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商战
5673500000022

第22章 商战之术(10)

“我们给多少年轻人提供了机会,正因为有理想才使我们创造奇迹!当然,我们也是一个非常务实的公司,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让企业出结果的文化。这同样是对战略最有力的支撑。商业模式越简单就越能说服别人支持你,‘对的’商业模式帮助顺驰度过最困难的时期,当时是今年(2004)的三四月份,但我们已经挺过来了。所有投的钱都增值了,所有钱都在按着计划回来。你说风险在哪?”

“目前,银行贷款在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不到三分之一;而合作伙伴的钱比较多,占了很大的比重;其次是销售回款,以及其他的信托等渠道融资。上周在天津,我们的第一笔信托提前一周兑付了,给客户的回报是3.8%,老百姓都非常满意,很多客户还想买我们新的信托。在北京发行的‘顺驰领海’一笔一个亿的信托,被散户一购而光,大户都没机会买。其他像境外资金、海外上市,在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现在谈的境外资金已有30多家。”

“当然钱还是要依托产品才能回来,因此我们高度重视产品的价值价格比和变现性,我们开发住宅要比写字楼变现性好得多。追求资金周转率快一些,让从钱到钱的时间更短,是做企业的普遍真理。关键是真正做到这一点非常之难。”

“我们在去年12月8日拍北京那块地的时候,同时宣布6月18日开盘,那时候没有一个人相信。结果如何?6月19日我们如期开盘了,只推迟了一天。苏州的项目,我们说6月开盘,我们在6月12日如期开盘了。那是去年10月22日拿的地。所以说顺驰的钱什么时候回来,银行都知道。它有什么好担心的?如果你以股权方式投资一个企业,是否增值很难说,而我们这个模式增值与否就太容易算了,就我们现在的土地价值,即使公司清盘,把银行所有的钱都还上,还有40个亿的结余。”

“空着手走过和负重走过来结果肯定不同。空着手走过当然轻松,但到明年市场起来后就没你什么事儿了。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压力,因为我们是负重走过来的,我们负重了多少?1000万平方米的土地。那会是什么情况?如果明年房子涨,土地涨,我们就是最好的公司,因为我判断对了,我还行动了。当然,明年如果房地产市场降20%,土地市场降一半,我认!”

在演讲的最后时刻,孙宏斌在讲台上振臂高呼,“温室里只能长西红柿、黄瓜,还有茄子。顺驰要在狂风暴雨中长成参天大树!”

在前排的人士看见孙宏斌话到此时,眼中的泪光在灯光下闪闪发光。

在老孙完成此次激情的演讲后,全场几百人起立长时间鼓掌、叫好。对老孙的掌声热烈程度超过了对此前任何一位大腕。

万科起舞

经过中城房网会议、王石、孙宏斌天津会晤以及最终的博鳌论剑后,顺驰、万科之争引爆江湖。

万科也开始发飙了。从2005年起,万科开始宣称进入新的十年发展规划,也就是在这一年,万科人对外透露,说在2004年的时候万科做过一个十年规划,就是从2005年到2014年万科发展到什么地步的规划,在2004年万科的规模是73亿,规划到2014年发展到1000亿。

有人说,这是因为万科在2004年受了太多顺驰方面带来的刺激,顺驰说2004年销售做到100亿,万科就来个更狠的,2014年拼1000亿;还有人说,万科内部最早有人提出千亿战略时,王石并不赞同,认为这种数字攀比要不得,但后来经过团队说服,终于认同了千亿发展规划。

市井消息是市井消息,万科方面对外正式表态时不是这样说的,王石在其文章中曾经表示,大家都非常好奇万科怎么发展到这一步?我们说是按30%的递增得出来的结果,在过去六年当中,万科的增长是36%,在未来十年当中不是按36%而是按30%,因为数字基数大了不可能这么快。

但从实际发展情况看,公司发展速度比预计的快,2007年的全年销售收入已经确定突破400亿,按照这种速度,如果不出意外,万科的千亿大关将提前突破。

在2005年,万科在发展战略上开始重视并购并发动了当时房地产行业最大规模的一场并购——收购南都。

2005年3月,万科与南都集团合作,以18.5785亿元获得在上海、江苏的70%和在浙江的20%权益,此次合作使万科在长三角区域增加了219万平方米的项目储备,进一步完善了在长三角的布局。

也正是在2005年,万科在北京市场也开始酝酿发力,当年和北京市有关部门进行了反复沟通,终于在2006年1月18日,万科与北京市朝阳区国资委签署协议,以3.89亿元受让北京市朝万房地产开发中心60%股权,在北京增加了16万平方米的项目资源,为万科今后获得更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的机会积累了经验。

到2005年年底,万科实现销售面积231.8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39.5亿元,同比增长41.5%和52.3%;实现营业收入105.6亿元,同比增长37.7%,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53.8%;结算楼宇面积176.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4%,结算收入103.8亿元,同比增长39.1%。2005年,万科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6%,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大对决

