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无为胜有为
5682800000035

第35章 最高明的医生就是你自己

【导语】

所谓“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必须先制服内心邪念才能踏上进德修业的坦途。《六祖经》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强调心是人一切行为的主宰,做人必须在自我上下功夫。尤其是要想控制外来的横逆事件必须先控制自身的邪念,因为外力毕竟要通过内心的作用才能左右自己,假如自己陷于迷惑,就容易受到外来邪念的干扰。古人讲修养,就是改造内心世界,强调只有内心静如止水,就可收到“百邪不入,寒暑不侵”的效果。应当说,强调自我完善和心性修养,达到精神境界升华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直解】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知道满足就感觉富有,坚持力行的就是有志气,

不迷失本性的就能长久,死而不被遗忘的就是长寿。

【心解】

*人要有自知之明

老子说“知人者智”,是说了解他人,乃是智慧和能力上的表现,“自知者明”,是说了解自己乃是明澈的表现。换言之,必须克服某种障碍,才有自知的可能,否则,再多的智慧,也不足以自知。

说到自知的障碍,绝大部分是由于主观因素。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所谓“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骛远,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就能做到高瞻远瞩而不是一味地好高骛远,自找苦吃。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人类的通病,都是不自知的表现,一般人的心理,大多具有这些根本病态。

举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有一位妇女在市场上买得一件质次而价高的衣服,她心里已经很后悔。但是当别人指出这一点时,她却很反感;而若有人说这件衣服其实并不错,她会自然地有所赞同。并不是她喜欢这件衣服,而是她不能够承认自己做了愚蠢的事情,甚至可能被看作是愚蠢的人。再说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事,看起来与此完全不同,其实本质上却相通。项羽败于垓下,反复地说这么一句:“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能够笑对死亡,却不能够承认自己在政治和军事诸多方面不及刘邦,而造成最终的失败。司马迁对项羽颇多同情,但对他的至死不悟,归罪于天,仍然指斥说:“岂不谬哉!”

从内心感受来讲,每个人都不喜欢接受批评,而希望听到别人的赞美,全然不顾这些批评或赞美是不是公平的。

在现代的心理学研究中,这一问题受到很大的重视。我们简化来归结到一点,就是人都有自我肯定的需要,这种需要同冷静的自我认识形成冲突,以至于使自我认识的能力不能发挥作用。

出于自我肯定的需要,人们常把理想的自我当作真实的自我,沉浸在虚幻的满足中。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引了一则故事:在并州(今山西)地方,有一士族子弟,好作诗赋,浅陋可笑。旁人有意嘲弄,虚辞赞美,他却信以为真,大排酒宴,招延声誉。他的老婆流泪苦劝,叫他不要出洋相,此人长叹说:“才华不为妻子所容,何况行路!”这也许是有些极端化的例子,但那种因为毫无根据的自负,而丧失真实地对待自己的能力的人,在我们个人的生活周围,都不难看到。也许在不同程度上,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毛病。

牵涉到权利和利益的分配,普遍的现象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占有较大的一份。倘因此而发生冲突,人总是倾向于把过失归于他人,而认为自己有充分的理由。所谓“公平”虽是人所共认的原则,但在具体的事情中,许多人却只承认符合自己需求的状态才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如精神分析学家卡伦·荷妮说:“一个积极剥削他人且威迫他人而在他人身上逞威的人,一旦别人坚持一项公平交易时,他将会恨恨地认为这乃是不公平之事”。

一位学者感叹道:“我们的理智使我们一次次看透人生,我们的激情又使我们一次次重受蒙蔽。”足见情感的力量。如果我们的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经过理性的判断再决策的,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取得比现在大得多的成就。可惜,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都不受理性的支配,而是受情感支配的。烟盒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吸烟有害健康”,可瘾君子们又有多少次吸烟的时候想到的是在毒害自己?而恰恰是这种情感很多时候就会变成自知的障碍。

