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前,法国的居民被分成3个等级:天主教高级教士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农民、无产者及除第一第二等级外其他阶层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企图对第三等级增税,以解救政府财政危机。第三等级代表则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级代表宣布成立国民议会,7月9日改称制宪议会。路易十六调集军队企图解散议会,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装起义。
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失利后,路易十八在外国军队保护下复辟了波旁王朝。恢复了国王的权利,并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经过3天战斗,攻下王宫,国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国大革命彻底结束。揭示自由、平等、博爱精神永留于法国的蓝、白、红三色国旗,为法国大革命留给世界的文明遗产。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以来,法国每年7月14日大革命爆发纪念日都会在巴黎举行大规模的阅兵仪式。
法国大革命是一次广泛而深刻的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经历了五年的历程,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三次起义中,人民群众都显示出伟大的力量,一再把革命从危机中挽救过来,并推动它进一步向前发展,它结束了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期间所颁布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后改名《拿破仑法典》)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革命也为此后的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具有世界意义。
鸦片战争是一次侵略行动
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引起的,所以历史上叫做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的统治日趋衰落。清政府仍以“天朝上国”自居,虚骄自大,闭目塞听。而同一时期的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已有长足发展,并把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作为他们扩大海外市场的目标。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外来的产品的需求很小。外国商人为摄取暴利,从华南将大量鸦片走私输入中国,鸦片的输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鸦片的泛滥,影响了民众的身心健康,使吏治败坏导致中国白银外流,政府财政收入短绌。道光延续自雍正以来的禁烟政策,但鸦片走私不但不见收效,反而日益猖獗。事态的发展引起的朝野人士的警觉。
中、英双方的态度: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政府决定武装侵华,采取了一系列步骤和措施进行战争部署,并且多次对中国进行武装挑衅。林则徐预感到可能要发生一场战争,他在严禁鸦片的同时,积极进行战备。一是注意吸收敌方军事技术方面的长处,有的放矢地加强己方,主要是在船炮水军的建设上下功夫。另一是比较重视民众的力量,认为“民心可用”。
1839年7月,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维喜案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1839年8月初,中国禁烟消息传至英国,英国国会对此辩论,在女皇维多利亚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10月1日,英国内阁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为夺取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推行殖民扩张政策,决意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
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国际关系的改变: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鸦片战争之后的南京条约以及其后的一连串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部分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鸦片战争开启了之后百年受到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
发生在帝国主义国家的日俄战争
