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海上狂飙
5666000000004

第4章 新一轮造舰竞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海军强国纷纷设计规模和火力更强大的战列舰,主炮口径增加到18英寸。战列舰的建造和维护费用高昂,军备竞赛在战争结束后成为各国沉重的负担。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签署《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主力舰的吨位在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准超过16英寸,规定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的主力舰总吨位比例为10:10:6:3.5:3.5。还规定了航空母舰总吨位、标准排水量、火炮口径。1930年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即《伦敦海军条约》又进行了补充规定。规定主力舰和航空母舰不准进行重建或者其他大规模改装。缔约国在条约规定以外,不准建造排水量超过1万吨的作战舰艇,不准装备口径超过203毫米的舰炮。自1922年至1936年是海军假日时代。

1936年12月31日,《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各国海军开始战列舰的建造工作。英国建造5艘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还计划建造狮级战列舰。美国建造两艘北卡罗莱纳级战列舰、4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4艘依阿华级战列舰,还准备建造蒙大拿级战列舰。意大利建造4艘维内托级战列舰。法国建造3艘黎塞留级战列舰,准备再建造一艘改型舰和4艘阿尔萨斯级战列舰。德国建造2艘俾斯麦级战列舰,2艘H级战列舰开始建造,还准备建造兴登堡级战列舰。日本海军建造2艘大和级战列舰,即世界上最大的“大和”号和“武藏”号战列舰,“信浓”号改造成航母,还准备建造两艘超大和型。各国的战列舰一般使用381-457毫米口径主炮,航速为27-30节以上。英国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美国北卡罗莱纳级战列舰及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意大利的维内托级战列舰、法国的黎塞留级战列舰都属于条约时代的战列舰。在条约废止后,新的战列舰越来越大,比如“俾斯麦”号超过5万吨,而日本造的两艘战列舰都接近7万吨。德国是战败国,只准拥有一支小型海军进行海岸防御。

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被排挤在外。美国和英国的陆军较弱,但海军都很强大。《华盛顿海军条约》其实是英美之间的一种谅解,而日本热衷于海军建设。美国的海战计划是既要对付亚洲的潜在敌人日本,又要对付欧洲的潜在敌人英国。20世纪20年代,美国海军将领们对英国海军在军舰数量上和火炮性能上的优势感到不安。英国舰炮的俯仰角达到30度,而美国舰炮只达到20度,英国舰炮射得更远。当时,战列舰是海军的核心,而潜艇和飞机属于辅助性的武器。为了对付敌机,高俯仰角的小口径火炮安装在战列舰上。在美国和英国的海军中,广泛地使用重机枪和高射炮,使战列舰的设计者任务更加繁重。高射炮消耗数量巨大的弹药,必须增加很多弹药舱和弹药库,这使得战列舰的防护性变差。越来越多的轻型防空火炮安装在战列舰上。后来,又安装口径大而射速相对慢的火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列舰成为重型防空火炮平台,甚至为航空母舰护航。海军和空军对战列舰的问题争论得很激烈。美国和英国在投降的德国“无畏”号战列舰上进行的试验证明,光靠炮弹来炸沉现代化战列舰太难了。而空投鱼雷被证明是更有攻击力的武器,但大舰巨炮的理论却统治着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海军。在日德兰海战中,航速快的战列舰显示其优越性能。设计家们努力在重量上精打细算,把2门,甚至4门舰炮换成1门,并安装1门多用途火炮作为副炮。建造“前卫”号战列舰时,英国造船专家们使这一设计变得更加完善,使它在大风浪中颠簸小,海水很少溅到甲板上。后来,当需要“前卫”号参战时,“前卫”号却过时了。“前卫”号战列舰是英国海军最后一艘战列舰,于1941年10月2日开工,1946年8月9日完工,1949年成为训练舰。1954年退役,1960年8月9日解体。

战列舰的舰员人数众多,二战期间中,一些战列舰上多达2000人,舰上的武器装备很复杂。战列舰就像一座忙碌的小城镇,舰上的各种工作都挤在几英里长的狭窄钢铁通道上进行,从甲板平台到舰上的过道和舱室。在过道中,每隔几码远有道钢门,每个梯子口有个窗口盖,可防火、防烟、防水。舰上人数最多的是水手,他们负责管理铁锚、锚链、钢索、缆绳、舰上的各种船只、各种机器,以及涂刷甲板、敲铁锈、擦机器等等。水手们还要操纵大小口径的火炮和鱼雷,兼任电工和电话接线员。司炉班的人数也很多,负责管理主机和辅机,机器的维修任务由轮机技工们负责。在舰上还有各种办公室人员,比如书记员、仓库管理员、医务人员、纠察人员、军械员和电工等等。另外,舰上还有通讯人员,在通讯士官的指挥下,信号兵负责升旗语和读旗语,根据密码编成的灯光用来保持通信,有时使用20英寸的探照灯。近距离时,信号兵一般采用打手旗的方式联络。负责无线电联络的报务人员在舱室里面工作,还有译电员,机密性大的电文由专门的军官来编译。

