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崔永元的说话之道
5680700000008

第8章 平和之道——拉拉家常很轻松(2)

2007年4月19日晚上,崔永元在中国传媒大学做了一场演讲。有一个学生在提问时,语言组织得不是很流畅,问题似乎也不如前面的几个提问有深度,于是现场嘘声四起。崔永元说:“这样不好,这不是我的母校,我的母校不应该有这种现象。”有些学生似乎还想辩驳什么。(因为他们觉得这种嘘声正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崔永元鼓励那位提问的学生,说他问得很好,是独立思考出来的,并提议大家给他掌声,于是掌声响起来了。看来崔永元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后面就再也没有出现嘘声,即便是在很值得“嘘”的情况出现时。

说话之前,要考虑一下对方能否接受,考虑一下能否说得恰当。比如,你的先生有点胖,你直说他像猪一样;婆婆担心多,所以比较啰嗦,你就直接说她很啰唆;小姑长得不漂亮,你直白地说她长得不怎么样……这样,不仅会伤害到听话的人,还会严重影响到你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别人当然也不会关心我们的感受,因此人际关系中难免会存在着不信任、疏离等各种负面因素。

说话时考虑对方的感受,需要我们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当然,这里所指的并不是要你见风使舵,尽挑人家喜欢的说,而偏离了正题。

在和人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谈话的方式,很容易让人的交际进入僵局。想在社会圈子里如鱼得水,就必须注意说话的方式,在交流的时候避免夸夸其谈,要学会倾听,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

和人交谈时,还要考虑对方的年龄、文化层次,以及对方的心理承受力,不能只图自己的感觉。要说该说的,而不是说想说的;要做该做的,而不是想做的。

有这样一个场景:妻子正在厨房炒菜,丈夫在她旁边一直唠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赶快把鱼翻过来,油放太多了!”妻子脱口而出:“我懂得怎样炒菜!”丈夫平静地答道:“我只是要让你知道,我在开车时,你在旁边喋喋不休,我的感觉如何……”

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心比心,去体会别人的情绪与感受,不仅能让我们的心胸更豁达,还能获得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因为换一下位置,很多事情可能会浮现出不同的一面。

每一件事情都有双面性。当我们与他人意见相左时,不妨也换位思考一番,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对方所处的环境来处理问题。有可能某些在我们眼前看来无法调和的冲突,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因为换位思考而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5 对每个人都表现得礼貌、尊重

崔永元说:“作为谈话节目主持人,我觉得除了需要具备会表述和倾听外,还应该善解人意,对每个人都表现得礼貌、尊重。因为他来和你谈话,有的还是主动要求和你谈话,最差的也是你请来的,你要完全尊重他。这种尊重不光体现在迎来送往,其实也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

崔永元在每一期节目结束后都会向现场观众深深鞠躬,直到《实话实说》的最后一期仍然坚持这样做。动作虽然简单,但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崔永元对观众的礼貌和尊重。

节目现场通常非常挤,有时候观众席坐得特别满,在采访观众的时候,崔永元不可能跟每一个观众都站到一排。当站的地方比观众高一排时,他就弯着腰举着话筒,因为这样不会给观众造成心理压力。有时候遇到残疾人在现场,尤其下身站不起来的残疾人要发言,崔永元就会走到他旁边,以最快的速度蹲着给他举话筒,而且这个时候他绝对不会说“您不用站起来了”,因为这话里就带有歧视,好像对他丧失了这个功能很在意。而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他从来都是一个单腿跪在地上,另一只手要扶着孩子的肩膀。

有记者问他,这些动作是不是事先设计出来的,崔永元回答:“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做这样的事,有三种情形。第一种就是你发自内心的。如果你知道应该尊重别人,或者说你内心确实尊重别人的话,其实你不用设计,你知道该怎么做。第二种就是我常说的,你做不到,你又不是发自内心的,你装也装不出来。最差的就是第三种,做不到也不装。我基本上是发自内心的,不需要设计。”

尊重他人其实就是尊重自己,一个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定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喜爱。有时候,一句尊重的话能够给身处逆境、困境中的人无穷的力量和信心,让他们振作起来。

在美国,一个颇有名望的富翁在路边散步时,遇到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年轻人在寒风中摆地摊卖旧书,他啃着发霉的面包。有着同样苦难经历的富商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将8美元塞到年轻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没走多远,富商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书,希望年轻人不要介意。最后,富商郑重其事地告诉年轻人说:“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

两年之后,富商应邀参加一个商贾云集的慈善募捐会议,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书商迎了上来,紧握着他的手感激地说:“先生,您可能早忘记我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您。我一直认为我这一生只有摆摊乞讨的命运,直到您亲口对我说,我和您一样都是商人,使我重拾自尊和自信,从而创造了今天的业绩……”

