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辩论与抢答知识全集
5670500000074

第74章 益智游戏(4)

点:指派,尤指皇帝指派;

简:任命;

补:任命补缺,多指照例补缺;

进:主要指高级官员的升任;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职;

赠:对官员的先世或已死官员授予职称,封衔。

我国古代常识中的“三六九"

三秦:“城阙辅三秦。”三秦指关中(今陕西漳关以西)地区,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三区,分封秦朝的三个降将,因此关中也称“三秦”。

三辅:“衡善少属文,游于三辅”(范晔《张衡传》)。汉朝以金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这三个地区在西安附近。

三公:秦始皇建立的新官制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助丞相处理政事;太尉,掌管全国军事。

三老:“数日,召令三老、豪杰皆来会计事”(司马迁《陈涉世家》)。三老是秦朝乡设的掌管教化的官。

三省:唐时有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六艺:既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六部:唐时官制。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部。

九州:古时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后来九州泛指中国。

九卿:古代中央政府九个重要官职。秦朝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宫、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九府:“官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司马迁《货殖列传序》)。周代掌管钱币的九神官:太府、玉府、内府、外府、皇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

我国古代文明之“四”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有不少恰为四项:

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儒家四德:孝、悌、忠、信。

书法四体:真、草、隶、篆。

文房四宝:宣纸、湖笔、徽墨、端砚。

四大学院:湖南岳麓书院、石鼓书院、江西白鹿书院、河南应天府书院。

四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南京。

四大名亭:安徽滁县的醉翁亭、北京南郊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浙江杭州西湖的湖心亭。

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四大古典戏剧:《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四大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我国风景之“四”

四大佛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嵋山、山西五台山。

川中四绝:夔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

雁荡山四绝:飞瀑、奇峰、怪石、幽洞。

崂山四趣:水、鱼、石、树。

苏州四大园林:宋代沧浪亭、元代狮子林,明代拙政园、清代留园。

四大藏书阁:北京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五”

五经:《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

春秋五传:《左氏传》、《公羊传》、《毂梁传》、《邹氏传》、《夫氏传》。

《史记》五体:本纪、表、书、列传、世家。

史书五类:正史、杂史、别史、野史、稗史。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宋代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刑:墨、劓、荆、宫、大辟。

五谷:稻、黍、稷、麦、豆。

五味:甜、酸、苦、辣、咸。

五音:宫、角、商、徵、羽。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北京五园:颐和园、静明园、静宜园、圆明园,畅春园。

中国文化史上的“六”

竹溪六逸:唐代诗人,曾同隐居于山东徂徕山竹溪。李白、孔巢父(?~784年)、韩准(一作韩沔)(不详)、裴政(不详)、张叔明(不详)、陶沔(不详)。

苏门六君子:北宋文学家,均出于苏轼门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来、陈师道、李麠(1059~1109年)。

元六家:元代画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赵孟頫、高克恭(1248~1310年)。

清六家:清初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军、王原祁、吴历(1632~1718年)、恽寿平(1633~1690年)。

浙西六家:清代乾隆年间文学家。厉鹗(1692~1752年)、严道成(1694年~?)、钱载(1708~1793年)、王又曾(1706~1762年)、袁枚、吴锡麒(1746~1818年)。

生活与由来

是不是有了高层建筑后才有电梯

现在大城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一座二三十层的大楼上,上上下下没有电梯是不堪设想的。美术片《不高兴和没头脑》中,“没头脑”设计建造的高楼没有电梯,小朋友们要到顶层看戏,得带着行李,像登山运动员那样爬呀爬的,几天也登不上顶峰。这个故事很有趣,讽刺不动脑筋的“没头脑”害苦了人。

那么电梯,是不是有了高层建筑才出现的?电梯的构思是不是有了电才出现的呢?不是的。原始的电梯,是人力升降器,现代电梯只是用电力发动的升降器。因此查考电梯的由来,不是一、两百年,而是有1700多年历史了。

据记载,早在古罗马尼禄王朝(公元54~68年),就有了升降器。尼禄是个暴君,常常让角力士和野兽搏斗,他在高处看着作乐。考古学家在科洛西姆斗兽场发现一个壁坑,看来这里曾经安装过升降器,用它从地下把角斗士和野兽运送到角斗场上去。据一位历史学家说,这种升降器是用绳子吊拉着本板往上升,要用16个奴隶来启动。发明这种升降器的人是一名古罗马远征军战士,他是在东方看到过这种装置,受到启发的。

到18世纪中期在俄国皇村和莫斯科近郊的库科沃庄园里,建造了俄国第一批载客升降机。而在1793年,库利宾在冬宫安装了一架升降器,这是当时最时髦的玩艺儿了。

1880年德国制成的第一部电梯,是用电动机带动钢索系统的乘坐箱。这种电梯,在我国旧式建筑中还能看到。

19世纪末叶,汉堡制造一部罐笼式电梯。它是由几个乘坐箱组成,各个乘坐箱,向一个方向运动,不停止运行,到了那层楼乘客就自动进出,因为它的速度不快,每秒钟只升高25~30厘米,乘客可以从容地离开或搭乘。