简单来说,若要“明”必须先克服“自障”把“自我”与“他人”放在同等地位上看待,如此,用于“知人”的智慧和能力,也将在“自知”上发生同样的作用。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道理虽简单,做来却不易。

*攻克己心,胜过攻城掠地

老子说的“自胜”,可能包含了两种略有不同的意义。先说前一种,就是克制、战胜自我。老子也把“胜人”和“自胜”作了简明扼要的判别。“胜人者力”即:能否战胜别人,完全看力量对比,力量大的,便能取胜。战胜自己,却不是表面力量所能做到的,它需要一种内在的、根本意义上的强大。“自胜”比“胜人”更为困难,是因为我们自身的人格缺陷以及恶劣的习性,都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是“自我”的构成因素。一个性格暴躁的人,很多时候并不是他要这样做,而是暴躁已经成为他对自己所不满意的事物的自然反应。

《世说新语》记王述的故事,说王述吃煮鸡蛋,用筷子刺,不得,便发火把鸡蛋抓起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团团转,他看了更气愤,于是用脚去踩;踩不着,大怒,索性从地上捡起鸡蛋放在嘴里嚼碎,再把它吐掉。

在这个故事中,把人受情绪支配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自胜”虽然困难,但并非不可能。人虽是感情的动物,却也不是没有理智的,大部分的时候我们还是能够以理智来控制自己的,同时塑造自己的人格。只是这种人格修养需要很大的内在力量罢了。

基督山伯爵战胜了死牢和仇人,却战胜不了自己心中的仇恨;林黛战胜了所有的女明星,却战胜不了心中的寂寞,最后只能以死来结束她年轻而短暂的生命。攻克己心,胜过攻城掠地。人要战胜自己是如此的困难。然而,一个人如果无法战胜自己,一直在做自己认为不该做的事,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人。

在另一种意义上,“自胜”可以理解为: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不必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压倒别人、把自我与他人置于对抗的位置,而只需要关心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这一层意义与前一层意义,其实是一件事情的两面。人必须战胜自我的人格缺陷,才谈得上完善与发展。

一般人说“胜”的时候,总是把眼睛盯着某个对手,老子则认为这至多只能达到相比较的“有力”,而不能达到真正的“强”。“自胜者强”,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胜”,也可以说是不胜而“胜”。这里显示老子的思想,总是往更深处考虑的特点。在生活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需要说自己胜过什么人,不把他人看作对手,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承认他,尊重他。

1977年知识份子型的电影全才伍迪·艾伦导演的一部电影《安妮霍儿》得到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著剧本、最佳女主角四项大奖。而伍迪·艾伦本人更是一手包办这部电影的监制、编剧、导演、男主角,他应该非常高兴地去参加颁奖典礼,接受他应享的荣耀,可他却独自一人在纽约的小酒吧吹奏黑管爵士乐,因为他坚信一件事:“成功是自我证明,而不需要借由钱财、名利去肯定。”打败对手并不是成功,尽管世上有许多不公的事,但“报仇是上帝的事情”,对手也许可以用来激励自己,但“成功不是打败别人”。也许有人会说,我不去打败别人,我超越别人,就像在赛跑中跑第一名,脱颖而出,算不算成功呢?但你是否想过那跑第二、第三甚至最后一名的算不算失败呢?成功不是超越别人,超越只是短暂胜利,不是成功。

人有时候在面对自己时是很脆弱的。正如现在流行的网瘾问题,有许多还在就读的学生,明明知道不能荒废学业,却一直沉迷在色彩缤纷的电玩游戏与五味杂陈的网络内,当老师、父母亲加以制止时,才发觉到自己的功课差人一大截。

“攻克己心,胜过攻城略地”,世界上最高明的医生就是你自己,“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发挥自己潜意识的功效,让你自己的潜意识告诉你怎么去处理这些问题才最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