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菜根谭》学生活
5652800000027

第27章

晏子便一本正经地说:“烛邹!你知罪吗?你为国王管鸟却让它逃走,这是第一条罪状;使国王为了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这事传出,让天下人认为我国重小鸟而轻士人,败坏我们国王的名誉,这是第三条罪状。你真是罪该万死!”说完,马上请求景公下令斩杀。

可是景公却说:“不要杀他了,我接受你的指教了。”

晏子在以建议教诲齐景公行善时,没有摆出“子曰诗云”的大道理,而是寓教于故事,对齐景公谆谆善诱,引导他悟出行善的道理,不再追究烛邹的罪。

唐太宗与魏征是一对千古的贤主名臣,不少人知道魏征敢于触犯龙颜,敢于不顾一切地范言直谏。但实际上,魏征并不鲁莽,他有他的做人准则。

一次,魏征向唐太宗说,自己可以做个良臣,却不能做个忠臣。

唐太宗不解,问其故,魏征就说出了以下一番道理:所谓的“良臣”,自己的名字或许不易流传千古,但却能辅助君王得到美誉,同时,他的家族也能兴旺,子子孙孙可以繁衍不断。所谓的“忠臣”,碰上一个无道的君王,则有随时被诛杀的可能,在国破家亡之后,就只能留下一句“曾有一位忠臣”之类的美誉。如此看来,“忠臣”与“良臣”之间,真有着天地般的差别。

这番既在理、又包含着称誉唐太宗之意的一席话,说得唐太宗连连点头,也表明了魏征的敬畏心迹。

因此,魏征的直谏,并非胡意乱来,而更讲究委婉在理的技巧,以求取得最佳效果。这一点,唐太宗看在眼里,意会到心上,他曾对别人说:“人们都说魏征举动疏慢,我却见到他的妩媚。”由此可见,“教人以善”关键是要“使其可从”。至于方法,则可以灵活运用。

教诲他人行善本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在实行的时候一定要说到对方的心里,说到点子上,不能要求过高。对方接受了,你的教诲也才真正起作用了。

容得小人尊敬君子

大多数人都是言责于小人,却不能包容和引导他们。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不憎恨小人。

古人范元授和桑虞都是待小人“不恶”的人。范元授家中有一片竹林,春夏之交是竹笋鲜美的时节,便有人夜间去偷他家的竹笋。他家的竹林外有一条深沟,往来盗笋的人常常不小心掉到沟中染一身泥水。范元授发现此事之后,就砍倒一棵大树,在沟上建起木桥,以方便盗贼通过。晋人桑虞见有人偷瓜,盗贼苦于四周篱笆多刺,桑虞于是多开了一个口,盗贼还瓜并且谢罪。

东汉陈实,字仲弓,颍川许县人,曾当过太丘县令,他为人很公正。有一年,年荒民饥,有个小偷夜间潜入陈实的卧房,躲在房梁上窥伺,被陈实发觉。陈实并不惊动他,而是起身整了整自己的衣服,把儿孙唤到跟前,严肃地训导说:“人不能不知道自勉。那些恶人未必本来就坏,因为沾染了坏习惯,才到了不知羞耻的地步。房梁上的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一听,大吃一惊,慌忙跳下来叩头请罪。陈实语气缓和地开导他说:“看你的模样,不像坏人,应该改掉自己的恶习,重新做个好人,你干这种事大概是由于贫穷所迫吧。”他吩咐家人取出两匹绢,送给了这位表示悔过的梁上君子。这事传开后,那些有劣迹的人感到自愧。从此,盗窃的事逐渐少了。

对有道德的君子,谁都会恭之敬之,但太谦逊或太恭敬,就容易成为谄媚。对人敬重过度,自贱自卑,那不是应有的礼仪,所谓:“过犹不及。”接待君子是一件困难的事。这方面,大圣人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着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例子,体现了孔子对老子这样的君子的真正有礼。

孔子去周朝的都城时,想到老子也在那里,便前去向老子请教。老子说:“你所说的那些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们的言论思想还在。君子生得其时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蒿一样随风而去。我还听说有的商人虽然家中有很多财货,却把那些看得很轻,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却谦虚得如同无知一样。所以你要抛弃你的骄傲和欲望,不要矫揉造作和过于不切实际,因为这些都无益于你的修养。”孔子谦虚地接受老子的教导,并把老子的思想传授给他的弟子,他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们能飞翔;鱼,我知道它们能游泳;兽,我知道它们能奔跑。善于奔跑的可以用网来捉住;善于游泳的可以用线去垂钓;善于飞翔的可以用弓箭去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如何对待了,因为它能乘御风云直上九天。我今天见到了老子,他就是龙啊!”孔子尊重老子,谦虚地向老子请教,并在弟子面前表示出对老子的敬重。这就是孔子与君子的相处方法。

