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鬼谷子》学生活
5652400000046

第46章 符言第十二(3)

古语云:“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私曲之人,以名义气节激励之;天下无不入我陶冶矣。”意思是说,遇到狡猾欺诈的人,要用赤诚之心来感动他;遇到性情狂暴乖戾的人,要用温和态度来感化他;遇到行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要用大义气节来激励他。假如能做到这几点,那天下的人都会受到我的美德感化了。

世界是拥挤的,但是只要心中空间博大,你看这同一个世界的感觉就不一样。心中塞满了苦恼、私欲、小家子气,那么你拥有整个宇宙也觉得空间太小,太压抑;反之,就是另一种感觉。人人都拥有一个博大的心灵空间,懂得尊重他人,能忍受痛苦、委屈,就会减少碰撞和摩擦,世界就会在心中变大,矛盾减少,欢乐增多,阳光灿烂,生存空间也就自然显得宽阔了。

只有“德”,才能够做到让员工们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接受管理和进行自我管理,才会使员工们的关注点集中到企业的目标而非短期的利益上来,才会使得员工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也只有“德”,才是凝聚一支团队最有效的力量,团队一旦产生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就会发生质的飞跃……

人生的境遇无非由顺境、常态和逆境组成,一切都可由智慧、魄力、判断而发生积极的转变。如果你想拥有自己满意的空间,就得去拼搏创造,就要学会用汗水和智慧去打造一片属于你自己的天地。“跻足山顶上,依旧尘世间。”恩格斯说过:“天才的真正使命不是用暴力去统治别人,而是去唤醒别人,带动别人。”

目光远大无为而治

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永远漂泊不定,只能搁浅于失望、悲伤和沮丧的海滩。大凡聪明的人,都是有理想、有追求、有上进心的人,他们心中一定都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一个较高的处世标准,他们懂得自己活着为了什么。他们知道自己怎样做是正确的、有用的和有效的。否则就是做了无用功,或者浪费时间和生命了。鲜花和荣誉从来不会降临到那些没有目标或目标浅近的人头上,成功总是属于那些目标高远豁达的人的。

美国前财务顾问协会总裁刘易斯·沃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如果你真的希望在山头上买一间小屋,你必须先设定一个更高远的目标,成就一番事业赚到足够的钱。这样你就可以俯瞰山上的小屋了,而不再是仰视它了。因为你已经比它高许多了。”一个人有了明确高远的奋斗目标,也就产生了前进的动力。目标不仅是奋斗的方向,更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有了目标也就有了热情,有了积极性,有了使命感。

目光远大、日标高远的人,心里会很踏实,生活也很充实,注意力也会神奇地集中起来,做什么事都会胸有沟壑。目光远大、高目标处世是人生若干目标的总汇,是人生一切行为标准的高度集合。愈是能保持低调做人的人,则愈能得大成、成大器、至大尊。故鬼谷子言:“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右主参。”

“真山真水堪游历,不卑不亢好做人。”置身于纷繁的世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沉浮不定的人生,宠辱不惊,贵贱不移。得意时,依然示人以“真之我”;失意时,依然示人以“我之真”。任世间尔虞我诈,偏保留一份良心。跻登泰山之巅,虽能居高望远,依然视己为平常之人;足陷渊谷之底,虽有污泥染身,照旧视己为高洁之士。世无常道,而处世依然故我,我则常在;人心纷繁而待人返璞归真,真则永恒,不卑不亢的做人常态,既可处逆亦可处顺;既能就高,亦能就低;胜不骄,则不馁,富不奢,贫不屈,达到如此境界,则做人坦荡无悔,处世常胜不败。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

无为而治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没有过人的智慧和勇气,实现无为而治也只不过是一句空话。真正的大智若愚,大巧成拙,是用一颗璞玉一样的心灵去对待你身边的人和事,用智慧的双眼看待这个世界可能要比整天算计别人的人更容易成功,怀着希望和美好生活才能拥有真正的快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万物运动变化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无为”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无为,不是无所为,而是要领导者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不该为的时候就不为,在该为的时候就要为。这是一种很高的造诣,它体现的是尊重事物自然而然的发展趋势,也是最智慧、难度最高的、效果最好并且最自然的一种领导方法。

