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创富大师成功之路
5668900000027

第27章 打造经典企业(2)

中国历来是政治经济学,政治家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还有政治的考虑。控制在国家手里的银行一直在操纵着市场,所以,生活在中国现实环境里的中国企业家必须有过硬的政治眼光。现在中国人看经济是否景气,基本上都是从银根的宽松来分析的。判断形势,政府看的是社会安定状态;企业看的是资金是否宽松;老百姓看的是工资发放得高低。企业形势、经济形势不佳,政府的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放宽银根,降低贷款和存款利率,刺激消费,增大流通,使企业能够回收商品货款,进而促进生产流通。资金吃紧是差不多所有企业叫苦的事,但银行却说货币发放充足,到底钱到哪里去了?国家统计数字工业生产持续增长,企业日子一天天难过,问题到底何在?

企业的资金保守点有2.3万亿,我国全民的储蓄也就是3.3万亿,为什么企业资金还那么紧?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怪现象。问题在于资金使用的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和投资走向不平衡。资本不是没有,也不是少,关键是投向偏差。另外,企业“公存”资金太大也是原因。那么,如何盘活它?资本资本,只有盘活才能够升值。前两年地产投资热、股市投资热压下的资金,有人形容,是一个北海,一个海南,压在地底下的人民币,便足以活埋掉世界上多少个财政部长。

盘活资金首先是要周转。简单地讲,一元钱,它周转一次,只能当一元钱用;周转两次,就能当两元钱用;周转三次,就能当二元钱用;而零周转,就等于没有钱用。盘活资本,首先要盘活资金的周转频率;再就是将资本盘活,变死钱为活钱。拿大多的企业来说,如何能让一个烂摊子活起来很重要。

企业首先要科学地完成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相互转换。当有形资产僵死时,要用无形资产去激活它,赋予资本新的内涵。就是说,只有软件才能激活硬件,但是,很多企业硬件僵死的时候,还用硬件去激活它,继续投资,结果是越陷越深。从原理上讲,没有盘不活的资本。盘活资本要从人入手,先盘活人,才能逐步地盘活资本。人,既是资本的创造者,又是资本的操作者,人不活,资本就不可能活。对资本必须有活的认识,资本的属性就是再产出,再流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的管理人员、策略和文化的扩容力,没有无形资产的驾驭。有形资产很快就会僵死。很多企业在完成企业有形资产的积累的同时,没有完成无形资产的积累,出现了严重的失调状态,这就是我们在资本方面交的学费。我们同时需要认识到有形的价值有限和无形的价值无限。

按照国际上资本运营的基本框架,资本运营是内部管理型战略与外部交易型战略的有效运作,使企业迅速实现产业规模化。对于中国的现状来说,尽快盘活国有企业存量资本已是当务之急。但中国社会基础的特殊性又要求我们不要照搬国外的现成模式,我必须在中国的现实基础上设计中国的资本运营战略框架。现在我国兴起的资本运营风潮,暴露出了许多误区:

一是存量资本与增量资本的误区。许多企业兼并行为只是靠增量资本的增多企图救活企业,结果越陷越深。因为亏损企业真正缺乏的并不是资金,而是管理。如果亏损企业仅仅是因为缺乏资金而僵死的话,那么,救活这些企业也太容易了。资金困乏是果,而不是因。所以,对于被兼并企业的改造首先是导入优秀的管理机制,当企业拥有运作资本进入良性状态的能力后,才可以注入资金。盘活资本存量是首要任务。

二是产品与品牌的误区。被兼并企业大多只有产品意识,没有名品意识,在没有导入品牌意识之前,仍按老的生产方式生产产品,按老的经营方式推销产品,都是错误的。

三是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误区。优势企业的品牌属于无形资产,用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是正确的途径。但是,被兼并企业往往急功近利地直接使用名牌商标,却未能把产品的质量体系、服务体系和品牌文化体系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于是出现了品牌的“透支”现象,导致品牌贬值。

四是地域规模与行业规模的误区。由于企业的兼并容易采用地域扩张的方法,对兼并后的企业仍采用以地域为单位的管理办法,形成新的“诸侯经济”,企业和企业之间既各自为战,又各自为政,与兼并之前没有本质区别。企业兼并之后的整合改造极为重要,需要对企业的生产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科技资源等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与重组,但很多并未实施这些工作。

