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少年儿童常见病诊疗调护禁忌
5666400000008

第8章 传染性疾病诊疗调护禁忌(4)

7.忌食长纤维蔬菜长纤维蔬菜需用力咀嚼,可引起腮腺肿大与疼痛,故要忌食。

8.忌过冷过热食物无论是饮水还是吃饭,都不要过热与过凉,以免引起腮腺部的疼痛。

9.忌食兴奋性食物浓茶、咖啡、酒等能刺激患儿引起烦躁不安,故要忌食。

10.忌食油腻食物发热性疾病患儿要忌食油腻食物,否则可致消化不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通过飞沫传播,以冬春季节多发。5岁以下儿童易患此病。

小儿感染本病菌后,一般要经过2~7天潜伏期后开始发病。症见发热、呕吐、头痛、嗜睡或烦躁,易于出现惊厥。皮肤粘膜可有淤点或淤斑,颈项强直,或出现昏迷、休克等危症。本病易留有不可逆转的神经损害性后遗症,如耳聋。本病通过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查,可帮助确诊。一旦怀疑患有本症,要积极进行治疗,以防危及患儿生命。

[诊疗禁忌]

1.忌延误诊断在流行季节,有传染病人接触史的患儿,出现发热、呕吐、头痛,要注意是否被传染上本病,要进行相应的神经系统检查或脑脊液检查,及早做出诊断,以免误诊误治,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2.忌腰椎穿刺时损伤神经给患儿抽取脑脊液,一定要正确选择穿刺部位,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损伤马尾神经和细菌感染。

3.忌滥用抗生素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为磺胺嘧啶,其次为青霉素、氯霉素等,这些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而充分发挥药效。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应用磺胺嘧啶时要多饮水或口服碳酸氢钠(小苏打),以免引起肾结石。重症病人要联合应用抗生素,尽快控制感染,避免产生后遗症。

[护理禁忌]

1.忌居室不洁患儿居室要保持清洁卫生,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忌阴暗潮湿,空气不流通。另外,还应保持居室安静,避免刺激患儿而诱发痉挛性抽搐等。

2.忌呼吸道不畅如有异物阻塞,要及时清除,避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肺内感染。对于昏迷患儿更要注意观察,防止发生窒息死亡。

3.忌交叉感染要进行隔离治疗。医护人员要穿戴口罩及衣帽,以免引起交叉感染或流脑的流行。

4.忌口腔不洁每日要进行多次口腔护理,可用生理盐水清洗,避免口腔干燥及不洁而引起口腔感染。

5.忌发生褥疮对于昏迷患儿,要经常给予更换体位,避免发生褥疮及坠积性肺炎。

6.忌忽视病情观察对于流脑患儿要仔细进行病情观察,记录好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进行治疗,以避免发生意外。

[饮食禁忌]

1.忌水分补充不足对患儿要及时足量地补足水分,以免因发热、呕吐等水分丢失过多而缺水。

2.忌油腻食物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吸收,容易引起腹泻,故应忌食。

3.忌辛辣食物辣椒、胡椒、芥末、姜、蒜等能助阳生热,食之不利疾病治疗。

4.忌营养不足患儿的饮食一定要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以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对于昏迷患儿,如果昏迷时间较长,可给予鼻饲。

病毒性脑炎、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多在冬春季发病。病毒多自呼吸道或胃肠道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然后通过血脑屏障,侵入脑膜而引起炎症。或进入神经细胞内繁殖,干扰神经细胞代谢,破坏神经组织,造成脑炎。本病多见于2~10岁儿童,婴儿期少见。

本病大多起病急。病前多有呼吸道或胃肠道症状,发病后多发热、头痛、呕吐、精神异常或意识障碍,如烦躁不安、嗜睡、精神错乱,或昏迷、惊厥、瘫痪等。并可见有颈项强直、克氏征、巴氏征等脑膜刺激征阳性表现。

一旦发现患有病毒性脑炎或脑膜炎,要积极进行治疗,以免产生诸多并发症及留下后遗症。

[诊疗禁忌]

1.忌滥用抗生素因为本病由病毒感染而引起,一般可选用阿糖腺苷、无环鸟苷等治疗或用转移因子、干扰素等治疗,抗生素对本病是无效的。但是在临床上也多有应用抗生素的情况,主要用于防治合并细菌感染。故在应用时一定要进行认真的体格检查,确定是否存在细菌感染的情况,然后合理应用抗生素。

2.忌忽视并发症的诊治本病患儿易发生惊厥、呼吸衰竭及心功能衰竭等,一定要注意观察与积极治疗,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护理禁忌]

1.忌居室不洁静要保持患儿居室清洁卫生、安静、通风、阳光充足。

2.忌呼吸道不通畅患儿可由呕吐、昏迷、惊厥或呼吸道分泌物等引起呼吸道不通畅。因此,一定要观察病情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

3.忌皮肤损伤及感染要注意皮肤护理,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或压伤而发生皮肤感染。

