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秦始皇:跌倒在细节面前的高管
5666600000010

第10章 情非得已,曾记“煮豆燃豆萁”(1)

1.长安君反叛:法权与实权合璧是成功管理的标志

赢政巧妙借力消灭了嫪毒和吕不韦,收拢中央王权的步骤就顺畅多了。以血腥手段处置了两大集团势力后,秦国朝堂上敢于正面反对赢政的大臣顿时销声匿迹。

赢政大权在握,为了巩固王位,要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铲除公子成蛟的势力。赢政是个精明的统治者,为了不背上屠杀兄弟、宗室的恶名,处心积虑,处处设计,只为给正站在危险边缘犹豫、徘徊的成蛟添上一把火。就如同当年郑伯对付自己的弟弟共叔段一样,只要成蛟有所越轨,他就能大义凛然地兴兵平乱。为此,赢政做了如下动作:

继续加强对军队的控制。重用王翦和蒙家将领,找借口剥夺大将桓龄兵权,使忠于成蛟的军方力量处于不安之中;监控支持成蛟的泰国大臣;借嫪毒和吕不韦事件的余波,对朝堂上不忠于秦王的势力进行清洗;打草惊蛇,作出即将处置成蛟的样子,让成蛟自乱阵脚。

王权的争夺从来没有亲情可讲,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缪毒和吕不韦的结局,让公子成蛟难免有一种兔死狐悲的感觉。吕不韦等人从前是自己的劲敌,若想登上王位,首先就要把他们除掉。可是现在环绕在赢政面前的两大力量被顺利瓦解,面对的阻力反而更加强大。

势不由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既然为争夺王位已经明火执仗的对上,那就没有了妥协的余地。以赢政的性格绝对不会因为妥协,而放成姣一条生路,手下的跟随者们为了身家性命也不会允许成姣妥协。无论是为了虚无缥缈的王位,还是为了保住性命,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戏码又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为了那永远不会到来的胜利,成蛟潜回秦、赵边界,精心策划后,迅速发动了反对赢政的战争。在这场内战中,成蛟集团做了三点准备:

伪造秦王异人遗诏,传檄天下,再次重申赢政非赢族血裔,达到出师有名的目的;利用大臣子尹和夏太后,联络赢族宗亲,收拢缪毒、吕不韦残留势力,内部瓦解赢政力量;联合赵国力量,向赵国借兵,增加胜利的筹码。

成蛟大军以大将桓齟为先锋,以赵国公子嘉的十万赵军为后盾,浩浩荡荡开往咸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蛟的反叛早在赢政的预料之中,赢政早已经做好了反击的准备。当咸阳得到成蛟起兵的消息后,赢政的第一道措施就是控制与成蛟相关的大臣,铲除子尹、夏太后等赢族内偏向成蛟的贵族。随后,发诏天下,招讨成蛟勾结赵人反叛泰国的罪行,稳定人心。成蛟作为泰国土生土长的赢氏贵戚,本来是有一定号召力的,但是他棋差一步。秦、赵两国乃百年死敌,无数的泰国子弟都倒在了秦赵的战场上,秦国人对赵国人的仇恨世代延续。赵国的朋友就是泰国的敌人,在王权争夺和民族大义面前,秦人亳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成蛟起兵,天下竟无人响应。

两军相接,强弱立判。准备多时的泰国大军在将军王翦、蒙骜、蒙武的率领下奋勇无敌。成蛟屡战屡败,兵败如山倒,被困于壶关城。而成蛟寄予最大希望的赵国援军,被蒙鹜、蒙武父子阻于上党,不得前进一步。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面对重重包围,退无可退的成蛟在不甘和愤怒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树倒猢狲散,成蛟部下望风而降,大将桓齸只身逃出秦国。前来增援的赵国军队看到无机可趁,也就偃旗息鼓,退回边界。

成蛟一除,赢政王位再无威胁。解除后顾之忧的赢政,开始把剑锋对准天下六国,一场天下一统的壮阔史诗拉开了序幕。

裁汰员工,处理不合格人员是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工作。如何把这个不得人心、惹人嫉恨的工作做得漂亮是一道难题。赢政通过一系列动作,把成蛟逼上反叛的道路,最后借机铲除这个对秦王之位最后的威胁。这给管理者处理企业类似问题提供了借鉴:

★要明确处理的对象,充分了解情况,做到知己知彼。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盘根错节,不要因为自己的盲目和无知犯下不必要的错误。

