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辩论与抢答知识全集
5670500000023

第23章 辩论之体——逻辑严谨、浑然天成(13)

钟:(迟疑)哦,我记起来了,是放了食品公司的广告,只是关于我公司的广告太多了,我一时记不清楚是不是那晚放的了。

问:那又错了。我去该电影院调查过,该电影院素来与你们食品公司没有任何联系,素来未放映过有关食品公司的广告,而当晚也不例外。我再问你,当晚放映了哪些预告片?

钟:我记不得了。……

主控律师这一连串精彩的诱问,使得钟伟舜的答话漏洞百出,这就为破获此案的真凶找到了关键的线索。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A被告企图将其强奸罪诡辩为通奸关系,以便逃脱惩罚。审讯中公诉人与被告A有这样一段问答:

问:你推门进B(被害人)家时,屋里可有灯?B在做什么?

A:有灯,B已睡了。

问:你在B的床前说了什么?

A:我说我是C(B的丈夫)。

问:为什么冒充C?

A:冒充C,好同B发生性关系。

问:为什么不讲你的名字?

A:讲我,怕她不愿意。

问:既是通奸,她怎么会不愿意?

A无言以对。

这也是通过巧妙的诱问,暴露了罪犯答话中的矛盾,从而以确凿的事实证实了罪犯的罪行。

(2)获取首肯的诱问

趁对立方尚未了解我方意图时,先提出一些使对方赞成的问题,待最后推出结论时,对方也只得首肯了,因为这个结论,都是使用前面那些对方赞成的问题作为前提和论据推导出来的。

卡耐基在《处世的艺术》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某厂总工程师认为某推销员出售的马达太热,怀疑其有质量问题,表示不再购买这种马达了。推销员巧妙地向总工程师提出诱问:

推销员:您这里一定有合乎电制品工会标准的马达吧?

总工:是的。

推销员:电制品工会一般规定马达的设计,其温度可高出室温72华氏度,是吗?

总工:是的。

推销员:工厂里的温度是多少?

总工:大概75华氏度左右。

推销员:假如工厂内的温度是75度,那么马达的温度可达75度加上72度,也就是147华氏度。假如您把手放进147度的水里是不是会烫伤呢?

总工:是的。

推销员:那么,是不是最好不要把您的手放在马达上呢?

总工:你说得一点儿也不错。

推销员的这一段巧妙的诱问,排除了马达烫手是质量问题的可能性,结果做成了销售马达的生意。

(3)复杂问语

复杂问语就是预设前提的问语,不论答者作出肯定或是否定的回答,都表现为已经承认问话中所预设的前提。这是请君入瓮式的问语。

比如有这样一句问话:

“听说你考试时不再作过弊了?”

倘若答“是”,那就是说现在考试时不作弊了,而承认“以前考试曾作过弊”这样一个预设的前提;倘若答“不是”,那么也就否定了“考试不作弊”,而承认“考试时还在作弊”。这种复杂问语中所埋伏下的前提,都是问话人所希望成立的,而对被问的人是不利的,这其实是一种诡辩术。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曾谈到:

有人问梅内德谟,他是否已经停止打他的父亲了?人们要想使他陷入困境,不管他的回答是“是”还是“否”,在这里都是危险的。如果说“是”,那么就是打过他,如果说“不是”,那么就是还在打他。梅内德谟回答道:“我既没有停止,也没有打过他。”这是一个两方面的回答。

黑格尔的分析很透彻,他指出要进行“两方面的回答”,这确实是揭穿这种诱问的有效方法。

4.巧问

问者问得非常巧妙,它可以封锁住其他回答的可能,只给回答者留下一种可能,即只能答出有利于问者,而不利于答者自己的那种答案。这样,问的人肯定处在主动的境地,而答者处在被动的境地。这样问者会稳操胜券,而答者往往败北。

有这样一则故事,很能说明这种巧问的奥妙:

有一个聪明的人在皇宫里做官,一天上朝时,他对众大臣说:“各位大人,我可以知道大家心里在想什么,不信的话,我可以和大家打赌。”众大臣虽然知道他足智多谋,但也都不相信他能完全猜透大家的内心活动,于是纷纷出钱和他打赌。一方面是想要赢他的钱,另一方面也是想让他在皇上面前出一出丑。大家又把此事禀奏皇上,皇上也挺感兴趣,想试试他的智慧,于是传旨,命打赌的双方都上殿一试。那个聪明人对众大臣说:“在座的诸位大人心里怎么想的,我都知道,我说出来你们看对不对。你们大家现在心里正在想着:‘我这一辈子始终都要效忠皇上,永远也不会背叛朝廷。’各位大人是不是这样想的?如果有哪位能指出我猜的不对,请立刻站出来。”众大臣听了,面面相觑,张口结舌,没有人敢站出来说他猜得不对,大家一致认为他确实能猜透人们的心思,大家都认输了。

这个聪明的官吏问得就很巧,大家只能按他规定的意思来回答。因为大家都知道,承认他猜对了,也只是输点钱而已,倘若否认他猜得不对,那就等于说自己不忠于皇上,要进行谋反,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呀。

(四)答的技巧

在口头辩论中,问是想控制对方,自己来掌握主动,以达到立论或驳论的成功。答是对问的回复,所以在口头辩论中研讨和运用答的技巧,就是要用答来冲破问的控制,摆脱问所设的圈套,使问的目的落空,设法变被动为主动,转危为安,从而陷问话方于被动,以达到利于己方立论或辩驳的目的。

答也有很多技巧。

1.仿答

仿照问话的方式来回答叫仿答。

一个人要砍掉自己院子当中的大树,友人劝阻。他解释说:“院子四方如口字,口中有木就是困,太不吉利了。”朋友答道:“那么院子四方如口字,口中有人,不是囚字吗?这是不是吉利呢?”这答话与问话的方式一样,都使用析字的方法,“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简洁明快地驳斥了对方的荒谬。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不拘小节,不修边幅,一次戴了一顶破旧的帽子,走在大街上,几个无聊的闲人嘲笑他:“喂,你脑袋上戴的那个东西是什么玩艺儿,能是帽子吗?”作家立即答道:“你帽子下面的那个东西是什么玩艺儿,能算是脑袋吗?”作家的回答,和问话方式完全相同,只是把“脑袋”和“帽子”这两个词调换了一下位置,以牙还牙,把对方的侮辱、奚落加倍回报给了他们,生动幽默,深刻有力,痛快淋漓,令人拍案叫绝。

2.曲答

指转弯抹角,迂回曲折地回答。这往往是在不能或不便直接回答时使用的方法。这种回答到最后常能使对立方自己找到答案,往往比答话人自己答出来还有力,让对立方说出己方要说的话来,这不就是己方的胜利吗?

且看这样一段对话:

“我想放弃我的工作。”一个年轻人对一个老年人说。

“很好,你有另一个工作了吗?”

“不,我想我不久会找到的。”

“那我真羡慕你呢!”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常想脱离现在我所从事的这个工作,可是我不能。请问你干嘛要脱离这个工作呢?”

“因为我们公司里的党派很多,一个职员除仰着经理的气息以外,他不能获得一个更好的位置,我们那位上司上星期辞了职,我本应升上去的,可是,并未!”

“干吗?”

“徇私呀!”

“可是你得知晓,这才是生活呢!商店老板把伙计当做商品对待——你以最贱的价钱购买它,而自己获取可能最大的利益,你觉得价钱不公道,于是便放弃了,是吗?对了,那么你知道我现在有什么感觉吗?”

“你想我抱憾是吗?”

“或许是的,不过要另找一个新工作,却非易事。我曾放弃过一个工作,然而直至三个月后,才找到另一个工作,而那新工作还不及那旧工作呢!”

“那么你在劝告我不要放弃,是吗?”