现代电梯越造越精巧了,捷克斯洛伐克已经制成了用压缩空气开动的电梯,它在乘坐箱下面装一条可以伸缩的管子,好似收音机上的拉杆天线;大功率的压气机,把空气压入管子,管子就顶着乘坐箱升起,下降时就将管中空气挤出。这种电梯,经济而可靠。

现在更有一些电梯的新型结构,譬如用一些滚轮做成的特殊螺旋,用电动机来发动,像无轨电车那样,能在任何角度升降,速度达每分钟18米,载重量是半吨。

除了直升直降的电梯,更有梯阶型电梯。城市里还将有电动人行道,这可以称作躺倒在马路上的电梯了。

涮羊肉始于哪位皇帝

“涮”字的本意是用手(或用工具)握牢东西,在水中来回摇动冲洗之意。与“刷”不同的地方是不用东西擦洗,只用水冲涤,如“筷子脏了,在水盆里涮涮吧”。

“涮”字变成一种煮食吃法,始于元朝元世祖忽必烈。

有一年,忽必烈率军南下征战,当然,很难吃上一顿可口好饭,在战斗间歇中他想起了家乡炖羊肉,令下属赶快做来解馋。伙夫们不敢怠慢,立即杀羊切肉,烧火炖肉。但是敌人突然来犯,忽必烈来不及吃炖羊肉,饥肠辘辘跑进厨房,伙夫连忙快速切了几片羊肉,用筷子夹起肉片在锅中像冲洗般一涮,马上将汤熟的羊肉撒些葱姜油盐递给大王,忽必烈三两下吃完了肉片,飞奔战场,迅速将敌人消灭了。这时他才回味刚刚吃的速煮肉片实在美妙!立刻让厨师再做那不烧不烤不炒不炖的美味羊肉,犒赏三军。大家问这美食名字,忽必烈道:“就叫它测羊肉吧!”

火锅始创于哪个朝代

火锅,金属或陶瓷制成的用具,锅中央有炉,置炭火,使菜保持相当热度,或使锅中的汤经常沸腾,把肉片或蔬菜等放在锅里,随煮随吃。

火锅始创于公元5世纪,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据《北史》记载,我国古代有一个称为“獠”的少数民族,“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日:铜镕(读cuan)。且薄且轻,易于熟食。”这是我国关于火锅的最早记载。

由于这种锅食法独特,猪、羊、鸡、鱼及各类蔬菜均可入锅,所以一传入中原地区,深受人们欢迎。在唐朝时火锅在民间已广泛食用,但当时的火锅多用陶瓷制成。白居易有诗赞美火锅在严冬雪天给人带来的暖融融的感觉:“绿螳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所以,唐时又称火锅为“暖锅”。

到元、明、清时代,人们对火锅更是另眼看待,这一民间风味走上了宫廷宴席。传说清朝的康熙皇帝,有一次到现在的吉林一带私访,一位庄户人家请他吃饭。康熙看见炕头上放着一个炭火盆,在炭火上放着一个铜勺,勺内放有猪肉、蘑菇、白菜,嘟嘟地沸腾着,香味四溢。主人拿来酒筷说,没什么好吃的,将就着吃吧。康熙吃得很香,问道:“这么好吃,唤作何名?”主人随口答道:“炭火锅。”康熙回京后,对此念念不忘,叫御膳房给他做炭火锅吃,御膳房经过多次效仿,才做出我们现在这样的火锅。

剪刀是中国人的发明吗

剪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剪刀的使用,在我国有上千年的历史。《尔雅》曾记载:“剂、剪,齐也。”晋郭璞注:“南方人呼剪刀为剂刀。”由此可见,至少在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发明并使用剪刀了。那时候的剪刀从考古材料中可以看到,和我们现在的不一样。1953年在河南洛阳市烧沟西汉墓中出土了四把铁剪刀,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剪刀。它们中间没有轴眼,也没支轴,只是将一根铁条的两端锤成刀状,弯曲而成。二刀直背直刃,前端成尖锋,刀后两股交叉,尾部弯曲成一环,很像一个“8”字。其中一把通长21.1厘米,刃长10厘米。这种剪刀支点在最后部,使用时依靠钢铁的弹性,一按一张,类似镊子。这种剪刀,当时又称交刀。