★出师有名,在法律、制度、人情上都要占据有利地位。要得到企业、大众舆论的支持,有理、有据、有节才能让被处理者和旁观者都心服口服。

★准备充分,果断处理,迅速完成人事变动,不对企业运行造成影响。对当事人员处置妥当,不留下任何纠纷。拖泥带水只能留下诸多隐患,将企业慢慢地拖垮。

一个发展良好的团体,必然要有一个优秀领导者。对于企业来说,考察领导者是否优秀,关键是看这个领导者是否有领导力,是否能得到企业员工的信服和支持。对赢政真正掌控秦国大权的过程进行分析,就能破译出如何获得领导力的秘密:

★取得法律意义上的权力。这个权力是正式的,它表现在外在、名义上,但不可或缺。只有得到法定权力的认可,领导者才有施展才能的舞台,进一步获取实际的权力。

★取得实际的权力。这是一种非正式的权力,这个权力概念比较模糊,范围也不清晰,具有内在的隐蔽性。权力的大小以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在企业员工心中的分量来衡量。

★成功的企业领导者必须把两种权力合二为一。只有法定权力的领导,没有威信,严重影响企业决策的执行力和企业效率。只有个人魅力,缺乏正式权力的非正式领导,就算取得成功也会被正式权力所忌讳不能长久。

2.樊於期魂断:舍得是勇气、魄力和眼光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赵边界,残阳如血,壮±远去。易水不仅是并轲的悲歌,也是樊於期的悲歌。

公子成蛟势力的覆灭,并不是故事的结束。政治斗争失败往往以血腥的屠杀为标志。赢政毫不犹豫地屠杀了参与此次叛乱的兵卒。大将桓齩逃过赢政的刀剑,他的家族却被连根拔起,一个不剩。赢政悬赏天下,以万金之巨、封地五城来求购桓齩的人头。

燕国太子丹曾人质秦国,与桓齩交好。桓齩穷途末路投奔了燕国太子丹,改名樊於期。从此天下再没有桓齩这个人物,而燕国太子丹的门下多了一位叫樊於期的上宾。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对弃秦投燕的樊於期,燕国上下以上宾之礼相待,豪宅美妾、锦衣玉食一恩荣倍至。但是,自从樊於期决定跟随公子成蛟那一天起,悲剧英雄的角色已经注定。

面对泰国东进,六国多次合纵攻秦,均以失败收场,争相割地贿秦以自保。针对这种局面,燕太子丹知道正面抵抗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不得不另辟蹊径。门客田光告诉他“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当以谋、以兵、以力都不能取胜时,只有以勇胜。”“以勇胜”就是以专诸刺吴僚’要离刺庆忌之勇,派死士入秦劫持或者刺死赢政。秦国群龙无首,东进之势或可缓解。于是刺秦计划在太子丹的策划下开始了。

樊於期投奔燕国的目的只有一个——报仇。面对日益强大、步步紧逼的秦国和不堪一战、软弱退让的关东六国,樊於期绝望了,只有借酒浇愁,把无助和悲苦都溶入酒中。直到他遇到一个叫荆轲的人,听到一个惊心动魄的计划——刺秦,才将悲剧的角色终结。他自己正是刺秦的必备条件之一,不是他的勇武和谋略,而是他的项上人头。天下只知道荆轲、秦舞阳刺秦,却不知道还有两个影子刺客: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

荆轲刺秦,前提条件是有机会到达赢政身边。想在守卫森严的咸阳王官接近赢政,必须要有一个让赢政足以动心的诱饵。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正是得到接近赢政无可替代的诱饵。赢政深恨樊於期,欲得其首级而后快,却不知道,如果荆轲刺秦成功,这颗千方百计想要得到的脑袋,将会变成危害自己的一个工具。可以想象樊於期拔剑自刎时的.把绝和悲凉,但此时的状况,他已别无选择:

樊於期身为秦国大将,心里十分清楚,凭借燕国或者其他国家的军力,根本无法打败秦国。秦国东进,亡赵灭燕只是迟早的事情,依靠正常的渠道,要想报仇终身无望。

樊於期叛秦入燕,为秦国必杀之人。秦王欲杀他而后快,秦国统一之势一成,天下再无他容身之处。他的结局只有两个,要么秦军兵临城下,燕国顶不住压力,杀他以贿秦;要么秦军攻下燕国,死于乱箭之下。

樊於期投奔燕国,燕国太子丹冒着得罪秦国的危险,收留他,待以上宾之礼。君上以国士之礼待之,臣下必以七尺之躯报之。樊於期空有一身勇武,而无用武之地。对太子丹无以为报,为了太子丹刺秦计划的顺利施行,唯有以项上人头相助。

樊於期活着的唯一目的就是为公子成蛟、家人报仇。若荆轲刺秦成功,大仇得报,死又何惜;若荆轲刺秦不成,横竖也难逃一死,只是多受几天煎熬而已。

荆轲刺秦,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献上了自己的人头。这就是一种投入,为了自己的事业,舍得投入,舍得放弃。对于樊於期来说,秦国与天下力量对比失衡,依靠自身的谋略和勇武,报仇的希望相当渺茫。要想报仇成功,只有投下自己最后的资本,以自己的人头为代价,达到报仇的目的。