“不,我怎能劝告他人呢?我只知道自己及人们的一点儿经验罢了。”

“哦,我也许会遗憾的,然而一个人却必须要有自尊心的。”

“是的,我想这是对的。然而我非常尊敬那种能悬崖勒马的人。”

“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想,若你因不得升迁而几至辞职,那么这位经理决不会看出你的好处来的。若你仍旧不动声色,努力工作下去,假以时日,你定会被升迁的。”

这位老者劝告年轻人不要放弃工作,这种目的我们看得很清楚。但他却绕了一个大弯子,说了自己和别人经历过的各种事情与感受,使那年轻人自己去得出结论。这种曲答,委婉有理,给人以启迪,听者当然会因此而有所感悟,从而接受他的观点。

3.谬答

问者故意设谬刁难,回答便可以谬对谬。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可以使对立方无地自容,失去招架之功,自然要败下阵去。

有一则小笑话,可略见一斑:

有善辩者。有人问他:“腊月时,家人为蛇所伤,如何医治?”那人答曰:“取五月五日南墙下的雪涂之,即可痊愈。”人问:“五月哪里有雪?”答:“腊月何处来蛇?”

4.闪答

在口头辩论中,对一些不便回答、又不得不回答的提问,可以采用一种闪避的方式来回答,这就是闪答。闪答,可以答非所问,也可以故意转变话题。

美国前总统里根访问中国时,曾参观访问上海复旦大学,并与大学生们见面,有一位学生问里根:

“您上大学时,是不是就期望过能有一天成为美国的总统?”

里根总统对此感到出乎意料,耸耸肩膀慢慢地答道:

“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个球迷,可是我毕业时,美国大学生要有四分之一的人失业,所以我只想先有个工作。于是就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在好莱坞当了电影演员,这已经是50年以前的事了。我今天能当上美国总统,我认为早先学的专业帮了我的忙,体育锻炼帮了我的忙。当然,一个演员的素质也帮了我的忙。”

里根的答话,对原问题是闪避的,实际上是答非所问。但不能不说,由于里根的机敏,他确实很圆满地应付了大学生提出的难题。

相传,南齐太祖道成提出要与当时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比试书法。君臣各写了一幅楷书。太祖问王僧虔:“谁第一,谁第二?”王僧虔机智地答道:“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太祖听了,只好一笑。

太祖的问题,王僧虔很难回答,说太祖第一,自己不服气;说自己第一,又要得罪太祖。于是他便采用了闪答法。其实他的闪答是转换了论题,太祖问的是君臣两人的比较,而王僧虔的答话避开了这个关键之点,改成皇帝与皇帝比,臣子与臣子比。这样既维护了皇帝的尊严,又不失自尊。

5.引申

即在答话中归谬,将问话含有错误的判断加以合理引申,而显示出其荒谬性,也就否定了对立方的问话。

传说在中世纪,某国的君主派了一位年轻的军事统帅,去向罗马教皇祝贺即位典礼。教皇一见来使很年轻,便面露不悦之色,挖苦地问:“难道贵国人才不济,为什么派没有胡须的人来充当使者?”这位年轻的使臣答道:“倘若我王懂得一个人的德才高下是取决于他的胡子长短的话,那么他就会委派一只山羊来恭聆高论了。”年轻的使臣运用引申法,含蓄而有力地驳斥了教皇,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使得教皇无话可说。

在口头辩论的一问一答中,运用引申归谬法,否定和反驳对立方的含有错误的问话,是具有强大的攻击力量的。由于面对面的问答,时间很短,问与答必须连接紧密,这就需要辩者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迅速地分析、判断对立方问话当中的逻辑错误,立即确定归谬的途径和引申出荒谬结论,这样才能在答话中取得好的效果。

6.巧答

针对对立方的提问,选择一个非常巧妙的角度来进行回答,就叫巧答。这种巧妙角度的答话,往往都是和问话形成因果关系的,要么把问话当成因,答话是它的果;要么把问话当做果,答话追溯它的因。当然这种奇妙的角度应是有利于己方而不利于对方的。

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为了羞辱晏子,故意问:“你们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答:“挥袖可以遮蔽太阳,呵气可以结成彩云,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又问:“那么,为什么派你来出使我们楚国呢?”晏子答道:“我们齐国有个规矩,贤者出使贤王,不肖者出使不肖王,我最不肖,所以才出使楚国。”

在这个例子中,晏子把自己的答话作为因,楚王的问话就成了果,这样便构成了巧答中的因果关系,使得楚王反受其辱。

俄罗斯著名作家克雷洛夫长得很黑,一次在公园里散步,几个小无赖讥笑他:“快来看啊!为什么飘过来一朵乌云?”这位作家立即答道:“怪不得,癞蛤蟆都叫唤起来了呢!”

