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5652500000020

第20章 宋人及楚人平

《公羊传》

原文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译文

其他国家媾和的事,《春秋》并不加以记载。楚、宋之间这一次,为何却要记载呢?为了赞扬这次媾和是由华元、子反以己之力促成的。楚庄王围宋,军中只有七天的粮食,用完这些粮食还不胜利的话,就只得退回楚国了。于是庄王派司马子反登上城外土丘,而窥探宋城中的虚实,宋国主将华元也登上那土丘,出来见子反。司马子反说:“您的国中情形如何?”华元说:“已经很疲弱了!”子反又问:“究竟怎么样呢?”华元说:“已经交换孩子杀了吃掉充饥,劈开尸骨当燃料烧饭。”司马子反说:“唉!真是疲弱到极点了!虽然如此,我曾听说:被围困者要给马匹衔上木棍再喂它,马不得食,借以表示粮草有余;又让肥壮的马来应会宾客,表示喂得好。可是,您为何这样把实情告诉我呢?”华元说:“我听说:君子见到别人遭遇困难,就对他怜悯同情;小人见到别人遭遇困顿,就幸灾乐祸。我看出您是君子,因此将实情告诉您。”司马子反说:“对!您勉力为之吧!我军也只有七天的粮食了。用完这点粮食还不胜利的话,我们就要退回楚国了。”

子反与华元作揖告别,回到庄王那里将这些经过报告一番。庄王说:“情形如何?”司马子反说:“他们已很疲弱了。”庄王又说:“究竟怎么样?”子反说:“宋人交换孩子煮着吃,劈开骨骸用来烧饭。”庄王说:“唉!真是疲弱极了!虽然如此,可是,我现在还是要攻取了宋国,然后才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能这样做。我已告诉他,我军只有七天的粮食了。”庄子听了大怒,说:“我派您前去观察虚实,您为何将我军的情形告诉他?”司马子反说:“以小小的宋国,还有不欺骗人的臣子,请想一想,以我们强大的楚国怎能够却没有不欺骗人的臣子呢?因此我也要将我军的情形告诉他。”庄王说:“好吧!那就修筑军营,驻扎在这里,即使我军如此缺粮,但是我还要攻取宋国,才能回去。”司马子反说:“那么您就住在这里吧,我请求回去了。”庄王说:“您离开我回去了,谁和我们在这里呢?我也跟您一起回去吧。”于是就领兵退去了。所以,君子赞扬这次媾和是由于华元、子反一己之力为之。这两个人都是大夫,为何称做“人”呢?是有贬斥之意。为何贬斥?因为搞这次媾和的不是由君主,而是居下位的人做成的。

解读

本文是对《春秋》经文中“宋人及楚人平”一句的解释。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十分频繁,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宣公十四年九月,楚庄王率兵攻打宋国,包围宋都达九个月之久。由于宋国大夫华元与楚国司马子反的共同努力,最终楚宋讲和。本文反映了诸侯国某些大夫的厌战情绪,以及他们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儒家所说的“春秋无义战”的战争性质。作者褒扬华元与子反的媾和主张,明显地表达了作者企盼和平、反对战争的良好愿望。

活学活用

本篇开头和结尾都插入了作者的议论,这正是《公羊传》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特有方式。开头“大其平乎己也”,赞扬子反与华元以诚相见对停战讲和所起的作用;结尾“曷为贬?平者在下也”,批评子反与华元的越权讲和。这种说法虽然未必是《春秋》的原义,但这的确符合所谓寓褒贬的春秋笔法。

正文部分则是一个十分生动的故事。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华元也“乘堙而出见之”,一个由外向里窥探宋城内的虚实,一个由内向外偷偷察看楚军的动静,两人隔着城墙正打个照面。这一幕颇富戏剧性,不期而遇的场面,特殊的敌对背景与各自的使命,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不安、紧张、担忧、猜测随之而生。作为敌对国的司马和大夫,出来又都是为窥探对方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不期而遇,本来是件非常尴尬甚至可能发生冲突的事。但华元与子反却坦诚地交谈起来,这是出人意料的,读者紧张的心情也会自然地放松下来。但是,紧接着又把读者的心揪起来,华元虽把宋国的实情和盘托出,但聪明谨慎的子反却不敢轻信,置疑的原因是华元的做法,华元的坦诚,违反常规。“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这一疑问,又把平缓的气氛掀起波澜。一问一答,一攻一守,颇为精彩。“诺,勉之矣!”紧张的气氛终于缓和下来。待子反回营向庄王如实汇报后,庄王知宋城内已是“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的情况,顿时喜形于色;而当子反说我已将楚军只有“七日之粮”的老底也告诉了对方时,楚王勃然大怒,情节又掀波澜。总之,作者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与心理状态,在对话过程的处理上,有场面,有布景,情节曲折起伏,扣人心弦。运用巧合、悬念、伏笔等技巧以及比喻、重复、对比等手段,制造了一次次波澜,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