作为一个领导者,大多数的人都认为,领导就要有所作为,就要处处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其实,管理是一个相对矛盾的问题,有时候无论你的管理手段多么严密细致,规章制度多么冷酷无情,总不能消除一切违法行为,有时还适得其反。最好的管理就是没有管理。无为而治,也就是顺乎自然以为治。

无为而治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自己少受打击的大智慧,无为而治也是一种建功立业的高超手段。貌似愚钝的人往往是极其聪明的人。古时候在我国北方边陲,两个部落之间发生征战,结果一个部落被打败,胜利者决定杀死被打败部落中十岁以上的所有男人,但有一个十四岁的男孩却幸免于难。原因是当敌人拿着长矛刺向他的时候,他仍傻乎乎地看热闹,既不知道求饶,也不知道反抗或逃跑。敌人以为他是傻子,所以就把他留下来了。其实这个男孩并不傻,而且智慧超群,在他二十九岁那年,他率领本族人终于打败了他的仇敌,报了血海深仇。这个男孩借装傻卖呆,保存了自己的生命,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小时候,他是一个十分文静而且怕羞的孩子。人人都认为他是个傻瓜,所以镇上的人常常作弄他。他们经常把一枚五美分的硬币和一枚10美分的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选一个。威廉当然明白该拣哪一个,但是他知道,如果拣了那个一角的,恐怕他们以后就再也没有兴趣给他扔钱了,于是他每次总是拣起五分的硬币。其实,那些扔钱的自以为聪明,但他们实际上是在一次次被小威廉戏耍。所以,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人看似愚钝鲁拙,实际上却是心底透亮的聪明之人。

正如《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平时少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和,自云“守拙”。宝钗的装愚守拙总要比林黛玉的任性逞才容易被人接受,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不轻易暴露自己的目标,不轻易表现自己的锋芒,不失为一种韬光养晦和保全自我的处世哲学。人生有些时候,你的聪明可能完全派不上用场,非但派不上用场,有时可能还会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面对纷繁复杂、变幻莫测的人心世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糊涂的外表示人,则可以从容处世。否则你的聪明可能会使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会使自己的前途出现某种扭曲。

社会上处处充满竞争,而任何竞争都需要勇气,都需要策略,其中最大的策略就是在残酷无情的竞争中坚持无为而治的方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一个团体里,急于出头,急于想让自己鹤立鸡群的人有很多,但真的成了鹤立鸡群之人,也首先就成了众矢之的,所以,为人处世不要锋芒毕露。除了不要太锋芒,还应该保持一份谦虚的美德。

一个人为人处世要力求在现实中摒弃那些趾高气扬、盛气凌人、指手画脚的行为。只有学会低调做人,无为而治,才能给自己营造出更温馨的生存空间和更融洽的人际环境。才能建伟业,立大功。

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说:“我从不设计自己的未来,也没有计划要达到什么目标。但我每做一件事都力求做好。人生就像盖房子,你不能说哪一层不重要,但基础牢固却能够决定你的房子是否牢固。我虽然没有计划过我应该取得什么成绩,但是我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迈并不熟悉中国文化,但在他身上却能看到道家“无为”和儒家“入世”哲学的痕迹;在目标上,他顺其自然,在具体工作上,他每一步又做得很好。

作为现代领导者提高领导艺术的指南,无为而治是搞好管理者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对下属的道德教化的必备观念。无为而治讲究的是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即所谓“最小和最大原则”。无为而治强调领导不要下达令下属负担很重的任务;应该尽量少发布命令或指示;应尽量避免介入或干涉下属的各种活动。“垂衣裳而天下治”,实现“不管之管”,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极致”。这种垂衣拱手而治天下的无为境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管理者要用典范的形象形成良好的环境,让人们在榜样的感召下自觉行动。

赏罚分明奖惩必信

领导艺术是一种智慧,就是精心地运用和实现你手中的权力。而要合理有效地运用手中的权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赏罚分明。赏与罚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概念。赏的目的是利用他人所拥有的欲望,希望他人再次付出。罚的目的是使他人产生怕而停止这样做。赏与罚是把双刃剑,做领导的要驾驭自如,就得有赏有罚,号令严明。

