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秦始皇:跌倒在细节面前的高管
5666600000031

第31章 蝼蚁之穴,坏了千里长堤(1)

1.死期将至,传说种种:谣言会导致企业形象受损

秦始皇倾天下之力寻求长生不死之药,最终还是没能摆脱死亡的命运。秦始皇生得离奇,死得也离奇。在他死亡之前,种种传说已经播散开来。借上天的旨意来实现个人目的,最好方法莫过借助异象来阐述自己的解释。历朝历代凡是天下有变之时,都会有大量的征兆出现。秦始皇临死之前也出现了三个征兆:

秦始皇36年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火星运行到天蝎座三颗星的附近,并在那个地方长时间停留。按照秦朝学者的解释,意味着天子将失其位或者死亡。同一年,一颗陨石坠落入齐国的边界。陨石坠落本身到没有什么奇怪之处,但陨石之上竟然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七个大字。不久,秦朝使者在经过华阴之时,碰到一个莫名其妙之人交给他一块玉璧,还说:“今年祖龙死”。经过鉴定这块玉璧竟然是秦始皇当年祭神之时丢人江中的。

三大死亡威胁让秦始皇陷入了恐慌之中。方士之言成了他的救命稻草。他企图用“我游民徙”的荒唐举动来延长自己的寿命,上演了无数威名扫地的闹剧。

其实这些死亡诅咒并非神怪之术,三大死亡传说的背后是儒生学者的报复,是天下百姓的怨恨,是帝国内部的离心,是反秦力量的进攻。在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之下,政权和统治者是二位一体的。君主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君主。在百姓心中秦始皇就是秦朝的化身,秦始皇的死亡也就意味着秦朝统治的终结。

“荧惑守心”本是一种天体运动现象。但是对“荧惑守心”最有解说权威的是构建这一套体系的山东儒生。焚书坑儒已经让秦始皇和知识分子彻底决裂。儒生们当然不会错过借天象来恐吓秦始皇的机会。

一夜之间让天降陨石上出现“始皇帝死而地分”,也只能出自山东儒生的手笔。普通百姓既没有能力也不会有想法在陨石上刻字。流亡贵族有能力一夜之间在陨石上刻上大字,但很难从中找到攻击秦始皇的方法。陨石降落之处,恰好在齐国边界,可见六国流亡贵族,残余势力已经与社会知识分子结成反秦联盟。

玉璧事件表面看来只是一个莫明奇妙的人,拿着一块秦始皇丢掉的玉璧对使者说了一通莫名其妙的话。实质是大秦帝国内部出现分裂力量,企图以死亡来恐吓秦始皇。玉璧在十年前为祭祀水神而投入江中,要想把它打捞上来绝非易事。就算打捞上来,为何等到十年之后才拿出来。这只能是熟悉秦始皇的生活经历的统治集团内部之人,在秦始皇身体出现状况时,仿造玉璧借神灵之口诅咒秦始皇。

“荧惑守心”的天象,坠地陨石的刻字,路人的玉璧留言,本质上都是对秦始皇的谣言和诅咒。秦始皇当然不可能死在这些谣言、诅咒之下。但是追求永生的无望,身体的日渐衰弱,使秦始皇始终活在恐惧之中。

山中贼易杀,心中贼难除。秦始皇对神鬼之说已经有了先人为主的见解。死亡传说刚好击在了他意志最薄弱的一点,使他无力辨别。三大奇怪现象的解释来源于方士之言,对方士之言真假判断出自秦始皇一人思维。信息的单一,决策的单一,共同铸就了秦始皇心中不可动摇的死亡压力。

市场是千变万化的,真相往往隐藏在虚假的表象之中,只看表象就好像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得到的都是虚假信息。虚假信息导致企业决策失误的现象比比皆是,科学的方法和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帮助管理者获悉真相,捕捉市场机会。

★管理者要有敏锐洞察力。企业管理者眼光要具有穿透力,一切真相都掩盖在表面现象之中。水落才能石出,拨开云雾才能见青天。

★管理者要克服第一印象的负面影响。通过第一印象做出判断,先入为主,是企业管理者判断市场真相的大忌。先入为主所做的决策,看似客观,实则大缪。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倾向,一旦市场假象符合逻辑,所有的调查都会变成对假象的辩护。

★对信息进行多渠道的调查了解。多渠道,多层次了解信息,市场假象便能不攻自破。单一的信息缺乏对比,单一的决策都难免主观。站在高处,多渠道,多层次的分析才能积累足够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

企业家的形象受损,企业的品牌形象也会受到影响。毁坏企业家形象的除了企业家自身错误,谣言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特别是在信息时代,谣言会像瘟疫一样高速传播。如果不谨慎应对,谣言的危害将不断扩大,甚至威胁企业的安全。

