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奥秘小百科
5678600000031

第31章 江海奥秘(1)

魔泉——斯丘古

冰岛到处有间歇泉,最大的位于岛的西南角。斯丘古泉位于冰岛特河旁的地热区,在雷克雅未克以东80公里处。这个地区有许多热水蒸汽池和热泥浆池,大喷泉也在这里,此泉是喷发力最强的间歇泉。

“斯丘古”在冰岛语中意为“翻滚”。斯丘古泉雾气缭绕的宁静水面,像受人控制一样,每隔四到十分钟,便会变成沸腾的大锅,向空中猛烈喷出一道高达22公尺的沸腾水柱。几秒钟后,一阵蒸汽嘶鸣声响起,喷泉便停歇下来,水面重归平静,上面笼罩着一团蒸汽。不久水面又开始起伏,显示下一次的喷发快要出现了,然后水面起伏加快,中间鼓起冒出气泡。跟着一阵轰鸣,气泡突然爆裂,水柱再次喷出。

冰岛间歇泉

大喷泉的泉水喷射高度曾达70公尺,是世界知名的温泉。1810年时,此泉是每隔半小时喷射一次;5年之后,泉水喷射间隔的时间延长为6小时;1913年的时候,把泉眼上的水排掉一些之后,此泉又恢复为每半个小时喷射一次。到了今天,大喷泉归于沉寂。有时候,技术人员为了向参观者展示喷射时壮观的场面,会把大量的皂液灌进泉里,提高泉水的密度,好像是给泉眼加上了盖子,使蒸汽不会轻易散发。然后抽掉部分皂液,降低压力,泉水随即就喷射出来。

冰岛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间歇泉呢?冰岛位于中大西洋的海岭上,正好处在两块巨大地壳板块分离之处。这里地壳薄弱,地下的熔岩就涌了上来,加热了地下水,蒸汽汇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喷射出来,这就形成了间歇泉,所以岛上有这么多的间歇泉。

熔岩接近地表且靠近地下含水层处的地方,往往会形成温泉和热泥浆池,惠特河谷就是这样的地方。熔岩把含水层和其中的地下水一起加热。热水若不受阻碍,就会升到地表形成滚翻的温泉或热泥浆池。然而,如果有上部分的水困在含水岩石的孔隙会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形成间歇泉。起初,水因受压而不能沸腾,随着热度升到超过正常沸点6℃时,过热的水开始沸腾。蒸汽压力越来越强,令泉眼上的水冒泡鼓起,这样减低了里面的压力,使更多的水沸腾。最后,过热的蒸汽把热水柱喷射出来,就像从大炮射出一样。接着水又开始在受热的岩石孔隙中积聚,整个过程再次重复。

在上个世纪初,冰岛人就会有效地利用地下热能,并将它们用来供工、农业和家庭之用。他们在1942年时建成了巨大的管网系统和泵站,将天然热水输送到首都雷克亚未克附近各区的巨大储水罐里。而且天然热水的水源都经过慎重挑选,以免影响斯丘古和其他喷泉喷发。

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家庭都由这一系统供应热水。而在其他地区,则是工程师把冷水用泵输入地下,由火山岩加热后,供居民使用。比如,坐落在首都东南部的惠拉盖尔济镇,是利用天然热能的最佳例子。此镇与北极圈的距离仅仅是250公里,但是镇上由地热供暖的温室内,黄瓜等蔬果、香蕉及热带植物长得很茂盛,使得该镇获得了“温室花园”的称号。

法国“圣泉”

举世文明的神秘“圣泉”位于法国比利牛斯山脉中一个叫作劳狄斯的小集镇。该集镇附近遍布岩洞,其中“圣泉”在一个岩洞后,飞珠溅玉,终年不息。据说,身患疾病,甚至已经被现代医学宣判“死刑”的病入膏肓的病人,来到这里,仅在“圣泉”的水中浸泡一下,便能病情减轻,有的竟是不药而愈!

