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少年儿童常见病诊疗调护禁忌
5666400000019

第19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诊疗调护禁忌(1)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它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其中有些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与营养因素关系密切,合理的膳食已成为防治这些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近几年得到人们重视的一种心脏病。发病的年龄从胎儿、新生儿、一直到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绝大多数是儿童和青少年。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后直接侵入心脏,损害心肌,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或是病毒在局部产生的毒素,累及中枢神经后,使心肌发生继发性损害。这些病毒对心肌细胞有很强的亲和力,当小儿抵抗力下降时,肠道病毒就会“乘虚而入”,诱发病毒性心肌炎。而且这种病还与营养不良、疲劳、外伤以及接触有毒物质有关。病毒性心肌炎在发病前大多都有感冒的症状。因此常被误认为是患感冒而耽误了心肌炎的诊治。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比较特殊,尤其是婴幼儿,不会说哪里不舒服,或说不确切,给及早发现和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但了解一定的医学常识,从小儿各种身体和生活上的变化,能够发现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信号。一般来说,半数以上的患儿开始时先出现感冒或腹泻症状,这些症状逐渐消失,经过暑天或2-3周,孩子才出现心脏症状。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的体力变了:精神不好了,没有以前的活泼了,孩子自己愿意坐着或躺着。平时跑跑跳跳时才气喘嘘嘘,现在是不活动或是只有稍微活动也想长出一口气;如果是婴幼儿,则会有胸闷、气短的表现。由于病毒侵犯心肌,使机体缺氧,“感冒”发烧退了,脸色却总缓不过来,面色发灰、眼眶发青、口唇发紫。严重的面色苍白,多汗,手足发凉。另外,还要注意孩子的脉搏变化,安静时脉搏每分钟超过120次,或少于60次,形成过快或过缓。另外,如果摸着脉,感觉到跳了几次就出现比较长的间歇,家长就要警惕了--孩子可能出现了心律不正常。尽快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可避免疾病的延误。

对于任何疾病来说,预防重于治疗。预防病毒性心肌炎,应当首先预防感冒、肠道病毒性感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住室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在感冒发生季节,要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场所,注意防止各种病毒感染。一旦发现病毒感染后要注意充分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病毒性心肌炎由病毒侵犯心脏所致。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炎症。本病经积极治疗,大多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患儿可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

病毒性心肌炎表现轻重不一。其前驱症状多见发热,周身不适,咽痛,腹泻等。轻型患儿多无明显的表现,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发现。重症患儿可见心前区不适,胸闷心悸,心律失常,头晕乏力等症。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引起心功能不全、昏厥等,甚至导致死亡。因此,一旦发现患有病毒性心肌炎要积极进行治疗与调护,使患儿尽快康复。

[诊疗禁忌]

1.忌忽视诊断患儿出现发热、乏力、咽痛、周身酸痛、腹泻、皮疹等感染时,往往忽视心肌炎的诊断,待出现明显的心功能改变及心律失常,大多为时已晚,给治疗带来较大困难。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确保患儿顺利康复,不留后遗症。因此,当遇有患儿出现以上症状时,要警惕心肌炎的存在。

2.忌发生心力衰竭一旦诊断患儿患有心肌炎后,一定要卧床休息,控制水、盐的摄入量,以控制或避免心力衰竭的发生,防止造成心脏扩大,给治疗带来困难。

3.忌发生心源性休克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不力,极有可能造成心源性休克。在治疗心肌炎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合理进行治疗,避免发生心源性休克。

4.忌忽视心律失常的控制心律失常是病毒性心肌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诊断心肌炎的重要依据。心律失常可造成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因此,在临证时要积极地控制心律失常,根据病情不同,可选用心律平、利多卡因、胺碘酮等药物,以防发生不测。但在应用上述药物时要严格控制剂量,避免产生药物的毒副反应。

5.忌发生洋地黄中毒心力衰竭应用洋地黄要按患儿体重计算应用,严格控制剂量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洋地黄中毒。

[护理禁忌]

1.忌不能卧床休息卧床休息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有利措施之一。它是防止发生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的首要条件。患儿要保证足够的卧床休息时间,至少要到热退后3~4周,一般要维持3~6个月。

