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华盛顿
5661500000007

第7章 初出茅庐试牛刀(3)

1755年2月,布雷多克将军率领两个团的精兵,在皇家海军舰队的护卫下,驶离英伦三岛,横渡大西洋开赴北美大陆。将军早在伦敦时,就读过关于华盛顿的许多正面报道,现在又有许多政要人物的举荐,于是决定邀请华盛顿出山,参加参谋部工作。

华盛顿自兵败困苦堡后,利用这段赋闲时间,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了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他在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他清醒地意识到英法之间的全面大战就要爆发。收到邀请信后,他急匆匆赶去与布雷多克将军见面。将军很高兴,说人才难得,便正式任命他为将军的上校副官。

需要说明的是,华盛顿是以自愿人员身份入伍的。所谓上校副官是个虚职,既没有实权又没有薪俸,还得自花费用购买军装马匹上前线,单纯从经济得失看,可说是一大笔亏本买卖。但他主意已定,不为经济得失和母亲的阻拦而动摇。华盛顿在这次新的机遇面前作了如是的选择,是和他的性格和人生追求有关。他不但有精明的经济头脑,更胸怀大志,具有长远的政治眼光。

5月,人马集结于坎柏兰堡待命,加上民团、印第安武士,总兵力达到1600人之众。6月初,17响礼炮鸣过,部队奉命出发,目标是攻占法军盘踞的迪凯纳堡。

华盛顿非常了解北美风土民情,有和法军交战、与印第安人结盟的经验。这些无疑都是极其宝贵的、也正是布雷多克将军所缺乏的东西。华盛顿作为参谋人员,其职责就是向主帅提供情况,条陈参考意见。但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华盛顿的许许多多好的建议和忠告,均未被重视采纳,反而引起不断的争执辩论。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布雷多克能发现人才,却不会使用人才——“叶公好龙”的典故看来不只是中国人的专利。

开始就得到可靠消息,迪凯纳堡的守备力量很薄弱,如果抓住时机长途奔袭,必可奏奇效。华盛顿建议兵分两路,将军亲自统领精锐部队轻装疾行,给敌以突然致命一击。另一路运载辎重补给品,作为第二梯队随后跟进。建议表面上被采纳了,挑选出1200名精兵,配备10门大炮组成快速部队。但是“精兵”队伍依然庞大而臃肿。拨给的212匹军马中,真正驮运军用物资的只有12匹,其他统统载运军官的私人物品。倒是华盛顿把他私人的坐骑献出来驮运公物。队伍壮观倒是壮观,可是在北美的崎岖山路上,行军打仗是何等的艰难。华盛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进一步建议,非军用物资应一律精简轻装,暂时保存在后方。将军对此却不予理会,因为在欧洲从来没轻装精简过。这一来行军速度慢得像蜗牛,累坏了出力受苦的普通士兵。

如何对待部队里的印第安人,也是引起争论的话题。将军有一种天生的民族优越感,对有色种族带着偏见和厌恶心理。印第安人主动要求去侦察敌情,概被粗暴拒绝。印第安人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受到损害,中途纷纷不辞而别,退出了抗法大军。

另外就是照搬欧洲战场的行军经验,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即使小小溪流也停下来坐等工兵造桥,不肯涉水而过。部队走了一个多月,才艰难地推进了100英里,每天平均3英里。

由于上述的失误,加剧了粮食困难。运的非军用物资多了,粮食只好少运;印第安人离开了,在当地筹粮就不容易。布雷多克不明白,在人烟稀少、居民分散的北美荒原,还没有形成巨大的粮食市场,根本无力供应大部队的每日三餐。

也许是上帝安排,在这紧要关头华盛顿生病了。连日高热不退,头痛难忍,身体虚弱,经不住骑在马上颠簸折腾,只有躺在马车上随着后卫部队行动,布雷多克将军带领主力走在前面。

这支庞大的精锐部队,在信息不灵、敌情不明、粮食短缺、内部不和的状况下,极其缓慢地向西方蠕动。部队好不容易越过了大草原困苦堡,华盛顿预感到处境不妙。大队法军可能就在不远的前方,随时有遭到法军突然袭击的可能。

