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遇见觉知的自己
5680200000027

第27章 成功觉知:思想领先,想法取胜(5)

和这个女孩的故事很相像,也有这么一个男孩。他想到国外去移民,刚好他申请的使馆需要本人单位的推荐信。可当时男孩的所在单位不同意他走,也不给他写推荐信,原因就是他们很看重这个男孩,想提拔他。男孩无奈,只好自己写自荐信。

在自我推荐信里,男孩把这件事告诉了使馆,并且坦言,凭借他的“本事”,他本来可以做一封假造推荐信,这种事并不鲜见,但他不想这样做,一来他尊重自己的选择,更尊重移民官对他的信任;二来他相信,也希望移民官能相信,他的单位拒绝给他写推荐信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他的优秀,他愿意得到能够证明他优秀的机会。

就这样,他的真诚打动了移民官,他的移民申请很快被批准。而且事实证明,他确实是一个优秀的中国人,即使到了国外他也没给祖国丢脸。

就是这样,不管做什么事,你相信有就一定会有。因为只有你相信有,你才能开启你心里的智慧;或者说,只有你相信有,你心里的智慧才肯走上前来,帮你渡过难关。

下面这个故事就更有意思了,看似已有机会,在机会中再创造机会。这就是那些立于不败之地的人的思维,因为他们知道,同样是机会,你没有把握,它就会跑掉;只有你珍惜机会,在机会中再创造机会,到那时就不是机会给你成功了,而是你把握住了成功的机会。

有两家卖粥的小店,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两家店每天的顾客相差无几,都是人进人出的,川流不息。

然而到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的小店总是比右边的那一个多出百十来块钱,每天如此。

于是,一位好奇的探寻者走进了右边的那家小店。

服务员微笑着把好奇者请了进去,给他盛了一碗粥,问道:“加不加鸡蛋?”好奇者说不加,于是服务员就走了过去,没有给他加鸡蛋。

随后,好奇者又走进了左边的那家店。

服务员同样微笑着把他请进去,给他盛好一碗粥,问道:“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好奇者微笑着说:“加一个。”于是,小店轻而易举地就卖出去了一个鸡蛋。

再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又问一句:“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就要求加两个,不爱吃的就要求加一个,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

一天下来,左边的小店就比右边的小店卖出了更多的鸡蛋。

看到这里,你可能就要问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呀?一句不同的问话,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沉锚”效应了:人在做决策时,其思维总会被第一信息所左右。就是说,不管人做什么,他得到的第一信息就像海里的沉锚一样,总会被习惯地搁置在他心里的某一处,成为他行为的参照点。通常,当第一信息被碰触时,他自然会有反应;如果没有人碰触它,他也就不会有反应了。

而左边的小店正是利用了人心理上的“沉锚”效应,在顾客中活学活用,成就了自己的生意。因为,当小店定出这样的问话,“加一个还是加两个”时,就等于店主已经给每个客人加了一个鸡蛋。你看,这样的偶然是多么地微妙呀。它看似用的是心理学,其实还是一个人对机会的把握和用心。

可以这样说,对一个用心的人,等待机会是偶然,创造机会是必然,因为他明白,时光飞逝,时不我待。

十、大目标,小努力

你从山下仰望山顶,会感觉爬到山顶遥遥无期;你不看山顶,就盯住你眼下的石头,那样的话,每一块石头的攀登都成就了你最后的胜利。

1984年,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日本东京举行,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山田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山田就说了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是故弄玄虚。马拉松比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且又有耐力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还都在其次,要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以后,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又在意大利的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队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夺冠的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表,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再没有挖苦他,但对于他所谓的智慧仍是迷惑不解。

10年以后,这个谜团终于解开了,山田本一在他的自传中揭秘了他的智慧:

“每次比赛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个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冲向第一个目标,等到达第一个目标以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路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而易举地跑完了。”

然而,山田本一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懂得这个道理的,他也有过失败的尝试。在他的自传里,他告诉人们,起初他把他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以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他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他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所以,有目标并不一定就能取得胜利;而往往,有大目标,还要有小努力,你的目标才容易被攻克、被夺取。因为人很多时候不是被困难打败的,是被未来的想象打败的。这就是莎翁那句话的含义了,这位戏剧大师说:“危险不在眼下的困难,在未来的想象。”

而大目标,因着它尚未实现的空无,给人的就是这样一种危险的想象,它似乎比眼前的困难来得更恐惧,因为眼前的困难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反倒没有了惧怕,反正它就在你眼前了,你怕也没有用了;但对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心里就没底了,因此惧怕就随着没底的心境而增加了难度。

由此可见,实现目标还真像是一场自我搏斗的心理战:大目标就像是暗中的怪兽,小努力就像是眼前的“小鬼”。想想,是怪兽容易征服,还是“小鬼”容易搞定?当然是“小鬼”啦!所以,从小努力做起,就是为大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扫清了障碍。小努力做得越踏实,大目标的实现越靠谱;“小鬼们”搞得越彻底,怪兽的征服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这和爬山也很相似,你从山下仰望山顶,会感觉爬到山顶遥遥无期;你不看山顶,就盯住你眼下的石头,那样的话,每一块石头的攀登都成就了你最后的胜利。