有个名叫维托利奥·密查利的意大利青年,21岁应征入伍,但是不久,发现左腿持续疼痛,于是进凡罗纳医院治疗。检查诊断为一种罕见的癌症,癌细胞已破坏左髋骨部位的骨头和肌肉,该医院便将他转到特兰德军队医院,军医院也无能为力,又将他转至博哥肿瘤中心医院。对他做了进一步检查,可是还是无能为力。1963年他在母亲的陪伴下,经过16小时的艰难旅程到达劳狄斯。第二天便去“圣泉”沐浴。“圣泉”的接待员大都是圣泉使之恢复健康的人们,他们在病愈之后,自愿一年一度来这里当义务护理员。密查利从圣泉归家后仅数星期,突然产生了从病榻上起身行走的强烈欲望,而且果真拖着那条打着石膏的左腿从屋子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此后几个星期内,他继续在屋子里来回走动,体重也增加了。到了年底,疼痛感竟全部消失。1964年医生们为他除去左腿上的石膏,并且对他进行检查,发现他本来已经损坏的骨盆组织和骨头竟然再生了。这一病例,现代医学尚元法解释。1971年,法国《矫形术外科杂志》对此做报道的时候,密查利已结婚并当上了一名建筑工人。

这样的病例不仅仅只是几个人。据报道说,在124年中,为医学界所承认的这样的医疗奇迹就达64例。这64例均经过设国际医学委员会严格审定。科学家们当然不会相信“圣母恩赐降福”这一荒诞之说。有的医学家认为,很可能有些病症并非是不治之症,纯粹是误诊罢了,故而在圣泉淋浴后便不药而愈了。不过这一怀疑似乎论据不足,因为病人的先前病史和诊断均曾经过严格的核实,涉及到数百名医生、医学研究人员,往往历时数年之久呢。由于去劳狄斯的病人大都是虔诚的宗教徒,因此法国著名生物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艾列克赛卡罗尔博士认为,这是心理过程和器官过程间的联结,使一些原属不治之症得以痊愈。

虽然说法有多种,但圣泉这种“起死回生”的奥秘究竟何在呢?相信,人们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一定解开圣泉这个谜的。

百变的间歇泉

世界上最壮观的间歇泉常见于冰岛、新西兰和黄石公园。其中黄石公园,位于美国怀俄明州珞矾山脉高原上,公园里至少有一万个间歇泉、热地、沸腾的喷气孔和泥喷泉。

要形成间歇泉必须具备几个特别的条件:地表岩层下要有沸腾的熔岩,这样能把岩层底部烧热;岩层中要有一条从烧热了的狭窄的通道,从烧热了的底部直通地面,而且通道的四壁要坚实,这样才能够抵挡的住喷泉的喷发力;还要有地下水源,被熔岩烧沸后,被迫向上喷出。另外,间歇泉和温泉的主要分别,在于熔岩把水烧热的程度。如果压力和热度足以产生水蒸汽,并且能够喷发出来,这样形成的就是间歇泉。如果不能喷出,形成的就是温泉。

黄石公园面积3742平方英里,里面的温泉和间歇泉看起来好像时杂乱无章,事实上却是分布在界限分明的地带上。这些地带位于可以移动岩块的断层或裂缝上。困在地下的水蒸汽和沸水,可以沿着断层喷出地面。冬天的环境本来是不适宜动植物生长的,但是由于黄石公园中的间歇泉发出的热量,使得其适宜动植物的生长,因此间歇泉附近,不仅有许多的熊穴,无数的雀鸟也飞到这个温暖的地区来过冬。池水冬天不会结冰,所以常看到鸭子在池中游玩。黄石河里面的鳟鱼在整个冬天里也很活跃。