★面对谣言,首先要弄清真相。企业家应对谣言时不可惊慌失措,不为谣言内容所惑,首先要弄清真相。真相大白之后,要果断出手,迅速应对。

★反击谣言,要讲求策略。反击要讲究策略,除了诉诸法律以外,澄清事实是最好的反击方法。如果一些无关紧要的芝麻小事,不妨漠然视之。大张旗鼓,激烈应对只会越描越黑,加剧谣言的不良影响。对待“始皇帝死而地分”这些谣言,最好的办法是封锁消息,限制传播。杀掉陨石附近的人,只能把这件事变成天下皆知。淡化处理,反而有助于事态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有助于把谣言的影响降到最低。

2.客死沙丘:管理者要重视命令发布

秦始皇为摆脱上天赐下的死亡“魔咒”,听信方士之言开始第五次巡游。殊不知这次巡游成为他的死亡之旅。当庞大的车队行至河北沙丘行宫之时,秦始皇突然身染重病,不久之后便驾崩了。公元前210年,50岁的秦始皇客死沙丘。一代雄主终于带着对权力的不舍,对生命的渴望驾鹤西归。

秦始皇临死之前终于对长生不老、永生不灭的想法产生了怀疑。面对突然的死亡,秦始皇来不及安排身后之事,只能匆匆派遣使者传信给公子扶苏,叫他回咸阳主持自己的葬礼。可惜,这封关系着大秦帝国命运的信件还没有来得及传递出去,秦始皇就已经撒手人寰。

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只有丞相李斯、赵高、胡亥和几个宦官知道。秦始皇~生叱咤风云,一言九鼎,但在这些人的阴谋下,死后连最后一个愿望也不能如愿以偿。在他尸骨未寒之时,身边的大臣们已经陷入了权力的争夺之中。

死亡是秦始皇犯下的最后一个错误。这个错误的根源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没有应对好死亡问题留下的后遗症。在活着的时候,他可以让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但死亡以后,无上的权威会和他的身体一样,迅速腐朽。既使还有一点剩余的权威,也不会是继任者统治天下的助力,而是乱臣贼子谋朝篡位的工具。秦始皇之死给权臣李斯、赵高、胡亥留下了太多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直接导致秦朝内部的崩溃:

能否解决好国家的继承人问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太子是未来的国君,秦始皇害怕死亡而没有立下太子。这就给身边别有用心之人提供了机会,秦朝的权力交接就会有无数种可能。皇后在拥立太子、处理权力交接问题上有最高的话语权。但是秦始皇终其一生都没有册立过皇后,也决定了秦朝未来的权力将寄托在李斯、赵高、胡亥三人之手。

秦始皇命令公子扶苏回咸阳主持葬礼,传位于扶苏的意思显而易见。但意思毕竟只是隐藏其中,没有明确提出。主持葬礼只是其次,权力交接才是最主要的问题。帝国权力的继承人自然是葬礼的主持人。秦始皇只要把继承人问题交代清楚,主持葬礼的事情不言而明。因此有心争夺权力的赵高、李斯、胡亥可以按照自己意思解读诏书。可以理解传位于扶苏,也可以理解为仅仅叫扶苏主持葬礼。

秦始皇死于巡游途中,消息隐秘。如果秦始皇死在咸阳或者大臣众多之地,或者把诏书的接受范围扩大到整个随行的官员,命令得到广泛传播。赵高等人也就失去了谋夺权力的机会。面对权力的诱惑,为了自己的利益,秦始皇身边的大臣们开始了各自的谋划。

秦始皇的死亡对李斯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李斯深谙为官之道,自然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他能得宠于秦始皇,并不一定就能得宠于新君。李斯起于布衣,对荣华富贵看得很重,面对这种情况,他唯一考虑的是如伺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富贵。

对于胡亥来说,他不是个有野心之人。作为秦始皇的幼子,他从来没有考虑过是否有机会继承皇位。秦始皇的突然死亡,在皇位继承问题上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使胡亥对皇位产生了觊觎之心。

赵高是个有野心之人。作为一个宦官,秦始皇的死亡让他突然变得一无所有。他的下场有可能是殉葬秦始皇。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在秦宫一个角落终老一生。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为了荣华富贵,他都要搏上一搏。只要借这个机会得到新君的宠信,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赵高、李斯、胡亥三人扣留了发给公子扶苏的诏书,同时秘密封锁了秦始皇死亡的消息。赵高、李斯等人授意巡游车队按照既定路线走下去,以免被别人看出破绽。秦始皇死亡之时,正是七月中旬。天气炎热,导致秦始皇的尸体很快腐烂,散发出臭味。为了掩盖尸体的臭味,李斯装了两大筐咸鱼在车上。可怜千古一帝,生时荣华富贵,权势滔天,死后却与咸鱼为伍。

载着秦始皇尸体的车队慢悠悠地驶向咸阳。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宫廷政变,也在慢慢酝酿之中。大秦帝国的命运也像这支车队一样,慢悠悠地走到了终点。

千里之堤可以溃于蚁穴,小问题也可以酿成大事故。许多企业管理者之所以一败涂地,不是因为他们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而是因为他们对某些工作环节的疏忽,使得小问题引发了大灾难。秦始皇忽略了继承人的安排,他死后使赵高、李斯、胡亥各怀鬼胎,产生夺取帝国权力的心思,使帝国权力的交接出现了问题。