十一、成功要素:做你自己

成功者跟自己走,平庸者跟别人走;成功者听从自己的召唤,平庸者跟随潮流的指引。

关于成功,上面讲了很多,又把辞世不久的顶级成功者史蒂夫·乔布斯拿来当样板,给人的感觉,好像只有乔布斯那样的人才算成功,只有改变世界的宏图之志才算是成功者该有的理想和起点。

是。也不是。

就像笔者在开篇中坦言的,本篇讲的是成功觉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功经验,也不是一般人想要的成功秘诀。因为不管是经验还是秘诀,都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但唯独觉知不是学来的本领,那是经过了解以后的觉醒。

就是说,你了解了你的本性,你就会有觉醒;你听到你直觉的呼唤,你就会跟随直觉的指引。而且那种觉醒是自发的,用不着谁来教你。但如果你没有了解你的本性,你怕就很难有本质的觉醒。而对人来说,依笔者所见,只有一个唤醒本性的人,不管他从事的是什么工作,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他才会有一个成功的态度。而态度,较之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范本,似乎更接近于成功的实质。

也就是说,在本质上,成功的评判不应该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不是别人说你成功你就成功,而是你认为自己充实、快乐,那才叫成功。乔布斯的典型意义就在于,他既得到了外在的认可,也得到了内在的充实;他改变世界的理想为他赢得了世人的赞誉,他坚守自我的执着也带给他内在的充实和满足。

然而生活中更多的成功者并不是乔布斯这样的,他们都是平凡的人,选择的是平凡的职业,过的是平凡的生活。但当你有听过他们的故事,或者你有机会与他们相处时,你就会发现,从他们心里焕发出来的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喜爱,与乔布斯对计算机和音乐播放器的喜爱几乎没有差别。

这一再说明,成功的概念在我们今天这个多元的社会也应该是多元的:并非那些有大理想、大智慧的大人物可以是成功者,更多有着小理想、“小”智慧的小人物,他们的态度与生活同样值得用成功来加冕。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是个老知青,没有回北京,留在了一座小城。小城里有他心爱的女人,然后和普通人一样,生儿育女。

后来他考取了大学,但仍返回旧地,在一个化工厂当技术员,同时也是一个无线电爱好者,一个电脑爱好者,一个音乐发烧友,一个天文发烧友,一个气功爱好者,一个足球迷,一个金庸迷……

最可贵的是,他喜欢的东西他都玩到了极致。他喜欢无线电,可以自己制作电视机和收音机,并和全国各地网友都取得了联系;他喜欢电脑,能自己设计软件,很多电脑知识连女儿都得拜他为师;他喜欢音乐,是古典音乐的粉丝,又拉得一手好二胡和好古筝,还能在欣赏埙的同时撰写毛笔字,其书法在全国比赛中获奖。

还有,什么时候有彗星飞过地球,他总会给远在海外的女儿打电话,希望女儿也不要错过这一美妙时刻;同时他还是一个摄影爱好者,用数码相机拍下家猫的生长过程,然后输入电脑,发给远方的女儿,而且每幅照片还配有说明,并把这些猫统称为“我的孩子”。

这样一份生活态度,曾经引来女儿的反感,觉得父亲没有大事业,缺少大志气。但当女儿到了大洋彼岸,看见那里有更多像父亲一样的普通人,过着和父亲一样的生活时,女儿的态度有了转变。回忆父亲一路走来的阳光和潇洒,女儿发现了一种叫作心境的境界,而能把生活活出一枝美丽的花朵,这样的境界又该是怎样地艺术且上品!

这样的生活,你能说它不成功吗?这样的生活态度,你又怎能把它置于成功之外?

说到底,成功就是做自己,依从自己的本性,做自己想做的事。你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尽你所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又凭借这种满足愉悦了你周围的人,就算是成功了。反过来,你没有做自己,也没有做你想做的事,你一直在做别人,一辈子都在巴望做别人的劳累中跟别人攀比,那样的话,即使有人赞你成功,你心里也会不踏实。

这就是成功者和平庸者的差别:成功者并非以名利衡量,成功也并非以权位论处。对一个觉知的成功者,他唯一的标准就是自己:成功者跟自己走,平庸者跟别人走;成功者听从自己的召唤,平庸者跟随潮流的指引。

一个人之所以成功,不管他的成功多伟大或者多平凡,说到底,都是他的潜意识不断呼喊其直觉,直到形成意志和信仰的过程。开始是直觉带领他,后来是他带领他的直觉和信仰。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有目标的人,都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了。乔布斯不会因为任何困难而停止他的追求,上文中的老知青也不会因为世俗的非议而放弃他简单的生活方式。尽管表面看来,这两个人没有可比性,但在人性底部,在忠于自己的感觉上,两人又有着本质的默契。

这就是成功,这就叫成功觉知。它意味着,成功可以有因缘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天赋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爱好不同,但成功没有本性的差别,即每一位成功者都一样,他们在本性上都是简单、智慧、淳朴、善良的人。而当一个人活出自己的本性,并且他的本性又在整体赋予他的因缘里得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时,到那时,你是否认为他成功,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对他来说,成功只不过是一种称谓,一种外在的评价,它影响不到他心里的选择和价值。因为他知道,别人否定不了他,别人碰不到他的中心,他待在他的内心深处,那是他的家,他待在家里,他与他的“家人”在一起,他与整体在一起,所以没有人能否定他,就像没有人能否定四季。

如果你也做到了这一点,你已经成功了。记住,做你自己和你想做的事,就是成功之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