老信徒间歇泉虽然既不是最美丽的天然喷泉,也不是威力最大的喷泉,可是它的喷发有定时,而且始终都是那么的好看。喷得和它一般高的喷泉,都没法和它相比,这使得它成为黄石公园里面最有名的喷泉。它在一个圆丘的中央,其中圆丘是由本身喷出的矿物堆积而成的,最宽的地方达55英尺,高约12英尺。

黄石公园间歇泉

黄石公园里有些间歇泉存积的矿物质,结成奇岩异石,形状或似海绵、或似椅子、或似椰菜、或似花朵;甚至有的还像项链,比老信徒间歇泉的圆丘更引人人胜。有时泉水留下山去,沿着山坡积成一级级的台阶,如黄石公园的大温泉就是这样。堆积物上可以看到各种色彩的线条,这主要是由于泉水中含有不同的矿物质,也有些是能在高温下生长的水藻染成的。

信徒间歇泉虽然定时喷发,但不是时间那样的准确。而且现在的规律已经大不如前了,有时隔30分钟喷发一次,有时则是隔90分钟。每次喷水通常都有预兆,在一阵短促的喷发之后,慢慢升起一根美丽的水柱。起初水柱似乎升得很费力,需要过一会儿才会向上猛喷,在115至150英尺之间跳动。微风把属猪得得顶端吹开,散出一阵明亮的水花,这些水花在阳光地照射下闪出霓虹的色彩。但是每次仅仅维持二至五分钟,而喷水量却多达12000加仑。虽然老信徒间歇泉的喷发不像钟表般准确,但已属极为难得,因为只要渗人地下的水量或地下岩层温度略有变动,都会大大改变喷泉喷水的规律,甚至可能使它完全不再喷水。比较起来,其他间歇泉喷水,多半都不算有规律,有时几分钟喷一次,有时几年才喷一次。由于洋底不断从中线裂开!裂口越来越阔,新的火山物质就沿着山岭的断层向上涌。这个现象还把海洋两岸的大陆推开,现在许多地质学家认为,大西洋海盆的洋底正在山岭左右两面向外扩展。彼此相隔越来越远。沿着山岭这科继续不停的地质活动,可能是熔岩从地面下数百英里的地幔向上升的大规模对流的一部分。冰岛上有巨大“张裂缝”形成的裂谷,把岛害成两半。

黄石公园还有无数不能喷发的间歇泉。有些是冒蒸汽的水池,无声但有小波动;有些是经常冒泡的温泉,像个大汽锅。这些都是因缺少一个或几个条件而不能喷发的间歇泉。其成因通常在于地下通道的形状,过热的沸水在累积到足以爆发的膨胀力之前,便能排到别处去了。

长江源头究竟在哪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河有头,江有源。那么长江这条闻名世界的大川,其源头究竟在哪里?为了找到长江的源头,数千年来,人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早在战国时期,《尚书·禹贡》已经提到“岷山导扛”了。它的本意是说大禹治理长江,施工曾达岷山,但也包含着岷江是长江的源头的意思,即认为长江发源于岷山。由于《尚书·禹贡》在古代一直被列为儒家的经书,因而“岷山导江”之说影响久远。《山海经一中山经》中有“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的记述。

西汉武帝时通西南夷,在今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建立了一批郡县,人们对西南边疆地区的地理状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发现了绳水(今金沙江)和若水(今雅砻江)。当时人们已经知道金沙江远长于岷江,但是,尽管发现了比岷江更长的绳水,但关于长江的起源,仍沿袭旧说,以岷江为江源。因为他们认为(尚书·禹贡)是“圣人之典”,没有理由会出错。

唐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为了加强了汉、藏民族问的往来。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由于入藏通道经过今天的通天河流域,因此,人们的认识范围已经扩展到金沙江上源了。

