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官箴》学生活
5662500000002

第2章 修身箴言(2)

译文

我辈因追求功名未成,转而寻求其他谋生途径,因为师爷这个行当跟仕途又非常相近,所以很多读书人都去从事这份工作。可是,幕僚职位当中,只有刑名和钱谷薪水丰厚一些,其余职位,年薪不过百两银子,有时候甚至只有四五十两银子。读书人一旦走上了师爷这条道路,就没有其他道路可供选择了。做师爷除了正常薪水之外,并没有其他得到收入的方式。工作是否得心应手,主宾是否志同道合,都是一个未知数,心里也没有把握,和主人合不来就得离他而去,因而失业也是常有的事情。对于如果刑名、钱谷方面的业务很熟并且人品正直,往往会有人争着聘用,其他如书记、挂号、征比等职位不是有权有势者安排的,就是刑名和钱谷推荐的,虽然具有一定能力,但品行操守令主人满意的没有几个,所以想谋得这些职位比较困难。从年收入来看,刑名、钱谷一年的收入足足是书记、挂号、征比几年的收入之和。因此,刑名、钱谷即使失了业、缺钱花,但等再就业之后,依然可以弥补失业时的亏空;而像书记、挂号、征比,他们谋取这份工作时就很拮据,失业了经济上就更紧张了,还不如在乡里招生授课,或者经营商业,至少温饱不成问题,稍加勤俭日子还可以过得好些。在幕府工作,穿着不能不讲究,跟班随从不能没有,再加上庆贺喜事,吊唁丧事,亲朋借贷,来来往往,每一项都不能减少。年收入就百两银子,拿回家里的也不过六七十两,对于一个八口之家来说,仅仅是勉强度日而已。万一好长时间无事可做,就不得不典当家财,借贷度日,最终也将无所典当、无处借贷了。习惯了悠闲轻松职业的人,改行做其他事反而很难适应,于是就终身穷困,这是一开始就选错职业的结果。我亲朋好友中要跟随我学习幕府工作的人,我一定先要观察他的才能和学识,如果不能培养成刑名、钱谷方面人才,那么四五个月之内,就叫他回家学习其他谋生之道。设私塾教学生可以提高学业,从事商品贸易可以从中获得利润,“作幕”这两个字,不知耽误了多少有才能的人!所以应当先衡量自己的才能所长,然后再选择是否进入幕府工作。选择人生就业道路的诸君,在面对这个举足轻重的问题时,不能不作一番深刻的自我估价啊!

活学活用

做聪明人离不开勤读好学,以学养生,因为天资再高,也要求学;地位再高,也要尊师;饱读诗书且善求师者,才能才德兼备。乾隆既让别人“宜慎勉,莫自满”,自己也做到了“宜慎勉,莫自满”,虽然他身为一国皇帝,但他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学生”看待,大概惟有“学”才能“生”,才能成为才智之人,这也是乾隆的做人之道。

精通业务才能搞好管理,千万别做门外汉,乾隆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于是,他坚持勤读好学,以学养生。乾隆作皇子时,从六岁起就开始接受一套很正规和严格的教育,这种教育一直持续了近二十二年。乾隆通过读书学习掌握了汉族封建文化的精粹,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统治之中,这使得他成为清朝皇帝中的佼佼者。

在年少读书时,乾隆和其他皇子每天都顶着白纱灯进书房,日暮时才辍学,每天诵经研史,吟诗作文,或者骑马射箭,学习时间甚至超过十小时。乾隆自己更是“无日不酌古准今,朝吟暮诵,无日不构思油绎,据案舒卷。”

在乾隆十二岁之前,已熟读《诗》、《书》、《四书》等书,并且背诵不遗一字。接下来又学习《易经》、《春秋》、《戴礼》、《性理精义》等书,还对《通鉴纲目》、《史记》、《汉书》及唐宋八大家之文精研。乾隆从这些书中懂得了儒家经典和理学精义,在此基础上还对社会现实、民生疾苦、前朝历史都有了一些了解。

