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反经》学生活
5652900000033

第33章 卑政(2)

1995年6月的一天清晨,一个女人和儿子还在睡梦中,几天没回家的丈夫突然回来把女人摇醒,他满眼血丝,样子很可怕。他说还钱的期限已到,债主就会上门讨债,他只有到外面去躲些日子。女人听了,头轰地一下子就变大了。

这个丈夫是一家期货公司的交易员,给客户当经纪人是他的本职工作,他的工资由基本工资和佣金收入组成。但他觉得当经纪人太不过瘾,赚的钱都流进了客户的腰包。于是,两个月前他借了一笔钱开始自己做。他跟女人说只借了5万,其实他借了15万!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可怕的暴仓,他的钱全部赔了进去。

在这个南国6月的早晨,女人却浑身哆嗦,像是掉进了冰库。门锁嗒地一响轻轻合上的瞬间,女人清醒了过来,看见书桌上亮晶晶的东西,是丈夫的钥匙在晨曦中闪光。女人抓起钥匙奔了出去,放进丈夫手里:“你还要回家的呀!”女人叫他等一下,返身进门取出家里所有的现金,大概2000多元,塞进他的衣袋。丈夫的眼里有了泪光,吻了女人一下,匆忙下楼去了。女人站在楼梯口听着那熟悉的脚步声融进早晨的宁静中,身子一软坐了下去,眼泪在不知不觉中流了出来。

上午9点左右,三个男人来到女人家里,为首的那个人长了一脸胡茬子,进门就嚷:“你丈夫呢?给老子出来!”女人心里打着颤,表面却装出很冷静的样子说:“他不在家,有事和我讲吧。”胡茬子男人一挥手说:“跟你讲没用,老子今天是来拿钱的!”女人一狠心说:“我还!请你给我一段时间!”那个男人问要多长时间,女人说由自己来定。那个男人有些恼火的问:“为什么?”女人说:“因为这是夫债妻还,要不然你别想从我这里得到一点儿东西。”

几个男人走了,女人已汗湿衣衫。女人说了夫债妻还,可是女人拿什么还15万?

丈夫离家出走好多天了,他妈妈、弟妹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女人试着向他们家人借点钱,并保证以后一定还。他们面有难色,说要回去与家人商量,最后只有他妈妈拿了5000元出来。看着老人在风中飘扬的白发,女人没有接那钱,不忍心。最后没有借到钱,女人两手空空地回到了家里,想哭,但却哭不出来。

每天,儿子从幼儿园回来总是问:“爸爸呢?”看着儿子幼稚的脸和期待的眼睛,女人想到了以后的生活。为了让儿子能天天见到他爸爸,开心地度过每一天,女人一定要找到丈夫让他回来,因为他们是一家人!那段时间,女人从来没有如此深切地体会到一家人在一起的美好与圆满。女人必须为这个家以后的圆满而奋斗!

女人取出了存在银行里的26000元钱,留下6000元以备以后之用,还给了债主20000元。他们收到钱后,胡茬子男人有些吃惊,说没想到你还真守信。他写了纸条,盖了印章之后,便走了。

女人心里很清楚,只有靠自己挣钱才能解决以后的生活。男人可以离家出走,那是因为家里还有女人。而女人,尤其是做了母亲的女人,是没有权利也不可能丢下家里的一切独自去逍遥自在的。

女人是在一所大学教书的,在学校的工作已是够忙的了,但所有收入加在一起也只有八九百元,仅够生活,要替丈夫还债,只有另寻出路。

对于高校教师来讲,补贴家用的主打方式就是到校外兼课。当然,这得看你的身体状况,是否能够坚持下来。女人患有慢性咽炎,是不适合多讲课的,但是她顾不得那么多了。于是就联系了7个教学点,学生大部分都是成人高校的。就这样,每周7个晚上,女人都在外面奔波着挣钱。

上完课,走出教室的时候,女人的身心是疲惫的。拖着沉重的步伐走进五彩斑斓的城市的夜晚,女人的心里却是愉快的,因为又有了几十元的收入。女人是这样打算的:以5000元为一个偿还单位,但5000元对女人来说也还是个可怕的数字,于是,就再细分成5个1000元,朝着每一个1000元努力。每当有了几十元的收入时,想着离1000元又近了一步,女人就会感到很安慰,其实这只是她的一种自我安慰罢了。