五是内部管理型战略与外部交易型战略的误区。一些企业搞兼并只注重形式上的更名易帜,只注重形式上的大,而不注重对企业质量的改造,只注重外部交易型战略的实施,不注重内部管理型战略的协调发展,于是企业兼并战略的发展出现了失衡状态,资本运营随即天折等等。

在无形资本中,含量最高的是知识资本一一即智力资本。品牌作为无形资本的象征,它本身只是无形资本综合含量的一个表现方式,品牌资本中无疑要包括真正支撑着无形资本的生产科技和管理科学。

第二次创业的陷阱是,在完成基本的原始积累之后,我们不懂得资本经营的规律,资本经营已经是现代企业经营共同面临的问题。虽然我们提出了“二次创业”,但实际我们是在用原始经营的手段搞现代经营,仍用第一次创业的方法搞第二次创业,结果陷入绝境。第二次创业失败的原因就是缺乏对资本届性和无形资产的根本认识,仍用有形资本去驱动有形资本,结果走进怪圈。资本的特性在于不断地增值,不断地流动,这是经济的推动力,而我们往往把企业经营资本看成是不动产。钱会不会再生钱?在以前这是一个无需回答的问题,因为钱就是财富呀。现在我们却要打上一个问号。现在一个人面对100万资金是笑不起来的。

我们正面临一个资本转移和资本重新配置的时期,这是一个穷人转富、富人转穷的交替期。拥有一定资本的人,会因为不能驾驭资本而失去对资本的驾驭权,相反,另一部分人则会获得资本的驾驭权。

面对中国大规模的有形资本的僵死,我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无形资本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在此时此刻建立无形资本市场比有形资本市场更为迫切。有形资本僵死的真正原因是无形资本的困乏,但由于无形资本不能得到应有的量化,不能进入资本市场进行交易,因而造成了大量无形资本的流失和闲置。

4.迅速搞好市场环境下的品牌经营设计

●品牌无国界。品牌经营的设计无疑是一个全球的战略设计。

品牌经营拥有两个含义:一是溶于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全过程的品牌锻造;二是直接利用品牌的扩张力进行运作和经营。后者是一种虚拟扩张的方式。

中国已经进入品牌经营时代,但是我们更多的企业尚缺乏这方面的心理难备,因此一次次地陷于被动。第一,中国企业家对自己品牌的保护意识不强,品牌大量流失。中国的产品注定要进入国际性的竞争,但在我们的产品还没有走出国门之前,我们的商标早已被他人抢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出口商品在国外被抢断商标的已超过300家!如“同仁堂”、“狗不理”被日本抢注, “红塔山”、 “云烟”在菲律宾被抢注,“青岛啤酒”在美国被抢注……中国有150多个品牌被澳大利亚商人抢注,100多个品牌被日本商人抢注,48个品牌被印度尼西亚商人抢注,17个品牌被美国商人抢注……这一切令人触目惊心!

我们的孩子在走出家门之前已经被剥夺了姓名权!我们的产品在走出国门之前就被国外商人的品牌文化壁垒挡住了。

另一方面,国外品牌在中国长驱直入,而我们还铺上红地毯来欢迎。国外经济都是以品牌侵入的方式来攻占中国市场的,于是,在中国出现了一个个奇观: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的企业中,中国的工人生产着国际名牌产品,然后再付出数倍的代价,在市场上购买本来是自己生产的“名牌产品”。这是不是带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但是,品牌无国界。我们无法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品牌抵制运动。

张瑞敏提出:国门之内无名牌!

海尔集团设计了一条世界级品牌扩张战略:国外市场要声誉,国内市场要效益。海尔集团的产品采取先打国外市场,再打国内市场的方法,在国外把品牌打出去,在国内把效益打出去。现在看来海尔是成功的。