英国历来把俄国看作同它争夺中国的对手。它企图假手日本阻止俄国南下同它争夺我国长江流域。因此,英日互相勾结,于1902年1月30日在伦敦签订英日同盟,矛头针对俄国。美国自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来,几度想插足我国东北,都被俄国拒之门外。为了打破俄国对我东北的垄断地位,美国政府站在日本和英国一边。英美两国对于日本给予了大量的经济援助,为日本的扩军备战输血打气。
法国仍然忠于俄法同盟。1902年3月12日,俄法两国在彼得堡发表宣旨,声称两国对于将来远东或中国发生变化时,为保护两国之利益,保留其自由行动的余地。这是把法俄军事同盟推广到远东,矛头直指英日同盟。但是,法国并不希望俄国把主要军事力量投入远东,以免削弱俄法同盟在欧洲对付德国的实力,因此对俄国远东政策的支持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德国继续执行其推动俄国东进的政策。它希望由于俄国占领东北而和日本甚至英国的矛盾激化,迫使俄国调开西部边境的俄军,间接削弱俄法同盟对德国的压力。因此,德国对俄国1901~1904年间的远东政策,基本上表示支持(战争爆发以后,德国继续推行这种政策。当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东调时,德国表示愿为它加煤。后来甚至酝酿俄德“结盟”)。
这样,到1902年春,上述各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问题上形成两大集团:一个是英日同盟,以美国为后盾;另一个是法俄同盟。德国在欧洲反对法国,在远东则支持俄国。至此,日俄战争的国际条件已经形成。
在俄国内部,以沙皇为首的统治集团,在对日战争问题上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存在两派主张。但在同日本争夺中国和朝鲜等基本的方面这两派是一丘之貉,都是沙皇政府对远东的侵略扩张政策的忠实执行者。他们的分歧主要是在策略方面。一派以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等人为代表。他们看到俄国在国内和国际上(包括在欧洲和远东)困难重重,建议不要轻易发动对日战争,而应作出某些让步,同时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战争准备,待西伯利亚大铁路贝尔加湖段通车,运输能力提高,旅顺及其外围要塞竣工,再伺机决战。另一派以御前大臣亚历山大·别佐勃拉佐夫、内务大臣维亚切斯拉夫·普列维、远东总督阿列克塞耶夫等人为代表。这是一群狂热的沙文主义者、帝国主义冒险家;他们过低估计日本的力量,认为蕞尔小邦,不堪一击,“扔帽子就可以把它压倒”,俄国“需要一场小小的胜利的战争,以便制止革命”,“只有毫不含糊地使日本了解,俄国准备捍卫自己在满洲的利益,如果必要,即不惜诉诸武力’,才能够指望谈判获得成功”,因此主张对日强硬。国内革命高潮愈是逼近,这一帮人愈是想从战争寻找出路。
沙皇尼古拉二世本身是战争的罪魁祸首,但在发动战争的时机问题上,他凌驾于两派之上。他知道俄国准备不足,希望推迟战争,认为“时间是俄国最好的盟友”,“每一个年头都会加强我们的实力”。但是,他确信推迟战争的最好办法是采取强硬政策,而“让步总是引起新的让步”。这样,他实际上支持了别佐勃拉佐夫一派的主张。1903年5月,沙皇排斥了维特对远东事务的干预,重用别佐勃拉佐夫,正式推行所谓“新方针”。与此相呼应,在全俄国掀起一片战争叫嚣,呼吁人民“流血、牺牲”,“保卫祖国”,大造战争空气。但是,俄国实际的战争准备进展缓慢。
另一方面,日本统治集团看到,“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时,都会增强俄国取胜的机会”,因此在英美支持下加紧备战,同时对俄国展开外交攻势。在日俄谈判过程中,日方不断提高要价,始则要求俄国承认其对朝鲜的“保护”,继而要求打入“南满”,最后又要求在“北满”及其他地区的权利。尽管沙皇政府玩弄外交手腕,故意拖延谈判,以争取时间,但日本统治集团决心利用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和俄国准备不足的致命弱点,于1904年2月6日正式与俄国断交,2月8日夜间不宣而战。从此爆发了日俄两国统治集团长期准备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日俄战争主要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腐朽透顶的清政府,竟置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听任日俄两国铁蹄践踏我东北锦绣河山。1904年2月12日,清政府无耻宣布“局外中立”,划辽河以东地区为日俄两军“交战区”,并严令地方军政长官对人民群众“加意严防”,“切实弹压”。但是,饱受外敌蹂躏的东北人民,自发地开展反侵略、反官府的斗争,给帝国主义强盗造成了巨大困难。显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一战的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这一天是星期天,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阳光明媚,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携妻索菲亚来这里作特别访问。他此行的目的是想使妻子得到她在维也纳得不到的皇室荣誉。然而他却忘记了,这块土地是奥地利6年前才吞并的,对他充满了仇恨,刺杀他的阴谋正在酝酿着。当枪弹打穿斐迪南的脖颈和他妻子腹部的时候,随着两股鲜血的喷出,一场把全世界都卷入的战争开始了。普林西普成为永载史册的人物,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了偶然因素。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一次军事演习。