汉族封建文化因其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得清朝统治者的推崇,作为少数民族出身的大清皇帝,掌握汉族文化,无疑是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方面。乾隆非常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为了最高统治利益,努力学习汉族传统文化,按照汉族封建统治的原则去行事和施政。从十四岁开始,乾隆帝便边读书,边开始写文章。最初主要是写读书心得。在他的文章中常见诸如《读韩子》、《读严光传》、《读欧阳修纵囚论》、《读王充论衡》、《读宋史河渠志》、《读左传晋楚城濮之战》等读后感。从这些读书笔记中来看,乾隆博览群书,并且把其中的精粹、事例作为施政之鉴。

乾隆在《读明史》诗中写道:“几余何所乐,书史案头横。稽古征文献,诠时验治平。百年民物盛,一代纪纲呈。抚卷增乾惕,还重殷鉴明。”

乾隆还主张“学问以经为重。”号召皇子和臣子们读经,他认为经学是做人的根本,士人要先道德而后文章:“至于学问,必有根柢方为实学。治一经必须一经之蕴,以此发为文辞,自然醇正典雅。”他还要求人们读宋代周敦颐、程颐、张载、朱熹等人写的理学著作,认为从这些著作中可以了解经书真谛:“知为灼见,得为实有,明体达用。”从中可以看出乾隆是很崇奉程朱理学的,尤其是朱子,他在诗中写道:“自汉迄宋初,道昏人如醉。二程实见知,主敬标赤帜。朱子集其成,经天复行地。绝续递相衍,斯文统绪寄。”这说明,乾隆在做皇子时,读书生活中已非常注意历代治国兴衰之道了,他研究了中国古代各朝的帝王史,其中他最为推崇的一本治国之书,便是《贞观政要》。他还亲自为这本书作序,并说每读其书,想其时,“未尝不三复叹。”

乾隆饱读经书,做事情总爱引经据典,连他的书房“乐善堂”也取自古舜“乐取于人以为善”,后汉东平王“为善最乐”之意。乾隆自称:“于大舜之善于人间,虽有志而未逮,而东平王之为善最乐,则不敢不勉焉。”即位前他所写的文章大多以“乐善堂”为名,文章的体裁有论、记、跋、序、表、颂、箴、铭、赋、杂著等。雍正八年,他把所写辑成《乐善堂文钞》十四卷,以后陆续增加,在乾隆元年正式刊刻为《乐善堂全集》四十卷;到乾隆二十三年,他又对此集进行删改,成为《乐善堂全集定本》三十卷;另外还有一本《日知荟说》,这些都是乾隆还是皇子时的课业及作品,从中可以了解他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自从汉武帝设太学、用儒吏,隋唐开始科举考试选才之后,儒家经典和诗词文赋便成为封建时代有识之士的立身之本,在他们做了高官之后,仍以吟诗作文为志趣,而统治者要想与这些官吏们沟通感情,就需要对这些儒家精神和诗词文赋了如指掌。清朝入关至今,历代皇帝非常重视汉民族文化,乾隆更是对汉文化十分了解,这对他进行成功统治可以说有着巨大的影响。

乾隆以“勤读好学,以学养生”为做人的根本,这是他对做人学问的大彻大悟。

智慧金言

“有益身心书常读,无益家国事莫为。”多读书,不仅能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更重要的是会在你遇到困难时引领你走出困境。因而,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无论身份高低贵贱,读书都会给你带来帮助。贫贱的人会因为读书而改变命运,出身低微的人会因为读书而有所作为,懦弱的人会因为读书而思想坚定,愚钝的人会因为读书使自己的智慧得到开启,平庸的人会因为读书而使人生变得精彩……

