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无为胜有为
5682800000016

第16章 做一个心灵警觉的人

【导语】

如何才能在外在的物质世界中阻止住功利的物欲呢?只有让内在的心灵宁静下来,才能让自己理智的在外在物质世界中正确的选择。

如何才能在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安宁无事的生存呢?只有让自己理智的内在精神世界形成,才能让自己在多欲的物质世界中生存下去。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直解】

古时善于为士的人,细微深远而通达,深远得难以认识。

正因为难以认识,只能勉强加以形容:

谨慎啊,象冬天趟水过河,

警惕啊,象害怕四邻围攻,

恭敬啊,象当客人,

和蔼啊,象冰将融化,

朴质啊,象为雕琢的素材,

空旷啊,象深山幽谷,

浑厚啊,象江河的浑水,

谁能使浑水不浑?安静下来就会慢慢澄清。

谁能长久保持安定?变动起来就会慢慢打破安定,

保持此道的人不会自满。

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去旧换新。

【心解】

*人生在世要时刻保持警觉心

老子说“豫兮若冬涉川”,一个人,做人做事绝不草率,凡事都先慎重考虑。“豫”,有所预备,也就是古人所说“凡事豫立而不劳”。

一件事情,不经过大脑去研究,贸然就下决定,冒冒失失去做、去说,那是一般人的习性。“凡事都从忙里错,谁人知向静中修。”人因应万事,要有非常从容的态度。做人做事要修养到从容豫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表面看来似没有所作所为,实际上,却是智慧高超,反应迅速,举手投足之间,早已考虑周详,事先早已下了最适当的决定。看他好像一点都不紧张,其实比谁都审慎周详,只因为智慧高,转动得太快,别人看不出来而已。并且,平时待人接物,样样心里都清清楚楚,一举一动毫不含糊。这种修养的态度,便是“豫立而不劳”的形相。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的千古名言,也是颠扑不破、人人当学的格言。

但是“豫兮”又是怎样“豫”法呢?答案是“若冬涉川”。就是如冬天过河一样。冬天水面结冰,整条河可能覆盖上一层厚厚的冰雪。不但是人,马车牛车各种交通工具,也可以从冰上跑过去,但是千万小心,有时到河川中间,万一踏到冰水融化的地方,一失足掉下去便没了命。古人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正是这个意思。做人处事,必须要小心谨慎战战兢兢的。虽然“艺高人胆大”,本事高超的人,看天下事,都觉得很容易。例如说,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事实上,正因为拿破仑目空一切,终归失败。如果是智慧平常的人,反而不会把任何事情看得太简单,不敢掉以轻心。所以,老子这句话说明了,一个有修为的人,必须时时怀着好比冬天从冰河上走过,稍一不慎,就有丧失生命的危险,加以戒慎恐惧。

接着,老子又举了另外一个比喻,“犹兮若畏四邻”,来解释一个人的思虑周详,慎谋能断。“犹”是猴子之属的一种动物,和狐狸一样,它要出洞或下树之前,一定先把四面八方的动静,看得一清二楚,才敢有所行动。这种小心翼翼的特点,也许要比老鼠伟大一点。我们形容作事胆子很小,畏畏缩缩,没有信心而犹豫不决,另有一句谚语,便是“首鼠两端”。这句话的涵义和犹豫不决差不多。只要仔细观察老鼠出洞的模样,便会发现,老鼠往往刚爬出洞来几步,左右一看,马上又迅速转头退回去了。它本想前进,却又疑神疑鬼,退回洞里,等一会儿,又跑出来,可是还没多跑几步路,又缩回去了。如此,大概需要反复几次,最后才敢冲出去。“犹”这种动物也一样,它每次行动,必定先东看看,西瞧瞧,等一切都观察清楚,知道没有危险,才敢出来。

这是说,在人生的路程上,对于自己,对于外界,都要认识得清清楚楚。“犹兮若畏四邻”,如同犹一样,好像四面八方都有情况,都有敌人,心存害怕,不得不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就算你不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或者只是单独一个人走在旷野中,总算是没有敌人了吧!然而这旷野有可能就是你的敌人,走着走着,说不定你便在这荒山野地跌了一跤,永远爬不起来。所以,人生在世就要有那么的小心,要时刻保持警觉心。

*做人就要做一个心灵警觉的人

《入行论》中说:“丧失警觉就好比是溜进自觉薄弱段的窃贼,它偷走了你所累积的一切功德,而使你堕入恶道。”做人就要做一个心灵警觉的人。

警觉要在事实发展最初的那一刻升起,当你要发火时,你应升起警觉心,要放弃某件事时,要升起警觉心,要上车时,人还站在门口处时就要升起警觉心,一旦警觉心升起,他就会转化坏事的发生。

灰尘的头脑若一直占据你的大脑,警觉是不可能升起的。因为你被灰尘沾满了,被构成灰尘的内容如占有、贪求、好色等一系列扩大的文化习惯占据了,你不可能获得那个闪亮的一瞥,不可能获得警觉。

情绪是障碍,思维是障碍,一切沾满扩大欲求的外来头脑都是障碍,它们都会或多或少地阻止你升起警觉,阻止你灵性的头脑成为主人。

一个烦乱的人是没有警觉的,他正在烦乱,他正在被情绪控制。警觉一旦被带入,你就不可能会是烦乱的。烦乱是被动的,是灰尘的头脑被环境刺激的结果。

当你在警觉时,你不可能烦乱,不可能痛苦,不可能愤怒,因为你正在注视着那个愤怒,那个烦乱。你突然升起,你轻咳一声,主人的轻咳打断了那个烦乱,中止了烦乱的恶化,关闭了烦乱的能量,而且统统将一种摄人的魅力从目光中传达到了那些烦乱的“小人”身上,于是,“小人”被你强大的主人收服了,归顺了。

一切消极的人,一切被动的人,一切主观做梦的人,一切分裂的人,一切封闭的人,都不可能是正在警觉中的人。警觉代表着主人,主动、积极、开放,接纳一切。

一个人他的功夫再高,若没有升起警觉之心,那他就依然只是一个被动的人,一个没有变化的人。

下面是关于一个智者的事。

他的名字叫布克由。他单独住在一个山洞里。但是在白天,或者甚至在晚上,他有时会大声喊:“布克由。”

布克由当然是他自己的名字。然后他会说:是的,我在这里。而当时旁边并没有人。

他的弟子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你自己喊自己的名字,自己又回答呢?

他说:每当我进入思想,我必须记住要警觉,每当我脑内灰尘在唠唠叨叨,我就必须要记住警觉,所以我自己叫自己,自己回答,我在回答时,我那罗嗦,那个绮想,那个思想就消失了,我就还是在觉知之中。

然后在最近三年,他却从来不叫自己的名字,也不回答:是的,先生,我在这里。

弟子又问:你为什么现在不自喊自答了?

他说:现在布克由一直都在那里,一直都在,所以没有那个必要了。而以前我常常错过他,有时焦虑会占据我、控制我,然后,布克由便不见了,所以,我必须记住布克由,那个焦虑才会消失。

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你也可以去尝试。当你苦恼时,愤怒时,烦恼时,兴奋时,一切灰尘出现时,你都可以用这种自喊自,自回答的方法。只要喊你的名字,无论出声或不出声都一样,那个烦乱、那个灰尘就会被你当场击毙。至少有一个片刻你会瞥见那超出灰尘的东西,而那个瞥见会被加深,一旦你知道如果你已变得警觉,一切灰尘就将消失,你就会深深洞悉你自己,你就会知道你的大脑的确有主人的大脑和仆人的大脑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