2.忌交叉感染患儿多免疫力低下,易于造成交叉感染或坠积性肺炎、感冒等。因此要采取预防隔离措施,防止发生交叉感染给治疗与康复增加困难。

3.忌输液速度过快要控制输液速度,以防增加心脏负担而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一般每分钟10~20滴为宜。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辣椒、芥末等有兴奋交感神经作用,可使心率加快,毛细血管扩张而增加心脏负荷。

2.忌饮食过咸食盐是补充电解质的重要物质,然而对于心肌炎患儿,不宜食用过咸食物,因为食盐过多,可致体内水、钠潴留,增加心脏负担。

3.忌饮食过饱尤其是婴幼儿患者一定要避免吃得过饱。过饱可致横膈抬高,心脏负担加重,不利疾病治疗,故忌之。

4.忌油腻食物肥肉、油炸食物等食物不利于消化吸收,进入体内后可反射性地增加心脏负荷,不利于患者康复,故应忌之。

5.忌饮咖啡、浓茶咖啡、浓茶能使神经兴奋性提高,造成患儿失眠,不能得到充分休息,又可使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故当忌之。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又称风湿性心瓣膜病,简称风心病,是指由风湿热引起的慢性心瓣膜损害,造成瓣膜口的狭窄和/或关闭不全,进而导致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发展为心功能代偿不全,形成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心悸、呼吸困难、咳嗽、咯血、浮肿等症状及特殊性体成为临床主要特征。本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50%~70%患者有明确的风湿热史。瓣膜受累最常见者为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风湿热反复发作,导致顽固性心力衰竭者,以及罹患感染性心内膜炎者,预后不良。风心病属中医的“心痹”、“咯血”、“喘证”、“心悸”、“水肿”等范畴。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风湿热累及全身结缔组织,侵犯心肌、心内膜、心包膜所遗留的永久性损害,以心脏办膜病变为主,多见于5岁以上患儿。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多见于二尖办,呈现闭锁不全或狭窄性改变,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最终可致心功能衰竭,心房纤颤,动脉栓塞等。

病理变化为邪痹心脉,心血瘀阻,而致心悸、胸闷、胸痛。心主血,其华在面,心脉瘀阻,则面部两颧紫红,口唇青紫。心肺同居上焦,心血瘀阻,则肺气不利,痰阻血瘀,血不循常道,故气急、咳嗽、咳痰、咯血。心血瘀阻,心气虚弱,心阳不振,病延日久,心肾阳衰,寒水不化,上则凌心射肺,下则膀胱开阖不利,而见心悸如脱,气短喘息,四肢厥冷,小便不利。阳气衰败,阴液欲脱,瘀血痹阻心肺,可出现心胸憋闷,气短难续,咯吐血痰,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等危重证候。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是风湿热的后遗症,由于风湿热易反复发作,使心脏损害逐渐加重,故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彻底治疗链球菌感染,对于预防风湿病的发生以及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在代偿期,尚无明显的自觉症状,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只要积极防治链球菌感染,控制风湿活动,多数预后良好。如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或并发心房颤动、心率失常、栓塞、急性肺水肿等严重病症,则预后不良,甚则导致死亡。

[诊疗禁忌]

1.忌反复发生风湿活动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患儿常可出现风湿热复发,每复发一次则会使病情加重一次。要积极进行预防,避免风湿活动。其主要措施是积极地预防和治疗上感,当有发热、咽痛时,要给予足量的青霉素治疗,以控制链球菌感染。

2.忌忽视心内膜炎诊治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患儿,常合并有心内膜炎,要进行如心电图、心脏彩超等详细的检查,并积极治疗,以便彻底治愈心内膜炎,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

3.忌忽视并发症的治疗本症常合并心力衰竭、动脉栓塞,这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一旦发现并发症存在,要积极进行治疗,避免发生意外。

4.忌忽视选择手术时机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出现严重的泵血功能障碍,发生心脏办膜关闭不全或严重狭窄,且风湿活动停止半年以上,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护理禁忌]

1.忌过度劳累要照顾好患儿,保证其充分休息,以免因劳累而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功能衰竭。

2.忌发生传染病要做好预防保健,避免患儿接触流感、麻疹等传染病病人,并防止受凉感冒诱发心力衰竭。

3.忌居住环境潮湿要保持居室阳光充足,空气流通,避免居住在阴暗潮湿、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