演习在奥匈帝国控制的波斯尼亚举行,并以邻近的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塞尔维亚的一个秘密组织派出了多名杀手,埋伏在萨拉热窝市内,准备行刺。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夫妇乘坐敞篷汽车进入市区,一个刺客向汽车扔了一个炸弹,但仅仅擦伤了斐迪南。当斐迪南夫妇的汽车行驶到一个拐角处时,另一个秘密组织成员,年仅19岁(有的教材写的是17岁)的普林西普(GavriloPrincip,公元1894年7月25日—公元1918年4月28日)立刻冲上前去,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结果斐迪南夫妇双双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偶发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WarI)的导火线。
爱因斯坦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
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的时候,曾将宇宙常数(为了解释物质密度不为零的静态宇宙的存在﹐他在引力场方程中引进一个与度规张量成比例的项﹐用符号Λ表示。该比例常数很小﹐在银河系尺度范围可忽略不计。只在宇宙尺度下﹐Λ才可能有意义﹐所以叫作宇宙常数。即所谓的反引力的固定数值)代入他的方程。他认为,有一种反引力,能与引力平衡,促使宇宙有限而静态。当哈勃得意洋洋的在天文望远镜展示给爱因斯坦看时,爱因斯坦惭愧极了,他说:“这是我一生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宇宙是膨胀着的!哈勃等认为,反引力是不存在的,由于星系间的引力,促使膨胀速度越来越慢。
那么,爱因斯坦就完全错了吗?不。星系间有一种扭旋的力,促使宇宙不断膨胀,即暗能量。70亿年前,它们“战胜”了暗物质,成为宇宙的主宰。最新研究表明,按质量成分(只算实质量,不算虚物质)计算,暗物质和暗能量约占宇宙96%。看来,宇宙将不断加速膨胀,直至解体死亡。(目前也有其它说法,争议不休)。宇宙常数虽存在,但反引力的值远超过引力。也难怪这位倔强的物理学家与波尔在量子力学的争论:“上帝是不掷骰子的!”
法西斯
古代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最高行政长官,有12个卫士相随。他们各手执一束棍棒束棒中间插有一把战斧,象征着罗马国家的最高权力。棒子用于施行笞刑,斧子用来执行死刑。“束棒”在古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中,读作“法西斯”,法西斯主义一词就从此发展而来。
现代法西斯专政,是垄断资产阶级对内实行的极端专制的恐怖统治。例如,德国的政治警察“盖世太保”,可不经法律程序,肆意将成千上万的进步人士投入监狱。德国的法西斯组织“冲锋队”和“党卫军”,制造了无数反犹太人和迫害政敌的公开暴力事件,搜捕所谓的“国家的敌人”,对人民进行迫害和控制。日本法西斯势力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他们制造了一系列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对外,法西斯政权都狂热的进行扩张和征服,醉心于建立庞大帝国。
首创法西斯主义的并不是德国的希特勒,而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法西斯”一词来自拉丁文fasces,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束棒”(古罗马使用的权力标志是棒),象征有判处笞刑或死刑的权力。法西斯主义是意大利文fascismo的音译,指资本主义危机时期垄断资产阶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党,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党徒身穿黑色制服,故又称“黑衫党”。1922年,墨索里尼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意大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专政。因此,法西斯成为独裁和暴力的代名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是三个典型的法西斯国家。法西斯是人类文明的敌人。希特勒在德国焚烧书籍,把马克思、海涅、左拉的著作等许多人类文化宝贵财富付之一炬。 “法西斯”本身就是“权力标志棒”引申出来的一种思想,一种屠虐生命的思想。这个思想绝对不是始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而只是到他这里有了发展。“法西斯”应该早在法国就有所发展,具体人物无证可考,但大家看一看法国的国徽就知道了,那实际上就是“法西斯”就是“权力标志棒”。早在那时法兰西民族就盛行这种思想,墨索里尼是将其发展了。
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和西方两大战场的胜利,粉碎了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等法西斯恶魔瓜分世界、霸占全球的梦想,拯救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免于灭亡,使数亿人民摆脱了法西斯的残暴摧残和蹂躏,改变了世界面貌,战胜了人类的一次空前浩劫,扭转了历史进程。所以,它的伟大意义和功勋是永世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