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法律常识
5680000000006

第6章 刑事、民事和行政法律(4)

遗嘱继承

遗嘱继承是指按照被继承人生前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进行继承的继承制度。根据《继承法》规定,遗嘱人将个人财产以遗嘱指定法定继承人范围以内的人继承的为遗嘱继承;指定由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接受的则为遗赠。

公司

公司是依公司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股份制企业法人。公司是资本主义国家中企业组织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种企业形态,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一种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

无限公司

无限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的股东组成的,股东对公司的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的公司。其主要特点是,所有的股东都对公司承担无限责任;所有的股东都不能只以其对公司的出资额为限来承担公司的债务;所有的股东都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一定人数的股东组成的,股东只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只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其主要特点是,所有的股东都是只以其对公司的出资额为限来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只是以其全部资产来承担公司的债务;股东对超出公司全部资产的债务不承担责任。

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是指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组成,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认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其主要特点是,公司的全部资本分成等额股份;股东只以其所认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只以其全部资产来承担公司的责任。

股东

股东是股份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中持有股份的人,有权出席股东大会并有表决权,也指其他合资经营的工商企业的投资者。

董事

董事是指由公司股东会选举产生的具有实际权力和权威的管理公司事务的人员,是公司内部治理的主要力量,对内管理公司事务,对外代表公司进行经济活动。占据董事职位的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但法人充当公司董事时,应指定一名有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为代理人。

公司章程

公司章程是指公司依法制定的,规定公司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经营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的基本文件。它规定公司组织及活动的基本规则的书面文件,是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的股东在共同一致的意思表示。公司章程是公司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公司的宪章。公司章程的基本特征是要具备法定性、真实性、自治性和公开性。作为公司组织与行为的基本准则,公司章程对公司的成立及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公司成立的基础,也是公司赖以生存的灵魂。

物权法

物权法是调整因财产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属于民法法律部门的子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规定了物权法的基本原则、物的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物的占有等内容,是我国第一部物权法。

行政法规

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在我国,特指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行政法规的名称为条例、规定和办法等。

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履行国家行政职能所实施的一切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行政行为的内容是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直接或间接地做出处理决定。包括赋予和撤销权利;设定和免除义务;赋予和剥夺能力;确认法律事实或变更法律地位等。

行政行为有效成立的一般条件是:(1)主体合法,在法定权限内行使行政权力;(2)内容合法,不违反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3)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程序、形式合法。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拘束力、执行力。行政机关一旦做出行政行为,不管在事实上合法或违法,在有权机关宣布它违法之前,均被视为合法行为,行政行为的对象和做出行政行为的主体都必须无条件地履行该行政行为所设定的义务,受该行政行为的约束。个人和组织在服从行政行为的前提下,仍然有权对该行政行为提出异议,但在复议或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行为的执行。

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权的组织,主要是指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此外,由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组织也属于行政主体。行政主体的管理活动是通过其具体的工作人员实施的,但其活动的法律后果归属于行政组织。

行政相对人

与“行政主体”相对应,是指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对象,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中的一方当事人。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社会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行政相对人必须接受、服从和协助国家行使行政管理权,当受到违法行政行为侵害时,有依法申请复议、提起诉讼和获得赔偿或补偿的权利。

公务员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行政违法

行政违法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其特点是:违法主体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客体是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所实施的行为尚未构成犯罪;行为人在主观上或者出于故意或者出于过失。

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制裁。我国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行政拘留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行政复议

行政复议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的申请,对被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后,做出相应决定的行政行为。

申请复议的时间限制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申请复议的条件

(1)申请人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2)有明确的被申请人;(3)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4)属于申请复议范围;(5)属于受理复议机关管辖;(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听证

行政机关在做出重大决策或作出行政处罚之前,为维护各方相关的利益以示公平、公正,或保证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依法提供适当的机会,听取各相关方面提出的有证据性质的意见和建议,以作出正确的决策的过程和行为。

治安管理

治安管理是指公安机关整治公共秩序,保障社会安定的行政管理工作。包括户籍管理、公共秩序管理、特种行业管理、消防管理、交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等。