儿子是最可怜的了,他只有4岁啊,每天晚上只有电视和一堆不会说话的玩具陪伴着他。那天正讲兼语式,本来讲得很熟的内容却老是出错,下面一阵阵骚动,迎着几十双眼睛。最后女人不得不告诉他们:自己的儿子病了,心里有些乱,请求同学们谅解。说完,女人装作擦黑板背过身去,泪水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模糊了双眼。

因为上课太多,女人的慢性咽炎发作得很严重,闻到异味就会一顿暴咳,咳得翻肠倒肚,喉头撕裂得几乎要咳出来了。最后只得含着润喉片入睡,到了半夜,又会因为满口苦涩难忍而醒来。望着窗边无边的黑暗,女人总是会在心里想:“丈夫啊,你在哪里?你知道妻儿为了你能回家团圆,为你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吗?”

丈夫在南方一个城市为朋友打工。后来他打电话回家对女人说工作很苦,很想家,想儿子,也觉得满怀罪过,对不起家人。女人的心一下子软了,责备的话一句也说不出来。

男人啊,为什么要走到这一步才会想起“责任”二字来?安顿好自己才是最起码的,不给亲人添不必要的麻烦,这是一个男人做事时首先要考虑到的。看得远却做不到的结果只能是连带亲人一起走进泥潭。

《淮南子》说:“对于快要淹死的人,你给他金银财宝,不如给他一根救命的绳子。”

《韩非子》说:“对于快要饿死的人,你让他再饿上一百天,而后许诺给他山珍海味,他也不会答应的。”

这就是说治理国家,制定政策,不在于你言词如何华丽,理论如何深奥,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好政策。

韩非子说,大学问家的高深言论,就连一般专业人员都不易弄明白。何况为大众立法,也用这类微言妙义,群众是无法理解的。就好比,连稀饭都吃不饱的人,他不会等到有了酒肉再去吃饭。连短裤都穿不上的人,并不指望今后穿上绫罗绸缎再出门。

治理国家也是这个道理,眼前急需的事都解决不了,遥远将来的事,就应缓办;教育百姓、制定政策,都要用凡夫俗子能听懂的语言和道理制定,而不要用只有哲学家才能听懂的理论教育群众和制定政策,因为那样群众会认为,这离他太遥远。所以,那些高调及深奥的理论,人民大众是不欢迎的。

所以,《尹文子》说:凡是虽有道理,但不符当今现实的,最好不说;虽有能力做,但做了于社会没有好处的,就不要做。你要急办的,就是和国计民生,和人民群众急需的密切相关的事。也就是务实,为群众办实事。

有的人,总喜欢理论比别人高,办事比别人能,说话比别人强,勇气比别人大;要求每个人达到这个标准是不可能的。这四种能力,如果不想与群众结合,不能变为群众的行动,不能走下高台与群众打成一片,就只能造成混乱。

所以历史上的英明君主,对国家治理好的,都是通过浅显易懂的道理教育人民,通过法律来解决人民中的基本矛盾。调解各方关系,使社会成员安于职守,备尽其力,互相依存,不搞对抗。这才是最好的治理国家的办法。顺应历史民愿,就能带领人民群众越过艰难险阻。

叔孙通准备为朝延制定礼仪(行为规范及规划)。

汉高祖问:“制定礼仪有困难吗?”

叔孙通答:“礼,是随历史变化而变化的,是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的。”

张释之向文帝讲治国利民的大道理,文帝便说:“不要讲那些深奥的大道理,讲浅显易懂些,谈谈现在能够做什么。”

智慧金言

由此看来,当权者治理国家,必须从国情民情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政策,而不能好高骛远,追求奇功异策。如果像后者,那就等于是叫快饿死的人不要吃粗粮淡饭,而等着吃山珍海味。又像是让快要淹死的人不要救命绳,而等着给金元宝。这不是成了笑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