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无为胜有为
5682800000030

第30章 要有顺其自然的心境

【导语】

老子说“大制无割”,就是善于制作者不会生硬地切割,因为他懂得顺其自然的道理。

建筑师设计了位于绿地四周的办公楼群。竣工后,园林管理部门的人问他人行道铺在哪里,“把大楼之间的空地全种上草。”建筑师回答。

夏天过后,在楼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径,优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宽,走的人少就窄。

秋天,这位建筑师让人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是从未有过的优美设计,和谐自然地满足了行人的需要。

这就是“道”的精髓——顺其自然。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无割。

【直解】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沟溪。

甘作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初生的婴儿的状态。

明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黑暗,甘作天下的模式。

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就不会丢失,回复到最终的真理。

明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作天下的川谷。

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

回复的纯朴,纯朴分散就成为器具,圣人们用它们是发挥他们的长处。

所以,大的器具是完整的。

【心解】

*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着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平等平常的。事物的发展运动也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必要去怨天尤人,只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就可以了。

*是聚是散都应随缘

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

到那一天,未婚妻却嫁给了别人。书生受此打击,一病不起.家人用尽各种办法都无能为力,眼看奄奄一息。

这时,路过一个云游僧人,得知情况,决定点化一下他。

僧人到他床前,从怀里摸出一面镜子叫书生看。

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路过一人,看一眼,摇摇摇头,走了……

又路过一人,将衣服脱下,给女尸盖上,走了……

再路过一人,过去,挖个坑,小心翼翼把尸体掩埋了……

疑惑间,画面切换,书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烛,被她丈夫掀起盖头的瞬间……

书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释道:那具海滩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个路过的人,曾给过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恋,只为还你一个情。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

书生大悟,“唰”地从床上坐起,病竟然全愈了!

缘分也是注定的,强求也不能得到,是聚是散都应随缘。凡事都要随缘,人必须随着天定的因缘来处理事情。反之任凭自己的主观努力一意孤行,不论怎样也无法达成自己的意愿。

有一首老歌《世事不可强求》,它表达了“未来不完全可预测”、“不完全可控制”的常识智慧。但是,以现代文明武装起来的人不相信这个基本的事实,这才是悲剧所在,也是未来的危险所在。

*刻意行事会适得其反

有个白胡子老爷爷,每天晚上都睡得挺香。邻居家的小男孩知道后就想戏弄一个这个老人。

一天,邻居家的小男孩去问他:“老爷爷,你的胡子这么长。请问您睡觉的时候,你的胡子是放在被子里面的还是放在被子外面的呢?”

老爷爷很惊讶,邻居家的孩子问这个问题,而他自己却从来没有想过。于是就说:“孩子,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注意喱!这样吧,今天晚上我睡觉的时候弄清楚,明天再告诉你吧!”孩子愉快地答应了。

晚上,白胡子老爷爷躺在床上,想起了邻居家孩子问他的问题。于是,他先把胡子放在被子里面,咦,怎么不大对劲?好吧,放在被子外边试试。哎,也不合适。还是放在被子里面吧……老人一会儿把自己的胡子放在被子里面,一会儿又把自己的胡子放在被子外面,折腾了整整一宿,没有睡好。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老人就敲开了邻居家的门叫醒了那个小男孩,问他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小男孩开心地笑了:“爷爷呀,你想过没有,哪有人睡觉的时候还会注意自己的胡子是放在被子里面还是被子外面的呢?”

老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被邻居家小孩给戏弄了。

孩子戏弄老人固然是不对的,我们姑且不谈。单就孩子的问题:“睡觉的时候,胡子放在被子里面还是被子外面。”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就像最后小孩子说的那样:“哪有人睡觉的时候还会注意自己的胡子是放在被子里面还是被子外面呢?”

我们生活中不也是也有类似的例子吗?

如果你受过军训,你一定会有切身的体会。训练走正步的时候,教官告诉你迈左脚摆右手,而你特别注意,恐怕自己出错,而往往正是由于自己太注意了,往往会造成同脚同手的大笑话。

比如,一个人十分害怕自己在将要举行的一次演讲比赛中失败,那么,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帮助他解除对演说和演说失败的胆怯。让他在演说前这样对自己说:“我要尽力感到害怕,在台上心惊胆颤,想逃跑,想把自己从上到下裹起来;我要打哆嗦,我要汗颜,要结巴,要语无伦次;我要让全部的人为我的失败发笑;我要焦躁不安,使自己觉得整个大楼都和我一起颤抖,我流的汗足以把全部听众淹死;我要当上世界冠军,第一流的台上颤抖的选手;我会上吉尼斯世界大使……”通过这种矛盾意向的作法,人就会平静下来,嘲笑恐惧并以一种幽默的方式来决定他该针对恐惧和担忧自言自语些什么。这样就可以消除逆境对人产生的消极影响,使之在这种情况下仍能应付自如。

弗兰克尔曾治疗过一个很严重的成年结巴。这个人从懂事起就结巴,只有一次他没结巴,那是他12岁时,一次乘公共汽车不买票,被售票员抓住了。他想,这下越结巴越好,让售票员知道这人不过是一个可怜的结巴孩子,于是他极力想结巴,但却一点儿也没结巴。

一个有心脏病的人,担心自己的心脏病发作,不敢出院。一次,他又陷入这种焦虑时,护士要他加快心跳,并尽量增加痛苦和焦虑。然后,护士离开病房。当过了一会儿护士回到病房时,他说自己实在不能做到护士的要求。恰恰相反,他这时倒十分平静。于是他鼓起勇气到外面去散步,经过一家商店时,他又开始感到心跳加快,于是便对自己说:“焦躁不安吧,尽量!”结果,他却感觉不到焦虑,反而平静下来。不久,他出了院,回到工作岗位上。

这是因为,我们常常在一件事开始的时候投入太多的注意力,思考、咀嚼得越多,情况就变得越糟。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失眠。你越是想要睡着,越是睡不着。天快亮了,你放弃了睡着的企图,反而睡着了。有时,我们可能由于努力过分而无法取得成功。如我们比较放松自在地处理问题,成功就会容易得多。当我们把注意力从那些使我们烦恼的问题上转移到事物本身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不再为焦虑所困扰时,智慧和才能由于免除了不良情绪的骚扰而得以更好的发挥。

所以,生活本来不需要刻意。一个人刻意地去做事,肯定做不好,有时还会闹出许多笑话。一个人刻意地去追求,时刻想着自己的某件事情,也不会有什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