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创富大师成功之路
5668900000018

第18章 用创新来创富(4)

结合上述第一阶段可知,基本流程中的“怀疑”便是准备期。一切创新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对问题的感受性,即所谓的创新意识。在这一阶段中,必须分三步走:对知识、经验进行积累的整理;搜集必要的事实和资料;了解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意义、价值。

“探求”,包括酝酿期和明朗期两个阶段的活动。酝酿期的关键问题是对所有的资料、信息进行思考、探索,这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思考强度大。在明朗期发现具体的解决方法。顿悟和突破虽然是在瞬间实现,但是在经历长期艰巨的高强度思维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创新”是指导第四阶段的验证期。包括理论上的验证和完成两步骤。实践是该阶段特别需要关注的步骤。光有纯粹的理论、设想,不积极去实践是不能有真正创新的。日本人提出了一种关系:知识——态度——行动。

可见,知识的变化,只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基础。但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是无济于事的。关键在于行动、实践的变化上c从知识的变化转为行动上的变化,零点在于个体态度的变化。对于技术创新而言,一般的行为模式包括创新设想,研究开发、制造、销售以及模拟扩散五部分。以我用VCD技术创新为例,便可明了这一问题。

在我国家电产业中,VCD产业是唯一没有走引进——消化——吸收这条老路的产业,技术很先进,这主要是因为我国V凹开发者的技术创新。早在1987年,姜万猛在美国的一个电视技术展览会上,注意到一项不为大多数所注目的技术——解压缩技术。姜万猛敏锐地感到,这一技术意味着可以把图像和声音存储在一张较小的光盘里,创造出一种价廉物美的视听产品。这是“创新设想”,接着,姜与该技术开发方合作,当年12月,VCD影碟机诞生。以后,双方投资成立万燕公司,第一代产品于1993年9月面世,并于同年11月通过国家鉴定。第一批产品1000台几乎都被国际国内各家电公司买去作样机,成为解剖对象,进入家庭的还不多。为此,万燕花巨资做广告。我国老百姓到1994年底逐渐认识VCD。就在这一年,万燕生产了几万台产品,结果却只卖出2万台。望着众多厂家的模仿,跟进者以极低的成本,凭借良好的市场战略,很快取代万燕而在市场上占据优势。万燕尽管确立了品牌,但终被挤出了市场,万燕公司在VCD机十分流行的1996年萎缩至无货可销,兼并人其他公司。

在企业的管理创新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在一般企业中,往往重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忽视管理创新。更有甚者认为管理根本没有创新。现代企业对此有清醒认识,他们认为,企业的效益来源有三分是技术,有七分是管理。

创新刺激——来源于企业内外的各种激发企业管理创新行为的因素:如企业市场竞争,环境变化、企业生产效率、经济性奖励等等。

创新价值观——并非指创新主体的全部价值观,而是指创新主体对这件事件以及对本创新的效果、阶段的看法。当前新目标尚未到时,创新主体可以以其创新价值观不断调整自己的行动,以最终获取创新成果。

创新动因——是指创新主体内在的激发创新的因素,如需求、成就感等,它们是创新主体维持创新工作的内在动力。如果没有这一点,创新活动就失去了内在源泉,也就很难取得创造性成果。

创新素质——是指创新主体创造力发挥的潜在因素,如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创新意识、创造性潜能。

创新行动——是指存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创新主体进行的创新活动。这一活动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所有采取的活动都可称之为创新活动。

创新目标——是指该创新欲到达的最终结果。

上述这些相关因素的有机构成,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行为模式。

另外,创新的实现,亦即创新主体的创新目标得以成功地达到,根据前述创新的基本流程,结合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行为模式,实现过程为:在创新刺激的驱动下,创新主体产生了创新的动因,开始对既有的或尚未出现的问题进行怀疑,为此准备并提出某些问题。然后,开始创新行动,进行探求、思考,假设各种可能的问题,并发现具体的解决方法。在这些基础上,得到了某些结论,指向了创新目标,从而投入理论和实践上的验证。最后的工作你是将创新的成果化为有效益的物质,或者是实现了成果的工业化、商品化,或者是实现了管理的现代化。在这全过程中,创新主体的创新素质、创新价值观伴随着创新的始终。

6.怎样创新

创新,并不仅仅是人的实践活动。当然,没有实践活动,创新只能是画饼充饥,空中楼阁。但是,如果没有了创新思维,那么创新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智慧源泉。

人们的大脑,是指挥人的行动的大本营、司令部。从苦思真想到灵感的凸现,从灵感凸现到思路清晰,有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