其实,何止海尔?进军世界名牌已经是所有中国企业家的使命。

品牌运营的另一种方法是“虚拟扩张”。国际上比较著名的例子就是耐克和可口可乐。耐克公司没有自己的工厂,却拥有世界名牌产品。他们在世界整体生产资源环境中,遴选最符合自己品牌的质量标难的生产商,按照自己的要求生产“耐克”产品。他们对我们最大的启发是企业定位的专业化,在这种结构中,最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和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资源结构的最优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过去的那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观念。海尔集团推出的“海尔探路者号”彩电也是一个例子,他们的方法是将原先的“西湖”彩电冠以“海尔牌”,结果市场效益可观。当然他们在将来也不会局限“西湖”的生产和技术,还会在更大的背景上优化生产结构。“可口可乐”是品牌运营中的经典案例,它的品牌效应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现在人们消费可口可乐饮料,实际都是在消费它的文化。可口可乐的文化含量已经超过了饮料本身,即便研制出一种比可口可乐更好的饮料,也代替不了可口可乐的地位,因为可口可乐的品牌已经成为产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口可乐的品牌统一了全球的区域性市场,也保护了区域性市场。我们无论喝到美国产的可口可乐还是喝到中国产的可口可乐,都不去怀疑它的品质。

品牌运营实际是按照全新市场观念、以市场规律为基础的全新经营方式,在运行中有两种方式:一是在企业内部专门设置品牌运营中心,独立行使品牌运营功能,掌握企业和产品品牌设计、知识产权、文化战略、市场战略和品牌扩张等环节,对划清企业运营功能,降低投资成本、市场成本、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贸易和技术壁垒的消除,生产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的一体化,使我们设计新的企业结构时,能够超越生产观念,能够按照品牌的要求设计生产,也设计生产成本和市场成本。二是成立独立的品牌运营公司,彻底摆脱对生产企业的依附性,完全从市场中优化生产资源配置,形成“有名牌产品而没有工厂”的企业,即“耐克”式的品牌运营公司。当然,品牌运营式的公司未必要打出“品牌运营”的招牌,我们在此提出“品牌运营公司”的概念,只是为了明晰企业的属性。

现在席卷全国的资本运营战略,主要是建立在以“资本”为纽带的组合基础上的,是通过优化资本结构、债权债务结构、利益主体结构和产品结构来形成新的经营结构和规模,对于实现“以大带小”、 “以强带弱”计划的有力措施。但是,资本运营也有其局限,这就是企业兼并的难度很大,企业改造的任务太重,资本改造的负担也太重。品牌运营规避了这些弱点。品牌运营将企业的结构简单化,直接利用生产资源进行产品结构的重组,具有操作上的便利性。比如,A企业是一个生产白酒的老企业,曾经有过辉煌。但现在由于种种原因,虽然还拥有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在打市场这一块并没有实力。B企业是一个很有经营实力和品牌运营能力的公司,完全有能力推出A企业的某一产品。A企业的优势是生产,是有好的产品, B企业的优势是长于市场运作,如何组合呢?如果采取常规的资本运营手段,B企业兼并了A企业,无疑要增加B企业的管理成本,更何况管理生产经营不是B企业强项,不符合优化的原则;如果按照一般的方式, B企业成为A企业的经销商,不利于B企业对其产品的大投入和长期投入。这时候,按照品牌运营公司的方式就比较好解决了: B企业实施虚拟扩张的战略,专门注册一个理想的白酒品牌,保证自己拥有固定的商标所有权。然后,与A公司协商,在A公司选择一个理想的产品,由A公司提供质量可靠、稳定的产品。A公司核算自己的生产管理成本和应得利润,按内部交易价提供给B公司, B公司按照市场运行的要求投入自己的市场费用(包括市场管理、广告、促销等),市场利润自然归B公司所有,双方各得其所。A公司不再承担市场风险,B公司降低了生产成本,发挥专业化运营的优势。B公司以法律手段保护了自己对某一品牌的经营权和受益权,完全可以大胆投入市场成本。A企业则按照B企业的定货量组织生产,用B公司的预付金采购材料,避免生产上的风险。产品的执行标准、文号和生产地址仍保留A企业的实际情况, B企业只保留自己这一品牌的经营权和受益权。当然,这里列举的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组合方式,在实际运营中当然还有多重交插与组合的方式。笔者在考察了南方诸多的V C D产品之后,发现了许多品牌运营的形式。许多V C D品牌是没有工厂的企业推出的,他们设计出自己产品方案,然后在生产资源市场中采集自己产品部件,并委托加工厂组装。品牌运营公司通过科学的市场分析确定产品的功能,设计出产品的生命周期,按照市场行情确定市场价格,再反推出生产成本。品牌公司成为市场机遇的发现者、产品性能的设计者、产品质量的把关者和产品市场的组织者,他们以品牌为基础发展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