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反经》学生活
5652900000020

第20章 钓情(1)

原文

孔子曰:“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又曰:“未信信则以为谤已。”孙卿曰:“语而当,智也;默而当,智也。”尸子曰:“听言,耳目不惧,视听不深,则善言不往焉。”是知将语者,必先钓于人情,自古然矣。

译文

孔子说:“只有瞎子不看对方脸色就冒然开口说话。”他还说:“还没有得到对方的信任,就冒然提出不同的意见,人家就会认为是诬蔑他。”苟子说:“该讲话的时候,讲话恰到好处,这就是智慧;不该讲话的时候则保持沉默,这也是智慧。”尸子说:“对人讲话的时候,听话的人如果耳目不专注,精神不集中,就不要向他讲什么有价值的话。”从这些前人先贤的话中,我们可以想象,凡是要游说君主的人,一定要先摸清对方的态度。从古到今,只有这样做的才是成功的游说者。

解读

韩非子说:“劝说的难处在于要掌握你要劝说的对象的心理情况,再根据他的心理用话去说动他。如果对方是个爱面子的人,你却用厚利去说动他,他就会把你看作是志节低下而被看轻,这样就一定要疏远你。其实你所劝说的对象是贪财的,只是爱于面子,只在背后采用你的建议而公开地疏远你,这是应该明白的;如果你用清高的名声去劝说他,他就会认为你不是真心实意,离题太远,就一定不会采纳你的意见。而你劝说的对象实际上是个好利之徒,但为了得个清高的名声,就可能在表面上亲近你而实际上疏远你,这也是应该明白的。”

活学活用

吴、越是春秋时期的两个国家,它们世世代代都是仇家。后世的人们也许是囿于“卧薪尝胆”之故吧,谈论越王勾践志复吴仇者的多,而谈论夫差复越仇者的则少。其实,“卧薪尝胆”并不是吴、越之间争斗的原因。

公元前510年,吴王阖闾出兵攻打越国。当时允常是越国的国君。这一次是吴国打败了越国。过了五年,允常乘阖闾远征楚国之机,出兵伐吴,这一次是吴败越胜。到了公元前496年,吴乘允常病死、勾践新立之机,出兵伐越,这一次又是越胜吴败。在战斗中,越国的大夫灵姑浮以戈击伤了阖闾,阖闾因“病伤而死”。阖闾临死时遗嘱太子夫差说:“你一定不要忘记,是勾践把你的父亲杀死的。”夫差回答说:“决不忘记!”阖闾死后,夫差日日夜夜一刻都不曾停下来歇会儿,忙于训练军队,积聚兵器、资财,立志报复越国,为父亲报仇。

对于夫差报仇一事,越王勾践也不会坐视不管的。他心中有数,知道夫差是一定会来报复的。于是决定先发制人,于公元前494年,兴师伐吴。越国大夫范蠡认为,发动战争是一件冒险和逆德的事情,争强好胜更是眼光短浅,极力谏阻勾践,劝他不要那么做,勾践说:“我的决心已经下定,无可改变了。”仍然按计划出兵。夫差得知越军来侵袭,调动全部最有英才的人倾城而出,奋起应战。两军初战于夫椒,吴国又一次打败了越军。勾践带着残部五千人溃退到会稽,夫差就从后面抓住时机不放,追上越国,把会稽围了个水泄不通,越国败给了吴国。

勾践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便去向范蠡求教,说:“只因当初没有听从你的劝告,结果陷入眼前的困境,现在我们应该用什么办法来收拾这种残局?”范蠡说:“事情到了这步田地,还能有什么好办法?唯有降低自己的身份,用卑下的言辞,带着丰厚的礼物,去向敌人求和了。倘若连求和也不答应,那就只好把整个越国,包括你这位国君在内,统统交由吴国支配,去向夫差做交易,求生存了。”勾践说:“好,也只好这样了。”于是派大夫文种去向吴求和,跪伏于地磕着头,对夫差说:“君王,你的亡命之臣勾践特地派陪臣文种来通告君王手下的管事人,勾践请求让他做你手下的臣,他的妻子给你做妾。”夫差即将表态答允求和时,吴臣伍子胥对夫差说:“如今越国已成囊中之物,唾手可得了。这是上天有意把越赐给吴啊,还讲什么和?”夫差便也不作肯定答复了。文种不得要领,回去后把情况报告给勾践。勾践决定杀掉妻子,销毁珍宝,然后再去冲击吴军,一死了之。文种劝他不要那样的绝望硬拼,给他出主意说:“吴国的太宰伯嚭,秉性贪婪,见利忘义,可以暗中同他交涉。”勾践于是精心挑选出两位绝色美女和一些稀世珍宝,命文种悄悄地去奉献给伯嚭,同时也是巴结他,伯嚭显得很高兴地接受了,并带他去,让文种面见了夫差。文种跪下磕着头向夫差哀求说:“希望大王宽赦勾践的罪过,把他的全部珍宝都接收过来。要不然,他就会尽杀其妻子,焚毁宝器,带着他那五千人来拼搏死战;就算你能把他们全部歼灭,一个对一个,吴军也总得牺牲一些人才行呀,那就会使大王也受损失了。”伯嚭忙在一旁插嘴附和说:“越国国君已经屈服,愿意俯首称臣了。如果赦免他,这于国家有大利呀!”伍子胥谏劝夫差说:“从前有过氏杀斟满灌以伐斟,灭夏后帝相,仅仅剩下帝相的一位妃子;妃子已经怀孕,逃到娘家后生下了儿子少康。只因有过氏未能除掉少康,少康仅有田一成(方十里),有众一旅(五百人),结果却逐渐强大,反而把有过氏消灭掉了,夏朝廷得以全面复兴。如今吴国不如有过氏之强,勾践的实力要比少康大得多。不趁此时灭越,一旦让他们喘过气来,想再次制服他们那就难了。勾践为人,最能吃苦耐劳,不失为贤明的君主;文种、范蠡都很能干,不失为良臣。他们议和返国以后,他们一定会商议作乱复仇的事。”不管伍子胥说得如何有理有据,夫差就是不听他的劝告,而是听伯嚭的。和议告成,双方纷纷罢兵回国了。