★成功的企业管理者都是顺势而为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永远无法控制身边的环境。低估小问题,必将付出大代价。秦始皇低估了权力交接过程中的障碍,没有明确指明扶苏为继承人,也没有督促使者及时把诏书送出去。在他看来这是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却最终成为帝国崩溃的最大诱因。

大道至简,成功往往蕴含在平凡之中。越是平常的事情,就越有更多的细节。发布命令是企业家的职权,是实现企业管理的最常用手段。它就像一条纽带把企业家、员工、企业有效地连接在一起。但发布命令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明确的命令可以确保企业的正确运作。交代后事、指定权力接班人之时,秦始皇犯了发布命令的细节错误,权力交接的事情没有说清楚,出现模棱两可的问题。没有说到事情的重点,没有抓住事情的根本,最终给帝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找对命令的执行人有助于工作有效的落实。明确的命令可以确保企业正确运作,工作有效落实;但如果不能找对命令的执行者.企业就会走错方向,陷入混乱。秦始皇发布诏书过程中没能找对命令的执行人,使已经岌岌可危的大秦帝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再难回头。

3.错把奸佞当忠臣:制度失衡引致管理混乱

从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一部政治史就是一场明君、昏君、贤臣、奸佞轮流出场的话剧。贤明之君任用贤明之臣建立不世之功,昏庸之君宠信奸佞之臣后果是政息人亡。而贤明之君与昏庸之主并没有任何明显的界限,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权力和欲望总是肆无忌惮地操控着政治场中的风云变幻,帝王生涯的欢乐悲喜。

秦始皇创业之初是个贤明之主,除奸佞任良臣,打造了一个上下齐心,君臣同欲的强大政治系统。但是成就大业之后,他日益骄奢昏庸,远逐良臣,宠信奸佞。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源于秦始皇老年昏庸,无识人之明,导致奸臣篡政,国家动乱。

秦始皇的突然死亡给有心人留下了许多可操纵的空间,虽然李斯和胡亥有着各自的打算,但二人一为丞相、一为公子;一个代表了文武百官,一个代表了赢氏宗亲。无论是为了避嫌,还是相互之间的猜忌。二人都不会冒险主动联系对方,篡改秦始皇遗诏。

唯一能把二人连成一体的只有赵高。赵高既有野心,又能沟通内外朝。赵高祖上来自赵国,其母曾经是犯罪的囚徒,社会地位极低。出身卑贱的他,被阉割后进人皇宫,凭借精通法令,擅长书法的特长被秦始皇看重。从此跟在了秦始皇身边,先后担任中车府令、行符玺事等官职,掌管车马和玉玺。

车马是秦始皇出巡最重要交通工具,让赵高掌管车马,意味着把个人安全交给了赵高;玉玺是大秦帝国最高权力象征,不是绝对信赖之人是不能掌握的。秦始皇~生多疑,能把这两个如此重要的官职都让赵高担任,说明在秦始皇眼中,赵高是最能信任的近臣。从这可以看到赵高也算是一个鲤鱼跃龙门的典型。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地位和权势让赵高越来越贪婪。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一次赵高因贪赃枉法被蒙恬的弟弟蒙毅判处死刑。按照秦朝法律,赵高是当诛之人。秦始皇被赵高临死前的表演打动,顾念旧情,一时心软赦免了他。秦始皇给了赵高继续生存的机会,却剥夺了秦朝万世长存的机会。在流血漂橹、伏尸百万的战争中都不曾动容的铁血帝王,平生唯一一次心软,却埋下了的亡国灭种的隐患。

赵高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之后,死里逃生。从此走上谋夺权力之路。赵高明白了只有钱,没有权是没用的,从此便不断攫取更大的权力。秦始皇的死亡对他来说既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赵高身为宦官,清楚地知道秦始皇死后,他的地位马上会被新皇帝的亲信取代。熟悉宫廷斗争的他,明白等待他的绝对不是什么好下场。阴谋在恐惧中发酵,欲望在贪婪中成长。按照秦始皇的诏书:让公子扶苏顺利接掌秦朝的大权。扶苏与蒙氏兄弟交好,必然会重用蒙氏兄弟。赵高与蒙氏兄弟有隙,到时候肯定没有他的容身之地。

赵高还有一个更大的阴谋“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作为赵国的王室亲戚,赵高全家毁于秦朝的铁骑之下,世代为奴为婢,这个仇恨是无可化解的。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他没有胆量,也没有能力实现自己的阴谋。秦始皇的死亡对来说是一个天赐良机。

所以不管是为了权力地位、身家性命还是为了报仇雪恨,赵高都会让秦朝的权力交接出现意外。最好办法就是利用秦始皇突然死亡所产生的漏洞,把对自己有利的公子扶上帝位。“赵高得幸于公子胡亥”与胡亥有师生之情;公子胡亥懦弱无能,胸无大志。胡亥为帝,赵掌握实权的机会最大。

昏君遇到奸佞就意味着小人得志、好人落魄;邪恶盛行、忠良遭殃;国破家亡、玉石俱焚。当秦始皇的昏庸遇到赵高的奸佞,他的临终遗愿便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