7月8日晚,部队宿营地距敌人盘踞的迪凯纳堡大约15英里。按照预定方案,组成先头部队的2个掷弹兵连、160名步兵、一个独立连加上2门6磅炮弹大炮,于黎明前渡河占领阵地,确保主力通过。

7月9日,天气晴朗无异常。中午时分主力部队渡过了莫诺加希尔河,来到一片丛林地带。华盛顿见地形十分险恶,顿生疑窦,恐有伏兵。但布雷多克将军却命令部队整顿军容、高举军旗、鼓笛齐奏,威武雄壮地渡河。据说就凭这样的军威也足可压倒敌人。皇家部队的官兵们,看起来仿佛是去参加宴会,而不是准备去战斗。

华盛顿顾不得病体未愈,翻身上马追赶总司令。建议停止前进,立即派侦察部队搜索前方及两翼。然而为时已晚,林子里响起了密集的枪声。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由于没派印第安人侦察,中了伏击!第一排枪弹就击倒了十多名前卫尖兵。

布雷多克表现出了惊人的沉着镇静,马上做出反应。他命令800人主力,迅速接应前卫部队。华盛顿根据丛林作战的经验,建议把部队分散开来,利用地形和林木作掩护,各自为战与敌周旋。遗憾的是将军不纳忠言,一如欧洲传统的老战法,命令部队一字排开呈散兵线列队进攻。

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悲壮场面!法国兵和印第安人隐匿在大树背后,对准毫无遮拦的整齐队列打活靶。而平时老爷气十足的英国军官,都表现出意想不到的大无畏勇气。他们绝对服从命令,冒着敌人的炮火铁青着脸边放枪边前进。他们看不见敌人的身影,只能根据敌人射击时冒出的一缕青烟回击,射出的子弹漫无目标。自己人成排倒下,第二线又替补上去。没有人怕死退缩,没有人临阵脱逃。军官们身先士卒,60岁的布雷多克将军就站立在前线指挥。他不下撤退的命令,幸存的官兵就不会停下前进的步伐。

精锐的英国正规军伤亡过半,倒是弗吉尼亚民团懂得丛林战法,平时自由散漫,这时候都不用命令,各自寻找一处树木作掩护,和敌人对射。可惜他们发射时的青烟,又成了英国正规军的射击目标,自相残杀了许多。有少数官兵离开队列找树木作掩护,可是将军骂他们目无军纪,挥刀“正法”了两名。英军到底支持不住了,统帅布雷多克力图压住阵脚阻止士兵溃退。最后他自己被子弹击中上臂穿入胸肺,在卫兵的扶持下,丢弃了全部大炮和粮食辎重,带着残部野兽般地惨败奔逃。

三天之后,布雷多克将军在大草原与世长辞。这地方正是一年前华盛顿兵败之处。

此役英军共伤亡700名以上,各级军官阵亡超过三分之一,武器物资损失殆尽。弗吉尼亚民团的损失最大,一个连队全连无人生还,另一个连队的军官全部牺牲。布雷多克将军既已为国捐躯,也就不必多去指责,更无从追究其责任。倒是华盛顿本人,在整个战役中显示出了英雄本色。他事前提过正确的建议,临战他不顾病弱之身,在枪林弹雨中作战、还亲自操作发射炮弹。他的两匹坐骑先后被打死,上衣被射穿4个弹孔,能平安生还,真是个人间奇迹。

这次战役,是英军在北美空前惨重的失败。事后查明,该地设伏的根本不是法军主力,只是一支分遣队。其中正规法军72人、加拿大人 146名、印第安人 637名!他们驻扎在附近的小据点杜坎堡,听说有3000英军来攻,害怕守不住杜坎堡,就派出一支分遣队到河边阻击。于是发生了前述的遭遇战,出乎意外打了个大胜仗,哪里还敢穷追猛打呢。法方伤亡总数不超过70人,此役成了世界战史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战例。过去,北美各州对英国的强大力量敬如神明,这一败绩则是对迷信的致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