面对顺驰的不断挑战,万科千亿计划更是震动江湖,双方为了行业第一的宝座,开始大对决。

顺驰似乎成功了,赌对了,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好一派繁华景象。但……这一切到此戛然而止。

2005年1月17日晚,国内各大媒体得到顺驰方面的通知,在1月18日上午10点30分,顺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会议内容与高层人士变动有关。

10点30分,新闻发布会开始,会议的气氛比较沉重。会上,顺驰中国宣布,该公司将任命汪浩为董事局主席,原董事局主席张桂宗改任执行董事。这张桂宗在天津人脉丰厚,为顺驰的发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是顺驰的第二号人物。与孙宏斌相比,老孙偏重于战略规划,而真正执行战术层面,多依赖于张桂宗。

对于此番调整,张桂宗表示此乃顺驰进入新阶段发展的必要。在这一阶段,汪浩将带领顺驰中国迎接更大的挑战。而他将作为执行董事,继续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并在董事会中支持汪浩的工作。

在见面会上,孙宏斌说,这次变化是在张桂宗的推动下董事会做出的决定,决定和他的想法是一致的,目的是让更合适的人来应对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挑战,以使顺驰有持续的竞争优势,让顺驰持续地与众不同。

尽管顺驰方面一直表示,此次人士调整是正常的、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但通过当时的一些迹象,以及以后的发展轨迹来看,顺驰于此时,败绩已经开始显现。

当时曾有市场人士说道,张桂宗一走,说明顺驰要完。原因很简单,张桂宗在顺驰是持有股票的,如果顺驰能够在香港顺利上市的话,这部分股票有很大的升值空间。而作为公司核心中的核心,在上市前夕、在企业通过香港交易所聆讯后,竟然选择退休,竟然置自己持有股份的上市增值潜力于不顾,只能说明,顺驰上市没戏了,上市没戏,那顺驰的资金链必然吃紧,能撑过2004年,顺驰未必能撑过2005年,公司危险。

据事后各方面的信息汇总显示,2004年,顺驰的销售额超过了一百亿元,但这种业绩是建立在不追求项目利润率的基础之上的,尽管2004年万科的销售额只有80亿元,但利润却至少是顺驰的五倍。

此时的孙宏斌并没有考虑这些。那时,他口中不断强调的是规模,也就是说顺驰要继续扩张,把企业做大。到2005年底,顺驰如愿地在中国拥有了42个地产项目。

汪浩此前在顺驰已经任职近五年,一直做顺驰的财务总监。孙宏斌曾介绍说,汪浩原来在万科做过,后来从万科到了银行,汪浩是顺驰向银行贷款的时候,连人带钱一块儿“贷”过来的。

对于汪浩的这次上任,顺驰方面的宣传是,汪浩是适应顺驰发展新阶段的人选,是最适合带领顺驰往前走的领导人,而且是在张桂宗的推动下完成这次高层交接的。顺驰的资料称,2005年顺驰的战略重点完全不同了,不同的战略就需要不同的组织架构,改变组织架构就需要人的变化。

随后不久,顺驰方面推出其“战略转型”规划,称2005年要把“稳健经营、可持续性发展”放在首位,并提出了“提高利润率”、“合作共赢”、“品牌美誉度”等关键词,与以往风格大相径庭。

除了高层的突然变化外,顺驰的发展模式也开始出现重大变化。

2005年5月,刚刚拿下无锡惠山地块的顺驰,随即就找了个“合作方”——上海绿地集团。这是继今年3月与中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之后,顺驰找的第二家合作伙伴。惠山地块位于无锡惠山区,在惠山大道和惠山新城之间,距离无锡市中心仅7公里,总面积在1700亩左右。2005年3月,由顺驰以18亿元的价格拍得。

通过合作,绿地以8.3亿元,获得了760亩的土地开发权,剩下的940亩由顺驰开发。按此计算,这760亩土地的单价为109万/亩。而顺驰当初拿地的价格是110万元/亩。

作为绿地在无锡的第一个项目,绿地集团对这个项目非常重视。早在2005年3月底,绿地集团总裁张玉良曾亲自赴无锡考察项目,同时在场的还有顺驰中国大股东孙宏斌、董事局主席汪浩,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就是在那次会面中确定了‘合作’意向。”与上次同中远合作的“大张旗鼓”相比,这一次双方的合作方式有些特别——种种迹象表明,这绝不是一次普通的“合作”。

按照对外数据,顺驰给绿地的760亩地的地价为109万/亩,与顺驰原来拿地的价格不相上下。但当时有知情人士对媒体透露,这仅是双方对外宣称的数字,惠山地块并不是黄金地块,绿地集团绝对不会出如此高价。“实际价格要远低于109万。”