恭奉自尊,大度包容

原文

入幕以宾为名,主人礼貌盛衰,即敬肆所别。大段仪文何可不讲。若诚意无渝,则小节亦须从略。饮馔之类当视主人之自奉何如。故其自奉素丰而俭以待我,是谓不诚。若待我虽俭而已丰于彼之自奉,即为加礼,更不宜琐琐求全,向客胡观察文伯处,因言肉败,责逐庖丁,常以为悔。故后来历幕,从不以口腹责人。要至主人所用仆从,大率不知大体,万不可稍假词色,或启千求之渐。若些小过失,量为包容,远怨之一端也。

译文

进官府做事被以贵宾之礼相待,主人所对待的礼遇程度,即尊敬与否便会有所不同。所以,重要的礼节不能不重视。如果诚意没有改变,那么细小枝节就应该简略。生活饮食等事,应当主人自己日常使用来着,如果主人自己生活丰盛,而对待幕客却很节俭粗疏,这便是主人心意不诚。如果对待幕客虽然俭朴,但是却比主人自己日常的生活还要丰盛,这则是主人礼貌待宾,那么,就不斤斤计较了。以前我曾经在胡观察胡文伯处做幕客,因为说肉变质了,胡观察就斥责并赶走了厨师,为此我常常感到后悔。所以后来我不管在什么地方做幕客,从不因饮食的好坏责备人。至于主人所用的仆从,大多不懂什么道理、规矩,切不可对他们疾言厉色,或者指责他们在一些小事上对自己的冒犯。对于那些小的过失,权衡利害,予以宽容包涵,这是远离嫌怨的一个方法。

活学活用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为官者应该做到为政清廉,严政律己宽以待人。

但做事需要把握好“度”,只要能做到恪尽职守为政清廉,就不应对其有更多的苛求,更不要试图去用不切的实际过高标准去考察他。物质方面的追求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只要来路正当都无可非议。只要本质是好的,那么即使有些微小的瑕疵也是可以理解的。

宽宏大量,有大海一般的胸怀,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在政治生涯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尤其对领导者来说。

春秋时代,“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平定悍将斗越椒的叛乱之后,举行了祝捷宴会。为了助兴,庄王叫他的爱妃出来为大家斟酒。正在这时候,突然一阵风吹灭了灯烛。当时有人暗地里扯住王妃的衣袖,意图非礼,结果反被王妃扯下了冠带,请求庄王查办。庄王听了,不仅没有查办,还叫全体官员都扯下冠缨,尽情痛饮,这样也就自然查不出调戏王妃的那位官员了。这便是著名的“绝缨会”的故事。按说,在宴会之际竟敢调戏王妃,堪称杀头之罪。可楚庄王为什么蓄意开脱,不加追究呢?他对王妃解释说:“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如果追查处理,反会伤了将士的心,使众人不欢而散。”两年之后,在一次晋、楚战争中,有一将士特别勇猛,救庄王出了险境。庄王问他姓名,他说名叫唐狡,并承认“臣,先殿上绝缨者也。”他这正是感恩图报啊!

三国时代的曹操,在其崛起的初期表现出的容人之量就更加突出了。他在官渡之战击败袁绍以后,从缴获的袁绍文件中,发现许都守城的人和前线军中的人都有一些私下写给袁绍的信,准备投降袁绍的。有人主张一一查明惩治这些叛徒,曹操却看也不看就下令把这些信件全部烧掉了。他说:“袁绍当初那么强大,连我自己的性命都害怕不能保住,何况大家呢?”这样,原来通袁绍的人转而感激并忠于曹操。部下则更加团结一致,曹操终于削平群雄,统一了北方。

三国时代吴国名将周瑜也是一位折节待士、宽宏大量的统帅。赤壁战争前夕,他被任命为大都督,程普为副。程普自以为是东吴三朝元老,年长资深,屡次凌辱周瑜。周瑜屈己谦让,从不与他计较。最终,程普受到感动,转而对周瑜十分敬服。他常对别人说:“与周瑾相交,就像饮美酒,不知不觉中已沉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