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搭建人脉,制胜商圈
5656200000018

第18章 搭建人脉的地基:如何与人沟通(2)

学会淡化别人的妒忌心理,将有利于促进同事、朋友、邻里及多种范畴内的人们彼此减少敌意和隔阂,使人们成为各行各业的优位者。

用灵动的态度来稳固个人立场

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常会碰到一些不满意的事,我们对不满意的事给我们的心理情绪造成的后果必须妥善处理。在日常的例行工作或人际关系方面,总会产生不愉快的事情,有时是由于上司的不体谅,引起当事人心里的不满;有时是工作不顺心,引起挫折感。遇到这些事时,首先须使自己冷静,以求解决之道。

业务和办公人员对这种难堪的处境是无法避免的,由于经常需要同外来或内在的压迫做斗争,其中有些人就由于和上司、同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而感到精疲力竭以至辞职而去。不过,大部分人虽有一些不如意,也勉强逆来顺受,接受上司命令而敷衍下去。一般来说,反抗上司的人往往被认为是扰乱组织和谐气氛而遭排斥,忧郁不欢。

实际上,敢说出自己主张,能力比较强,这就是现实对员工评价的新标准。对上司的指示不了解时,敢于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人才被认为是有气魄的人,这是社会价值观念发展的新趋向。相反,对上级命令只会唯唯诺诺、一味服从的人,往往连上级都会怀疑他是否真的理解。所以,对不清楚的内容应提出意见,即上司的指示模棱两可时,部属应挺身发问,直到全部理解为止。

若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承诺上司的指示,而不随时提出,则在工作进行时,容易发生错误。这种错误可能出现在工作结果上,或在办事的过程中。不论怎样,若这种情况时常发生,对上司、对自己总是极为不利的。首先会对工作逐渐降低热情,接着对上司的不满情绪也逐渐加深。所以,必须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还未领会上司的命令时,不要轻易承诺下来。要坚持这种原则去工作才是正确的。

能清晰提出自己主张的人,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才是进步的、有思想的办事人员。所谓提出主张就是让对方彻底了解自己的评论方法、意见及建议,勇于提出主张的人表明其思想里有对事务进行判断的基本准则。而没有判断标准的人纵使互相讨论、交换意见也得不出什么有价值的结果。

所以,无论对任何事应该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再配合这方面的知识,让对方了解自己,并借此提高自己的形象及评价。即使所提出的见解被认为是独裁性的或有偏见的,也胜过没任何主张。只会唯唯诺诺或表面上了解而实际上心里一点都不了解的人,怎能期望他有什么发展呢?

提出自己主张时的诀窍如下:

在实际展开自己行动时,首先要考虑的又是什么呢?在提出主张时必须先让对方洞察到自己的价值,要先在脑子里整理好自己的方案和见解。这样,自己提出的主张的内容才能丰富、完整,具有针对性。这时脑子里要整理的是:(1)我要主张的是什么?(2)能引起对方关心的主张是什么内容(3)这种主张有独特性吗?等等。如此周密地考虑以后再提出,才能够真正吸引对方。

对你提出的主张,每个人的反应会都不相同,从对方的反应中你可以了解对方的心理及个性,了解以后你就更清楚该强调自己主张中的哪一部分,该舍去的又是哪一部分,这样可以轻松地理出重点来。在配合对方反应而阐述自己的主张时,我们可以知道这种主张的弹性可伸展到什么程度,其弹性限度在何处,且从对方的反应中,可察觉自己见解中错误的地方,并应诚恳道歉。这种客观、谦卑的态度是很现实、实用的。

尤其在工作岗位上的自我主张,不管是否太独断或有偏颇,都应该讲出来。而对方的言辞你若不甚了解,不管是同仁或上司,都要询问清楚,以减少盲目性。

态度问题尤为重要,不能太强硬,只要对方明了自己的主张有道理,就不必逞强,给对方留条退路,也就是努力寻求彼此能协调、沟通之处。有时对方虽然明白你的主张是正确的,可是经过一场激烈讨论后,为了面子问题,或许立场上无法轻易撤回命令。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应见机行事,不要让对方下不了台,要懂得适可而止的自我控制和战略思想。

自我主张的目的并不是要用理论击败对方;而是要让对方理解自己的具体思想,所以只要认为对方能了解,就不必穷究到底。如果对方始终不明了,自己也要放宽一步,到此为止,反正理由充分的主张不必力争,到最后任何人都会明白的。总之,要让对方知道你是有骨气有见解的人,自然对你的评价就会提高。

要提出自己的主张时,确实需要一些勇气,不要怕被认为是爱出风头或害怕被人中伤,不要怕事,要有胆量提出自己的主张,这样才有发展的机会。

攀亲认友,拉近距离

做生意总要与陌生人打交道,而与陌生人打交道又总会费神费力。倘若能够迅速拉近距离,把陌生人变为熟悉的人,那么就可以省去很多繁琐的过程。很多生意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个词“自己人”,可实际上交往双方之间并没有血缘或者亲戚关系,甚至以前都没怎么共过事,那么双方又怎么会成为“自己人”呢?

