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遇见觉知的自己
5680200000005

第5章 觉知的意念:信念(5)

因此可以说,良知是意念的母亲,意志是意念的父亲,一个健康、公正的意念,它一定要根植于良知的沃土。因为只有良知才能找到公正的意志,一如一位善良的母亲把自己交付给一个正直的父亲。

提到给意念力找双亲,大家或许有体会,让意念找到意志也许不难,特别是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所有给力的思想、意识、看法和观念都会让年轻人迸发出一股向上的激情,激发出他们魂魄和热血。但也正是在这种时候,每一颗被激发的灵魂都有必要自问:点燃我的火种是否真是正能量?让我欲罢不能的激情是否真是从整体出发,有益于我的祖国和人民?

实际上,当年希特勒之所以能建立第三帝国,与他对德国青年的煽动是不无关联的。这位法西斯头目正是利用了德国青年基于民族自豪感之上的激情与热血,也因此当以史陶芬伯格为首的觉醒了的德国军官义无反顾地朝向希特勒的枪口时,他们的反抗才显得那样地悲愤和壮烈。

正如一位现代史学者的庄严的礼赞:“德国人对于希特勒的抵抗运动虽基本上未能成功,也没有协调一致,但他们的抵抗运动仍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抵抗运动涌现出的那些男男女女,终于变成了一座丰碑,一本为了人道主义价值观而献身的‘国家阵亡将士花名册’。无论希特勒和纳粹主义是如何残酷和野蛮,始终无法遮掩这种价值观的光芒,也无法碾碎这种价值观。”

什么是人道主义价值观?就是人性的良知和公正,也是意念最崇高、最伟大的母亲。当我们沉湎于挖掘自己的潜意识,从而培养意念时,最好能以史为鉴,问自己:我的意念是不是有母亲?我怎样才能不偏离母亲的怀抱,以母亲给我的正能量造福社会、造福我的祖国和人民?

我们要选择良知做意念的母亲,从小培养公正的良知、公正的认同。只有公正的母亲才能选择一位公正的父亲,即公正的意志。那意志指向的是热爱和建设,而非仇恨和毁灭。

九、空的力量:潜能的发源,无我的纯粹

空不是没有,空是有;空不是负面,是正面;空不是悲观,是乐观;空不是消极,是积极。

奥修说,对每一个写者都一样,你最感人的文字不是你写的,是整体握住你的手写的。

对奥修的说法非子认同,也有体会。

何止写者,每一个人,只要你做出事够惊世骇俗,那都不是你做的,那里都有整体的指引。

贝多芬的《合唱交响曲》不是贝多芬作的,是整体通过贝多芬的手向世人传递欢乐;梵高的《向日葵》也不是梵高画的,是梵高借整体的手向世人诉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非爱因斯坦的杰作,那是整体给爱因斯坦的点醒;乔布斯的传奇也不是乔布斯本人的意愿,只因乔布斯遇见了整体,整体成全了乔布斯的梦想。

这就是感觉的力量,感觉的力量是如此神奇,也很简单,简单到不需要你问为什么,也用不着你想太多的怎么办。反过来,太多的为什么和怎么办往往会毁掉感觉,让原本完整的你发生分裂。

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感觉的两种状态。

蜈蚣又叫百脚虫,从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天起就用一百只脚走路,虽然这件事对别的动物有点不可思议,但对蜈蚣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一天,狐狸问了蜈蚣一个问题,狐狸说:“蜈先生,你是怎么用一百只脚走路的呢?你能不能跟我说说你用一百只脚走路的原理和原理背后的因果关系?”

蜈蚣一下子被问住了,它有点晕,不知怎么回答狐狸。因为自打它会走路的那天起它就是这样走路的,用一百只脚,从没有想过怎么走和为什么。对它来说用一百只脚走路从来就不是问题,可面对狐狸的提问,它突然成了问题了。

蜈蚣陷入了沉思,边想边走,却发现自己不会走路了,它摔倒了。

蜈蚣为什么会摔倒?它分裂了!当它对自己的本性一再发问时,它必须从本性里分出来,变成主体,让本性成为客体。于是它就成了“二”,以前它一直是“一”,现在它成了“二”,变成“二”的蜈蚣找不到原来的感觉了,所以它就不会走路了。

就像一个人,如果你问这个人:你为什么会吃饭以及你吃饭的原理是什么?想必这个人也就不会吃饭了,除非他不受问题的影响,否则,即使他还会吃饭,他也找不到吃饭的感觉了。

有一个故事:

某大款到海滨去度假。一天游完泳,看见一个渔民在海边睡觉,睡得特别沉,周围人来人往的,渔民根本就没听见,还香香地打起呼噜来。大款看着渔民好不羡慕,想起自己的失眠症,恨不得用金钱换取渔民的睡眠。渔民醒来后大款对渔民说:“这样吧,我给你一单生意,不用你打鱼,你就跟我回城,到我的别墅去睡上一个礼拜,然后把你睡觉的秘诀告诉我就行了,一礼拜后我给你5000块钱。”

渔民觉得这件事煞是容易,不就是睡觉嘛,白白地睡上一个礼拜就能得到5000块钱。于是他欣然答应,一路上高兴得合不拢嘴,认定是天上的馅儿饼砸到了自己。

可谁承想,第一天晚上渔民就睡不着了。以前他想咋睡就咋睡,想啥时候睡就啥时候睡,睡觉对他来说从来就不是问题,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该如何睡觉这件事。但这天夜里渔民闹心了,他睡不着了,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脑子里老想着那5000块钱,还想着怎么跟大款说他睡觉的事。这么想来想去,转眼就到了天明。接下来的两天更糟了,因为前两夜没合眼,这回就不光是睡不着了,脑袋还剧烈地疼了起来。

第三天一早起,渔民就跟大款摊牌了。渔民说:“这单生意我不要了,钱你自个儿留着吧。实话跟你说,我们睡觉从来就没有秘诀,要说秘诀就一个,就是从来就没想过睡觉这件事。”说完渔民就走了,头也没回。

大款望着渔民的背影,仰望苍天,双手合十,祈祷老天爷,让他也能回到渔民的简单,从来就不想睡觉的事。

对这种简单,每一位得道之人都心领神会,也因此,他们能把对大道的领悟发挥到大道至简的纯美。

一个小和尚问老和尚,什么是道?

老和尚说,道就是——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吃饭的时候吃饭。

什么叫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它的要点在哪里?

它的要点就在于,困了就睡觉,饿了就吃饭;睡觉的时候不是你睡觉,是你疲惫的神经在睡觉;吃饭的时候也不是你吃饭,是你饥饿的胃在吃饭。

进一步说就是,睡觉和吃饭都是你身体机能的自然运行,这个运行的掌管者不是你,是你的身体机制。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机制,这是整体的安排,整体在造人时给每人体内都安放了一个身体机制,这个机制自有它的运行规律,而困了睡觉,饿了吃饭,就是身体机制最基本的功能和责任。

这一再说明,身体机制不需要人的指点,它不需要你告诉它说,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这两件事不归人管。即使你因为临时有事忘了睡觉和吃饭,忙过以后身体机制也会提醒你说,你应该睡觉,你应该吃饭。

然而如果你的睡觉和吃饭到了非要你来指挥的地步,那你可能就出问题了。要么你压力太大,你的身体机制由于你的忽略而关闭;或者你欲望太多,由欲望带来的心理负累长期干扰身体,以至于你的身体机制停止了正常运行。

就像上面那位大款,他为什么失眠呀?他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公司盈利、企业运转、资金使用、下属升迁;老人牢骚、孩子埋怨、婚姻纠结、女人麻烦……看看,一个人每天要想这么多事,他还能做到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吃饭的时候吃饭吗?能吗?把这位大款当成镜子,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怕是不用多想,只要想一下你就会感叹:对呀,问题已不是没时间睡觉、没时间吃饭;问题是,这样一个人,怕是已经到了该睡觉的时候睡不着觉,该吃饭的时候吃不下饭。

为什么呀?因为他分裂了,他不是一个人了,他至少变成了两个人甚至三个或四个人。“这个人”应付这件事,“那个人”应付那件事,“第三个人”应付另外一件事,而且因为他的关系多,他的表演技能也随不同面孔的需要越发逼真。只是,应酬过后,他有种心肺掏空的孤独,感到从未有过的失落和疲惫。

给各位讲个故事,来自日本作家安部公房的小说《旁人的脸》:

一位科学家的脸由于烧伤而变形,丑陋使他与周围的人日渐疏远。他很痛苦,于是做了一副面具戴在脸上,白天戴面具,晚上摘面具,以为面具能使他跟别人一样,以为面具能掩饰他的丑陋,获得别人的赞美。

然而面具带来的解放把他推入了另一种困境:面具僵化了,面具从抵御外界的手段变成一座冲不破的牢笼,面具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强加给它的主人。主人的人格分裂了,他发现自己不是自己了,连同他和妻子的感情也变得无法沟通。

妻子痛苦地说:“无声无息地躺在柜橱里的那个东西,已不是面具,它就是你自己……当初你是想用面具来取悦别人,掩饰你自己,后来你把它当作逃避自己的隐形帽了。所以它已不是面具,它是你自己的另一副真面孔。你需要的不是我,你需要的是一面镜子。随便什么人对你来说都是一面照你的镜子。我不要回到这个遍地都是镜子的沙漠里来!”

