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法律常识
5680000000004

第4章 刑事、民事和行政法律(2)

逃税罪

逃税罪是指纳税人违反国家税收法规,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的,或者扣缴义务人采取上述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本罪具体有以下表现:一是违反了国家税收法规。二是采取了欺骗、隐瞒的手段。三是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或者已扣、已收税款。四是逃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对于多次逃税,没有经过处理的,其数额按照累计数额计算。逃税与漏税不同。前者是指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的手段,逃避纳税义务,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或者已扣、已收税款的行为。后者是指由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过失,如不了解、不熟悉税法规则和财务制度,或者因为工作疏忽大意而错用税率,漏报应税项目等而发生漏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或者已扣、已收税款的行为。区别这两者的关键是要看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故意。漏税是过失行为,不构成犯罪,可以由税务机关依法补征其漏税的税款,给予批评教育,并从漏税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金。

抗税罪

抗税罪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应缴税款的行为。

妨害公务罪

妨害公务罪是指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属于扰乱公共秩序罪的一种。

诽谤罪

诽谤罪是指行为人故意捏造并散布某些虚构的事实,损害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非法拘禁罪

非法拘禁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为。拘禁,是指关押、禁闭、使其失去人身自由。

非法侵入住宅罪

非法侵入住宅罪是指违反法律规定,侵犯他人居住安全的行为。属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的一种。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公民的居住自由和安全。

故意杀人罪

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的一种。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伤害罪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伤害他人身体或健康,致他人轻伤以上的行为。刑法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拐卖妇女、儿童罪

拐卖妇女、儿童罪是指以出卖为目的,实施拐骗、绑架、收买、贩卖、中转妇女、儿童的行为之一的行为。我国《刑法》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1)拐卖妇女、儿童集团的首要分子;(2)拐卖妇女、儿童3人以上的;(3)奸淫被拐卖的妇女的;(4)诱骗、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或者将被拐卖的妇女卖给他人迫使其卖淫的;(5)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麻醉方法绑架妇女、儿童的;(6)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7)造成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或者其亲属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8)将妇女、儿童卖往境外的。

重婚罪

重婚罪是指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这种犯罪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登记重婚,又称为法律重婚,是有配偶的人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结婚的行为。二是事实重婚,是指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的行为,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的行为。

重婚与通奸、非法同居不同。通奸,是指男女双方或者一方已有配偶,而自愿发生了性关系的行为。通奸行为与事实婚姻的重婚行为,往往容易混淆。其实二者性质不同。通奸,一般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不以夫妻相称,而且是秘密行为。而事实婚姻的重婚,是指有配偶的人又与他人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的犯罪行为。不仅公开同居,还有共同的经济生活,是一种事实上的非法夫妻关系。非法同居,是指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双方,在一定的时期内,公开或者秘密同居的行为。这种同居行为,不单纯以满足性生活为目的,往往还有经济上或者生活中的某些特殊关系,但不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它比通奸更进一步,但没有达到事实婚姻的程度。如果是因为自然灾害、外流谋生而重婚,或者是因为婚后受虐待而外逃再婚,或者是因为被拐骗而被贩卖再婚,根据实际情况,一般不以重婚罪惩处。因为配偶长期外出下落不明,造成家庭生活严重困难,因此又与他人结婚的,一般也不以重婚处罚。

行贿罪

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行为。

单位行贿罪

单位行贿罪是指单位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单位,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对单位行贿罪

对单位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

根据1999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的规定,个人行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单位行贿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应当立案;个人行贿数额虽然不满10万元、单位行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虽然不满20万元,但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立案:(1)为谋取非法利益而行贿的;(2)向三个以上单位行贿的;(3)向党政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行贿的;(4)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介绍贿赂罪

介绍贿赂罪是指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1999年9月16日发布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的规定,介绍个人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介绍单位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的,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介绍数额虽然不足上述标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立案:为使行贿人获取非法利益而介绍贿赂的;三次以上或者为三人以上介绍贿赂的;向党政领导、司法工作人员、行政执法人员介绍贿赂的;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而本人又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行为。由此可见,这种犯罪表现为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一是其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而且差额巨大。这里的财产,包括不动产和动产。二是不能说明这些巨大差额财产的合法来源。所谓“不能说明”包括三种情况:拒绝说明;作明显的虚假说明;作无法证明的说明,例如用已经死亡的人作为合法馈赠所得的唯一证人;等等。本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而不是一般的工人、农民或者其他人。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1999年9月16日发布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的规定,有30万元以上财产来源不明的,应予立案,追究其刑事责任。

受贿罪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贪污罪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盗窃、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挪用公款罪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不还的行为。由此可见,这种犯罪分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非法活动型,即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二是经营活动型,即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用于自己或者他人进行营利活动的;三是超期不还型,即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归自己或者他人使用,超过3个月不还的。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关于本罪的立案数额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1999年9月16日发布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的规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的,超过3个月未还的”和“挪用公款数额在1万元至3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赢利活动的”应当立案;“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000元至1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应当立案。

挪用资金罪

挪用资金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或者虽然没有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进行赢利活动的;或者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本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限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一点是区别挪用公款罪的根本点。如果是国家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还有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本单位资金,按照《刑法》第384条的规定,按挪用公款罪来定罪处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7月20日发布的《关于如何理解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规定的“挪用本单位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问题的批复》之规定,本罪也包括挪用人以个人名义,将所挪用的资金借给其他自然人和单位的行为。

刑讯逼供罪

刑讯逼供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司法工作人员。

伪证罪

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合同诈骗罪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敲诈勒索罪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使用威胁或者要挟的方法,强行索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本罪在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必须具有非法强索他人财物的目的。

交通肇事罪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医疗事故罪

医疗事故罪是指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行为。主体为特殊主体,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实施了违章医疗行为的医务人员。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主观上对病人伤亡存在重大业务过失。

抢劫罪

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年满14周岁以上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能构成该罪的主体。

诈骗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法人犯罪

法人犯罪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等的法定代表人、代理人或直接责任人员,经法人决策机构授意或允许,为法人的利益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或者以单位名义,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负责人员决定,故意或者过失实施的犯罪。单位犯罪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在刑法理论上,单位犯罪一般称为法人犯罪。

数罪并罚

对于犯两个以上罪的犯人,就其所犯个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一定原则合并执行。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3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1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20年。

当事人

当事人是指以自己的名义,就特定的民事争议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依法保护其利益的人,以及就该民事争议而被诉的相对人。起诉的人为原告,被诉的人为被告。广义还包括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民事诉讼一审程序中,当事人的称谓是原告、被告或第三人;在二审程序中,称上诉人、被上诉人,以及原审第三人;在审判监督程序中称申诉人、被申诉人;在执行程序中称申请人、被执行人(或被申请人)。

原告

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公民作为原告须具有民事诉讼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被告

在民事诉讼中被原告起诉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公民作为被告须具有民事诉讼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第三人

在民事诉讼中,参加当事人已经开始的民事诉讼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因为对他人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者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民事诉讼第三人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民法通则

民法通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规定民事法律普通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基本原则、公民、法人、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债、知识产权、人身权、继承权、民事责任、诉讼时效、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等方面。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有: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民事活动应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民事活动必须依法进行;民事活动应当遵守社会公德等。

财产权

财产权是指公民所享有的具有经济利益的权利。我国公民享有的财产权有: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债权、知识产权等。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