治安管理处罚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是指对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治安管理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是指公安机关依法处罚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行政性强制措施。由公安机关裁决和执行。我国治安管理处罚适用于扰乱社会秩序,妨碍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侵犯公司财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法律援助

国家和社会依法以减、免费用的办法,帮助某些经济困难的社会弱者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处理法律方面事务的制度。我国司法部和各地均设有法律援助中心,实施法律援助的重点是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和未成年人等特殊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法律服务机构则把以减、免法律服务费用,提供法律援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国家赔偿法

国家赔偿法是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由国家承担侵权责任,对受害人予以赔偿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对国家赔偿作了完整的详细规定。

国家赔偿

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国家赔偿分为刑事赔偿和行政赔偿两种。刑事赔偿的范围包括:(1)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的;(2)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3)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刑罚已经执行的;(4)刑讯逼供或者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5)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6)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的;(7)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罚金、没收财产已经执行的。

行政赔偿的范围包括:(1)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2)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3)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4)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5)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6)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的;(7)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的;(8)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9)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行政补偿

行政机关给予因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受到损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补偿。如我国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由用地单位支付土地补偿费,被征用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以及安置补助费等。补偿的损失,限于直接的损失而不包括间接的损失,限于物质上的损失而不包括精神上或感情上的损失,限于已发生或将来一定会发生的损失而不包括将来可能会发生的损失。

保险法

保险法是指调整因保险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保险法》是我国保险的基本法。该法对保险法的一般原则、保险合同、保险公司、保险经营规则、保险业的监督管理、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法律责任等作了规定。

保险

投保人根据合同的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引起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行为。保险的标的主要有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

保险责任

根据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应承担的经济赔偿或给付义务。既是保险人承担赔偿或给付责任的范围,也是被保险人索取赔损或要求给付的依据。保险责任主要由以下几个条件决定:(1)发生的事故在保险责任条款范围内;(2)事故发生时间在有效的保险期限内;(3)并非除外责任。承担责任的范围与保险标的损失程度成正比,但保险合同中载明的保险金额是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的最大限度。

强制保险

强制保险即法定保险,是由法律规定必须参加的保险。我国对公路、铁路、轮船、飞机旅客意外伤害等实行强制保险。

税法

国家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税收体系和税收管理体制;纳税人及其权利义务;征税对象、税种、税目和税率;纳税环节、计税依据和方式;减税、免税的规定;税收的征管;税务争议及其处理;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分税制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按法定程序划分财政收入的一项制度。我国从1993年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实行了分税制: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

所得税

国家依法对纳税人的各类所得征收的税的统称。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印花税

向因为商事、产权等行为书立、领受法定凭证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的一种税。

偷税

纳税义务人违反税法规定,采用欺骗、隐瞒等手段,少缴或者不缴应纳税款,逃避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3条规定,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

抗税

抗税是指纳税人违反税法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不缴税款的行为。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不缴税款的,情节轻未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拒缴的税款,并处拒缴税款额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除税务机关追缴税款额五倍以下的税款外,移送司法机关对其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拒缴税款额五倍以下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拒缴税款五倍以下的罚金。以暴力方法抗税,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并依照前款规定处以罚金。

土地法

调整土地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调整对象的范围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的管理体制;土地的利用、保护和改造;土地登记;土地征用;城市用地、建设用地和农村用地;荒地的开发、改良和土地复垦;土地争议的解决等。

土地所有权

土地所有人对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一种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者对土地享有的一种占有、使用、收益和依法处分的权利。是土地所有权分离出的一种权利。

土地承包经营权

我国农村集体组织及其成员,对依据承包合同所取得的集体所有的或国家所有集体使用的土地进行占有、使用并依法获得收益的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

产品质量法

产品质量法是指调整在生产、流通以及监督管理过程中,因产品质量而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是:从空间上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包括销售进口商品,必须遵守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从客体上说,该法只适用生产、流通的产品,即各种动产,不包括不动产;从主体上说,该法适用于生产者、销售者、用户和消费者以及监督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