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无为胜有为
5682800000058

第58章 对待生活,保持无知

【导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种无知不是愚昧而不明白事理的无知,恰恰相反,这无知是看透了生活的种种把戏却又不说出来,保持一种睿智的沉默的那种无知。这种无知是一种境界,是高僧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空灵;这种无知有一种力量,它让人避免对生活不切实际的幻想所带来的恐惧和痛苦,并且虔诚而又塌实的生活在地面上;这种无知是一种自信,不是相信自己知道一切别人不知道的,而是相信自己不怕不知道一切别人都知道的;这种无知是一种大度和坦荡,容忍一切高深莫测的人在自己面前彰显无上的本事,和那些聪明绝顶的人玩弄的各种把戏,当然也能够容忍一切的罪恶和痛楚,因为他看见自己也是有恶的;这种无知更是一种幽默,微笑是他最大罪有杀伤力的武器;这种无知更是一种乐观,在绝望中却永远不停下前行的步伐,在痛苦的轮回中永远不停止朝圣的心灵。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直解】

知道的人不开口,夸夸其谈的人必无知。

要堵塞漏洞,关闭大门,挫磨锐气,拆解而分离。

收藏光芒,混同于尘土,这就叫“玄通”。

所以你无法与它亲近,也无法与它疏离。

无法从它得到,也无法使它受害。

无法靠它而富贵,也无法使它贬贱,

所以它是天下最尊贵的。

【心解】

*自知无知是起码的教养

在古代科学文化巅峰的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被视为“最有智慧的人”。然而面对如此的赞誉,这位哲学家却冷冰冰地回应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他向人们解释说:如果说他的智慧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知道自己的无知,而其他人虽然也与他一样的无知,但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我们把苏格拉底式的智慧称为“自知无知”的智慧。

苏格拉底一生向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求教,对各色人物穷根究底地发问,其结果是到处戳破了在知的华丽外表下无知的败絮。他一生不倦的求知活动仿佛就是为了证明: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们的知识往往是靠不住的。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西方哲学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形成体系的人。他说:“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那才是双倍的无知。”

无知,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认识自己,是一门学问,说起来也许不少人并不认同。只要我们好好反思,就不难发现原来认识自己是那样的困难!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工作之中,凡是自我感觉良好者,一旦得志的时候就飘飘然了,往往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好象谁都不放在眼里。其实,这正是走向危险的无知!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无论哪一领域,入门了才知道天空是如此的广阔。可以说,一个人的本领再大也不可能是全能的。即使进入了某个领域,掌握知识和本领也总是有限的。爬得越高,视野就会更开阔,就会望得越远。古诗《登鹳鹊楼》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正是精彩地概括了这种说法。

有人还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每一个知识领域好比一个圆圈。认知的过程好比是在画圆圈,内圈面积好比已知部分,外圈好比未知部分。刚刚开始学习阶段画的圆圈自然是小的,周长外围的未知部分也是有限的。可是,随着圆圈越画越大,外圈部分的周长也就越来越多了!

承认自己无知,绝对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只有正视自己的无知,才有可能去努力实践,去发奋图强,逐渐改变自己,充实自我。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为时不晚的。给自己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虚心求教,定能超越自我。

双倍的无知,来自于不认识自己。柏拉图始终这样评价自己:“我所知道的是我始终一无所知。”这正是大家的风范!学习,才是让自己走向自信,走向成功的理想途径。好好地估计自己,反思自己,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才能不会让愚昧或者胜利冲昏了头脑,才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未来!

面对自知无知的态度,人们往往浅薄地赞叹其谦虚,或以为是为了博得谦虚的美誉而廉价的自我贬抑。人们不懂得,自知无知不是谦虚,而是诚实;不是廉价的自我贬抑,而是自知之明的自然表露;不是一个人的美德,而是起码的教养。

*收藏起自己的张扬

个性太张扬是无知和自信的两个极端。张扬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图在周围的人里得到羡慕、赞美。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金庸先生在小说中把这几话作为乾隆送陈家洛佩玉上的刻字,乍一见,就惊动全场。这是何等高不可攀的境界,如玉般清冷、雍容自若,不露锋芒,不事张扬。人浮于世,要经过何种历练才能收敛光华、磨去棱角,达到这种境界。

古人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天下间毕竟凡人众而少君子,因此如果有人见了你,却又不认识你,你会心里很不高兴,这也是人之常情。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最有效办法当然是先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是从言语、行动方面努力的话,而这却会很容易在言行或举止方面锋芒毕露。

张扬是刺激大家的最灵验的方法,但是如果仔细看看周围一些有人缘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如此,行动也是一样。他们个个深藏不露,表面上看好像他们都是庸才,其实他们的才能,颇有出于你之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其实其中颇有善辩者;好像个个都无大志,其实颇有雄才大略而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谈举止上露锋芒,不肯做出众人物,这是什么道理呢?

有句俗话说的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太张扬,便很容易得罪旁人,得罪旁人便成为自己前进的阻力,成为自己成功的破坏者。行动太张扬,便要招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将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如果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形势之下,你的立足点就会被推翻,哪里还能实现你求知于人的目的呢?

年轻人往往会狂妄自大,树敌太多,与同事之间不能水乳交融地相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语言表达上、行为举止上锋芒太露,以至影响到他人。言语、行为之所以锋芒太露,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这也是遭人妒忌的最大原因。

小王在年轻时代以备有“三头”自负,即笔头写得过人,舌头说得过人,拳头打得过人。在学校读书时,已是一员猛将,不怕同学,不怕师长,以为都不及他。初入社会还和在校时一样地锋芒毕露,结果得罪了许多人。但是还好总算觉悟得快,一经好友提醒便连忙负荆请罪,倒也消除了不少的嫌怨,但是无心之过仍然难免,结果终究还是遭受了挫折。

俗话说,久病亦如医,他在受足了痛苦的教训后,才知道言语行动太张扬,就是自己为自己前途设下的荆棘,有时为了避免再犯无心之过,就故意效法古人之三缄其口,即使不得不开口,也是多方审慎,虽然“矫枉者必过其正”,但是要掩盖先天的缺点,就不能不如此。