其实,所谓的“自己人”只是一种拉近彼此距离的交际手段。也就是说,如果你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和人格魅力让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这样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意见建议,并且对你产生一定的信赖。这就是著名的“自己人效应”。

春秋战国时期的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就很好地反映了“自己人效应”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战国时,郑国弱小,秦晋两大国联军围郑。郑文公派烛之武和秦穆公谈判。

烛之武见了秦穆公说:“我虽为郑国大夫,却是为秦国利益而来。”秦穆公听后冷笑,不相信。接着,烛之武给秦穆公做了分析:“秦晋联合围郑,郑国已知必亡,然郑在晋东,秦在晋西,相距千里,中间隔着晋国,如果郑亡,秦能隔晋管辖郑地吗?郑只会落于晋人之手。秦晋毗邻,国力相当,一旦郑被晋所吞,晋国的力量便超过秦国。晋强则秦弱,为替别国兼并土地而削弱自己,恐非智者所为。如今,晋国增兵掠地,称霸诸侯,何尝把秦国放在眼里,一旦郑亡,便会向西犯秦。那么秦国又为什么要做这种让敌人强大而削弱自己的力量的事情呢?”

秦穆公听后连连点头称是,请烛之武坐下交谈。烛之武继续剖析:“如果蒙贵王恩惠,郑得以继续存在,以后若秦在东面有事,郑国将作为‘东道主’负责招待过路的秦国使者和军队,并提供物资和给养。”

秦穆公听后非常高兴,遂和烛之武签订盟约,随后撤兵。晋国看没有了同盟军,也只好撤回了军队,郑国自然也就保住了。

在这个案例中,烛之武之所以能够迅速瓦解秦晋联盟,就是因为他巧妙地利用了“自己人效应”。他知道,秦晋联盟事实上并不稳固,他们相互之间猜忌很深,烛之武只要让秦穆公把自己当成他的“自己人”,而把晋国当做想沾秦国便宜的“外人”,秦穆公自然会转而同郑国结盟,郑国的燃眉之急也就会得到解脱。事实上,也许数十万军队都解决不了的一件事却被烛之武轻易化解,这其实就是“自己人效应”的力量。

“自己人效应“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一般而言,人们对于陌生人或不属于同一个阵营的人往往会用有一种下意识的戒备心理,但对“自己人”则不会这样时刻堤防,更重要的是,一旦人们把对方引为“自己人”,那么彼此的利益也将是一体的。这样,生意人在处理起事情来也会轻松自如。

一般商家常常采用商店零售的方式来促销产品,而美国一家玻璃器皿公司生意人为了促销自己的产品,采用了很别致的促销手段——家庭聚会。使其每天的销售量超过了25万美元。

他们的促销手段是:聚会主人召集一些朋友,满面春风地和大家聊天,为大家端茶送水,然后不失时机地要求大家购买产品。尽管大家都知道从卖掉的每一件东西里,主人可以分得一定利润,但在聚会的环境下,大家因为与主人的友谊而滋生了温情、安全感和责任心,并产生对产品的好感,就会心甘情愿购买,或者因为不好意思拒绝,也会购买。

所以,如果你想结交新的朋友,不断地拓展自己的人脉网,就必须让对方尽快消除这种戒备心理。要让对方尽快把你归人到“自己人”的行列里去,以下几点可供借鉴:

第一,主动和对方交往,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对方的表现欲。绝大多数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欲,都希望成为谈话中的主角,希望对方能够倾听自己的述说。在这种情况下,生意人就要尽量放下架子,以平常心围绕着对方的话题展开谈话,并适时表示你对他非常感兴趣,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再进行交谈。这样对方在心理上就容易认你为“自己人”,从而为进一步的沟通创造了条件。

第二,谈话的时候要尽可能寻找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共同点是沟通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那些善于交际的生意人往往会寻找双方一致的地方。如相同的籍贯、相同的民族、相同的年龄、相同的爱好甚至相同的明星等,都可以作为展开话题的铺垫。这样,交际双方就会觉得彼此之间是“自己人”,那么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双方的交往也就会比较顺利。

第三,不失时机地展现你优秀的人格,引起对方对你的关注。再没有比优秀的人格更容易引起众人的认同感的了,所以,与其喋喋不休地讲述你的成功奋斗史,还不如沉下心来给遇到的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一个迷人的微笑,交谈过程中展现睿智而风趣的语言、对人热情坦率的态度等,这样更容易让人对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更容易让人们把你当成“自己人”。

第四,放下架子,站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对方相处。没有人喜欢一个盛气凌人、趾高气扬的人,如果你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你就很难让对方把你当做“自己人”。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迅速地与对方拉近关系,通过攀亲认友来使得对方把你当做“自己人”来看待,这是生意人非常行之有效的开拓人脉的方法。

寻找话题,触到对方的兴趣点

生意人在日常生活中总要和陌生人交谈。众所周知,和陌生人谈话是口语交际中的一大难关。与陌生人交谈,需要一定的技巧与方法。处理得好,可以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处理得不好,又能导致四目相对。局促无言。

特别是,如果这个陌生人是潜在顾客,处理得好,有利于业务的进一步展开,可能顺利成交;处理不好,可能不欢而散,甚至影响公司和产品在这个顾客心里的地位。

在与陌生人交谈的时候,为了不至于冷场,就需要找一些可能能够触到对方兴趣点的话题。

一、从对方口音找话题:

口音就是一张有声的名片,从而得知他的祖籍,起码说明他在哪里居住过。这时可以从这种口音本身及其提供的地域引起很多话题,例如,从乡音说到地域,从地域说到他家乡的风土人情、特产、名胜古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