剪刀的形状究竟什么时候改制成现在这个样子呢?考古学家曾于1953年在湖南长沙市郊发掘了一座属五代十国时期(907~960)的墓葬,墓中出土了一把铁剪刀,形状已很类似现在的剪刀了。剪刀两股分离,一刀刃与把之间,打有轴眼,并铆有穿钉作支轴,将支点从后端移到了刀刃与把之间。这说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剪刀形状就有了变化。这种新型的剪刀使用起来非常省力、方便,是当时制剪技术上的一大进步。现在我们使用的剪刀,基本上仍沿用于这种形制。

到了明、清,全国各地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每家铁匠铺几乎都可以生产剪刀,尤其是杭州张小泉制造的剪刀,享有很高的声誉,历三百余年而不衰。据史书记载,张小泉剪刀的创始人叫张思家,是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安徽歙县人,世代以制剪为生。传至张思家这一代,张记剪刀已在苏、皖境内小有名气了。康熙二年(1663年)他因避难,举家迁居杭州,在当时最繁华的市中心大井巷口搭棚设炉,挂出“张大隆剪刀店”的招牌。他苦心琢磨,博采众家之长,把钢镶嵌在刀刃上锻打,首创了“镶钢法”。又用江苏镇江特产的泥砖细磨,使剪刀刃口锋利无比,深受人们的欢迎。张思家去世后,其子张小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制剪工艺,使剪刀从式样、品种到锋利度又有了显著提高,产品质量更佳,很快就驰名全国。由于张记剪刀声誉高,销路好,不少人冒名开店,一下出现了许多“张大隆剪刀店”。为此,张小泉改店名为“张小泉剪刀店”,以区别于众多的冒牌货,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旗袍是哪个民族的发明

旗袍本来是满族服装,由于女式旗袍妇女穿上显得苗条秀美,因此便成为我国各族妇女普遍喜爱的一种民族服装了,并且在国际上也享有盛名。这样优美的服装是怎样来的呢?

传说,很久以前镜白湖畔有个渔家姑娘,叫黑妞儿,不仅长得俊俏,而且心灵手巧。那时候,满族妇女都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黑妞儿经常在江边打鱼,树棵子挂挂扯扯,很不方便。于是,她自己动手剪裁了一种连衣带裙的多扣袢长衫。这种长衫两侧开叉,下河捕鱼时可将衣襟撩起系在腰间,平时扣袢一直扣到腿弯儿,当裙子用,既合体又省布。

后来,黑妞儿被选进了皇宫,被封为黑娘娘。在宫廷里,黑娘娘见宫廷服装“山河地理裙”又肥又长,在地上拖拉半截,脚踩、鞋登的,觉得太可惜,于是她就动手把这裙子剪开,改制成她从前穿的那种连衣带裙多扣袢的长衫。谁知这一改却给她招来了杀身之祸。本来就很忌妒她的娘娘、妃子们见她铰了裙子,就一齐上殿在皇帝面前告她的状,说黑娘娘剪开一筒山河地理裙,是有意剪断我主一统江山。皇帝听了便叫来黑娘娘责问,黑娘娘据理力争,被恼羞成怒的皇帝一脚踢中后心,死在皇宫。

关东人民听说黑娘娘死了,大哭了3天。旗人家的妇女,为了纪念黑娘娘,都穿起她剪裁的那种长衫。后来,这种长衫就被称为“旗袍”了。

风衣是从英国流行开来的吗

风衣这种服装式样由来已久。早先它是英国部队士兵防风避雨用的外衣,领型可以关闭,也可以打开,当时,人们把这种领口称为“拿破仑”领。其式样是前门双排扣,有前后过肩和腰带,仅限于男子穿用,后来,这种式样流行于民问,发展到男女老幼都爱穿的日常生活服装。

雨衣是哪国人最早穿起来的

1833年,苏格兰橡胶工人麦金道斯因经济拮据,买不起雨伞,每逢雨天只好冒雨回家。有一天,他不小心将橡胶汁沾到衣裤上,怎么也擦洗不掉,只好穿这件脏衣服上下班。他无意中发现这件衣服沾橡胶汁的地方有防水作用,于是,他干脆将橡胶汁涂满整件衣服。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胶布雨衣。后来,他的发明从苏格兰流传到世界各国。至今,英语中仍将雨衣称为麦金道斯。

帽子是怎么来的

帽子,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然而,最初人们使用帽子并不是为了保暖和防护,而是作为一种装饰品。帽子在我国很早就发明了,成语“冠冕堂皇”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冠”,并不像今天的帽子把头顶全部盖住,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两旁用丝带在领下打结固定。古代的男子20岁开始戴冠,戴冠时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的开始。在汉朝,冠分10多种,供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冕”出现比“冠”更早,这种“冕”前低后高,表示恭敬,前面用丝线垂面,使目不斜视,两旁用丝线遮耳,表示不听谗言,这种“冕”是帝王专用的,皇子细承皇位,才能加“冕”。古代劳动人,民则戴头巾。据载:“巾佩幅。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可见,头巾本来是劳动时擦汗的布,后被当做帽子裹在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