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辩论与抢答知识全集
5670500000037

第37章 辩论之法——“秀外”(7)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过,语言“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这句话并不十分全面,因为锤的打击在一定条件下也是需要的。但是,就辩论和对话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或在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说服对方,达成协议,完成思想交流,情感沟通。因而,辩论的语气声调既需要波涛汹涌,也需要浪花潺潺;既需要雷鸣电闪,也需要和风细雨,从语言和声调的角度来看,在辩论、对话、交谈中,确实有的人只要开口,就显得委婉动听,自然和谐。听这样的言谈,就好象领略诗篇,欣赏音乐;但是确实也有这样的人,讲起话来不但不能给入以美的享受,而且象噪音一样令人生厌,有的人讲话令人百听不厌,余音绕墚,回味不绝;但也有的人讲起话来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只想逃跑。

所谓语言美,当然包括语音、声调之美。语音,声调的美,使动听的语言锦上添花,恰如歌词谱上了乐曲,语音、声调不美,本来优美的语言也会黯然失色,不是乐曲的音符,而是“噪音”的素材。

对于这些“噪音”的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不是从谈话与辩论的内容和对方的心理出发,而是时刻不忘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装腔作势,在语气声调上不忘“高”人一等。这种腔调实际上有一种潜意识的拙劣模仿——模仿上等人、大干部、教育人者等。这种语音声调的弦外之音是时刻提醒对方:你不如我,我比你强,你应该听我的。因而失掉了应有的自然与和谐。

2.声音过大,重音过多,实际上是虚张声势的吵架似的声调。不是以语言、逻辑和音色的感染力,而是以音量和语气的强硬来压服对方,因而失掉了声调与语言逻辑的和谐,失掉了声调与气氛环境的和谐,一味咋咋呼呼,吼声震天,而不是自然委婉。

3.在思想内容和语言、词汇本身缺乏幽默感的情况下,过多地使用扬声、上声,意在挑逗,形成油腔滑调。这种不自然也是因为失掉了语言内容与声调之间的和谐。

4.过于沉闷、滞塞,拉大拖控,间隔过长,半天吐不出一个字,老牛拉车,浪费时间。

5.把声调过多地运用于毫无意义的赞词、虚词、杂音。有的人鼻子总是一哼一哼的,好象喉咙很不畅通;或者是每句开头或结尾常用一个拖长的声音,拖泥带水,杂乱不清。

6.语调模式化、单一化,千篇一律,机械雷同。

灵活应变能力训练

辩论场上形势可谓瞬息万变,随时都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这不仅是对辩手口才的考验,同时对辩手的反应能力也有着很高的要求。一个出色的辩手同时需要飞扬的文采、流利的表达和良好的反应能力。

为了时时控制和掌握场上的局势,充分阐述己方观点,有力反驳对方观点、论据,对对方的质疑和进攻实现有力的反击,灵活应变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辩论与演讲不同,演讲是将自己的观点进行完整、优美的阐述,虽需要有清晰的逻辑和完整的推理,但是不需更多地考虑其他的随机临时的因素,更不需对即时的问题做更多的讨论,只要预先将必需的准备工作做得尽量充分,那么在场上就不需要做任何修改,只要积极调动自己的情绪和热情,尽量将内容生动形象有感情地表达出来就行了。场上主要工作是尽量调动情感,将准备的材料演绎出来,对临场的反应能力要求不是太高。而辩论则不同,不论何种比赛或是何种形式的辩论都一定有自由辩论或攻辩,或其他形式的正面交锋,观点与观点、例子与例子之间的直接的论辩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在陈词环节上,也少不了临场的应变。

除正方一辩陈词或在其他形式的辩论中的第一个发言(是在其之前没有其他观点提出)外,其他陈词前都有一种或几种观点已经提出来了,而且其他的观点必然在某些方面与你所要讲述的观点有一定的矛盾,或是根本对立。也就是说在听你阐述观点的时候,听众的脑子里已经有了其他的观点,也许是对方刚才提出的论点,也许是观众自己形成的一种观点。那就需要在提出自己观点的同时,指出对方观点中与本方观点矛盾的地方,针对双方的分歧找出对方论点中存在的问题。比如,逻辑中的前后矛盾、观点上的以偏盖全、事例上的与事实不符,以及偷换概念、机械类比、假设错误等等。如果你能在陈词中或陈词之前准确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并以简短的语言予以回击,将十分有利于自己观点的确立,并给听众及评委留下很好的印象。

