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毕福剑的幽默智慧
5680300000010

第10章 “包袱”不断,笑声一片(3)

听闻此言,董卿乐了,继续发问:“还叔叔呢?请问婶婶在哪呢?”并纠正说“这叫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把节目巧妙地引了出来。两个人一唱一和,更像生活中随意的聊天,主持人成了带领大家看节目的朋友。

虽然老毕是央视主持界的“老人”,但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倒还是大姑娘坐轿—— 头一回。于是乎,一上台来难免有紧张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磕巴儿”。但姜是老的辣,老毕终究是老毕,在与搭档调侃了几句后,自己的独家幽默就显示出来了,竟还当着全国观众的面吹起了牛。老毕的这个“牛”吹成了一大笑点,虽然有纰漏,但聪明的他将计就计,干脆直接将“吹牛”“骗人”等词语扯了出来,继而巧妙地过度了话题,用“天网叔叔”引出了下一个节目《天网恢恢》,做的真是滴水不漏。

在与人交谈时,遇到言语上的突发情况,与其急忙错开话题糊弄过去,不如暂且先顺着它来,幽默一把,以它作引子,过渡到另一个话题上去,既合情合理,又在对方的笑声中轻松地说起了别的事儿,可谓一举两得。

朱军和李咏在介绍歌曲《万物生》中,有这样一段串联词。他们先评价了上一个节目,夸赞王力宏、李云迪两个演员的形象帅,随后,都想往自己身上贴金,都认同今年春晚的主持人也很帅。李咏抢过话茬:“有些主持人,既有偶像派的外表,还有实力派的内涵。”朱军接着说:“李咏说得对,我们属龙的基本上都有这样的潜质。”李咏想“找碴儿”,抢白他说:“朱军,你是觉得你好看吗?”朱军将计就计,来了个“这个问题那得分跟谁站在一块”,现场一片叫好声,气氛更加热烈。

朱军随后解释道:“我这人,是比较耐看。”李咏接着对“好看”做进一步阐述:“这好看,分很多个级别,耐看,仅次于好看,这跟下一个节目有关,下面的节目就很好看。”朱军说:“评价这么高,不会是你演的吧?”李咏有些不好意思,说:“本来是有我的,后来他们嫌我添乱,就把我踢出来了。”接着在观众的哄笑声中顺理成章地引出了歌曲《万物生》。

相声演员马东有次调侃老毕的长相“是央视的底线”,由此诸多网友也将“长脸”李咏拉了出来。不可否认,李咏的长相确实与老毕旗鼓相当,属“另类”行列,但他却调侃朱军,言外之意挖苦朱军的自夸好看,这无疑让朱军抓住了一个将计就计的好机会,一句“这个问题那得分跟谁站在一块”让李咏乖乖地闭了嘴。

将计就计的幽默有时还可以化解自己面临的尴尬,借机给自己找台阶。例如,一个女人正在饭馆里责骂她的丈夫,她尖声叫道:“在世界上所有可耻的人中,你是最卑鄙的一个!”这时,饭馆里所有的人都吃惊地看着他们。她丈夫察觉后,马上提高声音说:“骂得太好了,亲爱的!你还对他讲了些什么?”

众目睽睽之下,面对窘境,这个人急中生智,将计就计,将夫人的恶骂用一句巧妙的话转接到别人身上,让自己顺利地脱离了尴尬,令人叫绝。

此外,将计就计的幽默方式类似于假戏真做,典型的还有阿凡提的故事。他利用国王的贪婪心理,做出埋金子的行为,并使国王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真理。国王喜出望外,连忙给了他一堆金子让他种下去,并约好分成。可阿凡提后来告诉他,因为天气干旱,金子在泥土里干死了。国王大怒,骂他胡说八道,他却不紧不慢地说:“你要是不相信金子会干死,又怎么会相信金子种上能长出来呢?”一句话让国王吃了哑巴亏,却也只能自作自受。

当然,阿凡提的这个故事毕竟是传说,但同样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这就要求使用这一幽默法的人,善于急中生智,将计就计,圈外设圈,套上设套,想方设法诱使对方很快“上当”,从而达到以谬制谬、以恶还恶的目的。