在英国战列舰上,舰长就像一位君主,他的统治通常是通过副舰长来进行的。副舰长负责发布活动日程和处理日常工作。那些违犯军纪的重大案子由舰长亲自处理。船艺事务由少校负责,少校负责的都是专业部门,比如枪炮、鱼雷、通信和航海等部门。中校负责主机、辅机和锅炉房的工作,手下还有一些轮机军官。上尉教官负责教舰上的见习生;军医官,一般是外科中校或者少校;供应和秘书部门也有军官;舰上还有牧师。作战部门的上尉值班军官是枪炮、鱼雷和通信方面的专家,少数是中尉。在准尉军官中,有很多服役多年的负责枪炮、鱼雷、船体、帆缆、轮机等下级军官、水手长等。在炮房里,还有实习生和年轻的军官。纠察长负责舰上的纠察工作,相当于警察局长。另外,军士长、轮机班长和司炉班长,与下级士官和技术兵一样。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舰上还要增加各种各样的专业人员,比如无线电定位监听员、雷达兵、标图员、雷达技师、防空炮手等等。舰上的下层人员睡觉时不得不在一些空地上支吊床。不论在海上还是港口,级别较低的军舰必须向级别高的军舰致敬。一艘战列舰舰长一般比其他军舰舰长的军衔高。当军舰擦肩而过时,一般有哨子声和军号声,军官和水兵们在甲板上站立。当另一艘军舰的舰长出来时,受到与其军衔相称的礼遇。在周日,舰员们到甲板上集合作礼拜和分部门阅兵。舰上每个部门约为50人,由部门长率领。部门长必须了解其士兵。每天,副舰长为处理舰员请假和犯军纪等事务举行一次仪式。每周由舰长举行一次庄重的仪式。战列舰上经常搞卫生或进行油漆工作,火炮经常擦拭,小船和家具等经常维修。每周六早晨舰长检查,餐桌必须刷洗干净。当军舰在港口停泊时,副舰长、协长或者值日官,在军士长和随员陪同下,赴各个餐厅进行检查。没有当班的水兵们必须立正,等待检查团的到来。

军舰上的生活是修道院式的,不准女人在舰上过夜,更不准女人随舰航行,女人可以作为客人上舰来参加宴会等。足球赛在岸上举行,水球和赛艇在港口里举行。在战列舰上,每个人都有专业技术。战列舰不搭载乘客,身份最低微的人也有工作职责。无线电报问世后,英国海军部直接指挥舰队,还可直接指挥中队,甚至直接指挥单舰的军事行动。为防止敌人测出舰队的位置,舰队指挥员必须保持无线电静默。陆上指挥员可以有效地协调各军兵种的行动,可以命令岸基飞机去进行侦察或者战斗,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可从监听站获取情报。这些都是舰队指挥员享受不到的。海战越来越复杂,飞机、潜艇和支援部队都可能卷入海战,这些必须靠岸上的指挥来协调,海军舰上的高级指挥员失去了很多自主权。在20世纪30年代里,英国和法国海军认为,战列舰能用来追赶和劫掠武装快速商船,或者把快速商船干掉。大多数战列舰都经过现代化改造,一些战列巡洋舰改成快速战列舰。到1937年,美国,英国和法国同意把战列舰吨位由35000吨放宽到45000吨。德国的6年“Z计划”是预测与英国的战争在1945年发生而制订的。日本参战时有9艘战列舰和一艘战列巡洋舰,有两艘战列舰正在建造中。