明朝末年,地理学家徐霞客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对云南山川进行实地考察后,著成了《江源考》(又名《溯江纪源》)—文,旗帜鲜明地主张把金沙江作为长江的正源。徐霞客在他的文章里论证道:“岷江经成都至叙(今宜宾)不及千里,金沙江经丽江、云南鸟蒙至叙,共二千余里”,他认为岷江汇入长江就像渭河流入黄河一样,岷江只是长江的一条支流而已,由此他提出了“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江为首的著名论断。著名文人钱谦益评价徐霞客说:“徐霞客论江源‘能补桑经、郦注及汉宋诸儒疏解《禹贡》所未及’”,钱谦益的评价是相当公允的。不过,根据现有的记载表明,徐霞客最远只到了云南丽江的石鼓,再也未能溯江西上,因此离真正的江源还非常遥远,这还有待于后人去发现。

长江

清朝康熙后期,为了编制精确的全国地图,曾多次派人探测青藏地区,包括江源在内。不过,康熙派出的使臣在到达江源地区时,面对密如鱼网的众多河流,毫无头绪,不知所以,只得望洋兴叹。他在奏章里写道:“江源如帚,分散甚阔”,就是说那里的河流多得就像扫帚一样,百支千条,数不胜数。让人分不清长江的源头究竟在哪。因此,在朝廷内府地图《皇舆全览图》上,只得含糊其辞的标示金沙江上源为“木鲁乌苏河”。可见,即便到了清朝,人们对江源地区河流的认识依然是非常肤浅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在大肆侵华的同时,长江这块宝地也成了他们的目标。不同国籍的所谓探险家们,曾多次踏上青藏高原。

沙皇俄国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1867~1885年的十八年间,曾五次率领武装“探险队”窜入我国新疆、青藏地区活动,其中两次到达通天河上游。1892年,美国人洛克希尔更深入到现在青藏公路西侧的尕尔曲。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曾到达柴达木盆地的南缘昆仑山附近。他们虽然都已到达了江源地区,但都未能到达长江的源头。

晚清及民国年间,涉及江源水系的著作很多,1946年初出版的《中圄地理概论》是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书中写道:“长江亦名扬子江,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南麓……全长五千八百公里,为我国第一巨川。上游于青海境内有南、北两源,南源曰木鲁乌苏,北源曰楚玛尔”。既然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而长江又源出该山之南,于是便有“江河同源于一山,长江和黄河是姐妹河”之说。

当时,这一说法作为教条被写入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并且介绍五千八百公里长的长江为世界第四大河,因此谬传甚广,影晌极深,直到解放以后,这种观念仍然盛行于世。

新中国成立后,曾对长江之源进行了多次考察。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曾两次组织江源调查队,深入江源地区,进行了详尽的考察,结果表明:长江上源深入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这里有大大小小十几条河流,其中较大的有三条,即当曲、楚玛尔河和沱沱河。这三条河中,楚玛尔河水量最小,冬季常常干涸,因此它不可能成为长江之源;论流域面积和水量,以当曲为最大;但论长度,沱沱河比当曲还要长十八公里。因此,根据“河源惟远”的原则,学者们确定沱沱河为长江正源。考察结果显示,长江全长不止五千八百公里,而是六千三百公里,比美国的密西西比河还要长,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

一般而言,目前地学界对如何确定一条河流的正源(又称主源),尚存在一些分歧,确定源头的说法,据不完全统计,多达十几种,归纳起来,重要的大致有如下几种主张:

1、“河源唯远”,以距河口最远点作为河流的发源地(源头)。即依河流长短,水流最长者为正源。

2、依水量之多寡,水量大者为正源。

3、依河网平面图的上下游一致性。即某条源流与下游干流流向比较顺直一致,形似干流向上的自然延伸者为正源。

4、依河谷发育期的早晚,河谷形成较早者为正源。

5、依历史习惯,维持人们长期以来的普遍看法而不去轻易变更。

在上述几种主张中,赞同“河源惟远”的较多。事实上,世界许多河流的长度,都是以距河口最远点作为量算河长的起点。

现在确认的长江和雅鲁藏布江的源头大致都是以“河源唯远”为主要标准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