此例中,作家把自己的答话当做果,而对立方的问话就成了因,这样也构成了巧答中的因果关系。

除上述两种情况外,还有一种巧答,虽然也表现为问答问的因果关系,但情况比较复杂,问和答的自身都包含着一种因果关系,答者是用答话中具有因果关系的内容,去反驳和否定问话中具有因果关系的内容。

例如,在1926年,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刘海粟在上海创办的美术专科学校,增设学生画裸体人像的素描课程,这是对中国封建礼教的陈规陋俗的勇敢挑战,当然触怒了那些封建卫道士们,当时的上海县长危道丰下令关闭美专,通缉刘海粟,对艺术大师进行迫害。但是由于上海报刊的舆论压力,再加上法国总领事的抵制,此事未能得逞。上海县长危道丰觉得有失脸面,依仗北洋军阀的权势,就向上海法院起诉,状告刘海粟侮辱长官,上海法院以为因此起诉不太合适,不予受理,但同时却授意危道丰改以侮辱个人人格为由起诉,并且要求赔偿损失。危道丰照此办理,法院受理此诉讼案,开庭审判,指控刘海粟犯有侮辱诽谤危道丰人格罪,其理由是刘海粟骂危道丰是狼狈为奸。狼和狈都是兽类,这两个字又都是“犭”旁,足见刘海粟犯了侮辱人格罪。刘海粟当堂反驳:“不对,兽名对人并无侮辱的含义。比如许多人家因为爱其子女,男孩取名‘家驹’,女孩取名‘阿凤’,诸如此类,不一而足。驹是兽,凤是禽,以禽兽为名,可知并无侮辱之意。请问,谁肯自己侮辱自己心爱的子女,非但不是侮辱,而且还是爱称。又如麒麟童,是自己起的名字,麒麟同样是兽,难道他自己侮辱自己吗?”这一反驳,使法庭和危道丰都张口结舌,只得草草收场。

刘海粟的答话中包含着因果关系,以禽兽取名,并非侮辱,而是爱称,反驳了问话中的使用带有“巧”旁的兽类,就是侮辱人格的因果判断。这种巧答,较之前两种,情况就复杂多了,因而更需有缜密的思维。

7.趣答

问的本身带有戏谑的性质,答得也风趣,显得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从中也可看出问、答的机智灵巧。

有一则关于清代著名才子纪昀的笑话:

纪昀55岁时,擢升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并兼礼部侍郎,他的莫逆好友王尚书设宴庆贺,席间还有一位御史作陪,正当推杯换盏,酒酣身热之时,忽见一只家犬徘徊门外,等候觅食残羹剩饭。

御史见此,灵机一动,故意一指厅外,佯问纪昀:“你看那是狼(谐‘侍郎’)还是狗?”

纪昀一听,明白其意,随即应道:“是狗!”

王尚书插问:“何以知道是狗?”

纪昀慢条斯理地解释道:“狼与狗之不同有二,一是看它的尾巴,下垂为狼,上竖(谐‘尚书’)是狗!”

此语一出,引得哄堂大笑。王尚书被骂得面红耳赤,无言以对。御史在旁幸灾乐祸:“你倒捡了便宜,我本来问是狼是狗,却原来尾巴上竖是狗!”言毕放声大笑。

纪昀又说:“且慢,我的话还没说完。二是看它吃的东西,大家知道,狼是非肉不食,狗则遇肉吃肉,遇屎(谐‘御史’)吃屎。”

话刚落音,又爆发了笑声。这回御史大人也面红耳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