当时,多位熟悉无锡市场的地产商都分析说,尽管双方都将此称为“合作”,极力避免“卖地”两字,但实质就是顺驰将地块卖给了绿地。他认为,按照国家政策的要求,工程投资额须达总投资的25%以上,才可以直接卖地。估计,这块地可能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于是采取业内流行的变通做法间接卖地——项目转让或者项目合作。

如果卖地之说是真的,那结合一系列迹象,已说明顺驰集团的资金链此时已经摇摇欲坠。

北京拍地开始钱紧

几乎与此同时,顺驰置地北京公司还与首钢集团合资成立了北京首钢顺驰,新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首钢与顺驰各占50%的股份。

2005年8月,北京首钢顺驰参与北京清河地块的竞拍,这是北京实行土地“招拍挂”制度以来的最大地块。当时有来自顺驰、华润、北京城建等7家企业参与了竞标,经过81轮的竞争,华润最终击败其他买家,以25.65亿元,竞得北京“地王”。

海淀区清河镇的住宅及配套用地原是北京制呢厂、北毛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清河毛纺织厂三家毛纺企业的企业用地,地块土地面积456139.6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701617.5平方米。这宗地是北京土地交易完全实行“招拍挂”以来面积最大的地块,交易形式为挂牌,起始价高达16.98亿元。因为该地块总体金额非常大,另外这个项目受亚奥板块影响,其主体工程可能要在2008年奥运会前完成,这两点对于开发商的开发和资金实力都是很大的压力。

最终有北京华润新镇置业、珠江及合作伙伴、北京城建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首钢顺驰房地产公司、北京北辰、北京国融置业、富力地产7家企业,他们在分别交纳了1.7亿保证金后,正式进行现场角逐。

首先举牌的是北京城建集团18.8亿元,经过34轮竞价后,竞争对象锁定在首钢顺驰和华润新镇之间。双方的竞争非常激烈,价格很快就攀升到22亿元,然后又到了23亿元。由于双方举牌太快,拍卖师几乎都来不及反应价格。价格不断刷新,拍卖师甚至提醒竞拍者要慎重。当顺驰将价格加到25亿元时,场上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现场不断爆发出掌声。而华润则是不疾不徐,紧紧跟随顺驰叫价。

这时,顺驰已经将价格加到了25.6亿元,拍卖师已经喊出25.6亿元第一次,华润沉思不到1分钟,喊出了25.65亿元。这样,经过81轮竞价后,华润新镇以25.65亿元的价格胜出,如愿获得该块土地的开发权,该价格高出17亿元的底价8.65亿元。

据业内人士透露,当时,华润在北京已经没有地块可供开发,所以此次竞买不惜血本,以打破目前的“地荒”局面。

顺驰方面对此次落败非常惋惜,顺驰北京的负责人当时表示,“跟以往最大的不同是,这次我们前期准备工作做得特别充分,从资金解决方案、市场的论证、产品户型的定位、地块区域成长性,到拿地之后团队如何操作,都做了特别深入的论证。一开始就把项目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得很扎实,光成本核算就好几轮:详细核算成本,核完结合方案又核,再请各个专业机构核。”

这里面透露的信息是非常令人吃惊的,在此次竞拍前,顺驰一直以“天价拿地”的作风著称。在北京两次参加公开竞拍,两次中标,且均以令人瞠目的高价获胜。

此次拍地,充分准备,最后竟然没有延续以往的风格,这最后的选择放弃,也许表明其已开始审慎对待资金的要求。

当时,市场上不少人士综合张桂宗离职、无锡让地、北京拍地失败等一连串迹象,已经判断出顺驰的资金链此时已经非常紧张。但此时的顺驰还有最后一线希望,只要能抓住它,一切就将逆转,那就是与美国投行摩根斯坦利的私募计划。

大摩的最后一击

2005年,顺驰和美国投行摩根斯坦利一直在进行私募方面的谈判。按照孙宏斌的判断是,私募框架一旦达成,顺驰中国在16个城市的项目运作资金将得到保障。

当时,大摩打算和顺驰签订一份带有“对赌”性质的协议。据称大致内容是大摩以7.5亿元购入顺驰20%的股权。但如果来年顺驰纯利低于一个数值,大摩得到的20%股权将翻一番,也就是40%。最终,孙宏斌认为摩根的要求太苛刻,谈判失败。

据了解,2005年10月底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孙宏斌愤慨地表示,10月11日大摩还信誓旦旦地保证合作没有问题,到了19日就变卦说“资金还没到位”,原定于10月21日签订的股权买卖合同就此流产。

顺弛内部人士称,此前为了获得大摩的投资,顺驰整个公司当时都在围着大摩转,陪吃、陪喝是常态。但是最后还是没成。

没过多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孙宏斌就为此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他说,顺驰拖到2005年11月才决定终止私募谈判是决策上的失误,使顺驰失去了对全国化战略进行调整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