9 逆向思维制造出的幽默

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于沿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而倒过来思考的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事物的一种反叛性思维。这种求异思维,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则能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更能制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幽默来。

在某期“七天乐”上,老毕一反常态,用逆向思维策划出一期精彩的足球比赛节目来,令所有人眼前一亮。

老毕安排有“中国第一前锋”之称的郝海东守门,并跟他解释说:“不能让你打前锋,你一打前锋我们就没法玩了,你就干你本来最不称职的本行—— 守门。”郝海东上场跟老毕打包票:“老毕,您放心,我一定安分地守门。” 结果发现对方先进球了,他就开始往前上,闲着没事就跑前面踢两球。这一举动令在场的观众们哄笑不已。

还有2003 年的《国庆七天乐》,老毕更是将搭档们整得够惨。朱迅会说一口流利的外语,像英语、日语之类的,老毕动了坏脑筋,心想既然都能折腾,我这次就让你说说陕西话,于是让她上演了一部全新的《秋菊打官司》。

后来朱迅“痛苦”地说:“我估计当时外面肯定有三十五六度,农民兄弟们都光着膀子在阴凉地里乘凉。可我们,穿着两层棉袄,还有个‘宝宝’在这里。”最后得出结论:来“七天乐”纯属遭罪。

老毕的这些点子似乎都是为对方“量身定做”的,反着想,反着来,虽然这些形象跟对方不沾边,但他正是用这种逆向的反差效果,用一种全新的面貌来给大家带来快乐。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老毕让沈冰女扮男装演《地道战》里的高传宝,让罗京踢足球等。大家看惯了罗京播《新闻联播》时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活跃在球场上的样子。老毕笑呵呵地说:“有一个球让大家意想不到,罗京头稍微一摆就把球摆进郝海东守的大门里去了,那个镜头让罗京乐了。他的这个高兴,平时我们看不到,在《新闻联播》里我们更看不到。”

老毕用他的逆向思维策划出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节目,不仅让大家看到了这些明星们鲜为人知的一面,同时也使当事人自己感受到了快乐,整个玩耍的过程中开心得不亦乐乎。这就是逆向思维所产生的幽默力量。

我们习惯了按着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却忽略了反着来可以制造出更多的幽默感。冯小刚的电影《非诚勿扰Ⅱ》中,存在着大量的颠倒性因素,展现着逆向思维的幽默,让大家眼前一亮,此电影也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在众多电影中脱颖而出。

李香山和芒果离婚的事情,完全就是按照结婚仪式进行的,坐着花车,带着伴郎伴娘,举行盛大仪式,有人主持,还庄严宣誓,举行盛大的宴会等。只是,穿的是白色与黑色的礼服,用的是白色的花儿;发誓时不是表达忠于对方而是表示离婚后绝不反悔;放上去两个气球,带着的不是天长地久白头偕老的祝福,而是“离了还是好朋友”的标语…… 整个过程就是对结婚典礼的颠覆,让人不自觉地产生对比,进而不禁会心一笑。

后面李香山参加自己葬礼的桥段也是如此。人生中常常会经历葬礼,却没有人会经历自己的葬礼,冯导对这一传统意义葬礼的颠覆,当然也让我们忍俊不禁。

还有秦奋和笑笑的试婚,他们摒弃了你侬我侬的甜蜜,试验的是人生的暮年,是谁比谁更讨厌,这又是出人意料的表达,带来极大的幽默感。

这部电影的成功源于它的逆向思维,将一些平常人们觉得顺理成章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用相反的情节演绎出来,我们看在眼里,倍觉新鲜。当然,冯小刚不仅仅是为了幽默而幽默,他是以幽默风趣这样一种独特的视角,带给我们严肃的思考。试想,人生中坚决的舍弃能像电影中举办一个离婚典礼就能完成的吗?生命的终点,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两个人如果连到了暮年也能不弃不离,连特别讨厌的毛病都能容忍,那么,何必非要用试婚来验证呢?冯小刚的幽默,从这个意义上看,影片不再仅仅是逗人发笑,而是对人生的一种关照。

另外,逆向思维的幽默之语比较含蓄,即弦外有音。梁实秋是著名的散文大师,看他的文章,不但能见到他博古通今、西学中用的功力,更常常“惊艳”于他逆向思考的幽默。譬如谈到节俭,他说:“晚上开了灯,怕费电;关了灯,又怕费开关。”寥寥数语,把抗战时期的穷困和那时科技落后、电灯开关容易坏的情况幽默地表现出来。