不难想象,这位富商当初即使给年轻人很多钱,没有那一句尊重、鼓励的话,年轻人也很难会改变人生。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礼者,敬人也。每个人都值得尊重。和别人谈话时,无论对方的地位、等级、辈分如何,我们一定要有礼貌,懂得尊重他们。

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敬语是一个人有身份、有修养的标志。例如,如果你请别人为你服务时,一定要加上“请”;在交谈中,称呼对方的父母,应该说“伯父”“伯母”,直接说“你爸爸”“你妈妈”当然也可以,但缺乏礼貌。很多时候,同样一个意思,讲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不一样。

在与人交谈的时候,不要随便打断别人。谁都喜欢当谈话的主角,谁都不喜欢别人乱插话。特别是当别人谈兴正浓,说得眉飞色舞的时候,假如被不礼貌地打断,会感觉兴味索然,犹如被当头浇了一盆冷水。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既不礼貌又让人反感。要学会尊重他人。哪怕自己很有学问,很有见识,很有智慧,在与他人谈话时也要多多洗耳恭听。

不要轻易质疑别人的话。卡耐基曾说:“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声六月寒”。

沟通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而要能有效地沟通,必须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在人与人相处时,相互尊重是一个基础点,只有具备这个基础条件,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6 语言简洁明了,不绕弯子

语言交流首先要明确主题,做到开门见山,简洁明了,直奔主题,不绕弯子。老舍曾说过:“我们应该有点石成金的愿望,叫语言一经我们的手就变了样了,谁都能说,谁又都感到惊异,拍案叫绝。语言必须馅多皮薄,一咬即破,而味道无穷。”“皮薄”就是要说明白话,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话。“馅多”就是要说有内容的话,说有品味、有质量、有信息容量的话,别让人听着没滋没味儿。

在《盗版怎么反》一期节目中,崔永元一开场就介绍嘉宾:“今天我们请到的客人是《读者》杂志社的常务副主编彭长城先生。”大家鼓掌后,崔永元先抛一个玩笑:“掌声超过杂志的发行量,肯定有人看的是盗版。”而后又说,“让我们的乐队来演奏一下正版的《好大一棵树》”。

崔永元短短的两句话,就使得节目直奔主题:盗版出现了该怎么反?而有的谈话节目主持人讲了半天,还离题万里。

会说话的人,是语言简洁明了的人。语言的精髓,在精而不在多。口才差的人,往往就包括那些喋喋不休的人,说了一大堆,也没有说出主旨,反而还认为自己很棒。事实上,要真正地将自己的话说得高效,就必须让自己的语言简练,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对方明白你的意思。

看崔永元主持的节目的文字稿,会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从他发言的频率看,优势十分明显,几乎是每一位嘉宾和观众高谈阔论一番之后,他都要出来应接。但从他发言的长度比例来看,则呈现突出的“劣”势。

比如,《实话实说·该出手时就出手》中,见义勇为的薛老师等嘉宾的发言一般都是几百个字,而崔永元的应接绝大多数都是几个字或十几个字。像“但是,围观不是个办法”“从小偷变成病人了”“薛先生,您心情好一点了吗”“犯罪分子都是纸老虎”等等,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国民间文艺的一种形式——“三句半”,崔永元就是那个说“半句”的角色,虽然他把很大的空间都留给了嘉宾和观众,但是,谁都得承认,全场都还是在“乖乖”地跟着他的“半句”走。

说话要做到浅显易懂,能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达到与他人沟通交流的目的。如果故作高深、有意作秀,反而使得语言不精炼,就是费九牛二虎之力,别人也听不明白。

说话贵精不贵多。简短的语言有时反而会让相当复杂的思想感情十分清晰地表达出来。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只讲了一句话:“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短得无法再短,却激发了人们奋起抗争的勇气,鼓舞了人们要以鲁迅先生为榜样,挺身而出,战斗不止。

抛开转弯抹角与旁生枝节,抓住精髓,巧作对比,就可以达到一语中的、一招制胜的效果。

总之,人们最讨厌废话连篇、半天说不到点子上的人。言简意赅,不说废话,才显得说话的人干练。所以,在与人交往时,注意说话要简洁一点,这样才能够受到人们的欢迎。

7 口才可以很笨,“耳才”一定要好

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的代表作品《五官争功》,通过嘴巴、耳朵、鼻子、眼睛互不相让,都向脑袋争邀头功的故事,让人们在捧腹大笑中明白集体合作的重要性。现实生活中,人的五官虽然不会相互争功,但要真正做到配合默契、恰到好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嘴巴和耳朵来说,许多人常常重说轻听,光有口才却无“耳才”,无意间掉进了自己挖的“陷阱”里,使沟通效果大打折扣。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崔永元说:“你为什么这么有口才呢?”

崔永元笑了下回答:“我口才其实很笨,只是耳才还可以。”

记者又问:“‘耳才’怎么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