樊於期是荆轲刺秦任务中最大的悲剧,他的悲剧早在他选择主子时已经开始:樊於期是一个有能力的将领,能在秦国军中崛起,他的军事才能无庸置疑。他是一个悲剧的英雄,两次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跟随了错误的主子。

在秦国,樊於期没有看清赢政与成蛟的实力悬殊。他盲目的跟从成蛟,将自己陷入秦国王位争夺之中,落得亡命天涯的地步;逃亡中,他又凭着自己的感觉,错误地投向燕太子丹,不幸成为刺秦的道具,悲愤地自刎而亡。

樊於期的两任主人,虽然都重人才,却将目标摆错了。他们所从事的事业都没有发展前途,必然失败。成蛟看不清自己与赢政之间的差距;太子丹看不清楚天下一统的趋势。面对赢政和泰国的崛起,两人都作出了错误的决策:一是里通外国,发动叛乱;一是诈降献地,刺杀赢政。这在大义上都站不住脚,给了赢政兴师问罪的口实。樊於期作为下属,成为了主子错误决策的受害者。

壮士已死,其志尚存。樊於期的脑袋被精心保存在匣中,作为一张人秦的“通行证”。他随同荆轲共渡易水,西人咸阳,上演了战国最后一场惊险绝伦的刺杀大剧。

企业家有权选择员工,员工也有选择企业家的权力。选择一个错误的企业家,就等于阻碍了自我发展的空间,无限制降低了自己成功的机率。樊於期的悲剧遭遇告诉求职者,一定要选一个好的企业家。好的企业家应具有以下特点:

★所从事的事业具有发展前途,热爱自己的事业。这样的企业家,有把事业做大做强的意愿。他们尊重人才,充分任用人才。只有跟随这样的企业家,才会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有领袖魅力,有勇有谋,坚韧果决。这样的企业家能正确判断市场发展方向,理智作出决策。企业发展的大方向始终是掌握在企业家的手中。如果企业家感情用事、决策失误,员工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

★品行端正,不谋私利,不搞阴谋诡计。不能因自己的欲求,而去牺牲下属的利益。企业家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如果企业家品行不端,为一己之私,违反企业制度和市场规则,那么企业肯定不能长久。企业家在经营中,一定要学会舍得。舍得是一种勇气,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眼光。有舍才有得,现在的舍弃,就是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坚固的基础。

★企业家要勇于舍弃,得就在其中。当企业原有的战略规划和运作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时,企业家更要舍得放弃。只有舍弃旧有的累赘,新的成功才会到来。

★企业家要大胆舍弃,不计较一时得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该壮士断腕的时候,就要大胆的去做。犹豫不决,畏缩不前只会错失更大的机遇。

★企业家要正确取舍,要有审时度势的眼光。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为了全局利益舍弃一些局部利益,为了长远利益舍弃一些眼前利益,这都是一种现实的需要。

3.荆轲让满座衣冠泪长飞:犯营销错误永不是合格管理者

世界总是一环扣一环的连在一起,南美的蝴蝶扇一下翅膀,就能引起太平洋上的一场风暴。羽翼日渐丰满的赢政和虎视天下的秦军让六国不由自主的处于恐慌之中。在思索如何打破秦国威胁的过程中,六国有过合纵以抗秦,有过贿秦以自保,有过连横以凌众弱。但是事实证明这些方法都无法克制秦国并吞天下之势。面对咄咄逼人的强秦,燕国太子丹首先拿出了对策。他用门客田光的建议,派死士入秦刺杀赢政,以“勇”胜秦。

千古之胜负在理,一时之强弱在力。以一人之力而抗百万秦兵,是以“勇”胜秦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领导者,燕太子丹在刺秦策划中,是主导刺秦项目成功执行的核心人物。泰国东进,六国无力阻拦。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燕太子丹剑走偏锋、孤注一掷的刺秦计划能侥幸成功,或可以扭转一时之方向,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勇”胜,是残酷的,是悲壮的。燕国太子丹需要一把锋利的剑,和一个注定悲壮的英雄。田光以死荐荆轲,让其承担刺秦大任。荆轲这个喜读书、好击剑,却不被卫君见用,流落到燕都的卫国人被战国末期的一朵浪花卷上了历史的舞台。

燕赵之地不乏血气勇武之人,为何田光用自己的生命来推荐荆轲?为何太子丹把整个燕国的命运压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上?这还得分析剌秦的性质和荆轲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