4.忌口腔不洁由于患儿频繁呕吐,呕吐物易遗留口腔,因此要注意清洗口腔,避免发生口腔炎。

5.忌交叉感染要注意做好隔离防护,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6.忌对后遗症期患者的康复护理不当对于遗留后遗症的患儿,一定要采取合理的并且积极的护理措施,以促进后遗症患者的功能康复。如瘫痪患儿,要帮助其进行功能锻炼。智能障碍者要加强教育训练,癫痫患者要防止发生意外损伤等。

[饮食禁忌]

1.忌辛辣刺激性食物这类食物能助热生痰,提高机体兴奋性,不利于本病的治疗,故不宜食用。

2,忌煎炸及油腻食物这类食物不利于消化吸收,且容易造成消化不良,故忌食。

3.忌过食甜食过食糖后,体内白细胞的杀菌作用会受到抑制,故不宜过多食用。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又称为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本病多是在上呼吸道感染,还可在皮肤粘膜、新生儿脐部创伤性感染,或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颅骨骨折后细菌感染,经血液循环或淋巴组织直接蔓延到脑组织而引起脑膜的化脓性病灶。

虽然许多细菌都能引起脑膜炎,但最常见的菌种是脑膜炎双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病人的年龄,头部外伤伴脑脊液漏的病史以及免疫功能状态等等因素有助于预测致病的细菌。

在人群中有5%左右的人在其鼻咽部可找到脑膜炎双球菌,可以通过呼吸飞沫与密切接触传播.由于不明的原因,在带菌者中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发生脑膜炎.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最常发生于1岁以内的婴儿中.它也可以在密集生活的人群中(如军营,寄宿学校)发生流行.在成人中,肺炎双球菌是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因.在慢性酒精中毒,慢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闭合性头部外伤伴脑脊液漏,复发性脑膜炎,肺炎双球菌性肺炎,镰状细胞性贫血以及无脾症病例中,特别容易发生肺炎双球菌性脑膜炎。

过去,B型流感嗜血杆菌所致的脑膜炎是1个月以上的儿童中最常见的脑膜炎,但预防接种已使其发病率呈现戏剧性的下降.在成人中,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脑膜炎少见,除非有易感因素存在(例如,头部外伤,免疫功能缺陷)。

在3个月至2岁的婴儿中,症状与体征较难预料.发热,呕吐,易激惹,抽搐发作,尖声哭闹以及囟门膨起或绷紧均属常见;可能不见颈项强直.在婴幼儿中,可在数日后发生硬脑膜下积液,其典型体征是抽搐发作,持续发热与头围增大.通过冠状缝穿刺,可取得蛋白质含量高的硬膜下腔积液。

由于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尤其是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可以在数小时内引起生命死亡,必须及早作出正确诊断并进行紧急治疗.当怀疑到细菌性脑膜炎时,应立即给予抗生素治疗,不必等待脑脊液的化验结果才行事。

本病起病急,可见发热、头痛、呕吐、烦躁、抽搐、精神萎靡、两眼凝视或昏迷、呼吸节律不整或暂停。由于小儿年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婴幼儿时期症状多不典型,新生儿更缺乏典型症状,故应该细心观察。当发现患儿有感染病灶,并出现囟门隆起,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时,要进行相应的检查,以防漏诊。

[诊疗禁忌]

1.忌耽误诊断由于患儿症状多不典型,脑膜刺激征的检查比较困难,故易造成误诊漏诊。因此当怀疑患儿有脑膜炎时,要进行细致与相应的检查,避免发生漏诊。

2.忌忽视并发症治疗脑膜炎若治疗不力,容易并发硬脑膜下积液、脑积水及脑实质损害引起耳聋、失明、瘫痪等。因此,要注意并发症的治疗,避免产生永久性后遗症。

3.忌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宜早期、足量、联合应用,彻底控制感染。一般讲,治疗脑膜炎的疗程应不少于3周,或待症状消失后再用7~10日方可。另外要根据致病菌的类型合理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及容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避免因药物敏感性低或脑组织中药物浓度不够而影响疾病的治疗。

4.忌过早应用激素治疗脑膜炎应用激素的指征是在有休克、脑水肿、中毒症状严重时。若过早应用不但容易产生药物副反应,还会影响抗菌治疗,这一点应有足够的认识。

5.忌反复做硬膜下穿刺对并发硬脑膜下积液者可行硬膜下穿刺治疗。但忌反复穿刺,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和穿刺遗留的损伤。如果经4~5周治疗无效时,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6.忌脱水剂应用不力对于脑水肿患者,在行脱水剂治疗时一定要合理及时,宜小量、快速,6~8小时应用1次,多选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以免因脱水剂应用不够使脑水肿不能及时改善,造成脑组织的永久性损害,或影响生命中枢导致患儿死亡。

[护理禁忌]

1.忌居室不安静患儿居室要保持安静,空气清新,光照充足,保证患儿充分休息,避免惊动引起抽搐等。

2.忌发生吸入性肺炎对于昏迷患儿,要取平卧头侧位或侧卧位,以防止呕吐物流入气管内窒息或并发吸入性肺炎。

3.忌并发褥疮对昏迷患儿要经常更换体位,每隔2小时左右变换一次体位。并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因长时间压迫而并发褥疮和造成皮肤感染。