一种观点的确立需要破立结合,有立也得有破,必须针对关键性问题展开论辩,驳倒对方,确立自己所持观点的正确性。而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一步是能够敏锐地、快速地、及时地对某种论点、论据,某种观点或某种变化作出反应或判断的能力。许多问题并不是想不明白,许多的错误也并不是发现不了,但常常因反应不够快而错过了最佳时机。比如说现在对方提出一种推理,你听完以后马上觉得存在问题,但就是想不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只好单凭直觉站起来反驳一通,不得要领。而对方因为对已方的观点预先有着充分的准备和长时间的思考,只要简单几句话,就可以挫败你目的不明、软弱无力的进攻,或许还会对你进行一番指责,这对你方将是非常不利的。也许过了一会,你恍然大悟,发现“原来问题是出在这里”时,刚才的战役很有可能已经告一段落了,这时即使你针对刚才的问题提出有力的说法,也很难挽回已造成的劣势。所以,你一定要具有相当的快速反应能力,争取尽快在第一时间抓住问题的关键,迅速组织语言给对方以有力反驳。这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有效的。

也许这种快速反应能力对于一般人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一个训练有素的辩手来说应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掌握之。

快速反应有一个很大的难点,那就是如何快速转变头脑?所谓快速反应必须是产生有效的、新的、及时的、建设性的观点或论证。而在辩场上情况瞬息万变,而突发状况的产生令你必须面对许多新的问题,这就使你必须能及时地转变思维,跳出旧的方式随时以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是转变思维角度和思维模式。

但人们头脑转变常发生困难,其第一个原因,就是人类对缓慢变化的适应力不够。我们周围的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而人们对快速变化的觉察能力要大大高于对缓慢变化的觉察能力。将青蛙放入开水里和将青蛙放人冷水里将水烧开的例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其实这样的问题在人类身上同样仔在,甚至比动物更明显。

在人类身心两方面的力学结构中,到了某一阶段,会自然地、无意识地适应某种缓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现象有时是人类适应能力的体现,有时却会导致负面的(甚至是致命的)影向。

比如说瓦斯气中毒的例子。一开始,环境是缓慢变化的,空气中瓦斯的含量是缓慢但持续升高的,但是室内的人却丝毫没有反应,这是因为人的嗅觉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同样,人的大脑也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有时是好的,可是在有些情况下却给人的反应带来了不便。在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多湖辉(日本)的《拓展思维妙法》中有这样一个例子,首先看看下面的表格,试着解决以下的问题:

〖〗AB〖〗X〖〗5升和7升〖〗用升量8升〖〗6升和8升〖〗用升量10升〖〗7升和9升〖〗用升量12升〖〗8升和10升〖〗用升量14升〖〗9升和13升〖〗用升量18升〖〗10升和14升〖〗用升量16升

这是古典的升斗问题:

即用A与B两种容器(其他容器一概不用)把X所示的分量取出。自己记一下时,看看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结果如何?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五题。当解答到该题时,应使用与1~4不同的方法解答。

从1~4题非常简单,即把A斗的水倒入B斗两次,结果在A斗会剩下C升的水,把这C升移到B斗中(原B斗中的水倒掉),再将水注满A斗,加起来即可得到所需的X公升水了。

可问题5与此无关,只要在A斗中倒两次水就可以了。

您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其实,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原因是思维方式落入陈套,形成习惯。

在辩论场上,对方会以一种看似你方可以接受的观点开头,慢慢地将问题引向他们的阵地,这时如果你没有提早发现,你就会落入一种非常被动的局面。

阻碍头脑转变的另外一个主要因素是认识因素,即视野狭隘。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看看下图,你先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关系?

其实,它就是由通称北斗七星的七颗星任意连接而成的一个形状。读者可能已经意识到,不一定要把七颗星看成如图中的勺子状,可以随意将七颗星用直线联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可惜,要想把北斗七星看成各种自由的形状并不容易,因为受“接近的因素”格斯塔法则(Gestaih)影响,凡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把它看成“勺子”,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为北斗七星的排列,无论谁都会从一颗星向最接近的星星假设一条连线,结果看起来就成了“勺子”型。

如这个例子一般,我们在认识环境时,也都会采取一种接近自然的认识方式来为其定位,虽然实际上它可能会有所偏差,然而准也不会说它是错误的。而正是这种观念阻碍了我们头脑的转变。因此,必须冲破传统的观念,才可能拓展新的构想。目前我们就是要像找出北斗七星新形状那样,使构想产生根本性的转变。

