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无为胜有为
5682800000021

第21章 知识有时候更像一张网

【导语】

有的人活到老、学到老,到头来成了书虫、书的奴隶;肚子里的糟粕堆得多了,又要放点废气。光这《老子》的注释就不知道有多少,老头子要是看见,胡须都会笑白了。学习《老子》本来就是让人简而不费的,我们偏偏画蛇添足。因此只有那些懂得“识灭智生”之理的人,才不至于庸人自扰。

【原文】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直解】

抛弃学问才能免除忧患。

应诺与阿斥,相差有多少?

善良与丑恶,相差有多少?

人们所怕的,就不能怕。

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啊,还没有个尽头!

众人都兴高采烈,好象参加盛大的宴席,好象春天去登台眺望美景。

唯独我自己淡淡的无动于衷,好象还不会发笑的婴儿。

疲倦啊,象是无家可归!

众人都有余,只有我好象什么也没有,

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混混沌沌啊!

人们都是那么清醒,我却混混迷迷,

人们是那么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

辽阔无边啊,象大海,无尽无休啊,象大风。.

众人都有能耐,唯独我愚笨无能。

我和人们都不一样,是因为我以得了道为贵。

【心解】

*知识有时更像一张网

屈原忧君爱国,搞得自己“形容憔悴、颜色枯槁”,最终万念俱灰,自投汨罗江中。杜甫一辈子穷困潦倒,“念念不忘君父”,后来病死在一条小船上,一直漂流了几十年才被收葬。“何仁人之多忧!”千古之下,读书人真是令人扼腕长叹!一个人学问越深,忧患就越重。所以文人往往大惊小怪,总是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

古代以“圣人之忧”来形容忧愁的无穷无尽。“无忧者,其唯文王乎”?文王的智慧已经能够洞察一切,然而《易经》卦辞处处都是危患之意。仔细品味古代的诗文,几乎都有藏哀,如果心情悲凉的话,就难以竟读。所以老子说“绝学无忧!”“无知者无畏”,没有学问的人,难以深谋远虑,不懂得事情的严重性,加上也不关心身外之事,一辈子都省心。所以学习既可以广益知识,同时也是烦恼寄生的一大渊薮。思考的东西多了,失眠、神经衰弱接踵而至。

毫无疑问,知识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和幸福,但是知识不等于快乐,更不等于幸福。有时候,知识反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沉重负担,好似一张沉重而结实的网,罩住了我们。

学问学多了如果不善加运用,就会变得非常的迂腐,甚至连基本的人世常识、人情伦理都忘却了。就像“邯郸学步”中的那人迂腐得连原来怎么走路都不知道了。

知识多了,人也就会成熟起来。但有时候,过于成熟,过于老练,就会变得世故起来。童心,也就自觉不自觉地丧失了。

小的时候,我们可以为一件根本不值得我们高兴的事情敞怀大笑,笑得忘乎所以。那样的生活多么的快乐,叫多少人在回想童年时暗自流泪。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我们就渐渐成熟起来,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体统,要讲规矩,要做文化人,要干文明事。顾忌的多了,烦恼也自然多了起来。

成熟,有时候称为世故,这是最可怕的一种衰老,人一旦进入这种状态,无论他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可以说,都已进入了生命的黄昏。世故者只能混迹于权贵和金钱的阴影里,也只有在这些阴影里才能滋生世故的人。现在之所以有人崇尚世故,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变得世故,实在是因为权贵和金钱制造的阴影越来越大的缘故。

世故是烂掉的成熟,是那些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就近为自己选择的一个掩体,他们在内心深处有自卑情结和弱者心态,因此从其本质上讲,世故是一种幼稚的回归。

是啊,人,真正快乐的是在童年。返老还童,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人的一种对于童年的回味,对于童心的渴望。成熟了,有知识有文化了,我们对于很多的事情,该敞怀大笑的,也只是淡淡一笑,没有笑的因素的时候,很难有会心的笑声。

有时候知识带给人们的不一定是快乐,知识有时候更像一张网,毫不留情地把人网在网中,网中有着生活中的种种压力,种种枯燥,种种可怕的思想。

所以说,知识虽然是好东西,但不是快乐,至少不是快乐的直接来源。与权力不是快乐,财富不是快乐,金钱不是快乐一样,知识只是快乐的一个因子,不是快乐的前提,更不是快乐的基础。

因为,有了知识只能表明你知道的多了,但并不表明你智慧了,并不表明你能智慧地生活。

*放下知识,才能发现自我智慧

知识不等于智慧,有时候放下知识,才能发现自我智慧。

文字只能是在限制你的自我智慧。真正的东西总在事物的背后,不要只是看语言文字怎样。

遇不遇到问题,智慧都在那,只是看你发现、掌握、运用智慧的程度高低了。只是帮你指路的,别的什么都帮不了你,都要靠你自己去做。但盲目的瞎想瞎干,是自我智慧迷失的产物。发现、掌握自我智慧的人,才能有个性,不落俗套。

没有智慧可以得到表面和短暂的快乐,只能生存在烦恼和痛苦之中,而且会生存的很累。不是吗?智慧没法增长,也无法减少。就像宇宙一样,你能说它增长了什么,或减少了什么吗?变化不变化,只在感觉而已。去年的秋天、今年的秋天和明年的秋天区别在哪里?

发现、掌握自我智慧的人,就会走自己的路,不模仿。

发现、掌握自我智慧的人,就不会被固定的模式套住,能挣脱出来。

发现、掌握自我智慧的人,就会有童心,因为童心离自然更近。

发现、掌握自我智慧的人,就会心平气和,不浮躁,不跟风。

发现、掌握自我智慧的人,就会善于用智慧学习,独立思考,找到学习规律。

发现、掌握自我智慧的人,就不会把脑子塞的满满的,也不会限制自己的发展。

发现、掌握自我智慧的人,就会永远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并为之付出全部精力和热情。

发现、掌握自我智慧的人,自我智慧就会随时闪现,灵感就会随时出现,天天有灵感就会成为可能。

发现、掌握自我智慧的人,就会知道怎样用心,用心思考,用心感悟。就不会成为没脑子的人。

发现、掌握自我智慧的人,就会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总是朝着光明的方向前进。而并不是无聊的象征。这说明他们知道了方向,知道可以打井出水的地方,这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终生不去发现、掌握和运用自我智慧,又怎么办呢?自我智慧是天空、是大地、是山川河流、是宇宙灵魂之灵魂。当我们不去想获得自我智慧的时候,自我智慧就会自然降临到你的身边。

自然的人——连大公无私都不刻意去想的人;连热爱生命都不去刻意追求的人,才能够与自我智慧结缘。

在没有发现、掌握和运用自我智慧之前,还是先学会做自然人,然后才可以发现自我智慧是什么,在哪里。这是唯一的一条路径!

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在他们的研究领域里,可能是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但是他们不一定是智者,智者一般是指那些能够发现、掌握和运用自我智慧的人们。

自我智慧应该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天生”的。

平凡的人和伟大的人,他们的根本区别在是否能够发现、掌握和运用自我智慧。

伟人不一定是大智者,大智者可以成为伟人,只要需要的话。因为悟到智慧不一定非要做伟人。

先去发现,再去掌握,然后运用自我智慧去面对人生,肯定可以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