领导者要牢牢掌握赏与罚的尺度,“当赏者,虽仇怨必录;当罚者,虽父子不舍”。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努力做到赏罚分明,千万不可胡乱施舍。赏罚标准要明,明在理,要实事求是地赏,实事求是地罚。不能以感情代替刑威。喜不可以纵有罪,悲不可以戮无辜。

历来成功的领导者都懂得要着眼大局、是非分明的道理。刘秀处死违反军纪、纵兵抢劫的将军萧广以安定洛阳;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安定军心;包拯无奈铡包勉以示公正;李自成忍痛杀弟,以表决心等等,正所谓军令如山,君无戏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从前有过功劳的人,如果在日后犯了严重的罪过,也不可以前功抵后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贵贱也没有特权。功与过是两回事,不要用过去去限制或影响未来。有时候,属下犯的错误相当严重,作为领导者必须执行某种形式的惩罚时,千万不要犹豫,因为拖得越久,对应受惩罚的人来说,侥幸心里就越大,而你的日子就越不好过,也越容易使别人认为你的惩罚不公平。

僖负羁是曹国人,曾救过晋文公的命,是晋文公的救命恩人。因此晋文公在攻下曹国时,为了报答僖负羁的恩情,就向军队下令,不准侵扰僖负羁的家,如果有违反的人,就要处死刑。大将魏平和颠颉却不服从命令,带领军队包围了僖负羁的家,并放火焚屋。魏平爬上屋顶,想把僖负羁拖出杀死。不料,梁木承受不了重量而塌陷,正好把魏平压在下面,动弹不得,幸好颠颉及时赶到,才把他救了出来。这件事被晋文公知道后,十分气愤,决定依照命令处罚。大臣赵衰向文公请求:“他们两人都替国君立下了汗马功劳,杀了不免可惜,还是让他们戴罪立功吧!”晋文公说:“功是一回事,过又是一回事,赏罚必须分明,才能使军士服从命令。”于是下令革去了魏平的官职,又将颠颉处死。从此以后,晋军上下,都知道晋文公赏罚分明,再也不敢违令了。

付出得到回报,可以让人才产生再次获得回报的动力,进入可持续发展状态。使用人才,首先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的贡献最实实在在的肯定。不能老拿好话哄人,说你这个人不错啊,你可是人才难得,你是我们的骨干,然后一分钱不给,这肯定是很难留住人才的。有贡献就得奖励,要奖励得合适——确实是工作做得好、贡献大的,要多奖;做得一般的,一般地奖;做得差的,不奖,甚至罚——要赏罚分明。

奖励与惩罚都可以用于良好行为的形成或不良行为的消除,不过用什么作为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的时机如何选择等,还是大有讲究的。赏罚应该是看一个人的行为将会导致什么结果来决定。

秦惠公死后,幼子即位,奸人奄变当权,把秦国弄得一团糟。公子连流亡他国,打算乘机回国夺取政权。于是他来到了郑所要塞。郑所要塞的守将是右主然,坚信忠臣不事二主的他不放公子连进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公子连离开了郑所要塞,进入北狄,转道来到了焉氏要塞。守塞的菌改把他放了进去。由于秦国百姓和贤人的帮助,公子连登上国君的宝座,是为秦献公。秦献公登基后要重赏有功人员。他很感激菌改,想多多地赏赐他;同时又很怨恨右主然,想重重地处罚他。大臣监突了解到秦献公的打算后,便进谏道:“国君这样做不行。秦公子流亡在外的很多。如果您这样做了的话,那么大臣们就会争先恐后地把流亡在外的公子放进国来。这对您是很不利的。”秦献公想了想,认为监突的意见确实非常有道理。于是他下令赦免了右主然,而赐给菌改以大夫的爵位,赏给守塞的士兵每人二十石米。政治家做事是讲求策略性的,秦惠公正是从政治角度出发,对部下进行奖赏的。

“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经济赏罚是获得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研究分析人的积极性与分配方法的关系时指出: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有较大的影响。“赏罚分明”使人口服心服,就会让下属有较强的进取心,对顺利完成组织目标有极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