●重新找灵感

这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有人会说,这还不简单,灵感就是从大脑里来的呗。是的,灵感是从大脑里来的。那么,如果接着问:为什么同是拥有大脑,有的人会有灵感,有的人则不知灵感为何物呢?其实,这里涉及的是思维的形式。

对于思维形式,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它分为三种,即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去反映事物本质;形象思维是用图形、音响、模型等材料作为主要思维手段,其特点在于直观性、生动性;灵感思维又称直觉思维、顿悟思维,是思想中突如其来的使问题得到澄清、明朗化的灵机妙算。灵感思维有时出现在自觉的思考之中,但更多的是由潜意识在紧张思考之余突现的。对此,许多著名科学家深有体会。高斯指出:“终于在两天前我成功了,但并非由于我痛苦的努力,像闪电一样,谜一下子解开了。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什么导线把我原先的知识和我成功的东西连接了起来。”这里说的正是灵感思维。灵感思维具有突发性、随机性、模糊性等特征。它是大脑显态的自觉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转化为潜态的不自觉的下意识形象思维之后,与脑内潜存的信息在散漫状态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之中产生的。它是思维中的突变与跃迁,是思维过程中最难得、最宝贵的一种思维形式。只是,对这种思维形式的研究却是迄今为止最为薄弱的。这里从略,不再赘述。

还是回到灵感这一主题上来。现代生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右半脑主要负责形象思维,左脑则完成逻辑思维过程。当今世界,诸色人种,除日本人自称正相反外,都遵从这一规律。从事研究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伏案工作感到疲倦之时,你的左脑会感到昏昏沉沉,此时,当你听一段悦耳的音乐,或是远眺群山,仰望蓝天,你会很快重振精神。倘若你硬着头皮坚持工作,那么,头脑的阵阵疼痛就会寻迹而至。

电脑波的研究揭示了人类思维有趣的现象。有一种电脑波名为。波,在此状态下,其相应的频率是8—12H2。沉睡时无梦,浅睡眠时有梦,但多为荒诞无稽之梦,入睡后3—4小时,约有2小时会进人极轻睡眠状态,频率接近a波,此时的梦境或出现往日的真实,或出现未来的真实,具有某种程度的预测性。。波也可出现在意识流为主而主动思维停止的所谓“白日梦”状态,许多科学大师所说的灵感就出现在这种短暂的时刻。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右脑的工作能力比左脑强得多。为了增强右脑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不妨有意识地学习音乐、美术,较多地学用左手。我国古代哲学中,提倡“天人合一”,这是培养右脑创新思维的最好方法之一。遗憾的是,这一丰富的思想智慧长期以来被忽视了。我们的主流教育是应试教育,不断地采取填鸭式灌输。应试教育强化的是左脑,压抑的是右脑,结果,相当多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新性。比如留美学生中,他们的托福分高得令人呕舌,但实际的听、说、写技能却非常一般;我们以前老是津津乐道中国留学生读书勤奋,学习绩优,但并未看到真正具有突出的创新业绩的比例极低。建国50年来,中国的科技,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实力大增,但谁也不应否认,我国科技成就中,独具创造性,标新立异从而开启重大新思想、新理论、有世界性杰出成就者为数甚少,大多是属于追踪国外研究,改进已有成果的模仿式成就。我们往往强调循规蹈矩,人为地压制“出格”,在相当程度上抹杀了创新思维的画龙点睛之处。有人说,中国的科技人员在国内是条虫,在国外是条龙,虽则未免绝对和偏激,但的确切中时弊,令人深思。

我们要养成灵感思维,就必须开发右脑,开发大脑深层的思维能力。实际上,人在清醒状态下的思维,主要使用大脑皮层,其容量不到大脑总容量的10%,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人类大脑的绝大部分,包括深层次大脑及中心的松果体均未得到充分利用。而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直接与这部分大脑有关。灵感思维是三维立体式的思维,没有这种思维,也就没有突跃式思维,创新就会十分困难的,甚或根本不可能。爱国斯坦说得好:“就获取新思想而言,不存在逻辑方法或对过程的逻辑重建,任何重大发现都含有非理性的因素或创造性直觉。”

那么,灵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灵感,看似神秘,让人云遮雾罩,忽隐忽现。许多人苦苦以求,有的人坐等上门,终无所得。但是,灵感又不神秘,有时甚至伸手可及。

首先,灵感不会轻易降临,它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不经过艰苦的努力思维,是不可能使头脑有准备的。这股努力的劲头,应当不亚于单相思者对恋人的痴情,所谓“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灵感,其实是忘我创新的结晶。苯环结构的发现人凯库勒早已认识到苯由6个氢原子和6个碳原子组成,却画不出苯的分子结构图。他深深地被苯的分子结构迷住了,废寝忘食,高度专注。当时他觉得条件似乎完备,答案仿佛就在眼前,但仍无结果。就在他困顿迷惑之时,苍天不负苦心人,灵感终于光临他的大脑,他终于发现了结构图。由于他是在半睡眠状态中获得灵感的,所以,他声情恳切地发出号召:“让我们学会做梦吧!”