意大利海军拥有4艘战列舰,有两艘战列舰不久将服役。英国除“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是新建的,其他的都是旧舰改造的。英国的铁公爵级战列舰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相继解体,已经不能称之为战列舰了。英国大多数战列舰都不是“俾斯麦”号的对手。英国的战列舰情况如下: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号是英海军建造的新型战列舰,于1912年10月21日开工。1913年10月16日下水,1915年1月完工。由英国朴茨茅斯船厂建造,造价约240万英镑。20世纪初,各国加快建造无畏舰战列舰,建造更大口径主炮和更厚装甲防护的战列舰。为巩固在火力方面的优势,英海军在“伊丽莎白女王”号上安装15英寸口径主炮,主炮塔的主炮数量减少,节省了装甲重量,从而提高整体防护水平。1926-1927年,“伊丽莎白女王”号进行了现代化改装。1937年-1940年进行了第二次现代化改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伊丽莎白女王”号于1946年8月退役,1948年报废解体。伊丽莎白女王级包括:“伊丽莎白女王”号、“厌战”号、“巴勒姆”号、“勇士”号、“马来亚”号。复仇级战列舰:英国海军为报复德国建造巴伐利亚级战列舰,于1913年计划建造了复仇级战列舰,复仇级是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改进型,舰体长度缩短,防护增强,采用单烟囱。

出于对石油供应的担忧,动力系统在设计时放弃燃油锅炉改为燃煤型锅炉。1914年,由于海军大臣费舍尔的反对,动力系统重新修改,但锅炉舱空间设计狭窄,功率降低,使航速比伊丽莎白女王级慢。复仇级战列舰整体性能反而不如伊丽莎白女王级。“复仇”号于1913年12月22日建造,1915年5月29日下水,1916年3月完工。1918年11月5日与坎帕尼亚水上飞机母舰相撞。1944年退役,1948年9月报废解体。复仇级战列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服役,“复仇”号、“皇家橡树”号参加了日德兰海战,因经费的限制,复仇级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只进行过小规模改装。复仇级包括:“复仇”号、“决心”号、“拉米里”号、“皇家橡树”号、“皇权”号。纳尔逊级战列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曾经计划建造N3型战列舰,《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后,根据条约,日本和美国可以保留完成未完工的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作为交换,英国可以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建造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按照《华盛顿海军条约》,英海军于1922年11月开始建造“纳尔逊”号。“纳尔逊”号战列舰不采用以往常用的艏楼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大大提升装甲的防护力,第一次采用倾斜布置水线装甲带,成为那个年代舷侧水线装甲最厚的战舰,加强水平防护装甲,增加水密隔舱等防御设施。

由于受条约规定35000吨的限制,纳尔逊级战列舰的3座三联装主炮炮塔在舰体前部,动力机舱、副炮炮塔在舰体后部,尽量使需要装甲防护的部位集中。3座主炮炮塔集中起来,中间炮塔比前后炮塔高,为配平重量舰桥装在舰体中部靠后处。把有限的舰体重量最大限度集中在重点防护部位,需要重装甲防护的重要部位被集中到最小的区域,从而达到最好的防护效果。但是,纳尔逊级战列舰的主炮射界受限和舰船后部射界存在死角。另外,纳尔逊级战列舰的最高航速比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慢了。纳尔逊级战列舰的舰桥设计区别于以往低矮狭小的舰桥,为了方便远距离炮战观测作战,纳尔逊级战列舰的观测设施与舰桥形成塔状桥。纳尔逊级装有16英寸口径主炮,使用先进的炮塔状高平两用副炮。主炮在服役前未进行测试,使用高初速轻型弹的主炮和三联装主炮塔的性能不佳,主炮的威力提高不大,火炮身管寿命和射击精度不如15英寸口径炮,炮塔可靠性出现很多问题。纳尔逊级战列舰同级舰包括:“纳尔逊”号、“罗德尼”号。“纳尔逊”号于1925年9月3日下水,1927年9月10日完工。“纳尔逊”号是以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的名字命名的。

“罗德尼”号于1925年11月7日下水,1927年11月10日完工。“罗德尼”号是以英国海军上将乔治·罗德尼的名字命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6-1948年,两艘战列舰先后报废解体。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乔治五世”号按照《伦敦海军公约》,限制排水量为35000吨,主炮356毫米,于1937年初开始建造。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包括:“乔治五世”号、“威尔士亲王”号、“约克公爵”号、“安森”号、“豪”号。乔治五世级战列舰非常重视装甲防御,舷侧垂直布置的装甲带根据抵御381毫米口径穿甲弹的标准设计,更重视水平装甲厚度。“乔治五世”号建造的时候,还加强了弹药库的防护能力,原来设计的排水量很小,因此建成后的前部第2座主炮塔撤掉了两门主炮,然而建成的舰体仍然超重,使得“乔治五世”号的航海性能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