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5652500000083

第83章 阅江楼记

宋濂

原文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干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不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不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功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译文

金陵是适合帝王建都的地方,但自六朝至于南唐,大都是偏据于一方,不能与这里山河所蕴积的王气相称;直到我朝皇帝,定都在此地,这才当之无愧。从此威名教化所达到的各地,直到朔北和江南都不再互相分割;存念神明于雍穆的清庙之中,而与上天同气共体。即使是每一次休息每一次游赏,也可以作为天下后世的楷模。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其山脉远从卢龙山那里蜿蜒而来;而长江宛如长虹横贯,蟠曲围绕在它的下面。皇上因为这地方雄伟壮丽,颁下诏令在山顶建筑高楼,好和百姓同享游览的快乐,于是赏赐了一个美好的名字,称之为“阅江”。登楼远望之时,万种景象,森然排列;千年埋藏的幽境,一下子豁然显露出来。这岂不是天所造地所设,以等待着大一统的君主,来开辟这传之千秋万代的伟大胜地吗?

每值风清日丽,皇帝的车驾亲临,当皇上登上峰顶,凭阑遥望时,想必会悠然地触动起深远的思虑。看到长江、汉水滔滔东流会于大海,四方官长都来到京城禀奏各地政情,以及城堡的高大和池堑的深险,关口的紧严和要塞的坚固,一定会说:“这都是朕冒着风吹雨打,靠着战斗而获胜,经过攻打而争取来的呢。中国如此广大,更加要考虑如何保卫它了。”看到大江波涛浩浩荡荡,风帆在沿江上下游航行,番邦的船舶接连不断地来朝谒见,南蛮地区的珍宝络绎不绝地来京进贡,一定会说:“这是朕的仁德威望所绥靖安抚,延伸于国内外所达到的呢。四方边疆之外,就越发思考怀柔他们的政策了。”看见长江两岸之间,京城四郊之上,耕国的百姓有皮肉烤晒、两脚皲裂的辛苦,农家妇女有采桑送饭的勤劳,一定会说:“这是朕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而使他们安居在席褥之上的呢。各地的人民,就更加想着如何使他们过安宁的日子了。”从这些方面类推起来,一定会有许多想法,不仅是一两个方面就算完了。臣于是体会到这座高楼的建造,是皇上抒发精神,遇物兴感,无不蕴藏着求得天下大治的思想,岂止是观赏一番长江的风景!前朝的名为“临春”、“结绮”的高阁,不是不华丽;叫什么“齐云”、“落星”的层楼,不是不高大;但它们不过是在那里供管弦乐器演奏靡靡之音,收容燕、赵等地的漂亮女人。从历史上看,只是转动脚步的刹那,就要为其消逝而感慨叹息了。臣不知道该怎样为这种事情来解说啊。

虽然如此,但是长江发源于岷山,弯弯曲曲流经七千余里而入海,白沫汹涌,绿浪翻滚,六朝时期,往往依靠它作为天然的壕堑。如今已是南北一家,把长江看做一条和平的河流,再不利用它搞战争了。然而这到底是靠着谁的力量呢?宽袍大袖的士人,凡是登楼观看这条大江的,应当感念圣明皇帝的恩德如天,浩荡无涯而难于形容,就和那神圣的大禹疏通开凿水道治理洪水一样,这恩德同样是无穷无尽的。想到这一点,忠于君主报答皇上的心愿,怎么能不油然而生呢?

臣是个愚钝的人,奉圣旨撰写此记,很想推求皇上的日日夜夜规划国泰民安的功业,把它镌刻在坚固的珉石上;其他如流连风光景色的辞句,都省略不说,我是恐怕亵渎了圣明啊。

解读

阅江楼,在今南京狮子山,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诏令所建。建成后,朱元璋常登临其上览胜。本文即为宋濂奉诏所写的一篇歌颂性的散文。

宋濂为明初文官中的重臣,朱元璋颁发的诏令多出其手,实为皇帝的左右手。本文既为奉诏而作,其中自不免存在一些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辞。但作者又能援引历史上,特别是六朝覆灭的事实,巧妙地达到了“以史为鉴”的目的。寓规劝于叙事,当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活学活用

宋濂为一代宗师,而且常为明太祖草诏,故其文风庄重浑厚,语言简洁得体,本文堪称代表作之一。文中虽多有歌功颂德的套语,但应把它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明太祖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终于推翻了腐朽残暴的元政权,而且在即位后确实采取了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应该说是顺应社会要求的。文中提到的“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确实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实际,不能单纯地把它看作是“陈词滥调”。至于写到皇帝在登楼时的种种心理活动,虽然是在赞扬“一统之君”,但颇有弦外之音,即为皇帝敲响警钟,暗寓皇帝要处处关心国事民瘼,而不应为观赏胜景而登临。特别是在第三段中,作者援引了古代楼阁的往事陈迹,说明了历史上朝代兴亡的教训,更直截了当地表现出规劝之意。

全文有叙有议,骈散兼备,更显出作者非凡的功力。“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之类的四字句,读起来铿锵有力,颇具音韵美。“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等五字的排比句,又把当地的气象万千的场面尽摄眼底。特别是第二段中的“三思”,更是把人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确实功力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