4.忌抢救药械准备不足脑膜炎患儿随时都有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可能。因此要备好一切抢救药品及氧气、吸痰器、压舌板等物品和器械,以备急用,避免因准备不足而耽误抢救治疗,造成严重后果。

5.忌忽视病情观察对于脑膜炎患儿一定要仔细地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儿的意识、体温、脉搏的改变,有无惊厥及呼吸异常情况。.6.忌口腔感染要加强口腔卫生护理,保持口腔粘膜湿润卫生,可每日用淡盐水给患儿清洗口腔2~3次,避免引起口腔感染。

[饮食禁忌]

1.忌饮食过量患儿饮食应取少量多餐的喂养方式,避免过量使胃内压力升高而发生呕吐。

2.忌营养补充不足对患儿要保持足够的营养供应,尤其应供应高热能易消化食物,以保证机体所需。如果患儿不能进食,可用鼻饲法进行喂养。

3.忌用兴奋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浓茶等。这类食物可使患儿神经系统产生兴奋,易于诱发惊厥等,故忌食用。

4.忌不易消化的食物肥腻、油炸、含粗纤维食物等易致患儿出现消化不良,故不宜食用。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其肠道病变以乙状结肠、直肠最显著,严重时可波及整段结肠及末端回肠,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病变,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等临床表现。

菌痢见于世界各地,一般农村高于城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见。儿童发病率较高。

人类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10~200个细菌即可使半数人致病。人被感染后,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多数为1~3天。由于菌群不同,人体反应性各异,因而潜伏期的长短和病情轻重也不相同。临床症状也多种多样,以痢疾志贺氏菌引起的病情较重,宋内志贺氏菌多引起轻型感染。福氏志贺氏菌感染介于两者之间,并具有排菌时间较长、易转为慢性和病情迁延的特点。

我国以福氏志贺氏菌引起的菌痢为主;其次为宋内志贺氏菌,并有上升趋势。近年来,也有志贺氏菌Ⅰ型引起暴发性流行的报道。菌痢通常分为急性菌痢及慢性菌痢两大类。急性典型菌痢常见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并排出粘液脓血便。如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预后良好;若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可转为慢性。急性中毒性菌痢主要见于儿童,各型志贺氏菌均可引起,常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可由于内毒素从肠壁吸收入血,引起发热、毒血症,致使微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紊乱,从而造成微循环障碍,出现DIC,导致感染性休克,若不及时抢救,死亡率甚高。

菌痢病愈后,患者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除甲群稍强而稳定外,其余各菌群病后免疫力较弱,且维持时间短暂,加之各菌群与各菌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故易再感染与重复感染。

细菌性痢疾多表现为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严重患者可见高热、无汗,甚则发生中毒性休克、昏迷、惊厥等,应引起高度重视,以防发生意外。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等可引起患儿死亡。

[诊疗禁忌]

1.忌忽视早期诊断患儿出现脓血便时,诊断比较容易,不会造成误诊漏诊。然而对于在没有出现脓血便之前,就出现中毒性表现者,如高热、抽搐、昏迷、休克的患儿,很容易造成误诊。因此,在夏秋季节,当患儿出现高热、抽搐或昏迷时,一定要警惕中毒型菌痢,应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如无大便时,可行灌肠或肛诊等,取大便进行检验。

2.忌忽视鉴别诊断尤其是中毒型菌痢患儿,易与高热惊厥、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坏死性肠炎相混淆,故一定要进行仔细检查,认真鉴别,以防误诊误治,造成不良后果。

3.忌滥用抗生素细菌性痢疾是由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所致,临证时要针对致病菌合理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如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哌酮、妥布霉素等。滥用抗生素,不但不能很好地控制病情,不利疾病的治疗,而且易产生抗药性。

4.忌忽视中毒型菌痢的抢救中毒型菌痢分为脑型和休克型。无论哪一类型,都具有高度危险性。因此要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以防危及患儿生命。

5.休克型菌痢忌在血容量不足时用脱水剂对休克型菌痢,如存在着脑水肿时,也要慎用脱水剂,必须在补足血容量的情况下应用,以防影响休克的治疗。

6.忌电解质紊乱菌痢患儿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低血钙等。因此要注意补充电解质,维持机体电解质平衡。

7.忌发生酸中毒菌痢患儿易发生酸中毒,故在治疗菌痢时,要适当补充碱性药物,以维持酸碱平衡,避免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护理禁忌]

1.忌忽视病情观察不要把细菌性痢疾当作小病来对待,因为菌痢在其衍变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危险因素,可致患儿死亡。所以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要积极进行抢救,以防发生意外。

2.忌高热不退对高热患儿,可用枕冰枕、戴冰帽等物理方法降温,减少脑部代谢,保护脑功能,防止高热不退造成脑细胞损伤,发生脑水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