科学家醒悟:“……我曾打算做一副面具,我曾试图做旁人的脸,但是我没做成,这副假面具竟然成了我的真面孔;而我过去以为真实的东西,反倒成了我的面具……”可木已成舟,科学家只好自我安慰:失容也不是我个人的悲剧,那恐怕是“现代人的共同命运”了吧。

对这种现象,有人叫它“异化”,有人叫它“分裂”。不管你叫什么,它都说明,人到了这种地步,他就失去了自身的统一与和谐。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有万贯家财也不快乐了,因为快乐靠的不是金钱,快乐一定有赖于自己的统一与和谐:意识和潜意识的统一,内心与外表的和谐,正是这种人的统一与和谐让人有了人的律动,也有了人的活力和感觉。

再回到蜈蚣,大家对蜈蚣的摔倒就好理解了。实际上,蜈蚣的问题也是今人的问题。今天的人实在是太累了,用脑过度了,该要不该要的东西要得太多了,该想不该想的问题想得太复杂了,以至于人的本真没有了,人的淳朴也不见了。而人的本真和淳朴,正是感觉最丰厚的土壤,正是在这一土壤之上,继往开来的能人和伟人找到了他们与整体契合的力量。

然而本真和淳朴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它的力量从哪里来?

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什么是本真?本真就是空;什么是淳朴,淳朴也是空。可能你不好理解,但听了下面的故事,或许有助于你对空的体会。

一个叫史蒂文的美国人,因一次意外坐上了轮椅,一坐就是20年。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了,喝酒成了他打发烦闷和消磨时间的最好方式。

一天,他照常从酒馆出来,坐轮椅回家,不幸碰上3个劫匪要抢他的钱包。他拼命地反抗和叫喊,被逼急了的劫匪竟然放火烧他的轮椅。他的轮椅很快就烧了起来,如果他不设法逃命,他就死定了。

就在这时,求生本能仿佛电击了史蒂文,他忘记了自己的双腿不能行走,突然从轮椅上站起来,一口气跑过一条街,才幸免遇难。而劫匪也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站在原地,忘了追赶。

事后史蒂文说:“如果我当时不跑,后果可想而知。但我忘了一切,拼命逃跑,一跃而起。当我停下脚步以后,才发现自己竟然会走路了。”

现在,重生的史蒂文找到了工作,他的身体很健康,行走和正常人一样。他利用假期到处旅游,向同样不幸的人传授经验,鼓励他们像自己一样战胜人生困境。

读了史蒂文的故事,相信你会有所触动。如果你对空还是不理解,非子提醒你,在你的一生中,你一定有过坠入情网的经验,坠入情网,完全没有自己,深深地爱上了一个人,一心一意想跟他(她)在一起,哪怕是死你也愿意。

为什么你会坠入情网,为什么你会对一个人迷恋到忘我,可以去死?

因为你“空”了,至少在那一刻或者在那一个阶段,你处在了空的状态。这里所说的空不是你心里没东西,内心空虚;是说你真正做到了无私无畏,无欲则刚,没有了自己。

尼克松有句名言:“只有丢掉自己,才能找到自己。”

什么是丢掉自己?丢掉自己就是让自己空;丢掉自己,就是把自己提升到彻底的无私无欲。

想想,一个人要到了彻底的无私无欲,他还会有所谓吗?他还会有惧怕吗?没有了。因为他空了,他空到了和宇宙一样的博大深远。再想想看,一个人要有了和宇宙一样的博大深远,他还有不能吗?没有了。到那时,对他来说就没有不能了,只有不想,没有不能。

这就是空的力量,这就是空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每一位伟人和成功者都有过的经验。

也是史蒂文的经验。

在战胜自我方面,史蒂文也是一个成功者。因为就在那一刻,在劫匪烧他轮椅的那一刻,他空了!史蒂文为什么能站起来,是空给他了力量,是空所激发的潜能让史蒂文站了起来。除了空,再没有任何力量能让一个双腿残疾的人在千钧一发之际站起来,由此你瞥见人的潜能,那力量真是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