在辩论场上,有许多我们习惯地认为正确的、看似合理的假设,比如说:人的行为理性化假设,或是人的选择理性化假设,这些假设用某种语言说出来,听上去是很合理的,比如说:“如果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已是弊大于利的,那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自讨苦吃选择了它呢?”其实,人的选择并非都是理性的,更并非所有的人都是理性地作选择,例如按照理性的角度考虑,战争是对人类本身的灾难,然而,战争却都是人选择的结果。人选择理性化的假设是并不成立的。

面对这些平时人们不做太多思考就得出的结论,必须由一种突破传统观念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这样的能力养成,需要建立在平时的勤思考、细观察上。

在思维方式上也有一定技巧,一般有以下几点:

1.对问题本身提出质疑;

2.即便是最普通的事也要问个为什么;

3.把量的问题试着转变成质的问题;

4.扩大问题的时间与空间,再加以思考;

5.将眼前的具体问题抽象化;

6.不要等待灵感,要收集资料加以分析;

7.依照现场的情况来考虑问题。

训练一个人的快速反应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方法都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一些合适的训练方法。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简单的但非常有效的方法——碰碰辩。

这是一种类似游戏的训练方法,所需人数从4人到8人、10人均可。具体的训练方式是这样的,将人分成两边,人数均等或基本相等,然后大家确定一个题目,什么题目都可以,只要双方有的可辩就行,可以是严肃的政治问题,也可以是轻松的生活问题。发言时间可以事先进行规定,如每次发言不得超过30秒或不得超过1分钟。一方先发言,然后双方交替发言,可以是陈述自己观点,也可以是反驳对方观点。总体时间可以事先约定也可以自行控制。在具体的辩论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自行设计一些规则。例如:当一方的一位辩手发言过后可以指定另一方的某位辩手回答问题。

这种训练方式很简便,两个人进行训练也会有好的效果,而且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将训练方法稍作改动,还可以收到许多其他的效果。例如:将两个人的距离拉得较远。这样可以同时对发声进行训练等等。进行这种训练并不需要选择多么高深的题目,下面这些例题都是很好的素材:

1.男人比女人更累还是女人比男人更累;

2.早上起床晨练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3.×××是一位好同志或×××不是一名好同志;

4.瘦比胖好,胖比瘦好;

5.中餐比西餐好吃,西餐比中餐好吃;

6.胖男生更美还是瘦男生更美;

7.晴天比阴天好还是阴天比晴天好。

大家不难发现,这里所列举的这些题目大多没什么现实意义,或是有些根本就是胡搅蛮缠,恰恰就是因为这些题目没有什么艰深的理论,也不存在什么复杂的推理,双方都可以以很快的速度进行,一来一往速度很快,能充分地锻炼一个人的快速反应能力。

另外,对于这样的日常生活的话题,本无太多道理可言,双方争论起来就更需要时刻注意保持自己的观点和论据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必须能自圆其说。

这种训练初期可有很多人进行,这样可以有较多的考虑和反应时间。待有一定的基础以后,可以进行一对一的训练,两个人单独对阵,轮流发言,对个人的反应速度有较高的要求。到了一定阶段还可以进行一对多的训练,这是一种提高的训练,要求单人的一方有较高的水平,而另一方的水平也最好与之大体相当,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一个人面对着三个甚至是四个对手的轮番轰炸,即连续的质询和反驳,不仅对辩手的反应能力是一种锻炼,也是对辩手心理素质的一种锻炼和测试。

机智反应能力

当我们形容一个武林高手出招的时候,会说他“快、准、狠”。也就是说不仅要快,还要准。快刀是厉害,但是如果不准,当你在对方的身上砍下七八十刀后,他自然也会因失血过多而死,但你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你不仅快而且准,就可以一招制敌,省时省力。

其实在生活中,在你的周围就存在许许多多的一语中的、一刀见血的例子。比如说: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在他的自传里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次李先生在某所大学里做讲座,接受学生的提问,问题都是写在纸条上面递上来的,有一位学生恶作剧地在纸条上写了“王八蛋”三个字,李敖先生看了并不生气,反而笑着说:“别的同学都是只提了问题,没有写名字,而这位同学却只写了名字没有提问题。”

这样一个机智的反应既化解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又使恶作剧的同学得到了一个小小的教训,而且不失大家风度,堪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