由此看来,逆向幽默并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反着想,逆着来,它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我们在使用这一幽默方式时,不能草草率率就说话行动,而是要先经过一番斟酌,才能说出口或者付诸实施,不然很可能就要贻笑大方了。

10 转移视角幽默法

曾有人为新闻作过这样精彩的概括:“狗咬人不算新闻,人咬狗才算新闻。”将类似的关系应用于现实生活和幽默之中,从侧面入手,寻找适当突破口,点到为止,这样一来,能巧妙地将所要看待问题的角度予以转换,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

毕福剑在一次访谈节目中,面对网友们提出的类别迥异,甚至有些不好正面回答的问题,聪明的他都能及时转移视角,给予客观而不失幽默的答复。

有网友问:“毕老师,你知道你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吗?”

老毕带着玩笑的口气说:“听你说完我才知道,但愿你不是用这种办法跟我拉近关系,想走进《梦想剧场》。”

有网友拿老毕与崔永元比,针对老毕之前说过的“崔永元是邻居大妈家的儿子,我是邻居大妈家的孙子”,对老毕说:“你干吗这么谦虚,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更愿意舍崔老师而取毕老师者也!”

老毕说:“至于我和崔永元谁是鱼谁是熊掌我也整不清楚,只知道崔永元比我的名气大得多,我不是在谦虚。谢谢你对我的表扬。”后来有网友向老毕抱怨:“为什么像我这么有演戏天赋的人,你们都发掘不了呢?”

老毕则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人的天赋要靠自己去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才能够让别人看重你,重用你。机会要靠自己去把握。”

对于一个问题,我们从正面看很容易就能得出一个貌似很有说服力的结论来,但如果从侧面看它,不免又会有新奇的发现。就如上述的问题中,有人说老毕很有魅力,老毕却对这句话的看法转移了视角,幽了对方一默—— 你不是要与我拉近关系上我的节目吧?这样的回答亲切而风趣,虽不点头明说自己“有魅力”,但在大家看来,老毕的幽默魅力又多了一分。

我们常说,幽默来源于生活。将生活中看似平淡无奇没什么特殊技巧的话语,经过加工处理,比如视角转移,明明要说甲事,却从与之看似无关的乙事说起;本来要表达一种意思,却偏采用旁敲侧击的暗示手段,这就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歪打正着式的幽默技巧。

“转移视角”是无意中发生的,而当它成为一门幽默技巧时则是有意设计的,并有相当强的针对性。可以这么说,转移视角是针对某一主题,看似漫不经心,其实是有备而来。

一次,一大学生挑战崔永元:“都说你崔永元语言了得!会说方言吗?我会多种方言,你敢和我比比吗?”接着大学生说了广东话、客家话和闽南语,小崔一句也听不懂,更不会说。大学生非常得意。

崔永元正色说:“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哪个学校的?学校在什么地方?哪个班级?住哪个宿舍?……”

大学生很疑惑:“你问这么详细干什么?”

崔永元笑了,说:“没什么。我回北京以后,想抽个时间向国家语委报告,在广州的某个学校,有一个不提倡讲普通话的角落,方言很盛行,请他们来查查!”

在这个事例中,大学生显然是抱着挑战的态度来的,但是他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崔永元的语言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不是会多少种方言。崔永元并没有从这个角度回答,而是装作一本正经地搞了一次审讯似的连珠炮提问,庄中寓谐,幽默地从提倡普通话的角度来“反驳”他,这样既回答了他的问题,同时还传达了一个信息—— 国家在大力提倡普通话,作为大学生更应该做表率。

转移视角与转移话题不同,后者是面对不好回答或不愿回答的问题含糊其辞一带而过,以此来避免敏感问题所带来的尴尬;而前者则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对他人提出的问题不仅不避不闪,还予以幽默的回复或反击,让对方从看似平静的回答里揣摩出其他的寓意来。

当我们遇到不好回答的问题时,不妨用转移视角这一幽默方法来给予回复,从侧面发掘出问题的“闪光点”,让话说得更富有机智与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