对待小人要能容忍,不憎恨;对待君子要敬重。而谦恭有礼,这才是高明的待人之道。

心态平和处之泰然

不同心境的人,眼中的事物形象也不同。好弄心机,便处处是杯弓蛇影;而心境良好,则能处之泰然。

在我国古代,就有“杯弓蛇影”的故事。把杯中的“蛇影”当成“蛇”,便是因为此人疑心太重,以致疑心生暗鬼,吓坏了自己。晋朝一位名叫乐广的人,曾做过河南的县令。乐广的一个亲友病了很久,他派人去打听。原来,乐广的亲友之前到乐广那里喝酒的时候,看见酒杯里有蛇,回去后便精神惶恐,得了大病。亲友以前所见的蛇影,乃是河南县府墙上挂着的角弓上面用漆画的一条蛇。乐广知道是那蛇画的影子照到了杯子里面,于是又把这位亲友请来饮酒。当场叫他又像以前一样看杯子里面的蛇影,对他说明这是角弓的蛇影,并不是杯子里面真有了蛇。乐广的亲友豁然大悟,终年的大病也就好了。把杯中的蛇影当成真蛇,并吓出病来,可见乐广的亲友对蛇的畏惧。正是这种畏惧心境,让亲友以假当真,精神惶恐。

不同的心境会引发不同的感受,也导致不同的行为。常常打猎的猎手,一听到风吹草动便会格外敏感,以为猛兽来袭。古代就有用箭射石虎的故事。

楚国有一位叫熊渠子的人,有一天走在山里,看见了一个卧牛石,以为是一只老虎,于是用箭去射,把箭射到了石头里面。汉朝李广在打猎的时候,看到草里面有一只猛虎,他用箭射去,老虎并不动,李广近前一看,原来他把箭射到石头里面,连箭尾的羽毛都没在石头里了,这就是著名的“射石饮羽”的故事。

以上故事都源于人的心境不平和,所以看见的东西都像要杀害自己,心怀恐惧,从而起了杀机。

心境平和的人,面对危机可以坦然面对,不会惊惶失措。他从心底散发出来的祥和之气可以感化凶暴的人。据《世说新语》记载:晋朝有一个很有权威的人叫做石勒。当时的人都非常害怕他,视之为狼虎。而有一位高僧叫佛图澄,却很得石勒的尊敬。他常常和石勒的养子石虎在一起闲游,石勒一族的人也都敬服佛图澄的道德。佛图澄本是西域高僧,公元310年来中国传教,受到石勒和石虎的优待。佛图澄帮助石勒称帝,建立了赵国,后又帮助石虎。石虎对待臣子手段毒辣。大司马燕公石斌在担任幽州牧期间聚集群凶,肆虐无度。石虎将他重打300鞭,并杀掉了石斌的生母,射杀石斌手下几百人。佛图澄闻讯急忙劝阻,杀红了眼的石虎对佛图澄却颇为尊重,听从劝告停止了杀戮。佛图澄的高德感化了石虎的暴威,使他化为柔顺,宛如猛虎化为海鸥一样无害了。可见一个人如能做到无念无心的地步,对周围之物都不起敌意,不但不足以畏惧,还可使其服从自己,共同在一起游乐。

在一般的人听来,蛙声喧闹无比,惹人心烦;而在心境平和的人听来,蛙声好比鼓乐,值得欣赏。南北朝《南史》中有个叫孔稚圭的官吏,他是齐明帝时候的南郡太守。他在家里营造山水楼台,闲暇的时候独自饮酒取乐,从来不打扫厅堂,以致池塘里的蛙天天喧噪。有人问:“太守是否要效法陈蕃之为人?”意思是问他,是不是像陈蕃那样不打扫一室,而只愿扫天下。孔稚圭回答说:“不是的,这蛙的声音像给我在吃饭、饮酒的时候作为鼓乐助兴的,我并非要效法陈蕃。”孔稚圭心无杂念,心境平和,才能将这喧噪的声音听成助兴的鼓乐。

眼见、耳听的一切,由于个人的心境不同,就产生了喜欢和憎恶。如果心境平和则石虎可做海鸥,蛙声可当鼓乐。所见、所闻之物,不但不含有杀机,反而显露天然的真机。所以,我们在任何遭遇下都不要忘了保持平和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