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中老年人骨骼保健
5679100000021

第21章 骨质增生概述

骨质增生又叫骨刺或骨赘,是骨关节边缘上增生的骨质。这种骨与关节的退行性改变,是体内适应力的变化,维持体外平衡而产生的一种防御性反应。从26岁开始关节就有退行性改变,36岁就有不同程度的增生,40岁增生率可达95%。骨质增生不压迫周围神经及血管等组织,就不会有临床症状。发生于负重活动关节,受刺激的创面骨质迅速生长而增生。骨质增生是骨科的常见病症,常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5岁为高峰期。

一、骨质增生分类

骨质增生主要有以下三种分类:

颈椎骨质增生症:颈椎增生是颈椎体上长骨刺,刺激周围神经及组织时疼痛,一般是从轻微到严重。开始活动时感到痛,活动后减轻,负重或劳累后加重。有的患者夜间加重,还会引起面部麻木、头晕头痛、手关节活动受限、上肢酸沉无力等,牵引颈部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根治。

腰椎骨质增生症:属祖国医学“腰痛腿痛”“痹痛”范畴。大多数患者可长期无症状,往往同轻微创伤过度劳累、搬提重物有关。有的患者开始出现背部酸痛僵硬,休息后夜间晨起时往往病重,稍活动后减轻或消失,但活动过多或劳累后加重。天冷或潮湿、久坐、久卧都使腰痛加重,有时压迫神经使腿麻木,甚至出现坐骨神经痛。

膝关节及跟骨骨质增生症:多见于40岁中年人。由于增生部分像刺,俗称骨刺。发病轻者稍微痛疼,活动后痛疼消失,重者痛疼红肿,休息或坐时无感觉,开始活动痛疼难忍,活动一会儿痛疼减轻。

中医认为骨质增生,是由于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寒湿外邪等引起的,如手术去掉增生部分,风险大,痛苦多,术后也易复发,不易根治。中医则采取调阴阳、壮肌体、壮腰补肾,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方法诊疗,可达到理想的根治效果。

二、骨质增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骨关节的致病因素不是单一的,胶原蛋白、蛋白多糖、软骨细胞、软骨、滑膜等的变化,均可影响其他成份,因此关节软骨退行性变的发病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增龄:增龄是骨关节炎发病最强的危险因素。据尸检资料显示,从20岁开始约5%的人关节就有退行性改变,40岁时,几乎90%的负重关节都有或多或少的骨质增生改变。张乃铮教授等人对北京郊区2063名成人进行膝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6~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大于60岁年龄组有膝痛者中,骨赘阳性率分别为106%、148%、291%、518%、785%,随年龄增长而阳性率增高。

(2)性别:从张乃铮教授等人的资料分析在50岁以前女性比男性的发病率高2倍,但50岁以后两性之间基本相等。

(3)职业:骨质增生与职业有关。长期反复使用某些关节,可引起这些关节患病率的增加。如铸造工的肘、肩关节,矿工的脊柱和膝关节,装卸工的膝踝关节,驾驶员的肩关节,修理工和纺织工的腕关节,芭蕾舞演员的跖趾关节,长期从事刺绣、打字、伏案工作者的颈椎关节,较长时间站位工作如纺织女工、营业员、迎宾小姐、仪仗队员的跟骨。以上这些部位因长期反复做某一个动作,使该关节经常受到磨损而引起骨质增生。1994年《风湿病年鉴》中指出,通过对年龄在50岁以上患有骨关节炎的109名男女病人与218名无骨关节炎的人相比较,发现每日蹲位或跪位超过30分钟或每日爬楼梯超过10层的人有明显的膝关节骨质增生高发病率。

(4)种族遗传因素:英国人发病率最高而西非人最低,白种人比黑种人发病率高;伴有Heberden结节的骨关节炎妇女,她们的母亲和姐妹患本病者分别为普通人群的2~3倍。并且骨关节炎病人的HLA-A1、HLA-B8的检出率增高。