勾践困于会稽时,他曾经无可奈何地叹息说:“我真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结局吗?”文种说:“那可不一定。从前成汤被拘留于夏台,周文王被囚禁于美里,晋文公曾逃亡到翟,齐桓公曾逃亡到宫,后来他们不都成就了霸王事业吗?你现在吃点苦,受点罪,又焉知不是福呢?”勾践回到越国后,在座位旁悬挂苦胆,行也好,坐也好,饮食也好,都要一面先尝一尝苦胆,一面质问自己:“勾践!你忘记了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自下地耕作,夫人也亲自纺织,生活上厉行节俭,不吃肉,不穿好衣服。放下国君的架子重新做人,尊重贤人,厚待宾客,贫者赈济,丧者吊唁,与百姓一样共过节俭的生活,同和人民一起工作。内政由文种掌管,军务教给了范蠡。范蠡曾一度被派到吴国去做人质,他在那儿停留了两年,又被夫差遣送回来了。

勾践惨淡经营了七年,觉得自己的力量已经可以了,同吴国对抗是没有问题了。大夫逢同劝他说:“国家在大损之余,刚刚稍为富裕一些,如果扩军备战,必然会惊动吴国,就有可能招致不必要的麻烦。你难道没有见过凶猛的禽鸟吗,它们在出击捕捉猎物前,总是把自己隐蔽得十分严密,决不会暴露出丝毫形迹来。当今的吴国,与齐、晋都打过仗,与楚、越怨仇更深,德少而功多,骄傲得很啊!从越国的角度来看,最正确的策略莫过于结齐、亲楚、附晋而厚待吴。先让晋、楚、齐去同吴较量,而越跟随在后面见机行事。等到把吴国拖得疲惫不堪,对它下手就可能一战就胜了。”逢同的意见勾践完全同意了,表示一定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出击。

又过了两年,夫差决定出兵去攻打齐国。伍子胥谏阻说:“不行啊!勾践离开会稽回国后,连日常衣食也讲究俭约,与百姓同甘共苦,此人不死,一定对吴国带来危害。对吴国来说,越是心腹之疾,齐只不过是癣疥罢了。应该先搁下齐国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勾践身上才对。”夫差哪里肯听?当在艾陵击败齐军,俘获了齐国的国惠子和高昭子,班师回国时,便去指责伍子胥,说他的劝阻是错误的。伍子胥说:“大王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夫差大怒,伍子胥于是决定自杀,直至夫差听说后加以制止,才没有死成。文种为检测夫差是否还把越国放在心上,建议勾践故意去向夫差借粮,看他给不给。结果,伍子胥主张不借,夫差却还是借了,越国君臣内心不胜欢喜。事后,伍子胥对人说:“我的话他(夫差)一句也不听了,这样搞下去,大约三年后吴国就要成为一片废墟啦!”此话被传播,让伯嚭听到了,跑去对夫差进谗说:“单看伍员(伍子胥)的外貌,他似乎很忠厚,其实他很刻毒。从前楚平王要杀他的父、兄,他不顾父、兄死活,只顾自己逃命。连父、兄都可以不顾,哪里还会顾及大王!上次大王出兵伐齐,他极力拦阻,后来大王打了胜仗,他反而怨恨得更深啦!伍员必将作乱,大王不可不防呀!”开头夫差还有点将信将疑,当后来听说伍子胥出使齐国时,曾委托齐国鲍氏照看他的儿子,便完全坠入了伯嚭的圈套,说:“伍员果然蒙哄我!”于是赐给伍子胥属镂剑,逼迫他自杀。伍子胥接剑后大笑着说:“夫差呀!你父亲(阖闾)的霸业是我协助他完成的,你是我立起来的。从前你主动要把半个吴国分给我,我没有接受,如今倒要听信谗言诛戮我!罢,罢,一个国家要败亡了,不是一个人可以独自挽救得了的。”临自杀前特地嘱咐:“一定要把我的眼珠子挖出来放置在东门上,让我亲眼看到越兵打进来。”伍子胥死后,伯嚭便大权在握了。公元前482年,夫差统领着全部精兵往北到黄池去与诸侯们会盟,仅留下一些老弱将士与太子留守。勾践就此乘机发兵五万人,直向吴国都城进攻。吴军一触即溃,太子友被杀。国内派人去向夫差告急,夫差正在同晋定公争论应以谁为长呢!为了避免让诸侯们知道他的后院已经失火,他竟杀人灭口,一连处决了七个泄漏消息的人。因为吴国的始祖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夫差对晋定公说:“以周朝廷内部长幼次序而论,应以我为长。”晋定公说:“按姬姓家族来说,我的爵位是侯伯。吴太伯虽然辈份居长,却并无爵位。”争来争去,激怒了晋国的实力人物赵鞅,打算对吴国动武。夫差这时心虚胆怯,担心真的打起来,吃亏的还是自己,只有忍气吞声,尊定公为长。盟会结束后,带兵回到了自己国家,一看,太子已死,十室九空,自己在外日久,士卒早已累得筋疲力尽了,哪有时间去理那些事了。

越国他们是打不过的了,被迫拿出大笔钱财去与越国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