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5652500000009

第9章 蹇叔哭师

《左传》

原文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郑国让我掌管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地发兵前来偷袭,就能吞并郑国。”秦穆公为此事向蹇叔咨询意见。蹇叔说:“调动军队长途跋涉,袭击远方的国家,从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我们行军劳苦,精疲力竭。而远方的郑君却早有准备,我们这样做恐怕不行吧?我军的行动,郑国一定知道;派大军辛辛苦苦地远征,而不说明目的地,军中将士必有怨恨叛离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秦穆公拒绝接受劝谏,立即召来大将百里孟明、西乞术、白乙丙,命令他们统率大军从国都东门外出发。蹇叔哭着说:“孟明啊!我只能看到军队出发而不能看到它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懂得什么?如果活到中等寿命就死去的话,你墓旁的树木现在也有合抱粗了!”

当时,蹇叔的儿子也参加了这支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必定在崤山一带狙击我军。崤山有两座山冈,南面山冈,是夏天子皋的坟墓所在;那北面的山冈,是周文王巡行时避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死在那两座山冈之间,我准备去那儿收你的尸骨吧。”

秦国的军队接着就向东方进发。

解读

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也就是烛之武退秦师的后两年,晋文公去世。秦穆公想趁杞子等戍守郑国的机会,里应外合出兵占领郑国。结果偷袭的消息泄露,无功而返,归途中受到晋国的伏击,在殽山被打得大败。这里选的片段是殽之战的前奏曲。秦穆公在出征时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坚决反对,认为劳师袭远不可能出奇制胜。在遭受秦穆公怒斥后,蹇叔哭着为出征将士送行,并预言秦军将在殽被晋阻击。果然,不幸为蹇叔言中,秦军全军覆没。

活学活用

晋文公的去世,点燃了秦穆公进军中原的雄心;杞子“潜师”袭郑的消息,更诱发了他一试身手的欲望。“访诸蹇叔”说明蹇叔在秦国的地位与威望之高,蹇叔的意见对决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如果蹇叔的谏言不能劝秦穆公改变主意,那就无人再敢进谏。因此蹇叔如何劝谏自然令人关注。

细读蹇叔说的一段话,颇感分析准确,判断理智,而其语序颠倒混乱,表现出蹇叔对攻郑一事的极度不安。杞子“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令秦穆公利令智昏。而蹇叔则清醒地知道,千里行军能瞒得了谁,非但不能“潜师”,且“师劳力竭”,终无所获,军士必生怨恨。蹇叔的焦虑不安,正是基于秦国盲目发动这场不利的战争。当这种激动不已,焦虑如焚倾泻为急不择言的进谏时,其中洋溢的自然是爱国忠君的拳拳之心。然而秦穆公却拒绝接受他的意见,一意孤行而派兵出征。

蹇叔“哭师”,穆公大骂,似乎都是在特定环境中的偶然失态。“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是阅尽沧桑,耄耋之年的蹇叔?一腔忠忱,不被理解,苦口婆心却不能劝阻出师覆灭的悲剧,眼睁睁看着千万战士去无辜送死,一腔悲愤骤然袭上心头,情不自禁失声痛哭。为国家命运而泪流满襟,其情其景,能不令人感动?如果说蹇叔的失态是由于满腔爱国热情不被理解所致,那么秦穆公的失态则是因为自己的意愿不被逢迎而发。不同的失态表现了不同的心态,耐人寻味。

蹇叔哭子,是因父子的生离死别。儿子必死,是基于他丰富的地理和礼仪知识,才会作出“殽之战”不可避免的预测。老怕伤子,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将蹒跚于古道荒径掩埋自己的亲生骨肉,想到此处岂能不悲?推己及人,想想无数战士为一场盲目的战争将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无数战士的父母将忍受丧子的悲痛,岂能不哭?

全文围绕是否攻郑这一焦点展开矛盾冲突:蹇叔谏阻,穆公拒谏;蹇叔哭师,穆公出师;蹇叔哭子,秦军遂东。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作者细腻地勾画出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言近旨远,令人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