(5)体质因素:体重增加使本来已遭磨损的退化的关节再加上重荷,当然就更容易破坏,所以骨质增生多发生于负重较大的髋、膝、跟骨、腰椎等部位。另外由于关节疼痛,患者不自觉地限制了活动而使体重增加,相互影响又加重了关节病变。美国《今日关节炎》发表一份研究资料指出:通过跟踪观察30~46岁的1178名男性,发现超过标准体重20磅的人发生骨关节炎的可能性比正常体重者多35倍的机会。发生部位多是髋、膝关节。

(6)姿势不良:如长期伏案工作者、睡眠姿势不良、枕头不合适者颈椎骨质增生的发病率特别高。这是由于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张力大的一侧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劳损,并由于颈椎的部分肌肉呈持续紧张状态,久之这些肌肉发生静力性损伤,进而使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而引起骨质增生。也与颈椎关节长期受力不均,使压力(应力)集中于关节内的某处造成应力过度而损伤关节。

(7)骨内静脉瘀滞及骨内高压:以骨内静脉瘀滞为特征的骨血流动力异常及由此所致的骨内高压,使动静脉压差缩小、营养血管的血流减少、营养障碍可引起骨小梁坏死,骨细胞坏死可能是诱发关节炎的原因之一。

三、骨质增生的病因病理

骨质增生的主要病因与关节软骨的退行性病变有关,腰椎的骨质增生是因为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机体各组织细胞的生理功能也逐渐衰退老化,退化的椎间盘逐渐失去水份,椎间隙变窄,纤维环松驰向周边膨出,椎体不稳,纤维环在椎体边缘外发生撕裂,导致髓核之突出,将后纵韧带的骨膜顶起,其下面产生新骨,形成骨刺或骨质增生。也有人认为椎间盘退变萎缩后,椎体向前倾斜,椎体前缘在中线为前纵韧带所阻,两侧骨膜掀起,骨膜下形成新骨。另外,局部的受压因素也是引起骨质增生的主要因素,腰椎椎体边缘受压较重,故此处骨质增生的发生也较常见。

四、腰椎增生的病因病机

腰椎骨质增生症,又称肥大性腰椎炎、增生性脊椎柱炎、腰椎骨刺、骨赘等。是常见的退行性骨关节病,实质上是一种代偿改变。其病程迁延,缠绵难愈,历来有腰痛腿痛,医生头痛之说。脊椎骨是人体中持重最大的骨骼之一,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促使骨骼发生退行性变。腰椎在脊椎骨中,又是承受压力最大的骨骼,可谓重之又重所以临床上腰椎增生是引起腰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腰椎增生病主要病因有二: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分泌,免疫和骨代谢等发生衰老性改变,椎间盘逐渐发生退行性变;二是异常应用,即外力致伤,包括急性损伤,慢性劳损及慢性积累性损伤,致使椎间关节内应力失衡。引起腰椎退变,增生和椎间关节不稳定。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脊椎腰段是人体全身活动中枢轴,是脊椎主要承载部位,因而腰椎承受载重负荷的机会最多,支撑的重量也最多,其内应力作用亦越强。尤其是腰椎间盘经常处于被压缩、曲伸和扭转的组合性,复杂力学活动中,最容易遭受异常的压应力、拉应力与剪应力的影响,而导致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从而导致椎间隙狭窄进一步引起椎体边缘及关节突的的增生。腰椎椎体骨质增生形成的机理:退变的椎体可以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骨赘。腰椎增生主要表现为腰痛,腰部僵硬,其次是下肢发紧或有麻木感。疼痛程度不一,晨起时腰部僵硬酸痛,稍事活动后反觉减轻;负重和活动增多时加重,当腰椎不稳定时,微小的活动或干扰便可引起急性腰痛。有的病人在急性发作时腰部出现突然卡住性疼痛。活动翻身均困难,并可使疼痛加重。这种病人睡觉时常翻身,因一个姿势睡久后即觉腰痛不适。多数病人为慢性腰痛或慢性腰腿痛,可扩散至一侧或双侧臀部。甚至达膝下。半数病人感到下肢麻木,行走困难。X线片可显示,腰椎椎体边缘唇样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小关节硬化变尖并有骨赘形成。