其次,灵感存在于潜意识思维之中。潜意识思维常常跨越或省略了常规的分析过程,直接地获得最终答案。高斯一语道破天机:“我已经获得了结果,但我还不知道怎么获得它。”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往往也有类似的体验,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突然之间有了答案,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很长时间都钻进了死胡同,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所以说,灵感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第三,要获得灵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逻辑思维。由于灵感常常与胡思乱想、异想天开混在一块,因此,在灵感闪光之后,就需要依靠抽象的逻辑思维去伪存真。不然,所谓的灵感火花依然呈现零散、片断状态,不可能有条理清晰的理论体系,也没有论证和说服的力量。

●掌握思考的方法论

谈到创新,人们很自然会提到机遇,所谓机不可失;也有人强调天赋,所谓天资聪颖;有人崇尚勤奋,因为“天才就是勤奋”;还有人归于外部环境,因为“桔生淮北则为枳”。真是不一而足。这些看法在一定的意义上讲有其合理性,但是,不可过多地予以张扬。试想,爱迪生做出了数以干计的发明,不可能都是机遇使然;华罗庚是一代数学名家,却只念完小学;古今中外,辛勤耕耘者不计其数,却依然有许多人劳而无功,抱憾终生;在同一环境下,比如激战犹酣的军事活动,有人得胜回朝,有人则一败涂地。显然,机遇、天资、勤奋、环境都不是创新思维的决定因素。仅靠常规思维的人不可能形成创新性思想。同样,仅靠已有的知识、理论、规范,也很难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产生新思想。

提出创新思想,必须创立新的科学方法。而创新性思维恰恰就并无定规,它仿佛行云流水,法无定法,诚如哥德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对创新思维而言,常青的思维方法从其本意上讲,应当是“法无定法”的,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能够找到无定法之法的。这里,介绍五种“无定法之法”。

一、相似联想

联想是形成科学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途径。有的广告语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这就是联想电脑的“要是没有联想,人类将会怎样”,其电视广告的背景是罗丹的著名雕塑作品《思想者》,真是绝妙的创意!所谓联想,就是由于某人或某事而想起其他相关的概念。如果被运用的概念之间保持距离,相互对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彼此格格不入,那就一定会激发幻想。在此情况下,幻想力图在概念之间建立某种相似关系。联想实际上是对头脑中已有的各种表象的一种重组,在思维中把割断了联系的、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重新联系起来,因而,这样的联想一旦产生,就必然形成幻想。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幻想是很有说服力的例证:苹果掉到自己头上之后,牛顿出奇地联想,月亮为什么不会坠落到地球上呢?这就是把地球上的物体与太空中的星体在思维中联想起来了,从而幻想出万有定律,这是牛顿万有引力概念及万有定律的萌芽。后来,这一幻想又发展成为万有引力定律假说。又经过一个半多世纪,随着海王星的发现,这一假说最终得到实践的验证,从而变成科学理论,即牛顿万有引力理论。

由于事物存在多种属性,不同事物中只要有一种属性相似或相同,我们就可能通过联想在它们间建立联系,做到“异中求同”,这样,有助于从不同事物中受到启发。做出创新成果。许多人认为创新很难,不知何处人手。其实,只要善于动脑筋,就能得到有益的启示,特别是碰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意外情况,更不要轻易放过它。比如,前文所引的古井贡酒与经销商“保值销售”的事例就是这样。古井贡酒从银行的保值储蓄中受到启发,又把本厂的贡酒销售与储蓄看似截然不同的东西联系起来进行联想,终获成功,创造了白酒行业的奇迹。所以,在创新过程中灵活地变换思考角度,运用相似联想不断地转换思路,发现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就能柳暗花明,转入佳境。

二、发散思维

如果说相似联想是“异中求同”,那么,发散思维则反其道而行之,重在求异。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后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并非高深莫测的,哥伦布竖鸡蛋的典故可能不少人都听说过。接通常的思维定势,谁也不能把椭圆形的鸡蛋竖起来、但哥伦布自有主张——打碎蛋壳不就能行吗?“打破蛋壳”就是求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