。这时,有只年老的公羊站出来说:“我们怎么能相信你们,并同你们共同生活呢?有狗保护我们的时候,你们还闹得我们不能安心地吃顿饭呢。”

聪明人不会轻信敌人的诺言,而放弃自己的安全保障。相信敌人的诺言无疑是愚蠢的,而选择自己盟友的时候,则一定要睁大眼睛。

春秋时期,鲁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经常受到其他大国的威胁。鲁国国君为了巩固统治,想和晋、楚国这两个大国结交,就准备把自己的几个儿子派到晋、楚两国去,名义上是当官,其实是当作人质。鲁国大夫犁鉏不同意这样做,他对鲁君说:“大王,如果您的儿子落水了,您到越国去求人救他,越国的人虽然善于游泳,但也救不活您的儿子;如果鲁国失火了,您到海里去取水,海水虽多,也不能及时扑灭大火,这是因为远水难救近火啊!现在晋国和楚国虽然强大,但距离鲁国很远。离我们最近的大国是齐国,如果让公子去齐国,我们和齐国结交,当鲁国有难时,齐国能不来相救吗?”鲁君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

鲁国国君舍近而求远,准备结交一些根本帮不上忙的盟友,这种做法违背了常理,显然是错误的。但是他联合大国,寻求安全保障的做法是正确的。有时候,当我们面临共同的威胁时,单打独斗是很难有胜算的,此时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克服困难。古语云:“人心齐,泰山移。”只要有足够的力量联合,即使是泰山挡道,也可以将它移开。

历史上许多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因做到了这一点,而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使自己走出了困境。比如三国时期,蜀军败于夷陵,被吴国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损兵折将,导致刘备悲愧交加,病死于白帝城。此时,蜀国内部政权不稳,外部魏国大兵压境。其危急情形,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国难当头之时,诸葛亮没有盲目决定向东吴复仇,而是首先考虑建立统一战线,恢复与东吴的联盟关系。由于统一战线的建立,进攻蜀国的曹真大军被吴将徐盛打得大败,而诸葛亮由于再无后顾之忧,得以放手南征,七擒孟获,北伐中原,六出祁山,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为蜀国又赢得了几十年的生存空间。

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当对立的双方势均力敌、难解难分的时候,第三方的态度就显得非常关键了。当第三方加入某一方以后,就迅速促成了另一方的失败。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了。李自成为了招降驻守山海关的辽东总兵吴三桂,派降将唐通带着5万两白银和吴三桂父亲的书信,前去游说吴三桂。吴三桂原本打算归顺闯王,但又得知李闯王政权镇压明朝权贵,自己的父亲被追赃拷打,家产全被查抄,连他最宠爱的小妾陈圆圆也被掳走了,他一气之下,杀了李闯王的使者,给清朝的睿亲王多尔衮写信,请求他发兵,征讨李自成。清军早就想进关,统治整个中原。所以,多尔衮立刻率清兵进入山海关。李自成得知吴三桂不肯投降,就亲率大军,和吴三桂大军在山海关附近决战。2万清军骑兵从右边突袭农民军,农民军大败。后来,清军彻底打垮了李自成,进入北京,顺治皇帝登位,统一了中国。

站在一起的盟友,并非各方面都完全一致,因此必须异中求同。这需要有人积极主动,才可以很快地找到共同点,来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如果双方或多方都自顾矜持,不去主动解决问题,寻找共同点,只是盯着别人与自己不同的地方,那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可能找到彼此的共同点。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1935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华北事变”,一下子把亡国灭种的危险推到了中国人民面前。此时,民族矛盾已经升级为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而要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国共联合共同抗日。但蒋介石为了一己之私仍然不放弃“剿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反围剿的同时,仍然在不停地寻找可以联合抗日的力量。张学良在1936年发动的“西安事变”,使中国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变得更加诡谲。中国共产党本着“兄弟阅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同蒋介石进行了谈判,最终和平解决了这个问题,最终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现代商业领域,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也必须善于选择最佳的盟友。比如,现代电气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对电气材料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大量的新材料应运而生。制造节能变压器铁芯的新型低铁矽钢片就是其中一种。一开始,美国电气行业执牛耳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西屋电气公可,以及实力不很强的阿姆卡公司都在研制新型低铁矽钢片,而竞争的结果却被阿姆卡公司拔了头筹。阿姆卡公司十分重视信息情报工作。在研制矽钢片的过程中,发现“通用”和“西屋”也在从事同类产品的研制。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日本钢厂也有此意,而且准备采用最先进的激光囊处理技术。阿姆卡公司分析形势后认为,以自己的实力继续独立研制,极可能落在“通用”、“西屋”之后,风险极大。若要走合作研制之路,就必须选择合作者。与“通用”、“西屋”联手,未必有利于加快研制过程,而且将来只能与之分享美国市场,同时还得考虑崛起的日本钢厂。而与日本钢厂并肩合作,生命力旺盛,研制过程自然会加快,将来的市场之大不可限量。阿姆卡公司选择了日本钢厂为合作者,结果比预定计划提前半年研制成功,战胜了“通用”、“西屋”两大强劲对手。

同样,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凭个人的单打独斗,很难取得事业上的飞跃。学会与人合作,则显得至为关键。那么,该怎样选择合作者呢?借用一句名言来说:我们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凡事要根据形势来判断,这也是鬼谷子思想的精髓。

机不可失善于把握

每个人都追求成功,但真正的成功者却只占少数。有人觉得疑惑,自己的勤奋程度与那些成功人士相比,应该是半斤八两甚至犹有过之,为什么至今未能成功?那答案很可能是这样一个词——机会。善于把握机会,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之一,这就是鬼谷子所说的“因事物之会”。

有一则众所周知的寓言,说一只狐狸饿得肚子直叫唤,忽然,它发现一个葡萄架,架上挂满了一串串水灵灵的葡萄。狐狸馋得直流口水,想去摘葡萄。它上窜下跳,忙活了半天,就是够不着葡萄。它急得在葡萄架下转来转去,却毫无办法。最后,狐狸只能无奈地走了。它边走还边安慰自己:“这些葡萄还没有熟呢,一定是酸的。幸好我没吃,要不会把牙酸掉的。”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因为自己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没有成熟,这与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没什么两样。好机会来了,却没有能力去把握。等自己有能力了,机会却又白白地溜走了。在许多人的一生中,都曾有过这样的遗憾。避免这种遗憾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提前做好准备,未雨绸缪,而不是临渴掘井。

春秋时代,鲁昭公亲小人、远贤臣,把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遭到国人的驱逐,只好出走到齐国。鲁昭公与齐景公交谈时,对没有采纳忠言而后悔不已。齐景公看他诚心悔过,就对晏子说,应该帮助昭公回国,使他成为一位贤明的国君。晏子说:“昭公因为面临灾难,所以能够说出悔改的话。这就好比‘临渴掘井’,已经来不及了。”景公连连点头,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