五、中医对颈椎骨质增生的辨证

中医在辨证分型上,一般主张分为虚实两大类,虚包括肝肾阴虚和气血虚弱型,实包括风湿寒邪侵袭,痰湿内阻和气滞血瘀型。(1)外邪痹阻中年以后,肝肾不足,气血渐虚,卫外不固,风湿寒邪乘虚入侵,导致气血瘀滞,搏结于颈项筋骨,经脉不通,筋骨肌肉失于气血的温煦和濡养而致。症见:头颈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颈部可触及到条索状物和压痛点,上肢沉重无力,伴有头沉、胸闷、纳呆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发黯,舌体肥胖或有齿痕,脉沉迟或弦滑。治法:祛风散寒、舒经通络除痹。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15g,防风12g,当归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黄芪15g,片姜黄12g,生姜6g,苏木10g。本方益气和营,祛风利湿,为风邪偏胜,麻木较重者而设。若疼痛剧烈、寒邪较盛者,加制川乌、附子、细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湿邪偏胜者,可加海桐皮、莶草、路路通祛风除湿,通经活络。(2)痰湿阻滞中年以后肾气渐虚,气化无力,水不得化气,即停蓄而为痰饮;且体虚易招风邪侵入,风痰相搏,阻滞颈部经络而发病。症见:头项强痛,肩臂酸胀不适,肢体沉重,伴有头重脑胀,胸脘满闷,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沉滑。治法:燥湿化痰,理气通络。方药: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12g,黄芩10g,陈皮12g,五味子10g,桔梗6g,姜半夏9g,白芥子10g,地龙12g,胆南星10g。本方燥湿化痰,理气通络。若兼见瘀阻经络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龙以助其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力;若兼见有风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灵仙等以祛风湿,止痹痛;若兼见眩晕者,加天麻、白术;兼见胸痹者,加丹参、瓜蒌、郁金。(3)气滞血瘀由于外伤和劳损,使椎体缘组织间隙出血而成瘀,瘀血阻滞经络发为本病。症见:头颈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夜间加重,伴有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失眠健忘,惊惕不安,胸闷胸痛,烦躁,面色不华,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多细涩和弦涩。治法: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方药:化瘀通痹汤加味。当归18g,丹参30g,鸡血藤21g,制乳没各9g,元胡12g,葛根18g,透骨草21g,姜黄12g,穿山甲10g,地龙12g。本方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乌、细辛;偏热者加败酱草、丹皮。若气虚者加黄芪;若兼见痰湿者,加白芥子、胆南星;若兼有胸痹者加薤白、郁金、瓜蒌、半夏。(4)气血虚弱年老体弱,气血衰少,气虚则腠理不密,风湿寒邪乘虚侵袭,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血虚筋骨失去濡养皆可致病。症见:头项酸痛不适,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梦,自汗盗汗,头昏目眩,心悸气短,面色少华,女性患者每于月经后症状加重,或经期紊乱,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养血,通络行痹。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鸡血藤15g,生姜6g,大枣4枚。本方益气温经,和营通痹。若兼风湿者,酌加灵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苍耳子等,以祛风湿、止痹痛;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龙、桃仁、红花、当归尾等以助其活血化瘀之力;若兼有肾虚者,酌加淫羊藿、菟丝子、狗脊等,以补肾阳、通督脉。(5)肝肾亏虚肾藏精、主髓;肝藏血、主筋。年老体弱,肝肾精血日渐亏少,筋骨失去滋荣而致。症见:肩颈不舒,头脑胀痛,眩晕耳鸣,不可转侧,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软,舌体瘦、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治法:益精补肾,滋阴熄风。方药:左归丸加味。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菟丝子10g,生白芍12g,生石决明15g,当归9g,炙甘草9g,黄精24g。本方能滋补肝肾真阴而熄风。若兼有风湿者,加灵仙、莶草、鹿衔草祛风湿止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