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5652500000079

第79章 前赤壁赋

苏轼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月圆之日刚过,苏子和客人乘船漫游,游览于赤壁之下。清风微微吹来,江水静静地连波纹也不起。于是轼举酒敬客,吟诵“明月”的诗篇,歌唱起“窈窕”的乐章。一会儿,月亮升起于东面的山巅,徘徊在南斗和牛宿两个星宿之间。银白的霜露弥漫在江上,水光闪闪接连天边。听从这一片苇叶似的小船任其漂荡,凌驾在茫茫无边的万顷碧波之中。浩浩荡荡啊,宛如凭空驾风,不知停在何处;飘飘摇摇啊,好似离开人间而独立,生长了翅膀变成神仙。

在这时,酒越喝越高兴,拍着船舷就唱起歌来。唱道:“桂木的长篙啊木兰的双桨,划拨起这一片清澈透明的月光啊,迎头穿过那流荡的银光。渺渺遥遥啊我的情怀,思念那美人啊在天一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伴奏起来。那声音呜呜咽咽,既像怨恨又像爱慕,宛如哭泣又如倾诉;余音袅袅,恰似细而不断的丝缕;感动得潜伏在幽深洞穴的蛟龙起舞,使居住在孤零零小船上的寡妇痛哭。

苏子不由得凄凄惶惶起来,理一理衣襟挺直起身子来坐好了,问客人道:“为什么箫声这样动人呢?”

客人答道:“‘月儿亮了星儿稀,乌鸦喜鹊向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短歌行》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河缭绕,郁郁苍苍的所在,这不正是曹孟德当年被周郎所困的地方吗?当他攻破荆州,出兵江陵,顺流而下直指江东,后舳挨前舻的舰只千里不断,旗帜如林般遮住了天空,临江饮酒,横握长矛作诗吟咏,真个是一代的英雄啊——但是如今在哪儿呢?何况我和您只不过是打柴捕鱼,活动在江岸沙洲,和鱼虾作伴侣,同麋鹿交朋友。乘着一片苇叶似的小船,举着葫芦瓢来互相敬酒。把蜉蝣一样的短暂生命寄托在永恒不老的天地之中,让小米粒似的身子投进那沧海无边的宇宙。悲痛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那长江流水滔滔的无穷,真想要挽着飞仙去漫游,更愿抱着明月而永生——既然知道是不能做到的事,只好借这袅袅的箫声将遗恨寄托于悲凄的寒风。”

苏子说道:“尊客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所谓‘逝去的像这流水昼夜不停’,其实是水并没有流逝,而是万古长存啊。又圆又缺变化不定地犹如那月亮,可是也可说月亮终究是不消不长的啊。因为如从事物的变化来观察它,那么即使是天长地久也不过是眼珠一瞬之间的事;若从不变的方面来看它,这就会看到万物和我都是无穷无尽啊:因此又何必羡慕旁的呢?况且这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只要不归我所有,那就丝毫也拿不到手。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表现为声音,眼睛遇见了就成为颜色;获取它没有禁令,享用它不会用竭。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无穷无尽的宝库啊,这些是我和您能共同享受的快乐。”

客人喜悦得笑了,大家洗洗酒杯又喝起来。菜肴吃光了,杯子盘子乱放乱摆,然后大家挨挤着睡在船上,沉睡得不知道东方已经发白。

解读

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所作诗文对政事有所讥讽,被贬为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史书说他在黄州“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本文就是他和友人同游黄冈赤壁时写的。因为后来他又写有一篇《赤壁赋》,所以把这篇称为《前赤壁赋》。

黄冈赤壁,并不是三国时孙曹鏖兵的赤壁,但这里也有孙曹交战的传说。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然后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了一种旷达开朗的胸襟和生活态度。但作者的这种旷达和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

文章的语言优美清新,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结合得极其自然巧妙,不露斧凿之迹,是一篇出色的散赋。

活学活用

赋,是从古诗派生出来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是“铺叙其事”,也就是说,要用华丽的辞藻来叙述、描写作者所要触及的事物,类似现代的散文诗。不过,在形式上却又有特定的要求,讲求对仗,强调声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其中的佳句令人过目不忘。苏轼的《前赤壁赋》正是这样。在写景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寥寥八个字,把空中的风、江面的水在秋夜间的特色如实地反映出来了。“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又把一叶孤舟在浩瀚的江面上游弋的情景刻画得惟妙惟肖。在写到箫声时,作者运用了这样的语言:“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令人很容易领会到这是何等委婉动听的乐声。写到曹操率大军东下时,作者写道:“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又把这个不可一世的大军事家描摹得如此威风凛凛。像上述的名句,在本文中可称为比比皆是。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本文中蕴含的深邃的哲理。“人生无常”的消极颓废思想,在古代的作品中是极为常见的一个主题。而在苏轼看来,“人生无常”当然是客观存在的不争的事实,但从“不变”这个角度看来,“物与我皆无尽也”。他从水和月的永恒存在这一事实,辩证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可以看出,这种观点是积极的、乐观的,也是作者豁达为怀的个性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